魏彥民 徐毅


摘? 要: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機遇與挑戰并存。在此時期,培養具備國際視野、時代特征、優秀專業素質的中國特色理工類人才,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除了需要利用思政課程主渠道外,課程思政建設也成了不可或缺的環節。但是,理工類專業教師思政教育意識不強、能力不足的問題仍舊存在,如何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成為關鍵問題。本文充分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際需要,以理工類專業的課程體系作為基礎和框架,將理工類課程思政內容融入不同的教育階段,以思政理論為基礎、以育人規律為主線、以例證要素為工具,從三個維度系統構建普遍適用于理工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知識體系。
關鍵詞:課程思政;理工類;知識體系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9-0108-04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命題,對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學全過程和各環節[2]。歷史經驗證明,工業化的發展已經對現代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產生活等各個方面產生深刻而又重要的影響。21世紀以來,以推動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發展為標志的第四次產業革命風起云涌,在改變人們思想觀念的同時也使得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更多的挑戰。理工類人才的培養與我國能否抓住時代發展機遇以及能否實現科教興國與人才強國的使命息息相關,理工類人才的時代需求和國家需求要求高校加強理工類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當前,理工類高校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狀態整體向好,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發揮,但學生個體認同度差異大,態度與行為協同度差異大的情況仍然存在。同時,情緒認同多、深度認同少;政治時事關注多、理論學習少;國內事件關注多、國外事件關注少;體驗實踐參與多、深入探索研究少的現象也有存在。此種情況說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大學生的實踐體驗、鍛煉仍舊不足,更多是在理論層面的教育。
專業課程課堂教學作為大學生教育的第一課堂和大學生培養的主渠道,是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引導大學生將思想認同投入實踐的重要途徑。當前,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課程思政體系不健全、專業教學缺思想引導、專業教師輕思想教育、思政教育意識差、能力弱的現狀仍然普遍存在,從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建設、考評機制建設、保障機制建設、課程思政資源挖掘等方面入手,已成為進一步強化課程思政作用的發揮的有效方法。歸根到底,解決在理工類專業的課堂中融入什么、怎樣更好融入等始終是困擾大多數專業課教師的現實問題,深入挖掘理工類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系統構建普遍適用于理工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知識體系成為必須環節[3-4]。
一、課程思政知識體系構建原則
課程思政知識體系的構建是課程思政教育體系的基礎,是對專業課教師的重要指引。通過課程思政知識體系,專業課教師可以便捷、快速地抓住課程思政的教育內容,更快地將思政知識和專業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要注意的是,課程思政知識體系的構建不單單是針對某一門課程的,而是適用于大多數理工類課程的體系構建,具有普遍的適用性。思想政治教育涉及政治、管理、教育、歷史、法律、心理等知識,涵蓋內容繁多、所需知識廣泛,但在課程思政中融入相關知識時要有選擇性,對于課程思政知識體系構建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相關原則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為思政課程,課外素質教育即“第二課堂”和課程思政也為重要途徑。其中大學生思政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的系統性理論教育,“第二課堂”主要是在課外對大學生進行的綜合能力培養,課程思政是思想引領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是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補充。因此,課程思政知識體系內容要與專業相關、與課程相關、與職業規劃密切相關,要從課程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而非生搬硬套。
(二)遞進原則
專業課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握遞進原則,要與學生成長階段的不同特征與差異需求相結合,需要與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體系相結合。要區分學生類型,如城市生源學生和農村生源學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等;也要區分大學生在校學習各階段的不同成長特點,大一階段側重于理想信念的樹立,大二和大三階段側重于對專業、行業的信心樹立,大四階段則側重于人生目標的選擇和行動,在把握大學生發展路徑、成長邏輯和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實現專業課堂思想政治教育的遞進[5],即從知識儲備到意義思考,再到信念樹立,最后實踐應用。
(三)有限原則
課程思政有別于思政課程,課堂主體仍為專業知識的傳授,而非以思想引領為主體。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既要提升思想引領質量,同時又不能干擾專業知識教學,不能破壞課堂教學進度,這就需要明確一點,即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在專業課堂中的融入應當是有限的,應該是需要被篩選的,思政知識在專業課堂無序且無限的融入,將導致課程教學目標無法真正實現,人才培養質量必然會受到影響,不利于國家和民族的長久發展。
二、挖掘理工類課程思政育人資源的三個重要維度
理工類專業課程思政要在課程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6]。育人資源的挖掘應當以理工類課程思政育人目的為指引,系統圍繞思政理論、育人規律、例證要素四個維度挖深挖透。
(一)思政理論維度
課程思政要以思政理論為基礎。針對理工類課程思政目標與要求,需重點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規范要求三個方面的育人資源。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把握規律、探尋真理的科學思想武器,其關于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事物的矛盾運動、認識的能動反映原理及唯物辯證法,適用于一切學科指導理論和現實問題的分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生成長發展的精神向導,引導學生把個人理想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社會規范是以法律、道德、文明規范為主要內容的規范體系,是有序參與公共生活的法治約束和道德要求。
(二)育人規律維度
課程思政要以育人規律為主線。理工類專業課程可以大體分為通識教育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專業實踐課四個模塊,并根據學生成長規律和專業育人規律進行設置。依主線進行課程思政育人資源的挖掘,在通識教育課模塊中重點挖掘基礎哲學理論、歷史文化傳統、政治形勢常識、道德法律規范等資源;專業基礎課模塊重點挖掘行業發展史、專業建設史、行業前輩的家國情懷、行業發展的時代意義等資源;專業方向課模塊重點挖掘就業擇業觀念教育、理想信念引導等資源;專業實踐課程中重點挖掘行業先進理論與技術、實踐意識與能力、責任與擔當意識、工匠精神、創新精神等資源。
(三)例證要素維度
課程思政要以例證要素為工具。人物、事物、事件往往是專業課程中具備較強說服力與感染力的內容,也是專業課教師所舉例證的基本要素。人物,即行業或專業相關人員,可以為行業楷模、領域專家、校內名師、優秀學子、校友典范等,也可以為反面典型人物,從正面與反面人物形象、事跡中挖掘育人資源,引導學生正確樹立理想與目標。
事物,即客觀存在的物體,例如歷史物件、先進發明以及蘊含特殊意義的建筑、工具、機器等,從事物中體現精湛工藝、工匠精神等。事件,即歷史事件、社會熱點事件、時政事件等,事件案例的融入可以較好地引起學生廣泛關注、積極探討、主動思考,過程中加以引導可以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7]。需要注意的是互聯網時代下的例證要素可能是線下的,也可能是線上的,需要結合時代特征豐富要素的內涵。
三、理工科專業課程思政知識體系構建思路
(一)通識教育課
需要具備基礎哲學理論、歷史文化知識、政治形勢常識、法律道德規范等相關知識。通識教育課中的思政教育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的同時認識世界發展形勢和社會運行規律,具備立足社會的基礎知識,提升學生感知、分析社會事件的基礎能力。基礎哲學理論知識,即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主體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相關內容。歷史文化知識,即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以及基礎的人文知識。政治形勢常識,即對世界格局、國際形勢有基礎認識,對熱點地區的沖突與矛盾有基本的了解。法律道德規范,即公民在社會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法律規范、道德規范等,以維護社會秩序的平穩運行。
(二)專業基礎課
需要具備行業發展史、專業建設史、前輩家國情懷、行業時代意義等相關知識。專業基礎課中的思政教育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對專業、行業有全面、整體認識,對未來發展方向的選擇有相應的知識積累,對在行業上建功立業的信念具備情感積淀。行業發展史,即所學專業對應行業在國際和國內從無到有再到發展興起的興衰歷史以及原因。專業建設史,即國際、國內、校內相關專業設立、調整歷史,從中感知歷史原因、時代原因、技術原因等。前輩家國情懷,即行業從業人員在行業發展中、實際工作中所體現的具備家國情懷的事跡。行業時代意義,即當前時代下,該專業和行業的存在對國家、社會的作用和意義。
(三)專業方向課
需要具備就業擇業知識、行業形勢知識、心理學常識、教育學基礎知識等相關知識。專業方向課中的思政教育重點在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念,樹立專業學習信心和行業就業信心。就業擇業知識,即在課堂中適度傳遞就業理念和擇業意識。行業形勢知識,即在新時代下對行業和專業發展有較為明晰的內涵認識、方向認識。心理學常識和教育學基礎知識,即掌握一定的心理學、教育學專業方法,重點應用于學生擇業引導教育。
(四)專業實踐課
行業先進技術應用、創新創業知識、實踐調研知識、工匠精神實例。專業實踐課中的思政教育重點在于通過勞動教育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創新創業意識。行業先進技術應用知識,即在實踐過程中向學生傳遞行業尖端技術的應用情況,加強學生對先進技術的追求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創業知識,即主要具備創新點的發現、分析和推廣應用的基礎知識。實踐調研知識,即熟悉多種調研方法,具備相關調研經驗。以工匠精神為例,即以在實踐中融入行業工匠精神的案例體現。
四、結語
新時代下,理工類專業育人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與國家科技發展密切相關,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以專業課程為載體,進一步完善高校思政教育體系,是理工類人才培養的需要,是行業發展的需要,更是國家和民族進步的需要。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思政育人元素,如何把育人元素充分融入理工類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和關鍵,而構建理工類專業課程思政育人知識體系是解決這一關鍵問題的基石。在課程思政建設中以思政理論為基礎、以育人規律為主線、以例證要素為工具構建課程思政知識體系,將進一步拓寬思政育人途徑,強化思政育人效果,使高校教育真正達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央視網.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 (2016-12-08). http://news.cctv.com/2016/12/08/ARTIihpHZs56dGPSnK5b5x5y161208.shtml.
[2] 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EB/OL]. (2018-10-08)[2020-05-30]. http://ww 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3] 余江濤,王文起,徐晏清. 專業教師實踐“課程思政”的邏輯及其要領——以理工科課程為例[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1):64-66.
[4] 鄭德順,石夢巖,李云波,劉仰光. “地質學基礎”課程思政育人元素知識體系構建[J]. 中國地質教育,2020,29(04):39-42.
[5] 許家燁. 論課程思政實施中德育元素的挖掘[J]. 思想理論教育,2021(01):70-74.
[6] 七大類專業課程思政元素要點挖掘[EB/OL]. (2021-03-24)[2021-06-21]. https://mp.weixin.qq.com/s/iaGEgwz6ASnz5nj70e2 Cdw.
[7] “五維一體”的高校課程思政內容體系構建研究[EB/OL]. (2021-06-01)[2021-06-21]. https://mp.weixin.qq.com/s/ap8ZVr_hv d2Tu4cOwZCmtQ.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