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海潔
摘? 要:近年來,高校“課程思政”旨在建設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大思政教育體系。戲曲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與此相關的課程思政研究卻較為稀少,需要不斷深挖、推進。文章通過分析當下戲曲教學現狀,審視新時代戲曲(越劇)表演人才需求,立足戲曲(越劇)核心課程——劇目進行課程思政研究,探索創新教學模式,以此推進課程思政元素在越劇劇目課中的全方位滲透,為戲曲其他課程思政教育提供理論借鑒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戲曲現狀;越劇劇目;課程思政;實施過程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9-0136-04
越劇在戲曲這座百花園中是一個既年輕靚麗又神奇獨特富有活力的劇種,其詩畫、唯美深受廣大群眾喜愛,被譽為中國受眾面最廣的地方劇種。它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大眾文化產品,每個作品天然地與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審美素養緊密相連,在對當代青年學生群體進行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心靈啟迪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
近年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多次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2]。可見國家培育時代新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的決心。深思文件傳遞的教育理念,可發現其和戲曲諺語“學戲先學做人”“無德藝不立”等理念不謀而合,戲曲表演者除了要有高超的戲曲表演技藝,還要具備高善品德,才能成為一名德藝雙馨的新時代戲曲接班人。由此可見,戲曲教育教學課程思政的深入滲透,是戲曲藝術良性發展至關重要的途徑,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堅強的保障[3]。
要深入推進戲曲教學課程思政,就要分析當下戲曲教學存在的不利因素,以“德藝并育、德技兼修”為整體目標,以立德樹人為主線;構建課程思政“一盤棋”教學新格局;以劇目為驅動,深入挖掘和梳理越劇劇目教學內容本身的思政育人元素,進行系統化、嚴謹化梳理,形成“一劇一思政”的教學案例庫;根據戲曲(越劇)劇目創作規律三步驟,實現全方位思政元素滲透,達到出戲育人的成效。
一、高校戲曲教學與課程思政深入融合的不利因素
師資問題。教書育人,以德施教。教師是教學重要的主體之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而當下戲曲教學師資嚴重不足,現戲曲教師多以專業劇團演員改行或兼職,演員改行成教師,會由于長期脫離舞臺實踐演出而缺少舞臺感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跟舞臺脫節的現象;而院團兼職的教師,雖然他們在戲曲表演專業上有著高超的技藝,但缺乏系統教學素養,如憑借舞臺經驗進行教學,缺少規范的教學鋪排,對學生的學前分析、教學內容、教學法等欠缺研究。以上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戲曲教學與思政教學的同向同行。
學生問題。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個性強、嬌氣任性,本身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再加上信息化快速發展的當下,日益多元的信息生產主體、傳播渠道和消費方式,為課程思政工作的有效開展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當前電影、網劇、抖音、網游等多元化的媒介對學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傳統戲曲在學生眼中枯燥、無趣,出現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自主學習能力差等問題。
二、構建課程思政 “一盤棋” 新格局
戲曲(越劇)劇目課程思政要有效推進,離不開學校的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審視現狀問題,應緊密圍繞“現代學徒制”,創新戲曲(越劇)劇目課程思政教育機制,建立院校“雙組長制”,對準育人目標,共同制訂課程思政工作計劃,統籌協調各項具體任務的落實與實施,對課程思政內容全過程進行指導、保障、監督、評價等。
運用合理手段,優化師資隊伍。以教研室為單位,定期召集在職和外聘的教師開展院校現象、劇目教學研討、師德師風、教學法等主題活動,通過交流、學習、清晰戲曲行業當下現狀,了解學生最新動態;經過反復研學,梳理、總結教學經驗,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自身素養;組織開展“教師技能比賽”“師生同臺競技”等實踐活動,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的有效成長和舞臺經驗的延續拓展。創建學習型、成長型教師隊伍,實現以技服人,以德施教。
活用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積極性。任課教師在不斷自我學習中,探索適合戲曲(越劇)學生的教學法,利用求知欲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學生的特點,活用、巧用教學法,如情景游戲法,運用趣味游戲帶動學生進入情境;信息化手段運用,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有效輔助;自主探究法,注重啟發學生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口傳心授法,教師的親身示范、解說,使學生能更真切地感受所學內容。教師應根據越劇劇目課程內容,提前備課,有意設計,通過不同的教學法來激發學生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終達到育人目的。
三、建立越劇劇目“一劇一思政”的教學案例庫
戲曲作為中國百花園中的瑰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座“富礦”,凝聚了千年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民族氣節、道德觀念和獨特的美學追求。它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優秀的戲曲劇節目還弘揚了真善美的良好德操,鞭策了假惡丑的社會惡態,起到了寓教于樂的重要作用。被稱為“中國第二大劇種”的越劇藝術,有宣揚家庭美德、家國情懷的經典劇目,通過故事傳遞真善美,忠孝節義等德育元素。厘清戲曲(越劇)劇目對思政工作的核心價值,挖掘戲曲(越劇)劇目中的育人資源,找到劇目課程與思政的“接口”,是有效開展戲曲(越劇)劇目課程思政教育的前提。
為深入推進越劇劇目課程思政,提高課程思政在越劇劇目中的效果,可以越劇劇目教研室為單位,要求本課程教學過程中將“德藝并育、德技兼修”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環節;邀請院團專家與越劇劇目任課老師共同備課,深入挖掘、梳理各劇目本身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如越劇劇目《情探·行路》是田漢先生根據元曲《焚香記》的故事進行改編,還特地加入了《行路》這折戲,塑造了一個只為討回公道而不是去害人的“美鬼”形象敫桂英,來表現她千里尋夫凄切之情。傅全香老師為了塑造好這一角色,潛心向川劇等劇種學習、博采眾長,學以致用,運用四尺長袖,將敫桂英內心的美、真摯的情感、對王奎的怨恨淋漓盡致體現出來,該劇也成為傅全香老師的經典之作。二十幾年后,國家一級導演俞珍珠為紹興小百花越劇院創排折子戲專場,其中就有《行路》一折,俞珍珠導演在傅全香老師的基礎上,將水袖延長至 9 尺, 運用長水袖技巧表現劇中事物的形之美及人物情感的外化。這一創排使得表演既有鬼魂的飄逸、空靈,又美化、外化了敫桂英對王奎的怨憤及對封建社會不公的控訴。該劇目在當時引起極大反響,得到了傅全香老師等業內人士的贊許,至今這版《行路》久演不衰,也成為越劇學子的必學經典劇目。通過對《情探·行路》的創作歷程、以往的教學總結及新時代的育人要求等進行研討,發現該劇可挖掘出藝術家們守正創新的戲曲人精神;技藝學習時,勤學苦練、精益求精的學藝精神;藝術作品“真·善·美”的感悟等思政元素。
又如越劇劇目《花木蘭》中,花木蘭是個傳奇的女子,又是個普通女性;是個巾幗英雄,又是一個平民少女;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個嬌美的女兒。她愛親人、忠國家;她不羨慕高官厚祿,熱愛和平生活。這種替父從軍、保家衛國的中華民族精神人格和中華兒女赤子情懷,是值得歌頌的。《董小宛與薛平貴》中董小宛是秦淮八艷的雙面嬌娃,雖出生卑微、一路坎坷,但才華橫溢、心懷家國,她癡情、賢惠、孝順、同甘共苦等優良傳統美德值得贊揚;《白兔記》中李三娘的善良、對愛情忠貞不渝、面對苦難百折不撓的優秀品德值得弘揚。越劇劇目每一折子戲都有不同的思政元素,可依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撰寫教案,形成科學、系統越劇劇目“一劇一思政”教學案例庫。
四、實現越劇劇目“三位一體”的思政元素教學
依據戲曲(越劇)劇目創作規律:“劇本解讀”“角色體驗”“技藝體現”三步驟,以劇目為驅動,進行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教學,實現全方位思政元素滲透,達到以劇載道,以戲傳情,潤物無聲地滲透人文情懷,讓學生體味戲曲魅力。
(一)深入解析劇本,提高人文藝術修養
劇本是藝術創作的文本基礎,是角色塑造的重要依據。要學習、塑造好每一個角色,第一步就是熟讀劇本,走入劇情,了解劇中歷史背景,剖析人物性格特征,探析劇本思想立意等內容。如《紅色浪漫·訣別》是越劇男女合演的經典劇目,取材于章軻、黃先鋼長篇紀實文學《紅巖魂》,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前發生在重慶渣滓洞、白公館監獄中,中共地下黨員曾紫霞和劉國鋕凄美的愛情故事。課前教師有意引導并鼓勵學生查閱與該劇相關的資料,要求學生梳理對本劇的解讀,推進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課中通過相互解說、分享、討論等方式,促使學生深入了解悲壯的歷史,感受革命先烈在煉獄煎熬中不畏艱險、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獻身精神,感受越劇《紅色浪漫·訣別》在理想建樹、心理共鳴上呈現出的人文關懷意義,繼而提升學生的人文藝術修養。
(二)在技藝學習中體驗角色,傳承中國優秀傳統美德
戲曲諺語說得好:“認認人兒,找找事兒,琢磨琢磨心里勁兒,找俏頭,安玩意兒。”[4]可見演員在塑造角色時,必須具備生活的體驗和技術的體現,否則表演就會顯得僵滯、呆板,沒有人物。如越劇劇目《三蓋衣》是金派代表作《碧玉簪》中經典一折,該劇講述了李秀英歸寧回到王家,見丈夫獨坐一旁、伏案而臥,善良、內斂秀英生怕丈夫受涼、生病,但丈夫的種種行為使她畏之、怨之。該劇運用不同唱腔板式、身段臺步,三次蓋衣將李秀英內心情感的起伏、思想矛盾的斗爭淋漓盡致體現得出來。在學習該劇時,除了戲曲表演技巧的掌握,對該人物內心體驗也必不可少。李秀英的畏懼,可以運用趣味游戲法帶動學生情景體驗——假設看到畏懼的人,學生會有怎樣的反應?還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身邊類似經歷、類似性格的人物原型,站在他人的視角,體察他人的經歷,體味他人的情感,體會他人的思想,收獲自己的感悟,從而內化、塑造人物,傳承劇中人物傳達的優秀中國傳統美德。
(三)劇節目的舞臺實踐提升專業職業素養
“每一次舞臺實踐,都是一種歷練”,本著實踐中求真知的意圖,搭建戲曲進校園、綜合展演季、戲曲大舞臺等實踐平臺,通過劇節目綜合實踐,提升學生實踐技能、舞臺應變能力、舞臺幕后實操能力,讓學生真實、直觀地感受,全方位獲取實踐操作技能,進一步縮小與真實崗位的差距,最終達到實踐教學與戲曲全真舞臺的無縫銜接,掌握尊師敬長、戲比天大等戲曲人的專業職業素養。
實踐中磨煉心理素質。在舞臺實踐表演時,緊張和怯場是最常見的表現[5],只有克服了緊張和怯場這兩種不良情緒,才能很好地呈現劇目作品。而舞臺實踐正好為學生提供了鍛煉心理素質的學習平臺,可以豐富學生舞臺表演經驗,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壓能力,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解決了他們在舞臺上的心理障礙,使他們在表演中處于最好的心理狀態,獲得更好的表演水平和更純粹的表演技能。
實踐中了解行業規矩。俗話說“家有家法,行有行規”,戲曲藝術也是如此。隨著戲曲的發展,戲曲舞臺上也有一套自己的規矩和禁忌,如“演出時要堅持三白;穿戲服后,不可亂坐;開演前,要求早扮戲、早候場;后臺不得吵鬧;舞臺上不能笑場,要保持帶戲上場、帶戲下場;舞臺幕布堅決不能動”等規矩。通過舞臺實踐的鍛煉學習,讓戲曲行規入眼入心[6]。
實踐中領悟職業素養。戲曲是綜合的藝術,除了戲曲表演本身的技藝之外,還融合舞美裝置、燈光音效、服裝化妝等眾多部門。為了讓學生更深入了解戲曲藝術,可讓學生分組輪番參加舞臺所有部門的工作,形成化妝組、道具組、舞臺組、音控組、燈光組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分析問題,總結經驗;增強團隊意識,磨煉團隊凝聚力和戰斗力;體驗藝無止境、戲比天大等戲曲職業素養。
五、實行劇目教學評價體制
越劇劇目考核評價以培養“守正創新、德藝雙馨”的新戲曲人才為核心目的,旨在全面加強課程思政與本專業課程協同育人功能,研究建立教師教學評價、學生動態評價、社會評價等全方位考核評價保障體制。其中以教師教學評價考察教案撰寫、思政元素挖掘、潤物無聲教育、教學相長內容是否到位為主;學生動態評價以老師評價、生生互評、自我評價為主,思政考核內容為是否樹立社會核心價值觀,是否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和大局意識,是否增強誠信自覺性等為主;社會評價以院團評價、線上評價、線下評價為主,考核學生以專業崗位素質、崗位職業能力等思政內容。
通過教學評價體制,有效引導、診斷、改進、激勵功能越劇劇目課程思政的最終成效,有利于監督課程思政實施環節和激勵執行者完善教學過程,有利于培養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有利于為社會輸入高素質戲曲傳承人。
六、結語
理清戲曲(越劇)劇目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關系,將核心價值塑造、舞臺精神培育、黨史國情教育、職業素質培養與專業技能訓練緊密融合,有利于形成越劇劇目“一盤棋”的課程思政新格局。
通過重構教學內容、建立評價機制、融入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升師資思政水平,協同發力、全程育人,可以為新時代戲曲人才輸送,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丁薇,梁薇. 讓戲劇影視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頻共振[N]. 中國藝術報,2021-05-29.
[2] 中共教育部黨組. 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EB/OL]. (2017-12-05). 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3] 徐馨. 走進梨園,春色如許[N]. 人民日報,2012-04-26.
[4] 胡燕琴. 表演藝術人才培養之深化實踐教學產教融合路徑探析——以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昆劇班訂單班為例[J]. 現代職業教育,2019(15):222-223.
[5] 孫竹婷. 聲樂表演實踐在聲樂學習的重要性[J]. 戲劇之家,2018(16):69.
[6] 薛強. 關于開展農村高職生思政教育的路徑分析——評《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J]. 熱帶作物學報,2020,41(08):252.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