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婷 蔡雨晨 徐昀智

摘? 要:課程思政是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走出適合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的產物。高校作為育人的主要場所,應從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方面培養“三位一體”的接班人,通過課程思政建設達到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奥糜我巹澟c開發”課程作為旅游管理專業核心課程,可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載體、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等五個方面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并從提高教師課程思政素養和能力、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混合式教學和課程思政實施的保障政策等方面加強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關鍵詞:“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9-0140-04
一、“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思政實施背景與意義
(一)課程思政實施背景
自2004年以來,中央先后出臺一系列關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政策,明確指出將德育作為教育改革重點項目,即將德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逐步完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實現教育功能。但我國高校目前實現德育育人的手段大多是通過開設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在教學過程中以理論講授為主,實用性不強,發揮的德育育人效果不明顯[1]。在選取部分高校作為試點時,存在一些專業課程“只有課程沒有思政”“蜻蜓點水式的思政”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如何將課程思政與高校專業課程體系結合,不僅是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為了解決高?!芭囵B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的問題。
課程思政核心在于通過課堂教學達到育人目的,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實施者,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將德育與教育相結合,圍繞立德樹人的思政教學目標,將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充分融合,引導學生在思辨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鼓勵學生全面發展。最終根據學生是否學會用辯證的思維看待問題,是否能夠正確認識國家發展大勢,是否有擔當履行時代賦予的責任來檢驗高校課程思政工作實施的成效[2]。
(二)“旅游規劃與開發”實施課程思政的意義
2018年發布的《旅游管理類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下文簡稱“國標”)提出,要在素質培養、知識目標、能力提高、創新創業等方面完善學科體系,以“五個具備”為培養目標,借助混合式的教學方法將創新創業的理念融入教學過程當中,進一步提高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注重在課程教學當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在學習和實踐中塑造學生良好的德育品格和職業道德素養[3]。
國務院于2021年正式發布《“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隨后各個省份、直轄市積極響應,先后出臺多項旅游發展規劃文本,尤其是關于面對當下產業發展環境,對旅游業未來發展方向和重心都提出具體指示。比如提出堅持創新理念,加快新技術與旅游的融合,推進“旅游+”多元化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智慧旅游、鄉村旅游、紅色旅游以及康養旅游等。“旅游規劃與開發”作為旅游管理專業核心課程,也必須做出相應調整,將關于旅游業未來發展新目標、新要求、新方向等指導思想和原則通過教學輸送到學生群體,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全面發展學生,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旅游規劃與開發”的課程性質與專業定位
“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作為旅游管理專業本科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專業必修課,理論性強、創新性強、綜合性強,也是理論與實踐并行的專業課程。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旅游管理專業作為河南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和河南省民辦高校品牌專業,設有旅游管理實訓中心,能夠滿足本科專業校內實訓和理論教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工作的展開。學院除與集團下屬酒店密切合作外,還建立了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洛陽白云山等11家校外實習基地。學院每年舉辦的“旅游文化節”“三下鄉社會實踐”等活動也成為學院學風建設的品牌活動。
此外,按照人才培養方案要求,“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在2019屆學生之前皆開設在大四上學期,并開設“旅游規劃與開發方案設計”課程,強調理論與實踐二者同時進行,加強學生理論知識的應用實踐能力。但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學生缺少實地考察的機會,教學效果不是特別顯著,因此從2020屆開始將課程開設在大三下學期,同時對“旅游規劃與開發方案設計”課程實踐項目做出調整,將地點挑選為距離學校范圍較近的旅游景區,以減少疫情對實訓項目的影響。
二、“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思政實施過程
(一)制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期待學生能夠呈現的學習效果。“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目標是使學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掌握旅游規劃與開發的基本理論與技術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旅游資源進行合理調查、分類及評價,并結合國內外最新研究熱點對旅游區進行規劃與開發,比如主題定位、功能分區、旅游項目創意設計、旅游項目營銷策劃以及相關保障政策,以確保項目順利實施等內容。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可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目標,最終實現教育成才的目標。基于此對“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目標做出相應調整,示例如表1。
(二)優化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優化思政教學內容重點是挖掘出課程當中的思政元素,并且確定其與課程內容的切入點,要明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二者之間的區別,在課程思政目標的基礎上,通過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將思政元素應用到教學過程當中。同時,由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專業教師組成的教學團隊也要繼續共同協作,挖掘和更新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例如,為了“踐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理念”這一課程思政目標,可以挖掘“編寫旅游資源調查報告”“設計旅游主題形象”等。
(三)選擇課程思政教學載體
課程思政元素是抽象的理論體系,需要依托合適的思政教學載體,比如旅游地的發展背景、旅游規劃與開發案例、新聞時事、代表人物等,可以直接讓學生感受其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例如,對于“增強學生思辨能力”和“培養學生對旅游業的信心”的思政元素,結合旅游業發展趨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與《“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深入探討國家對旅游業提出的新要求和未來旅游業發展趨勢,挖掘旅游業發展新機遇,樹立發展信心。
(四)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采取多元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并且及時更新課程思政素材。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結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遵循“六個結合”的原則,形成“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氛圍。教學方法可以采取混合式教學方法,比如情景模擬、案例分析、項目教學法、傳統講授法等,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手段上,結合人工智能、新媒體和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做好課堂教育、MOOC教學、移動學習、網絡平臺之間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設計,可以依托多媒體、板書、實地調研、小組討論等手段,實現課內、課外、校內、校外聯動,真正做到課堂理論教學與專業項目實踐相結合,提高課程思政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引領作用,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社會實踐能力。
例如,對于“增強學生思辨能力”“正確認識祖國旅游資源”的課程思政目標,通過在課堂上對國家“十四五”規劃以及《“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的分析講解,課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國家已經批準設立的旅游示范區當中選取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區位分析、發展戰略、空間布局、產品以及線路設計,并以PPT的形式進行展示,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五)創新思政教學評價
傳統的考核方式是在期末采取閉卷考試,用分數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缺乏客觀性和全面性。根據“國標”和“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思政目標,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考核應采用多維融合的教學模式,從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三個層面對課程思政實施的整個過程進行評價[4]。
首先,評價主體由傳統的專業教師評價轉變為包含教師評價、企業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生生互評的多維評價模式,提高思政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其次,評價內容應從單一的考核專業知識向學生的綜合素質考核過渡。比如從學生專業能力、思想政治素養和職業操守等方面進行多維度評價,實現思政教學評價的全面性。最后,評價方式可以采取平時50%+期末50%的成績占比。目前大多數高校本科專業課程成績占比多為平時30%+期末70%,對平時課堂表現重視不足。加大對學生平時課堂表現的考核比重,可從學生學習態度、回答問題積極性、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等多方面進行打分,提高思政教學評價的客觀性。
三、“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思政實施的改革建議
(一)提高教師課程思政素養和能力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教師對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加強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5]。
一方面,提升教師政治素養。高校教師要以身作則,時刻踐行黨的政策方針,全面貫徹黨的教育理念,認真履行身為教師的引領示范作用,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師者,除了傳業授道解惑,也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歷史,積極樂觀地面對學習、面對生活、面對社會。高校教師備課除了要備專業知識,也要時刻關注國家的政策指導理念,尤其是和專業相關的時政,時刻關注旅游業未來發展趨勢,并從中挖掘思政元素,尋找載體,提高課程思政的影響力,以此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教學目標。
另一方面,提高教師思政能力。旅游管理專業教師大多沒有接受系統教學培訓,思政知識有所欠缺。在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過程中,大多是摸著石頭過河,缺乏系統培訓,容易混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之間的關系??赏ㄟ^加強與思政課教師的合作,增加課程思政的相關培訓,從而提升教師專業技能和課程思政的教學能力。
(二)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混合式教學
基于“互聯網+”背景,利用網絡資源開展“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已經逐漸成為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之一。結合“旅游規劃與開發”的課程性質,可嘗試開展“BOPPPS”模式的混合式教學方法[6]。該模式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教學過程遵循“課程的導入(Bridge in)、目標(Outcome)、前測(Pro-test)、學生參與(Participate)、后測(Post-assessment)、總結(Summary)”環節。
結合“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特征,線上利用超星、智慧樹或其他網絡平臺搭建課程平臺,可利用現有的MOOC資源或教師拍攝的微課視頻、電子版課件、作業。此外也可借助學習通、微信、釘釘等APP實現線上交互管理,完成課堂考勤、課堂互動、課堂測驗、教學效果反饋等教學活動。尤其是課堂互動可以通過搶答、搖號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線下教學主要是圍繞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展開,強調實踐教學和專題研究為主,并且對“BOPPPS”的前三個環節的教學效果進行檢測,針對學生在線上環節遇到的問題,結合案例進行專項講解,以達到一定的實踐效果。最后,利用線上平臺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實施后測,教師根據檢測的結果結合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進行總結。利用網絡資源開展混合式的教學方法,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還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真正做到全面發展學生,達到教學育人目標。
(三)加強課程思政實施的保障政策
課程思政的建設工作需要多方協作共同完成,建設內容要結合專業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規律,結合不同課程強化分類指導,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切實提高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也需要各地教育部、各高校領導班子的大力支持。
一方面,加強組織領導,構建聯動工作機制。各高校根據教育部對課程思政的相關政策進行仔細研讀,結合學校實際發展、師資力量、學生發展水平,由校黨建工作室、教務處、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學工部等相關部門協同,成立課程思政工作小組,落實課程思政建設,加強督查檢查工作,將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和教學效果納入教師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定期舉辦課程思政專項研討會和教師課程思政培訓會,由課程思政教學工作表現突出的教師或聘請相關專家召開座談會,提高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另一方面,加強經費保障,創建精品教學示范課。合理利用中央劃撥的高校教學改革專項經費和其他各類資源,同時結合實際情況,統籌調配各類資源,比如設立課程思政建設專項資金、聘請課程思政名家來校宣講、組建課程思政精品示范課等,加大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投入力度。此外,在課程思政示范課的引領作用下,帶動其他各類課程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在全校范圍內形成“院院有精品、門門有思政、課課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 常變蓉.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專業課程的實踐研究——以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為例[J]. 教育現代化,2019(94):215-216.
[2] 張大良. 課程思政: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J]. 中國高教研究,2021(01):5-9.
[3] 廖鐘迪. “國標”指導下的旅游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思路[J]. 教育現代化,2019(71):152-153+173.
[4] 鄧愛民,龍安娜,李鵬. 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思政“多維融合”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 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04):101-109+144.
[5] 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 http://www.gov.cn/zhengce/zhen 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6] 馬勇,余楚鳳,劉軍. 基于混合式教學的“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教學創新模式研究[J]. 科技創業月刊,2019(10):137-140.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