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王能
摘? 要:高等學校是立德樹人的主要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發揮育人功能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四史”學習教育的主渠道,二者并不是相互排除的關系,其目的不是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課時和作用擠兌出去,而是要將四史課的教學目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有效的融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之中。緊密的結合時代熱點和學生需求,在整個四史學習教育過程中形成領導干部主責主業、思政課教師主研主講、學生群體入腦入心三方相互聯動的關系。這不僅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和歷史觀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還對大學生傳承理想信念,切實服務社會發展大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四史教育;思政課;理想信念
中圖分類號:B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9-0193-04
“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1]。黨中央高度重視歷史理論的學習,強調要充分發揮“四史”學習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新時代,四史教育成為學習的重點,在社會層面掀起了四史學習教育的浪潮,其中包括黨史、新中國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改革開放史,各大高校、黨政機關、社會層面開始努力學習、研討四史,力爭在四史學習教育中汲取精神營養。同時,各大高校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在教育過程中的育人功能,構成了立德樹人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之中不斷融合四史教育,成為高校大學生學習四史的主要渠道。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黨史不是相互排斥或者是相互代替的關系,而是相互融合,共同肩負起立德樹人的時代重任。
一、發揮主體作用,堅持守正創新
立德樹人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四史”學習教育凝結了中華民族豐厚的精神遺產和文化傳承,應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內容,不斷引領著青年一代成長、成才。新時代,面對文化的多元性和外來文化的挑戰,要做到固本清源、守正創新,就不得不充分挖掘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汲取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的精神譜系,將四史學習教育落到實處,開展到位[2]。
(一)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推進四史教育不斷入腦入心
不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是“四史”教育的普及和講解,都離不開作為主體的人,發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功能,主要在于宣講人的主體引導作用,在這樣一個過程之中,講授者的講解能力,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等都會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所發揮出的育人作用產生影響。因此,高等學校的主要領導干部、思政課教師以及廣大的學生黨員同志要在這樣一個學習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引導作用。高校的主要領導干部不斷加強自身理論學習,率先做出表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手段,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學生的需求充分結合起來;學生黨員在學生基層一線宣講、力行。這三者在學習的大環境背景之下形成有效的聯合,不斷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功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
首先,高校領導干部要帶頭學。四史教育的開展程度與領導干部的重視程度是分不開的,四史教育的學習,與領導干部這樣“關鍵少數群體”是密不可分的。如此一來,這對領導干部提出了要求,必須要走在前、學在前,自覺將四史學習作為一種習慣,為廣大的教師,學生做好表率,實時的進行宣講,在整個學校形成一種領導干部主動學,思政講師主動講,學生群體主動聽的情形,將四史學習走深走實。同時主要領導干部還要認真和嚴密部署黨史課的學習計劃,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將學到的原理和方法不斷運用到實際,做到知行合一,融會貫通。
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進行思政課教學的關鍵,思政課教師的講課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聽課程度。思政課教師重任在肩,思政課效果好不好,主要在于教師能否主導課堂,教師教學水平如何。所以,思政課教師隊伍一定是一只專業的隊伍,并且要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不僅要政治站位高,還要政治立場堅定,在講授的過程之中不僅要思路清晰,還要三觀端正,不斷用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授課方式上,要不斷探究自身的風格,將自身的風格與學生的需求相結合,充分利用新技術備好課、上好課,在課堂之上,講好思政課故事,激發學生們由被動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的熱情,鞏固和提高教師自身的講課水平。
最后,學生黨員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同樣重要,學生黨員是從學生群體之中脫穎而出,對學生群體也較為了解,學生黨員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之中,不斷以實際行動來做表率[3]。
(二)堅持守正創新 推進四史學習教育不斷走深走實
守正創新,是中國共產黨人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就的重要法寶,四史學習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絕不是相互阻礙的關系,而是一種相得益彰的關系。思想政治課教學發展較早,在多年的發展之中已經變得成熟。四史學習教育不斷助力其走深走實,為思政課輸入源源不斷的營養,并且逐漸成為思想政治育人的重要載體,所以,切實將四史教育開展好,發揮其育人功能,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首要任務。
首先,從宏觀層面講,立德樹人是大學教育的首要任務。實現這一任務的關鍵是要有強大的師資隊伍。因此,教師必須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專業知識夠強,善于挖掘“四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及蘊含著的寶貴的方法論。在解決實際的問題之中,能夠將理論有效地和實際結合起來,四史學習教育并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實實在在的,能夠指導我們戰勝一個又一個實際中的困難,能夠以足夠的底氣研究歷史和現實。在人才培養方面,高等學校教育要培養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最直接地體現在所培養的人才政治覺悟和政治意識之中。因此,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應該在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的同時,要充分融入思政課教學,加強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對話,善于用馬克思理論的視角去分析和解決相關實際問題。
其次,從主客體互動的層面來重視四史的學習。四史的講授是教育學習的關鍵一步,但同時也只是一個方面,要對四史的講授進行跟蹤、調查和檢驗,四史的講授程度如何、學生群體之間的感受如何,這些都要進行調查,并且要將教學的反饋不斷整理和收集,這是對四史學習教育教學提升的關鍵一步。在思政課群體的互動之間,這屬于一種橫向交流,能夠不斷改進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取長補短,在整個思政課教師隊伍中形成一股力量,將思政課講好。另一方面,要重視客體的反饋,這是一種縱向的交流。具體體現在教育者與接受者之間,教師作為一線課堂的實踐者,對學生的接受和排斥程度了解比較清楚,學生對課堂的反饋和評價也是促進思政課教師不斷提升教學手段的有力抓手,要通過以評促教,及時掌握學生群體的思想動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四史,在學習的過程之中不斷汲取精神養分,指導自身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在實際的教學中與學生共同進步,充分體現出教學相長的原則。
最后,在實際行動之中,在知與行的關系之中做到守正創新。四史教育的學習絕不是理論范圍之內的自我陶醉,一定是要立足于“實踐”這一落腳點。四史所蘊含的豐富基因本來就是共產黨員在實際的行動之中一步一步總結出來的,最終對四史的學習和掌握是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具體來講,便是要切實以中國的現實問題為基本立足點[4],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之中去,因此四史學習應該結合學生的相關需求開展,通過一系列喜聞樂見的方式,思政課教師講與學生自己講有效融合,實踐的思政課與理論的思政課相互融合,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與思政課的有效融合等,這都是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斷走深走實的重要舉措。
二、圍繞課程目標和特點,推進差異化融合
四史學習教育絕不是要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剔除出去,不是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課時和作用擠兌出去,而是要將四史課的教學目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之中。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重視這樣一個問題,雖然說兩者并不是排斥而是融合的關系,但同時也絕不允許出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四史教育重疊的現象,所以要在備課的期間就要統一籌劃和相互銜接。找準四史學習教育與思想政治課理論教學的定位,大的方針政策是“找準四史教育”融入課堂的切入點,找準四史學習教育的育人功能和方法作用,挖掘四史教育學習之中的精彩故事,講好思政課故事與課程目標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將思政課的講學方式方法和育人有機地結合起來,尤其是重視兩者之間的差異化融合,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入生機和活力,讓思政課變得有滋有味。
(一)堅守信仰,樹立遠大理想與目標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學目的是要讓廣大的學生了解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形成、發展的諸多歷程,以及馬克思主義最終的指引方向,為實現共產主義,尤其是重視對馬克思當代價值的探究,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尤其是對馬克思一生致力于揭示資本主義的骯臟、資本主義對無產階級無情的剝削,勵志為“全人類的解放而奮斗”的偉大理想信念,幫助我們自覺樹立人生目標和理想。在四史學習教育中,也有很多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生動故事。這對廣大的學生群體來說具有較強和較深的感染力,傳統思政課的理論說教在新時代的教學之中已然不合時宜,通過對故事的剖析,對故事的講解,學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更能夠讓學生記得住,記得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課程學習和講話之中曾多次提到這樣一個故事:“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錯把“墨汁當成糖水”的動人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的黨員干部:“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定要學習陳望道先生追求真理的故事。”在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授時,可以將馬克思的經典著作結合起來進行講解,尤其是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出現的精彩故事,豐富故事面結合起來,將真理的力量有滋有味地講出來[5]。
(二)重點挖掘四史中的創新故事,牢固樹立“四個自信”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主要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系統地講授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他們之間是一脈相承并且與時俱進的關系。四史學習教育本來就是不斷創新的歷史,無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實現了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還是列寧所提倡的“一國勝利論”,這都是理論上的創新。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道路的發展,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相關歷程,無不證明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創造性結合。講好四史中的創新故事,對廣大的學生群體來說十分之重要,不斷地讓這一群體認識和了解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中國取得的發展和成就來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當代社會,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受到了來自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打壓和遏制,尤其是唱衰中國的論調時有發生,層出不窮。他們想方設法,不厭其煩地抹黑中國的政治制度,大肆叫囂中國會走“國強必霸”的道路,丑化中國的國際形象等等,面對這些攻訐和中傷,四史教育和思政教育都給出了答案,充分運用四史之中的深刻故事和確鑿的歷史事實來予以反擊,引導學生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堅定。
(三)著重挖掘“四史”中的創業故事,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主要是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主題開展。近現代歷史上無數的先進共產黨人為這一目標拋頭顱、灑熱血,深刻揭示了歷史為何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人民為何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兩者的結合創造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成就。該課程主要是通過重要的歷史事件,革命人物以及偉大成就來講授,如此一來,它與“四史學習教育”有較高的契合度,這也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主要課程[6]。在對四史的整理和梳理過程中,不僅要對人物歷史事件,取得的重大成就進行了解,還要結合“三個歷史決議”為基本依據,正確總結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和歷史觀。講好中國共產黨在成立發展至今的創業故事,弘揚和傳播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廣大的學生群體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老一輩革命家的不易,在學習的過程之中不斷汲取精神養分和歷史智慧,堅定理想信念。
三、結語
高校是立德樹人的主要陣地,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四史學習教育是一個常態化的持續學習過程,更是帶鮮明的價值取向的學習過程,領導干部主責主業,思政課教師主研主講,學生群體入腦入心,三方聯動,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四史教育對解答高等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作出了解答。因此,四史學習教育要努力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深度融合,要提升融合度,充分運用思政課這一平臺,將四史教育走深走實,切實讓四史學習在學生群體之中入腦入心,創造出兩者之間聯結和深度融合,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轉型發展的大勢所趨。同時也是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深度,時代廣度以及情感溫度,尤其是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四史”教育課的協同育人功能,進一步引導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之中不排斥,將被迫去學轉為主動好學,在學史的過程之中明理增信,知史力行的要求。在這樣一個過程之中,在大學生群體之中形成一種自覺學習四史的風氣,不斷地進行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不斷地引領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勇于承擔自身的使命與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出自身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N]. 人民日報,2021-02- 21.
[2] 李丹,徐曉風. “四史”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01):84-89.
[3] 宋儉,廖玉潔. 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思考[J]. 思想理論教育,2020(07):24-29.
[4] 余華,肖體貴. 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探析[J]. 思想理論教育,2021(06):70-74.
[5] 楊延圣,鄭斐然.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現實需求與路徑優化[J]. 學術探索,2021(05):139-144.
[6] 肖文燕,羅春喜. 習近平關于“四史”學習重要論述的精神實質[J].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20(06):11-19.
(薦稿人:鄭來春,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