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亮
董淑亮,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首席科技傳播專家、江蘇省十大科技傳播人物。出版《童話里的科學》《神奇的動物》《發明改變世界》《長翅膀的“偵察兵”》《四季科學童話》等科普專著100部,曾獲冰心兒童圖書獎、共青團中央“五個一”工程獎、江蘇省優秀科普作品獎等。
去海邊游玩時,在海水退潮后,你就會發現,海邊的礁石上總是開滿了灰白中帶有黑紫色斑點的“小花”。這些“小花”就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甲殼動物——牡蠣。牡蠣牢牢地固定在峭壁上,能經得起狂濤巨浪的猛烈沖擊,好像擁有無數只隱形的“手”。
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采食野生牡蠣了。我國考古學家在原始人類的遺跡中曾發現牡蠣的貝殼。這就是很好的證據。隨著捕撈技術的發展和人類生活的不斷進步,就像在陸地上養蜂、池塘里養魚一樣,人們開始在海灘上人工養殖牡蠣。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殖牡蠣的國家。據記載,我國自漢朝以前就開始“插竹養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牡蠣能夠產珍珠。如果有一粒外物侵入牡蠣的殼內,它立即會分泌一種液體,將異物層層包起來,慢慢形成珍珠。食用牡蠣產生的珍珠沒有光澤,價值不高。現在,用手工方法將小粒珍珠植入珠母貝殼內,這樣便在其周圍形成養殖的珍珠,這就是人工珍珠養殖。目前,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沿岸水域都有人工養珠場。
可見,牡蠣獲得人類的“青睞”,由來已久。
牡蠣有兩個貝殼,殼形不規則,右殼較小,覆蓋著身軀,左殼較大、較凹,固著在巖石或其他物體上生長,甚至行駛的輪船底部,也常常會成為牡蠣的家園。它的生活非常簡單,既不浪漫,也不刺激,基本安逸無爭。
牡蠣的“器官”,讓它與世無爭。牡蠣既無眼睛,又無耳朵,原本是一位“瞎子”和“聾子”,卻有一張覆蓋在身體上的白色透明的皮膚,這就是它那奇特的“眼睛”,生物學家稱之為“外套膜”。它的邊緣還長著許多柔軟的小觸手。這就是牡蠣感覺最靈敏的器官,具有強烈的感光性能,能為它傳遞信息,包括敵情等。可見,牡蠣沒有利爪,沒有鷹眼,想不簡單生活也難啊!
牡蠣最拿手的本領是“吸附”。它能夠緊緊地吸附在巖石上,并不是依靠那些小小的觸手,而是因為牡蠣能分泌出一種粘性物質,能把貝殼牢固地吸附在附著物上。它一旦固著后,就永遠不再挪動一步。生物學家研究發現,在牡蠣成熟的初期,它就會分泌出一種黏液。這種黏液可以把它終生固定在巖石上或艦船的底部。這種黏液是由24種氨基酸和氨基糖組成的,具有很高的抗張強度。要把它從船殼上除掉時,往往會把鋼屑也帶下來。
于是,人類模仿牡蠣的黏液,制成了一種“特種黏合劑”。它適用在0℃~205℃的范圍內,能使蛋白質固化,從而起到防水作用。同時,這種黏合劑還具有很高的抗張強度,除了銅和汞,所有的金屬都可以連接。因此,用它來黏接建筑結構單元,可以說是“超級水泥”。在大海中航行的船艦遇到風浪導致鋼板斷裂,船體滲水,用這種黏合劑,能在5~10分鐘的時間內就在水下將鋼板粘在漏洞和裂縫上,使艦船化險為夷。
這種黏合劑和現在的幾百種黏合劑相比,還有一個優點:這就是需要黏合的物體表面,不一定要清潔,也不需要干燥。這一點在醫學上也有廣泛的應用:眼科醫生用它來修補眼瞼、眼球;牙科醫生用它來填空、封閉和黏接牙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