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林
摘 要:釉面磚的裂紋產生因素較多,對于特征不明顯的裂紋,要根據發生規律進行科學排查,確認為干燥裂紋后,針對性采取措施,如減少坯料的塑性原料比例,降低粉料含水率,優化烘干窯的干燥曲線。用系統的眼光看待問題,從多方面調整優化工藝,在不降低產量的前提下,將缺陷的發生率降至最低。
關鍵詞:釉面磚;干燥裂紋;粉料含水率;烘干窯;坯料配方
1 前言
在釉面磚的生產過程中,無論是一次燒成還是二次燒成,坯釉裂紋是最常見的質量缺陷之一。裂紋的種類多,產生原因復雜,解決方法也各異,生產技術人員對此并不陌生。筆者在生產實踐中時常發現,看似簡單的裂紋,有時并沒有明顯的辨別特征,一線生產技術人員分析時容易產生誤判;甚至在查明裂紋的產生原因后,卻因為生產條件的限制,導致問題遲遲不能完全解決,造成生產成品率的下降。
根據裂紋的形成原因,釉面磚的常見裂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一是機械碰撞裂紋,包括干壓成型過程的脫模撞裂、翻坯機碰裂、橫線、平臺及輥棒送磚過程造成的裂紋,等等。二是燒成冷卻過程出現的裂紋。此類裂紋較長,或有弧形裂、鋸齒裂等外觀特征。三是干燥過程的裂紋,即干燥工藝參數控制不合理,干燥收縮導致的裂紋,包括邊裂、中心裂、面裂等。特別是磚邊緣部分的細裂紋,有時裂紋深度只比釉層深一點點,燒成前不易發現,常被忽視。這種裂紋與干燥曲線、坯料配方、粉料工藝參數都有關系。
機械碰撞裂紋和冷卻造成裂紋一般有明顯的辨別特征,較易判斷,而干燥導致的裂紋有時易與其它裂紋混淆,解決難度較大。筆者以兩個工廠的實踐解決情況為例,對干燥裂紋的解決方案進行探討。
2 解決實例
2.1二次燒成內墻磚干燥裂紋的解決實例
A廠生產二次燒成內墻磚,素燒和釉燒窯爐實際內寬2.7m,窯長170m。壓機為恒力泰2080型,4臺。釉線4條。混燒產品規格從250 mm×400mm到300 mm×600mm不等。釉燒出窯磚經常出現邊部細裂紋,長度1 mm至5 mm左右,沿釉面裂開,裂紋深度很淺,約為0.5 mm至2 mm,查看生坯、素燒坯體均無發現明顯裂紋。生產技術人員通過升高素燒烘干窯的溫度、增加成型壓力、提高粉料水分、增加坯料配方的粘土比例等措施,均無明顯好轉。筆者排查發現,只有較大規格的厚磚才出現邊部細裂紋,小規格薄磚則從未出現裂紋,且窯速加快時,厚磚裂紋更多。在排除洗邊刮傷、碰撞等因素后,基本確定為干燥裂紋,采取措施如下:
(1)減少坯料配方的塑性原料比例。經查,此前為提高坯體含鋁量,坯料中采用了較高比例的水洗高嶺土。該水洗高嶺土的SiO2含量為52%-55%,Al2O3含量為28%-30%。調整前的坯料比例為:粘土28%,水洗高嶺土14%,瓷砂12%,瓷土20%,葉蠟石14%,透輝石5%,重鈣米5%,黑滑石2%。調整后的坯料比例為:粘土28%,水洗高嶺土8%,瓷砂24%,瓷土10%,葉蠟石18%,透輝石5%,重鈣米5%,黑滑石2%。通過減少水洗高嶺土和瓷土,增加葉蠟石和瓷砂,提高瘠性原料的比例。
(2)降低粉料含水率,適當調整成型壓力。將壓制粉料的含水率從8.0%-8.5%降至6.5%-7.5%,設定高壓壓制力17000kN。在保證生坯強度的同時,降低生坯入窯含水率,從而提高生坯的干燥效率。
(3)調節素燒烘干窯的干燥工藝參數。將烘干溫度從150-180℃提高至180-220℃,保持爐內微正壓狀態。檢查燃燒管的工作狀態,避免局部溫度過高或過低。適當增加烘干窯的進熱風量,調節各道進風閘板的開度,使窯內熱風保持均衡,適當降低排濕風機的工作頻率。
經過調整,邊部細裂紋的缺陷得以解決。
2.2一次半燒成水晶釉面地磚干燥裂紋的解決實例
B廠生產水晶釉面紅坯地磚,吸水率6%-8%,采用一次半燒成工藝(素燒比釉燒溫度低40℃左右)。混燒產品規格包括400 mm×400mm,300 mm×600mm,600 mm×600mm等。雙層素燒窯爐長150m(含烘干段32m),內寬2.9m,釉燒窯爐長230m,內寬2.9m。去年以來,日生產量達到27000㎡后,600 mm×600mm產品時常出現邊部細裂紋,裂紋沿釉面深至坯體0.5mm至2 mm左右,但坯體沒有完全開裂。嚴重時,300 mm×600mm產品也會出現邊部細裂紋,400 mm×400mm產品則幾乎沒有出現過邊部細裂紋。經多次排查,缺陷發生有如下規律:
(1)在素燒窯爐的烘干段出口用柴油刷在坯體邊部檢查,無明顯裂紋。當成品邊部裂紋較長時,對素燒出窯的坯體刷水檢查邊部,能看到長約5 mm至15 mm的暗裂紋。但成品邊部細裂紋長度在5 mm以內時,對素坯邊部進行檢查,則難以發現裂紋。
(2)裂紋主要發生在素燒窯爐的被動邊磚坯,且出現在進窯方向的左右邊部,靠窯墻的邊部裂紋比例較高,較少發生在磚坯的進窯前后頭。磚坯出現邊部細裂紋時,多則五、六道,少則一道,主要分布在磚邊部的中段位置。
(3)將缺陷產品收集起來分析發現,裂紋現象不嚴重時,主要是4號模具的磚坯同一邊出現裂紋。而當裂紋缺陷較多時,所有模具號的磚坯都有裂紋,但仍以4號模具的磚坯發生裂紋為最多。
(4)產品的規格越大,厚度越厚,越經常出現邊部細裂,且平面磚比凹凸異形磚更易出現邊部細裂。
(5)降低窯爐燒成速度,日產量不超25000㎡時,裂紋缺陷明顯減少,但沒有完全消除。
(6)陰雨及低溫天氣時,裂紋明顯增多。晝夜溫差較大的季節,下半夜出現裂紋缺陷的比例明顯高于白天。
經了解,該生產線的壓力機為力泰1800L型號,生產600mm×600mm產品時壓制2片/次,高壓壓制力17000kN明顯偏小,導致生坯強度不足。為解決由此引起的開裂問題,坯料配方長期保持較高的粘土比例,最高達40%-43%,且粉料的水分經常控制在9.0%-10.0%,明顯高于正常值。一旦降低粘土比例或粉料水分,則時常出現中心開裂或大邊裂。當產量在25000平方米/天以內時,生產還算基本正常,去年開始提高產量,邊部細裂紋始終無法徹底解決。
根據裂紋出現的規律,基本確定是干燥裂紋。 受工廠設備條件的限制,在解決干燥裂紋的同時,還要避免中心開裂和大邊裂的出現,因此從生產實際情況出發,采取措施如下:
(1)排查機械碰撞和窯爐冷卻導致裂紋的可能性。
因同一個模號磚坯在素燒窯爐的被動邊出現裂紋的比例較大,故不能排除機械碰撞的可能性。檢查壓機脫模、翻坯、掃坯、橫線及平臺送磚、烘干窯輥棒傳動等工序,對存在機械碰撞的環節進行調整,保持磚坯輸送順暢。因4號模磚坯出現裂紋比例最多,對其從壓制到燒成過程進行跟蹤觀察。雖然出現裂紋的邊部無縮腰或鼓腰現象,仍懷疑該磚坯邊部的致密度偏低,通過調整壓機布料、增加成型壓力等措施以增加該邊的致密度,裂紋無明顯減少。根據素燒窯爐的進磚規律,4號模磚坯位于每排進磚的第二片(每排中間)和第四片(被動邊),對磚坯作標記追蹤,邊緣部出現細裂紋的大部分是第四片位置(被動邊)的磚坯。調換素燒進磚順序,則在第四片位置(被動邊)的其它模號磚坯也出現裂紋,但裂紋比例有所減少,說明生坯強度和素燒窯爐的橫截面溫差對裂紋均有影響。
另外,檢查素燒窯爐的排煙段、預熱段、急冷和緩冷段,重點排查被動邊是否存在漏冷風、窯底積坯、輥棒釘等現象,將不良因素予以完善,并適當調節急冷、緩冷溫度曲線,保證最佳冷卻效果,但對細裂紋均無明顯成效。
(2)升高烘干溫度,提高烘干效率。為檢查烘干效率,對烘干窯出口的磚坯含水率多次進行檢測,結果為3.5%-5.0%,明顯高于正常值。于是加裝4根燃燒管,將最高烘干溫度從160℃升高至190℃,檢測烘干后磚坯含水率為2.0%-3.5%,跟蹤出窯產品,邊部細裂紋有所好轉,但仍有不少比例。繼續升高烘干溫度至220℃,烘干后磚坯含水率降至1.5%-2.5%,邊部細裂紋沒有減少,反而有增多趨勢。用量程0-300℃的WSS雙金屬工業溫度計在現場測烘干窯內的溫度為260℃,比窯爐控制室的烘干表溫高40℃左右,多次對比后確定窯爐控制室的表溫顯示不準,過高的烘干溫度反而導致裂紋增多。最后將窯爐控制室的烘干表溫控制在180-200℃左右。
(3)調節優化素燒烘干窯的干燥曲線。為了更準確地了解烘干溫度曲線,在調節前,對素燒烘干窯每隔6米加裝1個量程0-300℃的WSS雙金屬工業溫度計,一共4個,按進磚順序,1-4號表溫顯示分別為160℃、225℃、170℃、165℃。考慮到使用燃燒管或燒槍易導致烘干窯內局部溫差過大,且煤耗成本較高,因此,在逐步增加供熱風量的同時,將燃燒管逐根關掉。主要步驟為:調節烘干窯進熱風閘板,增加烘干窯前段的濕熱風量(來自釉燒排煙熱風),適當減少烘干窯中段的干熱風量(來自素、釉燒冷卻余熱),增加烘干窯后段的干熱風量,把烘干窯的排濕風機變頻從42Hz降低至32Hz,使烘干窯內保持微正壓氣氛,爐內熱風飽和,熱量分布均衡。調節后,干燥溫度曲線平穩,1-4號表溫分別為230℃、230℃、210℃、200℃。觀察窯后出磚,裂紋明顯減少,但仍沒有完全消除。
(4)調整優化坯體配方結構,在不出現中心裂和大邊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塑性原料比例。此前工廠技術人員認為細裂紋與生坯強度不足有關,將粘土比例從36%增加至40%時,發現產品的細裂紋沒有減少,反而有增多的趨勢。于是將粘土比例從36%降至30%,結果出窯產品的裂紋明顯減少。但是粘土比例繼續降到24%時,生坯強度不足,產品出現較多中心開裂和大邊裂。最終將粘土比例控制在28%至32%,效果較好。此后,當產量提高至27500平方米/天,又有少量裂紋出現,說明其它工藝環節也需進一步完善。
(5)調節粉料的壓制工藝參數。一是調整粉料的顆粒級配,減少細粉的比例,使40目和60目的粗顆粒比例盡量高一些,約為70%-85%。二是降低粉料水分為8.0%-9.0%,適當提高成型的高壓壓制力,在保證生坯強度的同時,使生坯入窯水分盡量少。調整前,粉料的最高水分有時高達10.5%,大大增加了快速干燥的難度。將粉料水分控制在8.0%-9.0%后,出窯產品的細裂紋基本消失,也沒有出現中心開裂和大邊裂。
(6)總結并制定關鍵工藝參數,加強日常檢測,防止干燥裂紋的再次發生。鑒于之前細裂紋反復出現,對本次調整過程進行總結,將關鍵工序的工藝參數形成標準,主要包括:保持坯料配方的粘土比例為28%-32%,生坯抗折強度不低于1.5MPa,成型壓力17000-17500kN,粉料含水率8.0%-9.0%,烘干溫度200-230℃(WSS雙金屬工業溫度計),烘干后磚坯含水率不高于2.0%。根據日常檢測結果,對照標準及時調整優化,收到較好的效果,干燥裂紋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3解決方法與思路
3.1解決方法
一般情況下,干燥裂紋的解決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坯料配方。控制干燥收縮較大的原料用量,在成型壓力能滿足生坯強度的情況下,盡量減少粘土類原料的比例,一般來說,強塑性粘土用量10%-15%,中塑性粘土用量10%-15%,粘土總量控制在28%-32%。此外,紅坯磚經常使用含鐵較高的紅土,此類高嶺土的SiO2含量約50%左右,具有一定的塑性,干燥收縮大,大量使用時也易導致細裂紋,不宜過多。近年來,陶瓷礦源緊張,許多陶瓷產區廣泛使用水洗高嶺土或礦渣,此類原料含硅量低,有一定塑性,使用時也需注意干燥收縮的問題。因此,坯體的塑性原料比例需保持在合理范圍內,不要過高或過低。
(2)壓制成型。改善粉料的顆粒級配,提高粉料的粗顆粒比例,一般要求40目15%-30%,60目50%-65%。保持偏低的粉料含水率,一般為6.0%-8.0%,可視生產線的實際情況作不同調整。同時適當增加成型壓力,保證生坯強度不低于1.5MPa。從而降低生坯的入窯水分,利于快速干燥。
(3)烘干窯爐。烘干窯的前段(加熱階段)保持“高溫高濕”狀態,盡量采用主窯一級排煙的回收熱風,中段(等速干燥階段)要求熱風不能過于干燥或潮濕,可采用一級和二級排煙的煙氣混合物,后段(降速干燥階段)可采用窯尾冷卻回收的熱風。
烘干窯溫度約為200-230℃,保持微正壓狀態,充分利用窯爐余熱風,使爐內的熱量飽和,分布均衡,避免窯爐橫截面的溫差過大。如果使用過多燒槍或燃燒管、棒來提高烘干溫度,易造成溫度不均勻,燃耗成本增加,故應盡量避免。
加強檢測烘干后的坯體含水率,兩次燒成的干坯水分宜控制在2.0%以內,一次燒成的干坯水分應不高于0.5%,入窯釉坯水分不高于1.0%。在檢測干坯含水率時,要注意烘干溫度不能過低。有些工廠的烘干窯設計較長,為了節省燃耗,以較低的烘干溫度(如130-150℃)也能達到干坯含水率的標準,但是烘干窯(特別是前段)的溫度過低,易造成入窯生坯強度不足,在輥棒傳送過程中造成生坯的中心開裂或大邊裂。
通常,對于較長的烘干窯,烘干后的干坯水分較易達標,但要注意前、中、后三段熱風和溫度的合理控制,防止局部溫度過低導致坯裂;對于較短的烘干窯,則要保持偏高的烘干溫度,保證窯內熱風飽和,以免干燥效果不夠,干坯水分過高。
3.2解決思路與注意事項
對于產品的干燥裂紋問題,在不同工廠的實踐中,解決思路大致接近卻又不盡相同。筆者分析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全面排查,準確判斷
生產管理中,常把干燥裂紋誤當作機械碰裂來處理,一味地增加坯料的粘土比例,提高粉料水分,以增加生坯強度,不但收效甚微,還會導致問題更加嚴重。所以,當出現裂紋時,建議生產管理人員詳細分析裂紋的特征,總結裂紋出現的規律,是否與模具、壓力機、進磚平臺、烘干窯、主窯等環節有明確的相關性。一般來說,機械碰撞和窯爐冷卻不當的長裂紋較易排查。對于細小的邊緣部裂紋,可通過更換模具、調轉模具方向、改變生坯進窯順序或方向、改變磚坯施釉方向等措施來分析裂紋的出現規律,排查產生的原因。如果沒有十分明確的位置規律,但產量提高時,大規格厚磚比小規格薄磚更易出現細邊裂,平面磚比凹凸異形磚更易出現細邊裂,則要重點懷疑是否干燥裂紋。只有明確裂紋的種類及產生原因,才能盡早找到解決方案。
(2)多方調整,系統解決
干燥裂紋不同于機械碰裂,產生原因較為復雜,往往需要從坯料配方、粉料壓制、窯爐烘干等多方面綜合調整,才能徹底解決。特別是在快速燒成時,任何一方面不合理,都會導致干燥裂紋的出現。僅對單一方面進行工藝改善,往往無法完全消除缺陷,導致裂紋反復出現,時好時壞,即俗話說的“范圍太窄”。
在一些工廠,因為生產設備條件的限制,有時為了解決干燥裂紋,會引發其它的問題,或者在提產量和保質量之間陷入兩難的境地,這時就需要靈活地設計工藝參數,系統地調整,以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生產條件的工藝參數。例如,有些舊的小生產線,壓力機噸位較小,為了滿足生坯強度的要求,對坯料的可塑性要求較高,粘土所占比例大,有的甚至達到40%以上,粉料水分也高于正常標準,對生坯干燥十分不利,當生產較大規格產品、厚磚,或者提高燒成速度時,很容易出現干燥裂紋。這就需要在保證一定的生坯強度同時,合理控制坯料的塑性原料比例。當生坯強度不足時,除了盡可能增加成型壓力,還可以采用少量可塑性強的粘土,或者使用坯體增強劑,盡量不增加干燥收縮大的塑性類原料比例。其次,提高烘干溫度,保持入窯“高溫高濕”、窯內熱風飽和、分布均衡。烘干窯平均溫度盡量不低于200℃,較高的烘干溫度可較快升高進窯生坯的溫度,從而盡快提高入窯后的生坯強度,彌補生坯強度不足,減少中心開裂等缺陷,同時有助于減少坯料中塑性原料的用量,這樣反過來又有利于快速干燥。另外,嚴格控制粉料水分在合理范圍內,不能過度依賴粉料水分來提高生坯強度,以免產生其它不良影響。
(3)嚴格檢測,形成標準化數據管理
因為解決干燥裂紋需要多方面協調進行,只有對各工藝環節進行數據化監測,將監測數據匯總分析,形成適合本廠的工藝標準參數,才能在日常生產中經常進行對照,及早發現問題所在,針對性解決。一般來說,需重點檢測的工藝參數包括:(1)坯料:進廠原材料、泥漿和粉料的生坯強度和干燥收縮率。(2)壓制成型:成型壓力、粉料含水率和顆粒級配。(3)烘干窯:烘干后的坯體含水率、烘干溫度。
4 總結
在釉面磚的生產中,單純地討論干燥裂紋的原因和解決方法并不算復雜,但在實際生產過程,因為和其它裂紋易于混淆,以致誤判,或受制于設備、產量等客觀條件,導致在工藝調整時瞻前顧后,常常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筆者實踐總結認為:
對裂紋不能只憑經驗就下結論,要先采取措施進行細致排查,從壓機模號、進磚順序、窯內位置、燒成速度等方面,對裂紋的發生規律匯總分析。如果沒有固定的位置規律,但燒成速度越快、規格越大、越厚的產品較常出現細邊裂時,則要重點考慮是否干燥裂紋。在確定是干燥裂紋后,對粉料、烘干窯、坯料的工藝參數進行系統調整。一是提高粉料的粗顆粒比例,適當降低粉料的含水率,并增加成型壓力,以保證足夠的生坯強度。二是對烘干窯的干燥曲線進行調整優化,需注意保持烘干窯前段 “高溫高濕”狀態,整體可保持微正壓氣氛。三是調整坯料配方,適當引用少量強塑性原料或坯體增強劑,以減少干燥收縮大的塑性原料比例,提升生坯的干燥性能。最后,對生產工藝參數加強檢測分析,制定適合本廠的工藝標準,時常檢查對照,才能保證長期穩定生產。
總之,對于干燥裂紋,只有多方面系統調整優化工藝,才能較徹底地解決問題,達到既快燒又節約能耗、充分發揮設備產能的理想目標。
參考文獻
[1]蔡飛虎.干燥開裂問題一例[J].佛山陶瓷,2007,6:41.
[2]潘雄.大規格拋光磚干燥過程及控溫要點分析[J].陶瓷,2007,1:38.
[3]程昭華.關于干燥窯主動邊裂磚的答疑[J].佛山陶瓷,2009,5: 40.
[4]溫千鴻.關于干燥窯前段是否一定需要高溫高濕的干燥條件的分析[J].佛山陶瓷,2008,7:40.
[5]宋光梁,孫澄源等.陶瓷制造技術[M].臺灣:中華民國陶業研究會出版,1992.
[6]蔡飛虎,馮國娟.陶瓷墻地磚生產技術[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7]石棋,李月明.建筑陶瓷工藝學[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8]焦寶祥.陶瓷工藝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