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包含了更多文化期待。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文化活動,也成為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必然要求。基于此,相關主體應主動承擔時代責任,整合文化資源,搭建服務平臺,不斷推出高質量的文化藝術作品,以滿足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從實踐層面來看,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可以通過以下途徑有效開展。
一、加強調查研究,精準文化供給
文化藝術活動如何開展、群眾對活動的反饋如何、群眾還希望獲得哪些形式的文化服務……這些問題都是群眾文化服務工作中需要面對的實際問題。相關主體在工作中應通過線上問卷、線下走訪等方式積極開展調研工作,深入基層,充分了解群眾文化需求,并根據調研結果健全支持群眾文化活動的機制,推動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
例如,為全面掌握全區街道、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在場地、人員、設施、經費、服務效能等方面的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深入了解基層公共文化需求、文化資源、文化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提供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不斷提升群眾文化生活質量。以區文化館館長帶隊,來到社區街道,采取實地察看、座談交流等方式,對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情況進行專項調研。通過調研,文化館詳細了解了街道、社區在文化需求、文化服務陣地、文化人才隊伍、文化志愿服務、文化與其他資源的融合等方面的現狀,深刻認識到轄區內公共文化需求正在向更高層次發展,群眾的文化選擇空前廣泛,欣賞水平也日漸提升。同時,文化館還利用微信公眾號等線上平臺,發布“群眾文化活動調查問卷”專欄鏈接,發動轄區內群眾通過專欄填寫調查問卷,并做好問卷回收與分析,形成全面真實的調查結果。根據調查結果,文化館制定了精準供給的文化服務方案,整合運用全區各類文化資源和力量,以文化志愿服務的形式,創新開展“愛學藝”公益文化培訓進校園、進社區、進樓宇,廣泛組織舉辦系列文化惠民巡演活動,以更加貼近群眾的文化藝術內容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不斷縮小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文化需求之間的差距,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的精準度。
綜上,深入群眾開展調研工作體現了堅持需求導向的工作思路。相關主體深入了解各地群眾文化活動在參與人群、活動場地、重點喜好、存在問題、意見建議等方面的情況,能夠將調研結果與群眾文化活動機制的完善建立聯系,實現文化服務與群眾文化需求精準有效對接,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1]
二、挖掘文化資源,推動文藝創新
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持續不斷的文藝創作。在新時代背景下,相關主體應扎根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積極推動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不同類型文化的相互交融,為文化創新注入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強大力量,為群眾持續提供高品質的文藝作品。
例如,某區文化館在“文化與自然遺產日”之際,舉辦非遺傳承及全區群眾文藝作品創作系列活動,推動非遺資源開發,讓群眾走近非遺、傳承非遺。在活動中,文化館利用省級非遺項目《蛤簍粽》開展線上線下文化普及工作,讓群眾了解蛤簍粽的歷史和形成;同時組織專業人員以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進行創作、宣傳與傳承,并通過實踐活動將優秀的非遺文藝作品與日常會演、公園文化、送戲下鄉結合起來,以深入基層,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再如新時期鄉村振興推動了鄉土文化的發展,也為群眾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富資源。某文化館立足基層群眾,組織主題征文活動,鼓勵專業藝術工作者以及廣大文藝愛好者以音樂、美術、書法、攝影等形式展現鄉村優美的自然環境、鄉村發展新圖景以及新時代農民的風貌,等等,貢獻出更加貼近群眾生活、貼近鄉村現實的文藝作品。
綜上,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推陳出新需要文化資源的大力支持,需要文藝作品的支撐。相關主體在群眾文化服務工作中,依托文化資源,積極深挖特色亮點,全面打造文化精品、新品,為群眾提供了健康的精神文化食糧,也讓群眾感受到了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魅力。
三、加強文藝培訓,改進文化服務
在文化服務工作中,相關主體開展文藝培訓活動,能夠為群眾全面普及文藝基礎理論知識和藝術技能,提高群眾的文藝實踐能力,也能夠為基層文藝創作人才和文藝愛好者提供學習交流的有效平臺,促使群眾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文化藝術活動中來。
例如某縣文化館為弘揚優秀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強身美體,增加自信和幸福感,組織開展群眾舞蹈公益培訓班,并面向社會公開招生。培訓內容主要包括成人基本形體和中國古典舞及民族民間舞蹈表演。在培訓中,文化館業務骨干、專業舞者為學員介紹關于舞蹈的基本知識,著重介紹了即將學習的民族舞的特點,將舞蹈分為三個部分,并把每個部分具體的舞蹈動作做了詳細的示范講解。同時,結合形體訓練,滲透美學觀念,通過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滲透人心,感染著學員的思想與情感。此次培訓不收取任何費用,群眾可以按需選擇、學習。為保證培訓效果,文化館要求參訓學員參加縣文化館組織的各類公益活動,對表現優異的參訓學員,優先納入文化館文化志愿服務隊伍并參加各類演出活動,成為群眾文化服務中的一員。
當然,在互聯網不斷發展和普及的背景下,群眾文藝培訓工作的形式也不斷創新發展,文化館等主體也積極打造線上文化服務項目,推出優質服務內容,以擴大群眾文藝培訓范圍。例如某區文化館依托自身的文藝資源,積極打造云課堂,推出聲樂培訓項目,重點針對沒有聲樂基礎的群眾進行發聲訓練,指導呼吸、發聲、咬字、吐字和歌曲表現等技能技巧,與群眾進行線上交流,為群眾提供專業化的藝術培訓。
綜上,相關主體應充分發揮自身在群眾文化服務中的職能作用,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實施,積極開展群眾培訓工作,切實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打造高質量文化供給,讓廣大群眾享受到豐富的公益文化服務,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四、利用重要契機,組織文藝演出
在新時代背景下,相關主體應充分利用重要傳統節日、重大節慶和紀念日,組織開展群眾性主題實踐活動,這對于豐富群眾道德體驗、增進群眾道德情感、培養群眾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
例如在端午節期間,某區文化館以“我們的節日·端午”為主題,組織系列群眾文藝演出活動。文藝演出在恢宏大氣的舞蹈《祖國你好》中拉開帷幕,專業團隊和群眾文藝團隊競相呈現精彩的節目,其中有女聲獨唱《黨旗更鮮艷》、朗誦《欣逢盛世,感恩祖國》、三句半《慶祝建黨100周年》、西河戲《周尊送信》,等等。演出期間還穿插了端午知識搶答有獎環節,吸引群眾的關注,調動群眾的參與熱情。此外,文化館還利用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推出線上文藝演出。線上演出主要分為“端午好時節”“端午道安康”“濃濃端午情”3個篇章,以歌舞表演、詩朗誦、走秀等為主要表演形式,其內容豐富、亮點紛呈,主要有情景詩朗誦《屈原頌》、歌曲《錦瑟》、舞蹈《品·粽香》《再見茉莉花》《我的祖國》等,以及琵琶獨奏《賽·龍舟》、詩朗誦《同一個故鄉,同一個夢想》、舞蹈《雨中花》、歌曲《越人歌》、旗袍秀《掛·五彩》等,這些節目集中體現和展示了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并利用線上途徑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夠享受到優勢的文化資源。這樣的文藝演出抓住了傳統節日的重要契機,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結合文化學習、藝術普及,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涵,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民族傳統節日成為展示和傳播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陣地,同時也成為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綜上,相關主體通過線上線下渠道推出優質的文藝演出,將文化服務帶到了群眾身邊,讓群眾在更多元、更優質的服務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五、凝聚群眾力量,推動文藝發展
廣大群眾是文化藝術發展的主體,群眾的參與能夠有效激活文化藝術,推動更多貼近現實、反映群眾訴求的文化藝術作品的創作和呈現。群眾文藝團體是群眾自發組織的文化隊伍,作為最基層的群眾文化隊伍,他們在繁榮群眾文藝生活,引領社會文化風尚方面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相關主體應重視群眾力量,組織、引導群眾文藝團體參與文化藝術活動、參加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用群眾的力量繁榮文化藝術,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
例如,某市文化館十分注重基層民間文藝團體的組建和民間文藝社會力量的指導,積極推動群眾文藝團體建設與發展,并利用群眾力量推動文化藝術活動向社區、村組全覆蓋,以打通城鄉文化活動普及的最后一公里。在群眾文藝活動中,全市群眾文藝團體做出了令人欣喜的成績,特別是在傳承和弘揚敦煌曲子戲等非遺文化方面,各個團隊在文化館的積極組織和帶領下,凝聚基層文藝愛好者,在社區文化站、鄉村文化大院開展多種形式的文藝活動,包括傳唱傳統經典劇目,為豐富全市城鄉群眾文化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此外,為了進一步凝聚群眾文藝團體的力量,推動群眾文藝活動蓬勃開展,文化館還組織召開全市群眾文藝團體負責人及黨小組負責人座談會,與群眾密切溝通,共同就今后如何更好地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文藝活動,更好地豐富全市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發出倡議,并就圍繞重大節日契機、社會事件開展系列文藝活動進行了動員安排。通過會議的指導,群眾文藝團體找到了未來工作的方向,并結合團隊所擅長的文化藝術形式對如何更好地參與文化藝術活動,以積極配合文化館工作,共同做好全民藝術普及工作。
綜上,群眾在文化藝術活動中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相關主體積極組織、引導群眾力量參與文化服務工作,不僅能夠提高文化服務的精準度,更能夠提高服務的整體質量,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六、順應時代發展,開展智慧服務
在信息化時代,群眾獲取文化服務的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而這自然也推動了文化藝術活動方式的創新。相關主體應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立足群眾需要,積極探索智慧服務的方法和路徑,讓更多的群眾享受到優質的文化藝術資源。
例如,某縣相關部門秉承“打通最后一公里智慧文化圈”的理念,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積極探索智慧化、數字化線上服務群眾的方式方法,讓更多人享受到科技發展的便利和文化惠民的成果,逐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智慧化建設。在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過程中,相關部門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依托文化站配發基層文化易點通設備,讓優質數字文化資源向基層延伸。文化易點通是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技術、創新視聽體驗與知識服務”為一體的自助服務型智慧文化產品,涵蓋舞蹈、美術、書法、戲曲、音樂、棋類、生活常識等多個類別,資源定期更新,能夠滿足不同群體的休閑、娛樂、學習、培訓需求。民眾可以通過手機掃碼享受便捷化、智慧化的文化服務。第二,創新工作思路,搭建文化服務平臺。相關部門在鄉鎮安裝啟用“有聲圖書館”,使群眾能參與到智慧閱讀中來。有聲圖書館具有覆蓋范圍廣、使用簡單便利等特點,能夠實現圖書資源內容定時更新。其中包含黨員讀物、文化藝術、科技農業、親子生活等諸多內容,群眾利用手機掃碼“各取所需”,獲得優質文化資源,同時也可以利用設備進行聽書,打破了閱讀束縛,讓文化服務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打造文化服務板塊,擴大服務范圍。相關部門通過與企業合作共同打造群眾文化服務板塊,其中包含群眾舞臺、戲曲曲藝、非遺展示、文物介紹等豐富的文化資源,讓不同年齡段的群眾,尤其是老年人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到精彩的文化大餐,體驗到便捷的文化服務,真正打通群眾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綜上,信息技術為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更加新穎、高效的方式。相關主體通過整合文化資源、開通線上服務,打破了傳統文化服務在時空上的界限,真正做到了讓文化藝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群眾。
七、結語
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是一項潤物無聲的文化事業,是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本文從多角度分析了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有效開展的路徑,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當然其中也存在諸多不足。因此,相關部門應順應新時代文化事業發展趨勢,并立足本地特色,整合文化資源,貼近群眾需求,不斷創新文藝創作,積極開展多元化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這樣才能有效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公共文化服務惠及更多人。
參考文獻:
[1]曾治強.文化館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創新思路[J].參花(上),2023(01):125-127.
[2]田雪婷.新時代群眾文化藝術活動開展路徑探究[J].明日風尚,2022(20):183-186.
(作者簡介:宋麗,女,肥城市文化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