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安娜
紅色檔案指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由與黨相關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及個人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軍事、社會、生態文明、外事等方面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形式的歷史記錄[1]。它是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能為地方紅色旅游開發提供最真實的憑證和最生動的素材,對地方紅色文化的傳播和區域旅游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近年來,學界意識到了紅色檔案之于地方紅色旅游的重要性。有的從產業鏈開發視角主張利用紅色檔案走“資源——服務——產品的長效發展之路”[2]。有的聯系紅色旅游的需求,主張檔案館要開辦紅色展覽,開發紅色作品和紅色旅游產品,不斷創新形式和擴大宣傳[3]。更多的學者聚焦于紅色檔案助力地方旅游的區域實踐,如黃婷婷針對廣西百色市的紅色檔案開發利用的薄弱之處,提出要加強開發力度,提高對檔案開發的認知,豐富開發形式,提高檔案利用效率,并聯合各部門協同整合檔案資源[4]。楊杰以遼寧朝陽區的紅色檔案開發為例,強調要創新旅游模式、開發旅游產品、建立學教基地[5]。這些研究關注到了紅色檔案之于地方旅游的當代價值和實踐路徑,但缺乏在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討論紅色檔案賦能地方紅色旅游的研究。
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已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文旅融合發展。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組建,從體制改革層面宣告了文旅融合發展戰略格局的確立。2020年10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要求,“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6]這既為持續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也進一步彰顯了國家對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的重視。2021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要求“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建設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7]因此,有必要整理總結紅色檔案賦能地方紅色旅游的開發現狀,剖析二者融合發展的困境,有針對性地提出突圍路徑,以期為促進紅色檔案深度開發,實現文旅融合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文旅融合時代紅色檔案賦能地方紅色旅游的開發現狀
(一)與基礎業務相結合,夯實紅色旅游文化根基
檔案館在開發利用紅色檔案時,多與館內的基礎業務結合起來,通過整合館藏檔案資源,提煉檔案中的紅色元素,為紅色景點提供第一手史料、設計紅色旅游線路和創作紅色文化產品,在一定程度上為地方紅色旅游夯實了文化根基。
一是整合檔案信息資源,為打造紅色旅游景點提供史料支撐。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內的紅船是根據一大會議安排游船的當事人王會悟的回憶仿制而成。溧水區檔案館挖掘利用百余件珍貴檔案,牽頭建設了景區“紅色李巷”,幾年來累計接待游客數十萬人次[8]。
二是調研館藏檔案資源,為開展特色紅色旅游提供路線規劃。沈陽市檔案館在調研沈陽抗戰遺址遺跡和檔案資源的基礎上發布了《沈陽抗戰文化旅游指南》[9]。浙江省檔案館與浙江電視臺新聞頻道聯合制作的節目《跟著檔案去旅行》也開辟了不少紅色旅游路線[10],凸顯了紅色檔案賦能地方紅色旅游的潛在價值。
三是提煉檔案紅色元素,為擴大紅色旅游影響力提供文化產品。中央檔案館與中央電視臺合作推出的百集微紀錄片《紅色檔案——走進中央檔案館》在央視新聞微博的閱讀量超4億,今日頭條推薦量超23億,帶動了一大批觀眾有意識地走進檔案館,開展紅色之旅[11]。中共一大紀念館推出的劇本殺《前夜》,富有鮮明的檔案特色、地方特色和紅色元素,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在休閑娛樂中深化了人們對當代青年責任的認知[12]。
(二)運用數字化與情境化,提升紅色旅游體驗感
在數字化浪潮下,部分紅色旅游景點嘗試推出了數字化服務,將嚴肅的歷史內容與活潑的表現形式相結合,提高了地方紅色旅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其一,借助數字技術,讓紅色檔案“活”起來。白洋淀文化苑雁翎隊紀念館和延安市寶塔區棗園運用聲光電、三維動畫立體成像等技術,將原本藏于檔案中的故事具象化。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推出了VR/AR實體體驗館、紅色文化裸眼3D產品和《紅色福建星火傳承》VR影片[13],以創新性的方式全景再現紅色歲月,給游客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
其二,創設故事情境,讓紅色檔案“趣”起來。上海市推出了五條紅色線路,讓游客搖身變為情報人員,在紅色場館找尋接頭線索[14]。浙江的“錢江潮——浙江現代革命歷史陳列”展廳將革命者的絕筆信以音頻形式存于電話機中,當旅客拿起時便會自動播放,讓他們深刻感受到革命者的革命理想。
綜上所述,當前紅色檔案開發已邁出了穩健的一步。各地各部門做出的積極探索,不僅為地方發展紅色經濟提供了新的增長點,也為進一步滿足民眾文化需求,弘揚紅色文化,宣揚紅色文化精神提供了資源支撐。不過由于新興數字技術在國內還未發展成熟,加之開發時經費、人力、資源等多重要素的綜合影響,紅色檔案開發在技術性和體驗感方面還有待提高。
二、文旅融合時代紅色檔案賦能地方紅色旅游的多重困境
(一)思想觀念有待革新
第一,對紅色檔案賦能地方文旅的認知浮于表面。有學者發現,紅色檔案在旅游開發中“僅起到簡介式的淺層表達……更多情況下是即插即用的‘拿來主義……檔案中的地方特色難以在資源關聯中得到挖掘與展示,價值難以充分開發,阻礙提升文旅融合的綜合效益。”[15]第二,缺乏市場和產品運營思維。當下紅色檔案的開發鮮少重視背調,沒有全面了解游客訴求就盲目開發,導致游客參與度和黏度的雙低。第三,專業性政策存在空白。當前相關的開發文件數量較少,不少都缺乏全面科學的論證和規劃,尤其是對紅色檔案與地方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的方針、標準、評價體系等存在空白。
(二)專業人才隊伍有待壯大
人才是實現紅色檔案與地方紅色旅游深度融合的有力支撐。如何順應文旅融合浪潮下對技術化、交互性、智能化、數字化的需求,深挖紅色檔案的文化精神內涵,找到檔案與旅游融合的生發點,是擺在開發主體面前的一道大難題。這不僅需要具有專業性檔案知識和旅游管理知識的開發智囊團,也需要既精通技術又尊重文化的技術后備軍,還需要深諳數字媒體時代市場規律和營銷策略的宣傳沖鋒隊。遺憾的是,目前的開發主體往往以一個部門單兵作戰或檔案館和文旅部門合作為主,沒有引進和培養更多的專業復合型人才,也缺乏系統清晰的人才培養路徑。
(三)產品開發的廣度和深度有待拓寬
現有的紅色檔案館藏資源不可謂不豐富,但體現在地方紅色旅游開發中的成果卻只是冰山一角,且同質化嚴重。在開發廣度上,地方紅色旅游通常以政策性文件檔案和實物檔案為主要展陳對象,難以喚起游客的注意力和共情力。私人書信檔案、日記檔案、文化藝術檔案等領域亟待開發。在開發深度上,存在三類問題:一是開發方式單一,精神內涵挖掘不夠。雖已有部分地區引入了數字技術,但大都沒有形成覆蓋不同旅客需求的產品特色,傳達紅色檔案的文化價值內涵效果弱。二是文創產品開發層次淺,創新性不足。不少紅色檔案文創產品還停留在直接移植紅色檔案元素到日常用品的模式,文化附加值不高。三是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或有影響力的文化旅游品牌。相較于杭州的“宋城千古情”、桂林的“印象·劉三姐”等耳熟能詳的地方文化旅游品牌,紅色旅游尚未出現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案例。
三、文旅融合時代紅色檔案賦能地方紅色旅游的突圍路徑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推動紅色文旅開發理念“創新化”
首先,深化文旅融合發展的思想認識。“文旅融合的本質是文化和旅游通過產品融合、業態生成、要素集聚,在共同市場中實現價值耦合。”[16]必須夯實文旅融合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明晰地方紅色文旅融什么、怎么融。在全面調研地方紅色檔案館藏資源的基礎上,明確哪些資源可以用、如何用,切實做好地方旅游開發的頂層設計。
其次,重視用戶需求,扎實做好市場調研工作。旅游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休閑方式之一,紅色旅游的定位和前景自然離不開對用戶需求的關注和重視。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發放調查問卷,聯系不同群體展開訪談等形式,了解不同旅客的需求和習慣愛好,打造旅客們的用戶畫像,以此來設計紅色旅游項目的目標和形式,再有的放矢地尋找相應的紅色檔案資源予以整合。
最后,做好頂層設計,推進行政管理融合。紅色檔案助力地方紅色旅游有賴于政策的完善和規范,迫切需要有關部門出臺相應的政策和規劃。一方面,明晰紅色檔案的內涵和外延,出臺紅色檔案與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的工作規劃,建立穩定的開發機制和運轉機制。另一方面,繼續推進文化與旅游行政管理的融合進程,尤其是在日常管理、權責劃分等細節處多發力,使中央和地方、各個機構部門之間形成合力。
(二)推行項目負責制的模式,確保紅色文旅開發團隊“專業化”
引入項目負責制作為地方開發紅色旅游的新型模式,以紅色旅游開發為核心,從紅色旅游項目中的實際需求和存在問題出發,圍繞特定的主題來利用紅色檔案,并制定相應的宣傳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實現一條龍的高效運作。這種模式以問題為導向,能把紅色檔案資源分解為可操作的具體項目,解決紅色檔案開發分散化、碎片化、無序化的開發現狀,還能通過組建復合型的開發團隊來建立合作共同體,實現行政管理機關、科學文化事業機構、高等院校、旅游企業、文化傳媒公司的深度對接,激發團隊的創新活力和參與合作的積極性。
此外,還可通過與高校和企業合作開展業務培訓、研學旅行等方式培育本土的文旅人才。盡管當前全國有開設旅游專業的學校數量較多,但真正了解本土文化、適應文旅融合形勢的高質量人才不多。政府需與高校、企業深度合作,形成各級各類文旅人才培養體系,將培訓業務覆蓋規劃、開發、運營、管理等多個環節,將課程業務覆蓋文化創意、文化寫作、文化展演等多個領域,打造既深諳本土文化,又緊跟文旅形勢的專業人才隊伍。
(三)堅守“內容為王,科技引領”的取向,促進紅色文旅開發產品精品化
第一,拓寬紅色檔案開發邊界,打造多要素融合的綜合服務體系。文旅融合強調復合型產品,其突出代表是以同一個文化主題為核心的集吃、住、行、游、購、娛、養、情等要素為一體的文旅綜合體。政府應找準開發著力點,打造集療養度假、生態觀光、愛國教育、民俗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形成區域內的紅色景點輻射和文化產業聯動。檔案館也應比照圖書館、博物館的建筑風格、空間布局和文化服務,優化館內空間,開展多種活動,滿足游客的文化休閑需求。
第二,運用新興數字人文技術,形成多價值融合的紅色檔案敘事。數字人文是運用計算機技術開展的協同性、跨領域、跨學科的新型研究模式。地方開發者可借助大數據捕捉和研判游客的需求偏好,高效整合多機構保管、多載體承載的紅色檔案,并運用人工智能、VR/AR虛擬現實技術將龐大的檔案資源可視化、可感化,將充盈的人文精神與更直觀的敘事形式相結合,讓游客沉浸式地感受紅色文化的價值觀念。
第三,挖掘紅色檔案文化內涵,創建多產品融合的優質紅色品牌。產品融合是將文化產品與旅游產品的價值鏈進行解構與重組,融合生成一種新型產品。紅色檔案開發應以文旅融合為基本點,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為著力點,以營銷為手段,豐富講述紅色檔案故事的內容和形式,創建具有區域影響力乃至全國影響力的紅色品牌。可學習蘇州將絲綢檔案打造為城市文化名片和山東濰坊將風箏檔案融入地方發展的做法,通過挖掘檔案的特色內涵,舉辦區域大型文旅活動,善借熱點順勢營銷,發布包含動畫、影像、H5等形式的推文,推出動漫、短視頻等形式的IP作品,打造吸引年輕人的IP形象,不斷強化紅色檔案在地方發展中的符號效應。
參考文獻:
[1]鄭慧,農揚宇.紅色檔案:認知、交集與辨析[J].檔案管理,2021(4):19-21.
[2] 程巧.紅色檔案的開發與紅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J].蘭臺世界,2009(20):34-35.
[3] 欽娟,王偉國.“紅色旅游”的發展給我國檔案館的啟示[J].機電兵船檔案,2006(4):13-14.
[4] 黃婷婷.文化旅游視角下廣西百色市紅色檔案開發利用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9.
[5] 楊杰.檔案資源助力紅色旅游品牌建設[J].蘭臺世界,2022(6):80-82+85.
[6]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2020-11-03)[2022-12-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7]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EB/OL].(2021-02-20)[2022-12-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2/20/content_5587874.htm.
[8] 陳向陽.奮力譜寫江蘇檔案館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EB/OL].(2020-11-16)[2022-12-20].http://www.zgdazxw.com.cn/news/2020-11/16/content_313926.htm.
[9]中國檔案報.沈陽市檔案館聚集“文化+”新動能助力文商旅融合[EB/OL].(2021-12-29)[2022-12-20].https://www.saac.gov.cn/daj/c100186/202112/d3dc070e7e4c40e6b0a88697afe1be3e.shtml.
[10] 李輝.挖掘檔案紅色根脈提升文旅價值引領[J].檔案與建設,2022(5):58-59.
[11] 此數據來自2022年7月29日中國人民大學張斌教授在“第五屆中國檔案學博士論壇”上的專題報告《新時代紅色檔案的保護與開發利用》。
[12] 倪怡雯.中共一大紅色文創:“帶得走的紅色文化符號”[EB/OL].(2021-11-05)[2022-12-20].http://www.ctnews.com.cn/spzb/content/2021-11/05/content_114626.html.
[13] 鄭曉丹,張立慶,林先昌,馮川葉.福建紅色文化網上展示館上線暨福建紅色文化VR/AR實體體驗館啟動[EB/OL].(2016-12-15)[2022-12-20].http://pt.fjsen.com/xw/2016-12/15/content_18843023.htm.
[14] 黃霄羽,柴耀鴻.國內外案例視角探討檔案助力文化旅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檔案與建設,2019(11):37-41.
[15] 周林興,張笑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地方特色檔案資源賦能文旅融合研究[J].檔案管理,2022(3):34-38.
[16]王秀偉:從交互到共生:文旅融合的結構維度、演進邏輯和發展趨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21(5):29-36.
作者單位:臺州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