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娟
情景再現
因為學校工作調整,班上要換數學老師了,班主任很傷腦筋。大半年來,全班數學成績一直很好,師生配合默契,相處非常愉快。現在忽然換老師,別說學生,班主任都難以接受。和領導交涉無果后,只能服從大局。家長知道后,強烈反對換數學老師,甚至還有家長說,換數學老師就給孩子換班。
作為班主任,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辦?
培根說,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在思考“怎么辦”之前,班主任不妨先沉下心來想一想“究竟發生了什么”。
其實,“換老師”這事兒,從學校教育教學的角度看,是極為平常、正常的,然而,不同的思維模式卻可能使班主任形成不同的認知,產生不同的情緒,進而選擇不同的行為。
從固化思維的角度看,班級管理中任何一件“壞事兒”都是一個“炸彈”,都意味著“給班主任找麻煩”。
案例中,原本得力的科任教師被換走,許多美好的“確定”變成了“不確定”:課堂的正常秩序能得到保證嗎?教學任務和目標能有效落實嗎?數學成績能繼續保持領先嗎?師生之間的溝通會存在障礙嗎?學生和家長多久才能接納新教師?……
這許許多多的不確定在班主任眼里,就成了一個又一個“地雷”,稍不留意就可能引起班級混亂。這讓我們恐懼,更讓我們焦慮。
但是,假如我們從積極思維的角度看,一切就不一樣了。班級管理中的任何一件“壞事兒”,都有可能是一份驚喜,意味著“給孩子們送禮物”。
學生的成長,班級的建設,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是一個不確定的過程,是一個一定會發生“壞事兒”的過程。李鎮西老師說,教育,每天都充滿著懸念。教育的美好,就蘊藏在這一個又一個懸念之中。作為班主任,與其躺在班級管理的“安樂窩”里,祈禱一切風平浪靜,不如坦然面對任何一件突如其來的“壞事兒”,把它當成一個挑戰,當成一次機會。
不僅如此,我們還必須時時提醒自己,我們從來都不是教育的主體,學生才是。在面對所謂的“壞事兒”時,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從來都不應該是“這件事兒對我意味著什么”,“這件事會帶給我什么”,而應該考慮“這件事兒對學生意味著什么”。畢竟, 一切教育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我們應該做的,是堅定地站在學生的身后,給予他們必要的引導、教育、支持與援助。
現在,讓我們站在學生視角,從成長出發,重新審視“換老師”這件事。“換”,意味著失去,也意味著得到;意味著動蕩,也意味著挑戰;意味著可能不利,也可能蘊含著驚喜。可以說,眼下的“換老師”事件,為學生的成長設置了一個真實的情景,更提供了一次特別珍貴的逆商課程。
當我們立足成長,跳出經驗的局限,打破思維的慣性,以積極心態應對、挖掘事件中的積極因素,引導學生沉下心來感受、反思,這件所謂的“壞事兒”就有機會成為孩子們最好的成長禮物。
積極引導,安撫“失去”
“換”,首先意味著“失去”。假如這些“失去”浸潤著美好的回憶,那么這種“失去”無疑是一種傷。既然是傷口,當然需要撫慰。
心愛的數學老師突然離開,學生當然會感到失望、無助、焦慮。當這些負面情緒在班級中涌動的時候,班主任絕不能無視、無為。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從來都不是負面情緒本身,而是情緒的負面處理。作為班級的“定海神針”,班主任的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情緒,所以,班主任應平靜、從容,用溫和的語氣、溫暖的話語、溫柔的肢體動作對待學生,寬慰學生,學生就會受到積極情緒的感染,“失去”的心情會得到有效安撫。
對于負面情緒比較強烈的學生,我們可以組織小群體心理輔導,或者通過網絡溝通、班級活動等,鼓勵學生把“失去”的心情寫出來、說出來、演出來,給負面情緒傾瀉的出口。
調整認知,擁抱“得失”
我們可以聯合語文教師,引導學生針對“換”的話題寫作文,進行辯證思考;我們可以聯合學校心理發展中心教師,開展心理專題講座或者活動,讓學生有機會看到“失去”背后的“得到”;我們可以組織學生收集同學、教師、家長的“換”人生小故事,利用班級公眾號、班級視頻號、班級黑板報展示,豐富學生的體驗,開闊學生的眼界……
當學生走出“失去”的痛苦,當他們嘗試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耳去聽,用自己的腦去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知,當他們把個人的負面情緒放在班級、學校、家庭、社會的廣闊天地中時,他們就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失去”和“得到”、“無常”與“永恒”的深刻內涵,就有機會體味到“換”不僅意味著失去,還意味著得到。
一送一迎,致敬教師
對學生而言,“換老師”意味著一段從師經歷結束。如果這個結束匆匆忙忙,糊里糊涂,帶著許多未經處理的留戀、不舍,那么很有可能影響學生下一階段學習。如何好好地結束,然后好好地開始?舉行儀式是不錯的選擇。
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商討,確定一個時間,召開一個特別的主題班會。邀請學校領導、新舊數學教師、個別學生家長代表舉行“一送一迎”兩個儀式,現場錄制,并在班級視頻號中播放。
在送別儀式中,邀請原數學教師發言,學生代表獻辭獻花,班級制作vlog并播放,學生集體告白;在迎新儀式中,邀請現數學教師做個性發言,比如設計介紹小視頻,多角度展示自己,凸顯個人魅力及專業能力,然后班主任特別推薦,學生代表獻辭獻花,全班同學集體承諾。
一送一迎兩個儀式,給了學生和教師一個正式、正當的情感通道,使他們有機會表達感謝、留戀、期待與憧憬,在心中正告自己:未來很美,我們都可以灑脫向前。
多維溝通,家校一致
“換老師”事件中,家長之所以反應激烈,說到底,同樣是出于恐懼,怕孩子不能很好地適應新教師,怕孩子的數學成績退步。作為班主任,我們首先要理解家長的心情,讀懂家長的焦慮與無助,多種渠道與家長溝通交流。
我們可以在家長群里發布一封《告家長書》,告知“換老師”事件的全過程,著重分享自己對于此次事件的看法,使家長明確“換老師”事件中蘊含的成長價值,明確家長在學生成長中的角色任務,懂得家長應該是助力學生成長的伙伴,而不是制造問題、傳遞焦慮的人。
針對個別情緒激動的家長,我們可以采取面對面談話的方式進行深度溝通與交流,并邀請這些家長到校參與“一送一迎”主題班會,使他們參與班級管理,獲得真切體驗,最大程度上實現家校協同育人。
當我們在教育中遇到棘手的問題時,要保持積極思維,從學生的成長出發,看到學生的需求,激發學生的潛能,從“壞事兒”中看到好事兒,使“壞事兒”變成好事兒。這不僅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能力,一種智慧。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石牌嶺高級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