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沁芳
幼兒園環境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幼兒園環境創設應以幼兒為中心,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促進幼兒多種感官發展,給予幼兒參與各種游戲的機會。
日本教育家倉橋物三說過,孩子們的眼睛、聲音、動作、感受方式、思考方式、需求方式,所有這些都必須是生氣勃勃的,不管怎樣美麗的情感、正確的思想、堅韌的性格,如果缺乏了生氣勃勃的話,對孩子就是毫無意義的。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玉蘭幼兒園的戶外“玉蘭小院——生態游戲基地”,就是一個生氣勃勃的院子,營造了一個溫馨、輕松的游戲氛圍,推動孩子健康成長。
基于孩子需求創設游戲環境。
一條長長的風雨廊,連通起了大門和教學樓,幼兒園的院子在教學樓的背面,有一種“曲徑通幽處”的意境,這便是“玉蘭小院”。幼兒園的整個戶外游戲區也因它而擁有了“玉蘭生態游戲基地”的大名。
結合幼兒園的自然優勢和地勢,孩子每天根據一日活動安排戶外自主游戲。幼兒園游戲方式從“中大班混齡,小班獨玩”發展到“園級全部混齡”,在混齡游戲過程中,孩子之間交流變多,問題也隨之增多:“這是我的。”“你不會玩,我來。”“這個怎么玩啊?”……我們開始重點觀察游戲時孩子的興趣、需求以及不同年齡段的沖突。經過反復觀察、研討、調適,我們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不同需求,再創設游戲環境、豐富材料、增設多樣的挑戰情景等,滿足了不同年齡段孩子游戲的發展。比如,安保室周邊是孩子的服務小站,既能開展體能訓練,又可以兌換小禮品,是吸引力十足的區域。此外,我們在一個不太受關注的亭子里設置了小當鋪,小亭子便牢牢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還有幼兒園的小坡,本來只是做娃娃家游戲的區域,因為我們不斷添置夏季的防汛沙袋和生活用具,生發了多姿多彩的情景游戲。
把游戲自主權還給孩子。游戲過程中,我們著力構建和諧平等的師幼關系,教師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走進游戲區域與孩子親密互動,觀察孩子的游戲過程,構建以生活體驗為中心的游戲環境,發展孩子的游戲心理品質。
游戲規則通常隨著活動推進產生,孩子是游戲的主動構建者。游戲的發展過程,也是孩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主動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孩子通常不滿足重復簡單的游戲,教師可以提升游戲的挑戰難度,孩子挑戰成功后,教師再增加新挑戰、新玩法。在挑戰系數不斷加碼的過程中,孩子主動學習的支架得以搭建,主動學習能力得以提升。
優化教師游戲組織力。教師不僅是孩子游戲的伙伴,還是一位觀察者、引導者,教師的專業素質影響著游戲的發展。我們著力提高教師的游戲組織能力,推動游戲進一步完善。
一是堅持教研。依托教研專業指導力量、教研責任區和學區的專業化教研發展平臺,通過參與大型教研、級部教研、專家講座、專業培訓、外出學習等活動,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性。
二是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師的兒童觀決定教師能看到什么,要尊重兒童、敬畏兒童、信任兒童,要注意和識別孩子的游戲動機和興趣,對于玩什么和學什么、怎么玩和怎么學、為什么能這么玩和這么學要有具體分析。
三是回應與支持要追隨滿足。注意識別不等于干擾孩子的正常游戲,也不等于違背孩子意愿介入。教師應以追隨滿足為前提,激發孩子主動建構的愿望,推進戶外游戲課程生動持續地延展。
我們會不斷提高游戲環境的創設能力、游戲內容的策劃能力、游戲開展的組織能力,還給孩子一個真正生氣勃勃的游戲童年。
責任編輯: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