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海
押題理由
近年來,高考作文注重對考生思維的考查。權衡判斷、權衡選擇類作文著力發揮高考的導向功能,增強了對寫作針對性和辯證性的考查,使考生在辨析關鍵概念的同時,從多維度進行比較說理論證。這類作文更強調“針對性、說理性、思想性”,讓讀者能夠非常明顯地從中讀出所寫現象及事件的本質所在,以及原因是什么,如何去解決。尤其是寫作任務的設置,就是要求考生思考、權衡、判斷、選擇,優中選優。
命題趨勢
權衡是選擇的前奏,需要考生進行全面的思考。考生在進行權衡選擇時,要有全局意識,尤其是新型的社會現象類材料和經典的哲學思辨類材料,更要作多方權衡、判斷利弊,從而作出選擇。這就要求考生必須從材料的整體著眼,然后從中選擇出關鍵概念、核心關系。每個考生個體是存在差異性的,每個人從材料中獲得的觀點也就不盡相同,因此,考生在進行寫作時需要對所得到的觀點進行一些篩選。在進行觀點篩選時要注意這樣幾個方面:篩選比較新穎的觀點、篩選自己有話可說的立意內容、篩選服從材料整體的作文內容。只有這樣選擇,才能讓作文新穎、豐富、出彩。
金題預測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理解和誤解本身是人的認知和客觀世界的差異性。如果說誤解是對客觀世界的事實增添上錯誤的因果,那么理解就是我們用一種相對來說與親歷者更加相一致的視角和體驗來對一件事情進行歸因。在我們的世界,誤解本身來說是一件很容易發生的事情,因為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對外界進行證實與證偽;但是理解卻很難,因為正確因果的獲得本身確實是需要有時間和精力投入的。我們知道理解一個人很難,誤解卻相當普遍,但是我們仍然希望被人理解。
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立意:
要寫這道材料作文題,考生必須在正確理解題意的前提下,準確界定概念,才能做到立意深刻。材料將“理解”“誤解”的含義闡釋得很清楚,考生要發表對“誤解”的見解,就要分析人與人之間為什么會出現“誤解”,通過對本質屬性的剖析,亮明自己的觀點:在乎與不在乎他人的誤解。如果要分析“理解”很難的歸因,那么就需要從個人本位、認知的差異、視野的局限等方面入手。如果闡述“希望被人理解”的心理,那就對希望得到他人支持、贊同的心理表現進行分析,比如自己的言行被別人非議的時候,就非常“希望被人理解”,以證明自己言行的正確性。
通過以上的分析,考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立意、行文:
1.“理解”其實也容易。凡事要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從別人的感受、處境等方面思考和處理問題。
2.“誤解”又何妨?正所謂“清者自清”,隨著時間的推移,誤解會消除,如一些改革、創新,一開始常常被誤解,但歷史會證明它的正確性。
3.“希望被人理解”是人之常情。被人理解應該是所有人的期待與渴望,也是建立良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和睦相處的終極目標。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隊之間、國與國之間,概莫能外,也只有相互理解,才能達成一致,齊心協力地做好事情。
習作展示
于誤解中尋找棲身之所
◎王 超
倘若你不曾穿上他人的鞋子走上幾步,你就無法與他人感同身受。在當今經驗主義盛行的時代,理解他人很難,且由于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誤解無處不在。
以己之見揣度他人,是基于我們的“前見”,可能來源于先人抑或自身經驗。我們總會不斷遇見不同的人,但在經驗主義的裹挾下,我們習慣以固有的模式、類型來框定他人,卻忽略了每個人都有他的個性。這就導致我們對他人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局限于已有的認知,很難跳脫出思維的局限性來認識一個人,也正是這些局限讓我們常誤解他人。
正如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所言,“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種前見”,誤解也往往來源于此。我們將對他人的判斷放入充滿己見的狹隘天地,任主觀臆斷占據我們的主體思想,同時摻雜上個人情感,這時我們對他人的判斷便會失去準確客觀,誤解自然成為常態。
除主觀先入為主的理解會造成誤解外,當今社會褒貶不一的評價標準、滿目都是標簽的現象亦會讓理解之船偏離航道。當我們的思想被他人的看法判斷左右,自我的見解還剩幾分?主觀判斷又該何去何從?可以說,我們一旦被既定標簽所蒙蔽,就會忽略獨特的個體精神。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根有思想的葦草,面對“誤解”的風,我們或被壓彎,或仍直立身體面對逆風。無論哪一種,身處史蒂文·斯洛曼筆下“高度同質化的時代”,我們仍希冀尋找一處安身之所,尋求他人對我們的認同,以實現社會層面自我價值的提升,進而對自我進行正向反饋,促使我們在紛繁世相中安放自己那顆浮躁的心。
誠然,被人理解于人生汪洋中仿若“救命稻草”,但若將被他人理解視為個人價值實現的目標,難免落于“以他人認同為核心”的窠臼中。長此以往,我們容易喪失個體的判斷,成為他人的附屬品。
或有人言,不被他人理解是否代表自己就是錯的呢?“被人理解”只是我們個體價值在群體中的一種呈現方式,而非個體價值的唯一判斷標準。
面對當今經驗主義甚囂塵上的現狀,不被他人理解又何妨?堅持自我方為真諦。他人不解、誤解也罷,我們自做莎士比亞筆下那個“多聽、少說,接受每一個人的詰難,但保留你的最后裁決”的澄明清醒者!
【上海市寶山實驗學校】
◆點評
本文能夠扣合題意展開說理,運用辯證思維展開論證,所運用的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典型、充分、有力,很好地證明和凸顯了所持的觀點和主張。
作文開篇從生活現象和常識起筆,引發讀者的觀點認同和情感共鳴,并自然扣題。緊接著第二段闡釋和分析誤解他人的內在原因,切中肯綮。第三段承上啟下,引用名言,增強了說理的權威性。第四段用“但”從語意上進行轉折,從社會的評價標準和標簽的角度分析誤解產生的原因。例證典范,說服力強。第五段具體分析希望被人理解的內在原因,“有思想的葦草”化用名句,生動形象,事理剖析深入、到位。第六段運用對比論證,證明我們要正確認識“被理解”,否則,就會失去自我,淪為附屬品。第七段闡釋應辯證地看待“被理解”,言簡意賅。最后一段以問句作結,引人思考。全文結構清晰,環環相扣,渾然一體,值得學習借鑒。
延伸訓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西方哲學強調二元對立、主客分離、矛盾斗爭,形成了崇尚科學、強調個性、社會多元的西方文明。
中國哲學強調和合中庸、自然天理、變化生生,形成了“責任先于自由”“義務先于權利”“群體高于個人”“和諧高于沖突”的中華文明。盡管中西文明在價值硬核上并不相同,但都是人類美和智慧的結晶。
根據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立意:
文題所供材料的思維起點是中西方哲學的差異,但思維的落點在于“盡管中西文明在價值硬核上并不相同,但都是人類美和智慧的結晶”。考生在寫作時,首先要厘清的核心概念是“中西文明”,而非“中西哲學”,不能就哲學問題說哲學。材料列舉了中西方哲學的核心及表現,考生可以從兩個哲學體系里各選一個詞語聯想其哲理之美、智慧之美,比如“二元對立”與“和合中庸”;也可以在哲理之思的基礎上,進一步聯想中西文明皆是人類美和智慧的結晶。
考生在談看法的時候,不能只肯定中國的哲學觀點,否定西方的哲學觀點;或者只肯定西方文明,而否定中國文明,而要看到差異中的統一。考生可以從“和而不同”的角度談中西文明的差異與統一,比如“中西文明,和而不同”;也可以從美和智慧的角度談中西文明價值觀上的差異與統一,比如“中西合璧,美美與共”“中西文明,花開并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