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9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該方案的第六條明確要求開展“1+X”證書制度的試點工作。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為了提高綜合競爭實力,也在不斷推動財務會計朝著管理會計的方向轉型。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的《管理會計》課程教學也面臨著與“1+X”證書制度相融合的教學改革。
關鍵詞:“1+X”證書制度 數字化管理會計 教學改革 模式探析
中圖分類號:F233;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3-200-02
一、“1+X”證書制度
2019年4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部署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把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結合起來,是“職教20條”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創新。
(一)高職會計專業實施“1+X”證書制度的意義
我國目前會計專業證書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會計職稱證書,由財政部、人社部共同組織的全國統一考試,分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級別;二是執業資格證書,如注冊會計師證書(CPA)等。對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無論是初級會計職稱考試還是會計執業資格考試,難度都很大,學生通過率較低。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外院)2020級會計專業在2021年度全國會計專業技術初級資格考試中,僅有3名學生通過考試,目前尚無學生獲得注冊會計師證書等執業資格證書,學生對會計專業的就業前景和職業發展比較迷茫。
“1+X”證書制度實施的兩年多,教育部分4批批復了與會計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共16個,包括“數字化管理會計”“大數據財務分析”“智能財稅”“業財一體化”等。這些證書囊括了會計領域的最新技術,業務上也體現了會計領域最新的轉型方向,為高職的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實踐內容和模擬平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獲得會計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證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職業自信。
(二)外院會計專業“1+X”證書試點工作的開展情況
外院根據本校學生的學習情況、師資力量、培養方向等進行精選,最終確定“數字化管理會計”和“業財一體化”兩個證書作為會計專業的職業技能證書。截止目前,數字化管理會計考證培訓已進行兩期,培訓對象分別為18級會計、19級會計,其中2020年是初級培訓,2020年12月的第一次考試中,報考考生22人,通過考生4人;2021年是中級培訓。2021年6月的第2次考試中,報考考生31人,通過考生3人。相較于上年,2022年的培訓工作更系統、針對性更強。首先,開課前培訓教師仔細研究了中級考核方案,合理分配了培訓課時,增加重點難點技能考核點的課時,將非考核技能任務改成線上自學加輔導的模式;其次,培訓教師將學生分組,課后通過學習通、QQ等形式對考證意愿較強的學生進行重點輔導;最后,培訓教師將考核知識點、職業能力判斷等進行歸納總結,并整理成文件發給考生,提高了學生的復習效率。
二、會計行業轉型對數字化管理會計教學的影響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隨著發展背景的變化、社會經濟水平的快速提高,企業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具體到企業的會計工作,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一方面,會計核算工作如憑證的填制、報表的編制等已逐步被財務機器人所取代;另一方面,企業財務信息數量上大幅增長,類型上也多種多樣,信息數據采集的難度加大。采集完成后,除了要對海量數據進行精確統計和計算外,還需要借助智能化技術手段整合數據,建立企業的系統化、高質量的財務信息數據庫。2017年財政部《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正式將管理會計從業人員定性為“行業急需緊缺人才”。會計行業所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單純的核算型人才,而是具有數字化管理會計思維的管理型人才。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而言,“1+X”數字化管理會計證書適應了會計行業轉型和發展的新需求。初級“懂業務”,中級“會管理”,高級“能決策”,會計人員的核心能力就是判斷、決策。數字化管理會計證書讓學生從賬房先生向決策軍師延伸。
三、數字化管理會計教學模式改革的具體舉措
外院根據省教育廳以及學院總體部署要求,積極組織申報“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站點。2020年6月,“數字化管理會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正式獲批湖北省2020年“1+X”證書制度試點。試點獲批后,會計專業根據教育廳、學院及證書試點工作要求,以持續提升職業技能培養質量為重點,不斷推進“1+X”職業技能等級要求融入相關課程。在完善教學條件、實習實訓設施設備,考點標準化建設等方面積極努力,扎實做好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的各項工作。
(一)師資培訓
教師是教育最基層的踐行者。高職教師是集理論與實踐于一身的教師群體,既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更要注重實踐經驗的積累;既要把握專業領域學術發展前沿,又要與行業及企業保持密切聯系,時刻關注行業發展動態。在試點申報前,《管理會計》課程主要以理論講授為主,實踐部分以案例和習題為主要形式,授課教師大多沒有管理會計的實際工作經歷。另外,會計專業的青年教師都是全日制研究生學歷,理論基礎扎實,實戰經驗不足,對行業發展轉型的最新動態也了解不足。針對這種情況,在申報試點的同時,外院會計系領導組織教師走訪企業和掛職鍛煉,鼓勵教師深入企業進行實踐,通過接觸一線的實務工作,強化管理會計理念,使其對行業動態把握得更加準確,同時也積累了大量實際教學案例。試點申報成功后,系領導鼓勵教師參加師資培訓,2020年,會計專業7名教師參加了由上海管會組織的“數字化管理會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師資”培訓。取得初級證書7人次,中級證書7人次,高級證書2人次。同時,在學院領導的支持下,會計專業還引進了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兼職教師,為“1+X”制度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師資保證。
(二)課證融通
為了幫助學生取得職業技能證書,授課教師按職業技能證書的工作任務制訂教學計劃,將業務內容融入到每個教學單元中,充分將課程和證書融合起來,實現“課證融通”。以初級為例,見表1。
(三)改進教法
目前,隨著各種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高職院校掀起了教法改革的浪潮,“翻轉課堂、慕課、模擬仿真等層出不窮。之前的《管理會計》課堂教學中,授課教師也使用了信息化教學平臺學習通,但是大多數只是流于形式,或者說信息化手段的應用仍在初級階段。信息化教學手段與課堂教學缺乏深度融合,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沒有起到輔助作用,學生普遍反映教學效果一般。
“1+X”證書制度推進后,授課教師將原有理論教材更換為由上海管會編寫的《中級數字化管理會計——理論、案例與實訓》。這本教材采用活頁式形式,內容是以一個完整的數字化企業為背景,運用管理會計的方法,引導學生對企業一年的計劃和運營進行分析,并制定詳細的規劃,做出合理的決策。同時配有微課等趣味性強的理論學習資源,使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培養學生預算、投融資、營運和成本等數據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課堂教學中,教師轉變角色,將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以工作任務驅動教學。評價組織所提供的數字化管理會計實訓平臺本身也是信息化教學手段,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幅提高。學生完成課程學習就可以參加證書考試,考試通過獲取相關的證書。同時,對考取證書的學生,教師合理進行引導,通過考核優異等進行激勵,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積極性,也提升了教學效果。
“1+X”制度給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指引新的方向,同時,會計行業的深刻變革催生了新需求、新業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應充分利用政策優勢,重新考慮行業的新需求,從多個角度進行教學改革創新,培養出懂業務、會管理、能決策的管理型人才。
[基金項目:2020年湖北高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產教融合背景下基于‘1+X證書制度的高職會計課程改革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0897)。]
參考文獻:
[1] 徐建群.1+X證書制度背景下會計專業的“三教”改革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21(08)
[2] 董京原.1+X數字化管理會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解讀[EB/OL],2020(08)
(作者單位: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財會金融系 湖北武漢 430074)
[作者簡介:王璐(1982—),女,漢族,經濟學碩士研究生,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財會金融系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職教育。]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