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悅 張蘭君
摘 要: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正逐步取代傳統媒體成為網絡輿情傳播蔓延的媒介,高校網絡輿情危機對大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實際行動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思政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現象,實質是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道德認知、情感與行為的問題,側面反映了網絡安全教育存在著一些缺陷。文章在探討高校網絡輿情危機負面影響的同時,也從其產生原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管控的措施,既真正理解什么是道德教育內核,又以期促進高校網絡輿情向積極的輿論監督等方向轉化。
關鍵詞:高校 思政視域 網絡輿情危機 網絡安全教育
中圖分類號:F062.5;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3-219-02
一、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特征
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覆蓋全球網民的五分之一,達到9.40億,互聯網使用率高達67.0%,約高于全球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由此可見,中國的網民數量之大。另外,由于網絡自身特性,網民之聲越發不可忽視,集結便形成了“網絡輿情”。高校網絡輿情危機具備以下幾點顯著特征。
1.傳播內容敏感。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所涉及的話題雖不超越法律邊界,“但有悖于倫理道德,是多數人在情感與心靈上無法認同的。常言道:‘公道自在人心,人們有不同的尺度來衡量正義”[1]。“曾有調查顯示,在一部分輿情危機的話題中,認為需要進行嚴厲聲討的網友占80%,而認為需要冷靜思考的網友只占20%”[1]。比如近幾年引起軒然大波的“聊城辱母案”“楊舒平‘辱華畢業演講”“江歌劉鑫案”等,每一個或真或假、或大或小的事件對道德敏感的人們來說都具有挑戰性。
2.參與主體廣泛。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有大規模的參與主體,由于對某個事件有共同的關注而臨時構建成一個群體,在數量和規模上有一定的優勢,并通過這種優勢闡述和強化自己的觀點立場,進而能夠左右事件發展的方向[2]。另外,“網絡輿論結合了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優點,超越了兩者本身的局限,具有交互性。受眾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反饋者和傳播者。以網狀模式呈現的互聯網信息,傳播速度更快,覆蓋面更廣”[3],進而催化了輿情危機的發展,從而形成“高校網絡輿情危機”。
3.參與者無意識。大多網絡輿情危機的參與者都是無意識的,事件首發評論人的觀點易帶動部分網民對事件的態度,被動接受其觀點,而對事件的本質并沒有進行理性且客觀的思考,不自覺地參與其中。網民自詡以道德制高點對事件人進行審判,不假思索地加入討伐之戰,忽略問題的成因和事件的真偽。
4.形成過程具有爆發性。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發展過程類似于“核聚變”一般的爆發性。隨著微博、抖音等平臺的出現,各種資訊實現瞬時共享,時間短得令人吃驚。一點即可引爆全局,網民的互動和反饋同步進行、協同作用,信息傳播力度達到最大化,呈現出爆發式效果。
二、高校網絡輿情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
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發生的始與終,不管是對凈化網絡空間環境,還是事件當事人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這種危害已從虛擬世界轉移到現實生活,所以,我們應當深思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危害及后果。
1.影響學生人格發展。大學時期是個人“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們生活閱歷不夠豐富,缺乏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極易受到不同思想觀念的沖擊和影響陷入迷茫狀態。由于網絡的開放性、自由性、匿名性、虛擬性等特點,高校網絡輿情危機充斥著消極、非理智、具有攻擊性的言論,容易使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陷入誤區,從而影響他們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樹立?!霸谇榫w化言論和非理智行為的長期影響下,極不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成熟性格的養成和情緒的正常宣泄”[5]。同時,由于網絡互動平臺的出現,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導致溝通能力和社交能力下降,長此以往會造成部分人群社會邊緣化。近年來高校網絡輿情危機事件頻繁發生,若不及時妥當處理,人們就會逐漸麻木選擇冷眼旁觀,大學生們喪失同理心,缺乏共情能力,而變得人心冷漠。
2.侵害當事人的人身權益。在高校網絡輿情危機事件中,部分網民因從眾心理作祟,缺乏理性思考,不探究事件背后的問題動因,就對當事人進行道德譴責、批判和辱罵??赡苤皇且驗楫斒氯说臒o心之舉被人誤解,就被添油加醋在互聯網上放大,上升至道德高度備受指責。輿情危機往往伴隨著人肉搜索,這就意味著當事人本身及其家人隱私的泄露、名譽的受損,將“施暴”地點從虛擬世界轉向現實世界中,當事人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困擾。若“被施暴者”是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學生,他們很可能因為突如其來且激烈洶涌的辱罵譴責,引起抑郁癥、自殺傾向或者反社會情結等嚴重后果。
3.惡化網絡環境,影響輿論氛圍。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發生時,對同一事件的支持者和反對者就此事件進行博弈時,往往是非理性的,其中的一方會站在道德的高度上進行評判,而另一方就會以前者不夠理性客觀,以網絡輿情危機為由對前者進行批判,由此掀起網絡媒體上的罵戰、口水戰,嚴重污染了網絡空間環境。其次高校網絡輿情危機傳播過程中,一傳十,十傳百,以訛傳訛,往往就會滋生謠言,讓更多不相關者不明所以,造成事實真相的模糊,加劇網絡空間的惡化?!拜浨槲C事件會導致媒體審判,甚至擾亂正規司法程序,影響事件結果的走向,破壞法律的權威,削弱法律的公信力,有損公平正義,阻礙法制社會建設的步伐”[7]。
4.加劇道德沖突,影響社會穩定。每一次網絡輿情危機都是一種或多種社會矛盾激化的結果,在高校網絡輿情危機中,有相當一部分不明事理的人被道德綁架,給處在社會轉型期群體的道德觀蒙上了陰影,認為自己站在了道德的高度上,殊不知已深陷盲目非理性的“自嗨”。高校網絡輿情危機事件是把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事情通過學生群體放大,互聯網為高校學生溝通交流提供了廣闊的社交平臺,一旦越過道德與法律的界限,將造成巨大的社會影響,若不能妥善處理高校網絡輿情危機事件,就會導致相關政府部門無法正常開展工作,進一步影響社會秩序,也挑戰了社會轉型期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
三、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問題成因
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現象的發生,往往與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傳播途徑有限、學生心理特征、高校管理機制等因素密切相關。
1.部分學生法律意識淡薄。虛擬網絡是高校網絡輿情危機形成的基礎,正是在這種脫離現實束縛的環境下,網民無后顧之憂,可以無所忌憚地表達觀點與看法。這種現象在對社會最敏感的大學生身上表現最為明顯,正是因為高校學生思維活躍,思想開放,所以在虛擬環境中,更容易言論“越軌”,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缺乏從“他律”約束轉化為“自律”慎獨的情況下,法律主體性意識越發模糊不清,責任擔當意識淡化,造成知行不一的現象。
2.高校信息傳播途徑有限。高校的信息都是以學校官網、校園廣播站及校報期刊作為有效傳播途徑的。然而這三種傳播途徑的內容卻缺乏聯系性:學校官網的內容多為宣傳學校;校園廣播站則多為娛樂校園生活,傳播生活逸事;校報期刊多為刊登師生研究成果、作品等。同時,“高校官網上的內容比較嚴肅、古板,難以滿足教職工及學生的內心需求。此外,高校官網由于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發展”[4]。
3.大學生心理特征具有不穩定性。高校大學生的心理主要表現為:情緒敏感、思維獨立,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敢于維護自身利益。但同時由于高校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思想認識、價值觀念以及心理方面還未成型,具有不穩定性,容易人云亦云,情緒化,缺乏理性認識和以辯證思維看待問題的角度。對于網絡平臺來說,情感共鳴最具號召力,所以大學生很容易受到網絡言論的影響,導致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現象的產生。
4.高校輿論管控機制不夠完備。對于網絡輿論監管方面,高校還存在很多問題:一是,各大高校沒有建立專門的網絡輿論管控機構進行統一管理,缺乏完備的網絡輿論管控機制。二是,“針對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應急機制不完善,對類似事件危害缺乏深刻認識,對易引發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現象缺乏關注,未樹立起全局的預防意識和危機意識,導致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現象不斷發生”[4]。
四、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管控路徑
1.提升高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胺墒且幏豆竦幕鶞剩挥屑訌娋W絡立法,才能有效控制高校網絡輿情危機和維護網絡秩序”[6]。第一,健全正確使用網絡的紀律制度,高校應該基于互聯網時代的特點和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強化對學生傳播網絡輿論謠言的管理教育,將該不良行為列入違反校規校級的管理內容中。第二,廣泛宣傳正確使用網絡的紀律制度,通過校園網、廣播、電子展板、微信號等平臺,提高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做到“不傳謠,不信謠”。第三,嚴格遵守網絡紀律制度,針對違紀學生及時進行思想疏導和必要懲戒,特別是要讓學生了解法律制度和法律程序,保護學生的公民權益,讓學生了解網絡謠言的危害和后果,衷心認同網絡管理教育制度并外化為自身行為準則。
2.構建和諧網絡輿論環境。第一,加強宣傳力度,夯實高校網絡宣傳的基礎,共建優質網絡空間環境,為大學生提高和諧穩定的良好社會環境,提升傳播效果。第二,塑造良好校園網絡環境,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網絡平臺,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例如設計公眾號平臺、趣味網頁等,提供網絡學習平臺,培養學生主流思想的認識,堅定愛國愛黨的信念。第三,積極建設高校網站,如建設權威性的高校新聞網、開放性的校園電子公告以及創新性的微信公眾號等。
3.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知是行的起點,道德認知是道德教育的基石,培養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提高自制力,提升知行合一的踐行能力。引導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形成對自我反思意識,自覺遵守網絡空間公共秩序,明確自網民的權利與義務。大學生必須充分發揮網絡主力軍這一優勢,引導學生提高自我意識,自我評估和控制的能力,提高大學生判斷是非的能力,清楚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危害并拒絕參與,合理使用網絡工具,把凈化網絡環境,樹立正確的網絡觀作為自己的責任擔當。
4.加強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治理工作。第一,要轉變治理理念,正確認識大學生的合理訴求,采取“管”“控”結合,以“管”為主、以“控”為輔的策略,完善網絡輿論安全保護法制體系。妥善應對學生網絡輿情訴求,及時疏通處理,有效實現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及時采取相關部門問責、信息透明公開等措施。第二,高校輿論監管部門之間加強協調,及時收集和匯總高校網絡輿情危機內容,保證新聞內容的及時性,并采用科學嚴謹的分析方法對高校網絡輿情危機內容進行篩選。第三,培養校園網絡評論的“意識領袖”,大學生同輩群體之間更容易找到共同的興趣點,產生共鳴,因此也更容易找到適宜的輿論話題?!靶@網絡的‘意識領袖作為引路人,可以向學生傳遞實時、全面、積極的網絡動態,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和處世三觀”[3]。
五、結語
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所帶來潛在和現實的危害不容輕視,高校是育人圣地,必須擔當大任,在教學工作中幫助學生重塑正確的網絡價值觀、樹立健康的網絡安全意識。同時,應當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因素,從法律機制健全、網絡管理監督、社會輿論監督等方面對高校網絡輿情危機作出強有力的規制,最后,育人之本在于“慎獨”,只有大學生真正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和自我控制,其言論責任感才能被積極調動。
參考文獻:
[1] 崔柳青,張建軍.淺析“公義”視角下的網絡暴力[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9):38+67.
[2] 秦園園.微時代輿論暴力研究[D].河南大學,2013.
[3] 王佳茵.微時代背景下高校高校網絡輿情危機及對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6.
[4] 焦潔慶.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現象研究[J].新聞戰線,2017(12):122-123.
[5] 金佳,宋晨洋,韓凱超,苑春宇.大學生高校網絡輿情危機行為的危害及治理對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35(02):101-105.
[6] 劉偉鋒,安曉靜.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現象解讀[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01):42.
[7] 金佳,宋晨洋,韓凱超,苑春宇.大學生網絡暴力行為的危害及治理對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35(02):101-105.
(作者單位:西安郵電大學 陜西西安 710000)
[作者簡介:孫悅(1998—)女,漢族,寧夏中衛人,西安郵電大學2020級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張蘭君(1967—)女,漢族,心理學碩士,西安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青少年身心健康培育、社會心理學。]
(責編: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