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鎖江
摘 要:儒家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頤等大師都論述了節制美德。儒家節制美德可以分為自我節制、社會節制、制度節制三重維度。自我節制包含節制欲望、節制情緒、節制物用、節制內心等方面;社會節制包含以禮節制、以名節制等方面;制度節制包含節制官員、節制民眾、節制君主等方面。
關鍵詞:儒家;節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美德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3)02-0044-04
當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飛速發展,人們的自由度也越來越大。培育節制美德有助于形成尊讓他人權利的習慣,也幫助人們保持自制力、自控力,增強自身的主體性,防止沉迷成癮。但人們往往把節制美德看作是古希臘四主德之一,而不能很好地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節制思想資源。筆者認為節制作為儒家核心價值觀值得進行整體性的建構。
一、研究綜述
筆者以“節制”為篇名與關鍵詞進行檢索,進而從四個方面對節制美德研究進行歸納,并在分析荀子節制思想研究成果當中確立儒家節制美德的三重維度。
(一)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論述節制
姜紅的《孔子節制思想簡析》《荀子節制思想之探析》、王轉轉與沈永福的《孔子論節制》、秦曉慧的《“欲而不貪”——論孔子節欲觀及對當代社會的啟益》、晏玉榮的《節制德性視域下荀子的“禮”“欲”之辨》、王博的《<道德經>的精神——節制與寬容》、施文的《荀子的節制思想研究》、趙峰的《<荀子>節制思想對當今領導干部的借鑒意義》、郭尚福、孫蔭眾的《<黃帝內經>中的節制理念與科學健康觀》等論文從多個角度論述了古代節制美德。錢津的《孫中山節制資本思想辨析》更是豐富了節制的社會維度。
(二)立足倫理學論述節制
桑東輝的《明責·知恥·節制——張錫勤先生論當代社會道德建設之關鑰》、袁明旭的《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視閾下領導者節制德性涵養研究》與《培育領導者的節制德性》、郭敏科的《論“節制”的倫理意蘊》、喬兆軍的《節制是生命的一種修行》、俞曉婷的《論節制欲望的教育》、李建軍的《人生哲學——節制人欲及必要的虛無感》、王小溪的《與孩子保持終身的親密關系——推薦<因為愛,所以節制:如何與孩子保持終身的親密關系>》、馮丕紅的《節制:青年不可或缺的美德》等論文延伸了節制美德的應用范圍。
(三)立足于文學領域論述節制
桂佳的《人文主義的審慎反省:關于節制王權的思考——以<暴風雨>為例》、陳雷的《殖民主義與節制的美德——斯賓塞筆下的愛爾蘭,兼及<黑暗的心>》等論文利用文學作品,研究了其中的節制品德。
(四)對儒家節制多重維度的探究
《荀子》蘊含了最為豐富的有關節制美德的思想資源。馮友蘭在其1931年的《中國哲學史》中認為:“荀子以為人之性惡,人皆有欲,若無節制,則人與人必互相沖突而亂。”[1]馮友蘭贊同了荀子以禮節欲的思想。趙峰從節制的“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2]來理解荀子節欲理論,并認為性惡論是其基礎。趙峰把荀子的節制劃分為內在節制與外在節制兩個部分。此觀點契合了自我節制與制度節制。晏玉榮則認為“荀子通過禮樂制度、社會規范、德性培養三個方面,展示了‘以禮治欲的可行性,使得節制切實有效”[3]。這三方面更接近于制度節制、社會節制、自我節制。筆者認為這三者構成了節制的主要層次。自我節制相當于道德自律。社會節制與制度節制相當于道德他律。自我節制是最根本的節制。儒家思想中的寡欲、節欲、知止、過猶不及、克己復禮、節欲養生、理欲之辨等屬于自我節制。王轉轉認為孔子的節制思想分為情感節制、欲望節制與言行節制。郭敏科認為:“節制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秩序,可以引導我們走向善的生活”“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禮就是一種節制思想在社會層面的體現。”[4]儒家提出的以君制臣、以禮節士、以法制民、以禮節民、節制官員、節制君主、節制刑罰都屬于制度節制。制度是成文的節制,而自我節制則是不成文的道德節制,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
二、儒家節制美德的基本含義
儒家論域中的節制本義是規范、約束與禁止。《說文解字》解釋“節”為“竹約也”[5]95,而“約”則是“纏束也”[5]272。《說文解字》解釋“制”為“制,裁也。從刀、從未。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斷。一曰止也。”[5]92制本身還有禁斷的含義,進而引申為對人與事的管控約束。“節”就是竹節。“制”就是剪裁布料、制作衣服。筆者從節、制、節制互釋的三個角度歸納儒家節制的基本含義。
(一)儒家論“節”
節是一個儒學概念。《論語》上就有“節用而愛人”(《學而》)、“以禮節之”、(《學而》)“臨大節而不可奪”、(《泰伯》)“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微子》)等辭法。這里的“節”都含有對事物本質的限度。“節”還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卦辭》說:“亨。苦節不可貞。”過于節制乃至于造成痛苦,就不能長久地節制。《彖傳》認為:“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這贊美了節制,認為用制度進行節制,就不會勞民傷財。節卦的六四爻“安節”、九五爻“甘節”就把自我節制看作是美德。荀子的《富國》提出:“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制之。”“節”與“制”都含有了限制的含義。《禮記》有“禮不逾節”“節哀順變”“食節事時”等說法,都具有節制的含義。儒家逐漸形成禮節、名節、節義等概念。儒家提出了“忠孝節義”“禮節”“名節”“大節”等說法。禮節、名節、忠孝節義都是為了讓人的行為符合“規范”。
(二)儒家論制
《尚書》提出“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商書·仲虺之誥》)、“議事以制,政乃不迷”(《周書·周官》)、“寬而有制”(《周書·君陳》)、“士制百姓于刑之中”(《周書·呂刑》)等說法,肯定了制度對人的約束性。荀子提到“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榮辱》)、“統禮義,一制度”(《儒效》)、“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王制》)等說法。這些說法體現了荀子的制度精神,同時也是以制度治理國家。“制”在其中具有強烈的“節制”“控制”色彩。程頤說:“今人為惡,卻只就他惡禁之,便無由禁止,此見圣人機會處。”[6]248程頤認為不僅要“節制”,而且要“禁制”,使“惡事”不至于發生。
(三)儒家論節制
節制一詞在中國古代的詞性往往局限于“管控”“統治”的含義。二程說:“技擊不足以當節制,節制不足以當仁義。使人人有子弟衛父兄之心,則制梃以撻秦、楚之兵矣。”[6]86節制就是訓練士兵服從號令。程頤表示:“師出以律,否臧兇。律有二義:有出師不以義者,有行師而無號令節制者,皆失律也。師出當以律,不然,雖臧亦兇。今人用師,惟務勝而已。”[6]248號令節制成為軍事領域的特有現象。
三、自我節制
節制就主體而言是自我節制,即自律性、自控力、自制力,就對象而言是節制欲望,就客觀標準而言是義理,就其程度而言是法度。自我節制可以分為節制欲望、節制情緒、節制物用、節制內心、節以義理、節之以度等六個層面。
(一)節制欲望
節制欲望是節欲理論的基本面。陳沛琦認為:“荀子的節制觀引導人管理好欲望,柏拉圖的節制觀則是一種高度自律的追求。”[7]管理好欲望是節制的基本義,而高度自律是為了保持主體的自由度。秦曉慧認為孔子形成了“欲而不貪”的思想,進而“通過敬畏之心的培育、內修儉德、外加禮制約束的方法來節制人的欲望”[8]。這就從修養、禮制、敬畏三個方面達到節欲的目標。俞曉婷高度評價“節制教育”,認為:“節制欲望是成為‘人的必要條件,因而教育需經由節制才能‘育人。”[9]筆者以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為代表論述儒家節欲理論。
第一,孔子提出了無欲思想。孔子表示“吾未見剛者”“棖也欲,焉得剛?”(《公冶長》)剛就是不被外界所誘惑,進而保持自我主體性、自覺性、自控力,也是自我節制的表現。王轉轉認為孔子節欲主要體現在節好食、節好利、節好權、節好色等四個方面[10]。
第二,孟子提出“養心莫善于寡欲”(《盡心下》),甚至要求“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盡心上》)。寡欲是節制欲望的最好方法。這里就突出了無為、無欲,進而為節制提供了堅強基礎。
第三,荀子提出節欲思想。荀子說:“凡語治而待去欲者,無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凡語治而待寡欲者,無以節欲而困于多欲者也”“欲不可去,性之具也。雖為天子,欲不可盡。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正名》)荀子認為欲望不可以盡,但卻可以“節制”。
第四,董仲舒在《循天之道》中提出“節欲養生”的觀點,要求“順天之道,節者天之制也”,甚至規定了男女房事的頻率。他說:“新牡十日而一游于房,中年者倍新牡,始衰者倍中年,中衰者倍始衰,大衰者以月當新牡之日,而上與天地同節矣。”[11]609節制就是“不極盛不相遇”,并以“愛氣”進行節制。
第五,二程把節嗜欲看作是養生的重要手段。二程還表示:“節嗜欲,定心氣。即是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心氣定,便和無疾。”[6]P81這里表達了節欲養生的思想。
(二)節制情緒
儒家強調“因其情而節之以禮,從其欲而制之以義”(《韓詩外傳》)、“發乎情、止乎禮”(《毛詩大序》)。荀子說:“君子寬而不■,廉而不劌,辯而不爭,察而不激,直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柔從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夫是之謂至文。”(《不茍》)這里體現了君子的節制與自控力。《禮記·曲禮上》說:“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人要節制傲慢、欲望、志向、快樂,使之不可達到極端。《禮記·禮運》說:“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節制情緒就成為最重要的道德修養。《禮記·樂記》說:“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主別,其作用是節制人的行為,進而納入規范之中。《禮記·樂記》說:“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這里的“以道制欲”就是節欲的重要說法,進而在情緒上達到“樂而不亂”的境界。
(三)節制物用
孔子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這里的“節用”就是節制物用,反對無休止地征用民力與物資。孔子說:“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述而》)孔子崇尚簡約,認為奢侈容易讓人變得傲慢。節約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基于物質匱乏條件下的自然節制。《荀子·富國》說:“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節用以禮,裕民以政……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禮節用之……故知節用裕民,則必有仁圣賢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積矣。”這就把“節用裕民”作為重要的富國之道。
(四)節制內心
梁漱溟提道:“荀子之說性惡,于儒家為獨異”,“荀卿不外舉些好利之心,耳目之欲,若不以禮去節制,就不能好,即可見矣”,“好利之心,耳目之欲,是我們的本來生活,無所謂善,無所謂惡。今吾人固好禮,待好禮以自節為善,則何由斷其為惡乎?”[12]梁漱溟極為反對荀子的性惡論,荀子的節欲論恰恰是運用理性節制內心的方法。梁漱溟更強調“調和使中”的方法,然而調和適中作為“中庸”別解,同樣離不開節制,但為了反對禮教,追求自由,不得已而反對節制內心。晏玉榮認為“儒家雖然沒有提出節制這一德目,并不意味著他們沒有提出相似的主張”,但他認為:“禮與寡欲觀都難以全面或恰當地與西方的節制美德相對應。”[13]他的“以心治欲”突出了“心”在自我節制的重要性。“克己復禮”“以義正我”恰恰是節制內心最重要的兩個說法。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克相當于禁斷。禁斷才能有所節制。“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把自己的心理與行為限定在合禮之內,避免“非禮”的欲望。
董仲舒《仁義法》說:“《春秋》之所治,人與我也。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以仁安人,以義正我。”[11]314這里的安人、正我、治人、治我都含有節制之意。以義正我即自我節制。董仲舒還提道:“是故以自治之節治人,是居上不寬也;以治人之度自治,是為禮不敬也。”[11]321這里的“自治之節”就是自我節制的限度。
(五)義理節制
節制最重要的訴求就是合乎道義、合乎理性,從而滿足社會倫理規范。儒家的天理、義理本身就是“禮”的升華。以義制心與以理制欲是節制的重要手段。程頤說:“不動心有二,有造道而不動者,有以義制心而不動者。此義也,此不義也,義吾所當取,不義吾所當舍,此以義制心者也。義在我,由而行之,從容自中,非有所制也,此不動之異。”[6]273以義制心是節制的根本。節制就是使得心符合義理。程頤表示:“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為不善,欲誘之也。誘之而弗知,則至于天理滅而不知反……學莫貴于思,唯思為能窒欲。曾子之三省,窒欲之道也。”[6]319程頤是典型的禁欲主義者,表達了以理制欲的傾向。
(六)節之以度
《周易·節》的象辭提道:“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唐朝設立“節度使”就含有總覽一方軍政民政之意。度是一個允許的范圍。節制就是保持在一定的“自由度”范圍內。自由與節制的關系就與“度”與“節”的關系一樣。儒家的度表達為不逾矩、知止、中庸、過猶不及等方面。
孔子提出不逾矩思想。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其中的“從心所欲”意味著自由,而“不逾矩”則代表著節制,使得自由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子夏說:“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子張》)人們往往不能完全達到至善,進而總是存在一些不完美之處。節制是合理的控制,還不等于禁欲。
《大學》提到“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等說法。知止是節制的重要說法之一。《大學》的“止于至善”,就不能“過度”。只有懂得節制,才能避免走向“至善”的反面。
《中庸》提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小人無忌憚”就不能節制自己的欲望。君子中庸就是時時刻刻節制自己,讓自己合乎禮義。孔子表示“過猶不及”(《先進》)。儒家求“中庸”,既要“不過”,又不要“不及”,進而達到“恰好”的節點。“過”就逾越了“禮制”的限度。而不及則是達不到“禮義”要求。
四、社會節制
社會節制主要體現為禮儀規范對人的節制。這種規范內化在個人身上就是一個人重視“名節”。社會也就可以通過輿論對人的行為進行控制。
(一)禮節
“禮”是儒家的行為規范,禮制本身對人有著全面的限制功能,進而以逾越為非禮。有子說:“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學而》)這里就是以禮節制人的“親和”,進而使得人在親近的同時懂得分寸。孔子提出:“以約失之者鮮矣。”(《里仁》)這里的約被理解為履行約定,同樣含有簡約、節約、約束之意。一個人懂得約束自己,自然可以減少很多事端,從而減少失誤與失敗的可能性。孔子還提到“約之以禮”,說明禮的重要作用就是自我約束、自我節制。
(二)名節
程頤表示:“東漢士人尚名節”“故王莽之亂,多守節之士。世祖繼起,不得不襄尚名節,故東漢之士多名節。知名節而不知節之以禮,遂至于苦節,故當時名節之士,有視死如歸者。”[6]236儒家按照自己的名分進行自我節制。名節、名教后來成為節制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所謂守節同樣是“忠臣不事二主”,但也無端地增強了專制傾向。
(三)貞節
名節者先是針對男子而言,后世逐漸要求女子守節。節操、節烈、貞節、節婦往往都指向女子。尤其是對于女子而言,所謂的“節”就是限定自己的名分,進而“從一而終”、女子不再嫁。貞節構成了女人最重要的道德屬性。程頤說:“若取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也。”[6]301這里不是強調女子失節,而是說男子娶孀婦為失節。程頤說:“只是后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6]301程頤的義理本身沒有問題,只是其例子涉及婦女守節的問題,故而被認為是壓制了婦女追求幸福的權利。
(四)節行
程頤表示:“若知道,則不肯守一節一行也。如此等人,鮮明理,多取古人一節事專行之。”[6]194守一節就是道德的自我節制。所謂道德就其積極意義是助人為樂,而就其消極意義而言則是一個人的自我克制,即為善去惡,自己嚴格遵守道德規范。
五、制度節制
董仲舒在《度制》里提道:“今世棄其度制,而各從其欲。欲無所窮,而欲得自恣,其勢無極……是世之所以難治也。”[11]284制度就是用來節制人們的欲望。董仲舒的制度節制思想具有全面性,分為節制民眾、節制官員、節制君主三個層面。
(一)節制官員
董仲舒對官員的節制主要是“不與民爭利”。董仲舒在《度制》說:“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故明圣者象天所為,為制度,使諸有大俸祿亦皆不得兼小利,與民爭利業,乃天理也。”[11]286節制已經變成了對公職人員的約束,進而消除以權謀私的可能性。節制由此變成了制度建設的一部分。
(二)節制民眾
董仲舒說:“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14]9董仲舒明確表示了以教化防奸邪的治理思想。這里的“節民以禮”就是對民眾的欲望進行有效節制,進而導入禮樂秩序之中。可見,董仲舒的“性三品論”必然傾向于教化。《保位權》提道:“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過節;使之敦樸,不得無欲。”[11]204董仲舒通過禁制,產生了“等貴賤之差”的效果,又通過“設官府爵祿”進行賞勸。勸與畏合在一起進行“制民”。《天道施》:“夫禮,體情而防亂者也。民之情,不能制其欲,使之度禮。”[11]655節制民眾的欲望就最終維護了禮制。
(三)節制君主
董仲舒說:“王者上謹于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14]24順命、成性、防欲成為落實政教大本的三件大事。防欲就是節制。董仲舒節制君主依靠君主的自覺。袁明旭認為:“領導者必須馴服欲望、節制權力、克制情感、抑制沖動、約束享樂。”[15]這就是對欲望、權力、情感、享樂等各種對象的節制,特別重視領導者的節制美德。
六、結語
總之,儒家在自我節制、社會節制、制度節制三個方面都有豐富的思想資源。自我節制主要是發生在道德領域,對現代人的“自我約束”“紀律約束”有著一定的啟示價值。社會節制里的“禮節”“名節”則顯示出中國人的“立德”傳統,有助于通過社會輿論、榮譽機制維護社會的良好運行。制度節制則屬于政治學的范疇,構成了民主監督、依法治國的一個源頭。就制度節制而言,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甚至包含了“節制資本”的民生主張。錢津認為孫中山的節制資本包含兩個維度,一個是防止貧富分化,一個是發達國家資本,引述孫中山的觀點“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就是社會主義”,進而有一定的借鑒意義[16]。因此,研究儒家節制美德的思想資源有助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社會主義道德。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2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551.
[2]趙峰.《荀子》節制思想對當今領導干部的借鑒意義[J].教育教學論壇,2019(4):104-105.
[3]晏玉榮.節制德性視域下荀子的“禮”“欲”之辨[J].河南社會科學,2015(2):83-87,123.
[4]郭敏科.論“節制”的倫理意蘊[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7(2):18-20.
[5]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6]程顥,程頤.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4.
[7]陳沛琦.荀子與柏拉圖“節制”觀之比較[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19(4):66-70.
[8]秦曉慧.“欲而不貪”——論孔子節欲觀及對當代社會的啟益[J].社會科學家,2016(9):32-36.
[9]俞曉婷.論節制欲望的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9(4):95-100.
[10]王轉轉,沈永福.孔子論節制[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7-11.
[11]董仲舒.春秋繁露[M].張世亮,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1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J].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473.
[13]晏玉榮.節制美德與以“心”治“欲”——對柏拉圖和孟子的一個比較[J].濟寧學院學報,2021(1):43-49.
[14]袁長江.董仲舒集[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15]袁明旭.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視閾下領導者節制德性涵養研究[J].思想戰線,2018(1):119-128.
[16]錢津.孫中山節制資本思想辨析[J].學習與探索,2011(6):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