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送
“教書先讀書,育人先育己”是我從教以來的座右銘。在我看來,教師首先是讀書人,其次才是教書人,所以在閱讀上我能做到自律自覺。如果教師還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或還沒有意識到教師生命成長的閱讀需求,那么不妨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追問。
為何讀。“為何讀”是目的問題,是教師閱讀的原動力,驅動教師閱讀行為的發生。于讀書人而言,每天的閱讀就如每天的飲食一樣。我們之所以要天天飲食,是因為只有源源不斷地輸入新的營養物質和能量,才能維持人體的新陳代謝和健康狀態。教師閱讀在本質上就是要豐富自身的生命成長,特別是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成長。這種成長,會讓教師收獲許多驚喜:原來的“問題”會變成機遇,原來的“絆腳石”能變成“墊腳石”,原來看不到的教育風景接連涌現在眼前……簡言之,閱讀不僅能解師困、化師惑、助師長,還能強師能、怡師情、潤師心。
讀什么。“讀什么”是內容問題,是教師閱讀的輸入源,承載著教師閱讀營養的攝入。當教師要獲得較豐富的蛋白質時,自然就應多吃點肉類、蛋類和魚類;當教師想補充維生素時,當然就應多吃點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當教師需攝入糖類時,顯然就應多吃點薯類和谷物。也就是說,教師應根據自身的真實需求和個人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圖書進行閱讀。我在和廣大教師交流時,有不少教師都希望我能給他們提供推薦書目。這說明,對在內容選擇上有困難的教師來說,可能就要借助專家學者等制訂的書單。懂得借力,也是一種智慧。根據合理膳食的原則,教師閱讀的內容應以豐富多樣為佳。
怎樣讀。“怎樣讀”是方法問題,是教師閱讀的路徑族,明示教師閱讀的方式途徑。不論是教師閱讀的方式方法,還是教師閱讀的路徑途徑,不同的教師個體或群體既存在個性又存在共性。大體上,教師閱讀的基本方法有泛讀、精讀、速讀、慢讀、跳讀、通讀、略讀、選讀、研讀、序例讀、反復讀、邊寫邊讀等。這些方法可朗讀,也可默讀,還可聽讀,甚至唱讀。教師根據時間、場所、內容和喜好選擇適合的方式方法即可。不同的閱讀方式方法,意味著不同的閱讀路徑和途徑,可能就會有不同體驗和收獲。一般地,對經典名著宜慢讀、精讀和反復讀,猶如燉一煲骨頭老火湯,要細火慢熬;如果想和作者進行深入對話,那么邊寫邊讀是為上策。
讀出啥。“讀出啥”是效果問題,是教師閱讀的轉化集,體現教師閱讀的價值效應。如果把教師閱讀比作一棵樹,那么“為何讀”就是樹根,“讀什么”是樹干,“怎樣讀”是樹枝,而“讀出啥”則是樹葉。誠然,樹根決定樹干,樹干影響樹枝,樹枝左右樹葉,樹葉則能通過光合作用源源不斷地制造和輸送富含能量的有機物,從而促進樹根、樹干、樹枝的持續生發和生長。當教師在閱讀中讀出了人生味道,讀出了教育智慧,讀出了自我成長,乃至讀出了閱讀習慣,讀出了精神需求,讀出了使命擔當,那么,教師閱讀就會像呼吸一樣自然、自由和自在。閱讀的根本旨趣是讓教師“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能見自我,更好地成就自我。
(作者單位:廣東省嶺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