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背景,建議教師從教材的編排特點、文化滲透原則出發,以傳授語言文化為根基,通過鏈接經驗、發現奧秘、記誦積累、實踐體驗等,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培植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統編教材 語言學習 編排特點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4-0098-04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教材總編溫儒敏對教師使用統編教材提出了這樣的建議:“語文課的人文教育,應當是‘語文的,是通過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在起作用的,是‘潤物無聲的。”教科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將語文課程直接變為德育課程,而是要求教師以傳授語言文化為基礎,立足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中親近文化、體驗文化,培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筆者以小學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為例,從教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編排特點出發,提出相關教學建議。
一、小學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編排特點
小學低年級教材與中高年級教材相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篇目(包括語文園地)比重更大,可以說處處融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第一冊教科書開篇“我是中國人”用大開頁以天安門、五星紅旗為背景,展現了中華各民族小朋友穿著民族服裝歡聚在一起的情景,傳達出作為中國人的驕傲和中華民族團結一家親的主題,奏響了教科書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旋律。識字1以“天”“地”“人”等識字篇目將學生的語文學習帶入“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景,定下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調。
低年級教材選編了漢字文化、古詩文、古代蒙學讀物、名言警句、民風民俗等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內容,輔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讓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妙,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生的思想和血脈。漢字文化方面安排了介紹象形、會意、形聲、指示四種造字方法的相關篇目,讓學生初步感受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古詩文方面,在課文和語文園地的“識字加油站”“日積月累”板塊安排了24首古詩,內容以表現自然風物和生活場景為主,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愛上古詩;另安排了《坐井觀天》《亡羊補牢》《揠苗助長》三則寓言故事和一則民間故事《寒號鳥》,把深刻的道理寄寓短小的故事,情節簡單有趣,能讓學生在讀故事的同時增長人生智慧。古代蒙學讀物從《百家姓》《三字經》《笠翁對韻》中節選或選編,所選編的內容大多數朗朗上口、易讀易記、耳熟能詳,便于學生誦讀積累,激發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名言警句、諺語等集中安排在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板塊,內容淺顯,語言形式豐富多彩,能讓學生在讀讀背背的過程中受到“修身養德”的浸染。民風民俗安排了節氣、節日、五行、生肖、姓氏文化等內容,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有利于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感知民俗知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以上內容的編排,體現了教材深入淺出地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則,實現了“兒童化”和“文化味”的互補。
二、對小學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教學建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開宗明義,解釋了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個方面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在“課程目標”板塊明確指出“語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文化積淀與發展的過程”。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當依托相關的語言文字,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自然地進行熏陶和滲透。
(一)鏈接經驗,從“已知”到“未知”,逐漸走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每一個中國人從呱呱落地之時就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并終身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如姓名里包含了姓氏文化、傳統節日里包含了民俗文化、唐詩宋詞中蘊含的詩詞文化……依托語文課程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選擇恰當的學習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從中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1.喚起熟悉感
《道德經·道經》第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尚書·周書》指出:“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天”“地”“人”“你”“我”“他”簡簡單單的六個字,集中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如果教師不顧學情,不加選擇地以蒙學內容的思想性、人文性代替其語文性,給學生大講特講“天人合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勢必會讓學生感到晦澀難懂,產生畏難情緒,從而失去學習興趣。教師應依據識字教材的編排與選字特點,喚起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熟悉感,將學生輕松帶入學習情境,使學生初步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境深遠。
以教材第一篇識字課《天地人》為例。從教材看,“天”“地”“人”“你”“我”“他”這六個字,都是出現頻率較高的生活常用字;從學情看,兒童在入學前已經認識了一些漢字,大部分學生已經能準確認讀這六個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肯定他們的識字途徑和成果,把教學重點放在對這六個字的運用上,引導他們通過看圖片、組詞、做游戲等形式運用漢字,以豐富多樣的實踐運用幫助學生興趣盎然地識記和鞏固以上六個字,促進幼小銜接。
2.滲透文化味
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不需刻意為之,而應在學生已有經驗之上,通過搭建意境開闊、充滿互動、由淺入深的學習平臺,潤物無聲地對學生施以影響。
仍以《天地人》一課為例,當學生熟悉了六個字之后,教師可以出示傅抱石的國畫插圖,請學生觀察畫面,感悟天覆蓋萬物、地承載萬物的浩瀚宏大;然后通過動畫演示甲骨文“人”“天”等字的演變,讓學生感受漢字的神奇。在此基礎上,可以讓學生說一說生活在天地之間的人能做些什么。最后,教師出示《三字經》中“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等內容,讓學生大聲朗讀。
(二)發現奧秘,從“內容”到“形式”,探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篇目中蘊含著許多奧秘,如:第一冊中的《畫》,不但是一則五言謎語詩,還滲透了對比識字的方法;第二冊中的《姓氏歌》,不僅反映了姓氏的習慣代稱,而且具有字形分析歌訣化的教學價值;第四冊中的《“貝”的故事》,既介紹了象形字“貝”的演變,又暗含了形聲字構字規律的秘密。教師應努力發掘教材篇目中的旨趣,創設富有內涵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關注和發現語言形式及構字規律的過程中,樂于接近和探究漢字的奧秘。
1.揭秘字理,享識字之趣
教師通過字理識字,呈現漢字的來源、發展與變化,引領學生進入漢字造字法的神奇世界,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漢字的音、形、義之間的聯系,而且可以讓學生感受漢字的奧妙。
例如,第一冊識字4《日月水火》中蘊含的象形識字方法,識字9《日月明》中的會意字構字方法,分別體現了漢字“觀物取象,立象盡意”“以意賦形,以形寫意”的構字特點,展示了漢字的魅力和趣味。教師可通過課件演示,直觀呈現造字過程,將構字特點和字義聯系在一起,促進學生理解字義和識記字形。對于課后練習的連線和猜字習題,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進一步感受漢字構字的意趣,激發學生更高的識字熱情。
2.感受韻律,享誦讀之趣
教材選入的韻文、傳統民謠等以自然景物、民風民俗為題材,對學生進行聲韻格律、民俗文化的啟蒙。整齊的韻腳和相似的結構,讓人朗誦時有回旋往復的節奏感。教師可利用學生對節奏具有敏銳感受力的特點,讓他們在大聲朗讀中體會傳統韻文的情味和韻律,進而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如第一冊識字5《對韻歌》音韻和諧,朗朗上口。由于學生還未學習拼音,教師可通過范讀,帶讀,師生、生生合作讀等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感受音韻、節奏,掌握字音;通過詞語歸類、對對子游戲等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對子的特點,產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3.激活思維,享猜射之趣
謎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中選用的謎語詩,不但具有知識性,而且語言表達形象生動,引人入勝,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挑戰性。教師可以把識字和朗讀謎語詩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語境中識字,通過聯系詩中景和生活經驗破解謎語、猜出謎面,讓學生感受學習謎語詩的樂趣。
例如,統編教材語文第一冊識字6《畫》,在學生熟讀詩句的基礎上,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通過找反義詞進行歸類識字,采用對比的方法找出詩中景物和大自然景物的不同,說一說為什么這首詩的謎底是“畫”;再讓學生猜一猜明代唐寅寫的詩歌“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的對象是什么;還可以組織一次謎語詩擂臺賽,讓學生在猜射謎語中享游戲之樂,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三)記誦積累,從課內到課外,親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古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典范,俗語名言是民眾智慧經驗的總結。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選編了許多表現自然之美、智慧之美、品德之美的古詩和俗語名言,這些篇目朗朗上口、曉暢如話。記誦積累這些古詩和俗語名言既是課后練習的要求,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1.啟發想象,感受意境
小學生的記憶力強,完成背誦任務并不難。怎樣挖掘、展現古詩的善與美,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美好,受到美的熏染,從而愛上古詩,愛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愛畫畫的特點,引導學生根據詩句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畫面;可以利用學生愛表現的特點,讓學生放飛想象,舞之蹈之,感受古詩的意境,增強學習古詩的興趣。
以統編教材語文第四冊《古詩二首》中的《詠柳》為例。在學生讀好古詩韻律和節奏的基礎上,教師可先設計“這是一棵怎樣的柳樹”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再輔以“碧玉”“絲絳”的圖片,讓學生思考“碧玉”“絲絳”和柳葉、柳條的相似之處,進而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這樣一幅畫面:高高的柳樹上長滿了鮮嫩光亮的柳葉,纖細下垂的柳枝就像她身上綠色的絲織裙帶。然后,出示填空句式:“( ?)的柳樹長滿了( ?),( ?)的柳枝垂下來,就像( ?)。”指名學生說一說詩句的意思,其他學生則閉上眼睛想象畫面,聽完再補充。在理解前兩句的大意后,教師可啟發學生:這么漂亮的葉子,是誰裁出來的?讓學生在詩中找答案,由此引導學生想象春風裁剪柳葉的畫面。根據學生的表達,還可以拓展:春風還可以裁什么?讓學生體會到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最后,讓學生跟著視頻輕輕吟唱,表達春天來臨的喜悅之情。
2.日積月累,融合學習
語文統編教材執行主編陳先云指出,“日積月累”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讀正確、流利,并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俗語名句等被集中安排在教材的“日積月累”板塊,教師如果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很容易厭倦。筆者認為,教師可以與課文教學巧妙融合,引導學生邊學邊記。如教學第二冊課文《要下雨了》時,可以引出語文園地六“日積月累”中的諺語“螞蟻搬家蛇過道,大雨不久要來到”;可以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結合,當學生上學遲到時,勸誡學生“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在這樣的表達與運用中,學生對相關俗語名言加深了理解,有助于形成向善向美的美德。
“熟背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日積月累”的內容多數出自名人名篇,如《弟子規》《增廣賢文》《論語》《道德經》等,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要引導他們繼續探究,多讀多背,落實教材編者“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教學建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四)實踐體驗,從“口頭”到“指尖”,愛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人們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到最真切的體驗與感受,兒童也不例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許多內容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創設學習情境,從文化的角度策劃和組織系列主題活動,讓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逐漸愛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例如,教學統編教材語文第四冊識字4《中國美食》,教師可通過看圖片、認菜名,談美食、講做法等方式,讓學生逐漸熟悉生字的結構和讀音,了解字義,并在此基礎上拓展語文實踐活動,如制作家庭美食菜譜、做一道美食、分享美食故事、收集家鄉美食圖片、制作手抄報等,讓學生在有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了解美食所關聯的文化歷史,感受其中所寄托的鄉土情感。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同樣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教師可指導學生開展以“節日”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有關節日的資料,如來歷、習俗、美食等,體驗包餃子、剪窗花、猜燈謎等活動,感受節日習俗的豐富多彩;搜集節日的古詩、童謠、故事,辦一個誦讀分享會,感受節日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可有效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在語文統編教材如此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背景下,語文教師應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引導學生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奧秘,并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引領學生逐步走近、感受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景洪春.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傳統文化內容的教學方法探尋[J].小學語文,2020(Z1):43-48.
[2]陳先云,林孝杰,向瑞.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的亮點及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主編答本刊記者問[J].小學語文,2017(10):4-8.
[3]周一貫.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民俗文化教學說略[J].福建教育,2020(5):22-24.
[4]陳春雯.親切感:小學低年級傳統文化教學的價值追求[J].小學語文,2017(11):31-34.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新時代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校本實踐研究”(B-b/2020/02/9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吳瓊(1982— ),江蘇蘇州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