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建議教師通過設計有效的課堂提問,讓學生學會提問、學會質疑、學會思考、學會探究,充分激活思維,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等。
【關鍵詞】小學語文 高效課堂 有效問題 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4-0112-03
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教師打開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考、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一個巧妙的提問猶如一把金鑰匙,可以順利打開學生思緒的閘門。
縱觀當下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普遍存在以下四個問題。一是提問過于簡單。有的教師提問思維含量不高,習慣使用“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來提問,學生不用深入思考就可以回答。二是所提問題籠統、寬泛。有的教師提問指向不明,范圍寬廣,學生不知從何答起、如何作答,導致課堂上出現冷場的局面。三是提出的問題毫無價值。有的教師提問并沒有體現課文的學習重難點,不能使學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未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四是所提問題缺乏梯度。有的教師提出的問題難度太大,問題無梯度或梯度不夠,致使學生一下子無法作答,學習積極性被挫傷。以上問題的存在,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慢慢被消耗殆盡,甚至會出現厭學情緒,阻礙了學生的發展。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具備兩個特點: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探究、不斷創新的能力。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將對小學語文課堂高效提問的方法進行探究。
一、針對課文題目提問,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課文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整篇文章的精髓。特級教師于漪說過:“課的第一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睂φn文題目進行提問,旨在讓學生通過關注課文題目,激發自主探究的欲望,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課文題目進行提問的方法有兩種。
(一)抓題眼提問
題眼也叫文眼,它是聯結題目與文本的關鍵點。只要學會抓題眼提問,就可以從大方向上判斷課文的脈絡或主旨。如何聯系文章的題目提出問題呢?首先,教師要抓準題眼。其次,圍繞題眼用“怎么樣”“為什么”“什么”等疑問詞提出問題。以統編教材語文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為例。該課的題眼是“稱象”,教師可運用“怎么樣”“為什么”“什么”等疑問詞提出如下有價值的問題:曹沖怎樣稱象?曹沖稱象的方法是什么?曹沖的方法能稱出大象的重量嗎?這樣從題眼引出一系列問題,有助于學生厘清課文脈絡,使學習思路清晰。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邏輯思維得到訓練,質疑能力得到提升。最后,教師放手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這樣的閱讀才是有效的閱讀,既可保證閱讀教學效果,又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擴充題目巧提問
有些文章的題目簡潔精煉,其中隱含或省略了一些關鍵信息,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把這些隱含或省略的信息補充完整,才能讓學生更透徹地理解題目的豐富內涵。對于簡潔精煉的文章題目,教師應引導學生先根據題目的字面意思,對題目進行理解和擴充,再結合擴充的題目提出問題。以統編教材語文二年級下冊《亡羊補牢》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題目字面意思的理解,把文章題目擴充為“丟失羊再補羊圈”,在此基礎上圍繞“怎么樣”“為什么”“什么”等疑問詞提問:養羊人丟了幾次羊?他在丟羊之后有什么表現?他補的羊圈是怎樣的?結果怎樣?這樣教學,既可逐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培養學生的學習專注力。
二、針對課文內容提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指導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從中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教師可根據文本的特點,靈活、巧妙地設計不同的問題,使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進行陳述、剖析和推斷,得出自己的結論。學生為了解決問題,就得仔細品讀文本,與文本對話,與作者產生共鳴,把握文本的精髓。在以上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將得到有效訓練,探究能力也將得到有效培養。
(一)依據教學目標提問
教學目標是關于教學將使學生發生何種變化的明確表述,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教師圍繞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設置一些讓學生探究的問題,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使學生通過問題探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新知識。
提問是需要方法的。同樣的教學內容,目的都是落實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提問方法效果將會截然不同。例如,統編教材語文二年級上冊《狐假虎威》一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課文內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對課文中老虎跟著狐貍朝森林深處走去的內容進行品讀時,可以有兩種提問方法。第一種提問:“狐貍和老虎他們有什么樣的表現呢?找出來演一演。為什么大大小小的野獸看到狐貍大搖大擺地走過來,都被嚇得撒腿就跑?”第二種提問:“下面哪些詞語是寫狐貍的?哪些詞語是寫老虎的?找出來并演一演。”就提問效果而言,第一種提問多了“狐貍和老虎他們有什么樣的表現呢”這個具有探究性的問題。該問題可引導學生深度品讀文本,使學生在品讀的過程中有所發現,從而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二)抓住中心句提問
中心句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句子,是文章寫作內容的集中體現。抓住中心句提問能起到提綱挈領、輻射全文的作用。以中心句作為提問的突破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對教師指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發揮拋磚引玉的作用。
以統編教材語文三年級下冊《趙州橋》一文為例。在第二自然段,作者運用列數字的方法講趙州橋的雄偉;第三自然段講趙州橋的外觀美。這兩段中間有一個過渡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趙州橋不但雄偉,而且美觀?!苯處熆梢葬槍υ撝行木涮釂枺骸罢n文哪句話概括了趙州橋的特點?”以提示學生快速準確地找到這個中心句。接著提問:“哪些段落寫趙州橋的雄偉?哪些段落寫趙州橋的美觀?請大家找出來自己讀一讀,畫出關鍵詞句,把你的體會在旁邊做批注。”如此圍繞中心句設置問題,可以順水推舟地引導學生一步步展開學習、思考、探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補白式提問
課文“空白”是作者已書寫、描繪的部分向讀者暗示的東西,也是作品給讀者留下聯想、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這樣的“留白”空間,對思維活躍、富于幻想的小學生而言,無疑是給他們提供了一片廣闊的、讓思緒自由馳騁的天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通過補白式提問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此外,教師應針對文本內容特點,提出不同的補白式問題,引導學生在填補課文空白的同時培養想象能力。
仍以《狐假虎威》一課為例。課文寫了當狐貍被老虎抓住后,狐貍眼珠子骨碌碌一轉,緊接著就是狐貍和老虎的對話。筆者認為,教師應該抓住“狐貍眼珠子骨碌碌一轉”這一“空白點”,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說一說狐貍在眼珠子一轉的瞬間想到了什么。通過這樣的補白式提問,學生聯系上下文思考、交流,既可培養想象能力,又有助于加深對“狐假虎威”含義的理解。
(四)梯度式提問
梯度式提問是教師針對具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問題,按照由淺入深的方式進行分層設計,使學生在回答一個個梯度性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層層分析完成學習探究活動。有時候,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答不上來,是因為設置的問題難度太大,問題無梯度或梯度不夠。學生回答不上來時,教師往往會認為是學生智力達不到或認知水平有限,而沒有從教師的角度去找原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旦受到挫傷,久而久之,就會養成懶于動腦思考的壞習慣。筆者認為,當學生解答不了教師提出的問題時,教師應該馬上調整教學思路,采取梯度式提問,降低問題難度,引導學生展開學習探究,最終使問題迎刃而解。
比如,教學統編教材語文二年級上冊《一封信》,某教師引導學生找到露西寫給爸爸的兩封信內容后,直接用課后問題提問:“露西前后寫的兩封信中,你更喜歡哪一封?為什么?”對于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可以回答前半部分,卻不能一下子回答后半部分。如果教師把該問題改為三個有梯度的問題:“讀讀露西前后寫的兩封信,你能發現它們有什么區別嗎?”“在第二封信中,媽媽接著露西的話說了一句‘我們過得挺好。這句話起了什么作用?”“你更喜歡哪一封信,為什么?”這三個問題不是一下子提出的,而是在學生解決了上一個問題后再提出下一個問題。這樣的梯度性問題能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兩封信的區別和作用。
(五)探究式提問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兒童世界里,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教師應該把教學變為富有創造性、探究性的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進而發揮聰明才智、培養創新精神。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沒有探究價值,就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遑論思維能力的培養。只有教師提出的問題難易適當、恰到好處,才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拓寬學生的認知領域,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在備課時,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提問,反復斟酌所提出的問題是否具有探究價值。
例如,某教師執教統編教材語文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一課,針對文本中的句子“小鳥回答說:‘我從天上來,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展開如下提問:“小鳥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它怎么辦?”顯然這種問題毫無意義,學生并不知道小鳥是怎么想的。如果教師換成這樣提問:“你從‘小鳥飛了一百多里這句話中,體會到什么?”就會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分析。這樣的問題才具有思考和探究價值,因為它能彰顯學生的個性,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六)根據課堂生成資源巧提問
課堂生成資源是在課堂教學現場伴隨著教學過程產生的能推動教學進程的各種教學條件和因素。新課程倡導的“生成性教學”被越來越多教師所推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學生與教師、同學平等對話、思維碰撞的過程中,課堂往往會生成許多課前沒預設的資源,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生成的資源,從中發掘“生成性知識”的價值,通過順勢提問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性學習。
例如,筆者執教統編教材語文二年級下冊《小毛蟲》一課,在引導學生品讀文本、總結和梳理小毛蟲變化的過程時,有一名學生忽然舉手提問:“老師,為什么小毛蟲是害蟲,它長大變成蝴蝶后卻變成了益蟲?”該生的問題,與文本倡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該做的事”關聯性并不大,甚至可以說是超出了主題討論的范疇。對此,是忽視該生的問題還是將其作為生成性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探究呢?筆者珍視該生成性教學資源,通過提問:“你是怎么看待這個同學的提問?”“你能聯系文本的主題思想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嗎?”促使全體學生對該生的問題進行思考、探究。學生經過思考、探究,明白了“小毛蟲吃葉子是為了抽絲紡織,編織繭屋,這是它該做(不得不做)的事情,因為‘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這一課堂生成性問題,使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感悟水到渠成,既活躍了課堂,挖掘了文本深度,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讀后提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教完教材文本內容后,教師及時提出拓展性或開放性問題,既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能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一)開放性提問
一般而言,開放性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考答題,這樣既能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能鍛煉學生發散性思維。開放性提問的類型有感悟類(如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啟示類(如讀了這篇文章,你收到什么啟發?)、評析類(如你認為文中“××”的做法對嗎?說說你的理由)、獻策類(如根據原文,擬一條有關“××”的廣告)、想象類、仿寫類等六種類型。在授課結束后,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文提出不同的問題,以此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比如,教學統編教材語文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后,教師可以這樣提問: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請你仿照課文第2—4小節說一說。這樣,既能讓學生再次溫習課文內容,又能讓學生發散思維、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描述自己了解的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二)拓展性提問
教完文本內容后,教師利用問題引導學生挖掘文本的深層含義、德育功能、文化價值等,對培養學生的提取、整理、推理能力,均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這樣的提問最好是拓展性提問,因為它能夠促使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或知識儲備展開思考。
例如,教學統編教材語文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一課,教師可通過問題“你還有什么方法可以稱出大象的重量”,引導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討論,擦出思維的火花,結合現代技術得出稱象的其他方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活學生的思維。這就要求教師掌握提問技巧,以有效的提問激活學生思維,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簡介:梁嬋(1972— ),廣西玉林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