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著力提升城市發展領域的科技支撐能力,讓科技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民生,既是人民群眾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追求。
近年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時期,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我國也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強化科技戰略咨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城市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與科技創新活動的聯系日益緊密,是進行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支點,同樣科技創新也會幫助城市實現產業升級、治理升級,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將幫助城市實現良性循環,為城市提供持續發展動能。
科技創新是城市發展的永續動能
科技創新助力城市產業循環升級,為經濟增長注入動能。城市與產業的發展相輔相成,一個城市產業發展的速度、質量和狀態,往往決定了一個城市成長的速度、質量和繁衰。在現代社會,其特點更加明顯,產業的發展對城市至關重要。從產業發展規律看,每個產業都有其產業發展周期,從萌芽到衰退,城市的經濟也會隨之起主導產業的發展更迭而不停變化,科技創新作為驅動產業再生和更迭的第一動力,對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美國底特律的繁榮衰退與匹茲堡的繁榮重生就是產業與城市關系最典型的代表:底特律伴隨著汽車產業的繁榮而繁榮,衰退而衰退;而匹茲堡則由于鋼鐵產業的發展周期而衰退,卻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重塑產業結構,培育了新的業態,生物科技、旅游業及機器人科技工業等有了很大的發展,重新激活城市經濟。因此,科技創新助力城市產業循環,為經濟增長注入動能。
科技創新助力城市人口集聚提質,為城市傳承提供動力。城市最關鍵的要素是“人口”,人口的數量、結構、素質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城市經濟增長的速度、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而科技創新加速通過教育等公共服務滲透,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城市不同年齡、職業等多類型人群對學習、工作、生活、娛樂等基本需求的理解和選擇,加快對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的接受程度,拓展城市、城市群乃至區域級別的消費市場,從而塑造與之適配的不同行業的生產體系,為城市經濟、文化的更新迭代提供不竭動力。如新加坡重視戰略性產業科技創新,大力支持包括電子、金融、數字媒體等領域技術研究成果,鼓勵國外人才攜智力、項目、企業定居新加坡,同時發展離岸人力市場,配合雇傭外國工人滿足國內的用工需求,經濟體系的穩定性大大提升,對于各類風險的抵御能力進一步增強,城市的產業結構完整度與合理性全球領先,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科技創新助力城市治理高效合理,為盤活要素提供條件。城市已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更加科學、高效的城市治理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科技創新在統籌協調城市基礎設施、產業體系、生態環保、公共服務、城市公共安全等領域的作用巨大,數字政府、智慧城市作為科技創新技術、模式和理念的典型代表,經實踐證明能夠打通城市各維度的“堵點”、解決“難點”、消除“痛點”,從而助力城市各發展要素自由流動、合理配置,激發城市發展活力。如日本東京將市內場所及公共設施賦予識別碼,由后臺系統自動識別,用戶通過移動裝置讀取,以獲取便捷、個性化的資訊服務;除此之外,東京利用傳感器及IPv6協議,將建筑內的空調、照明、電源、監控、安全設施等子系統打造為兼容性系統,并進行智能分析,對電能控制和消耗進行動態、有效的配置和管理;東京智慧交通系統通過車載終端發布主要道路的堵車、交通事故、車輛通行限制、交通管制時間等實時信息等。東京高效治理帶來的是要素資源高效利用,從而推動各行業跨國龍頭企業集聚,城市迅猛發展。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
兩大特征及三大趨勢
科技創新對城市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城市科技創新能力對城市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結合與城市科技創新密切相關的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潛力和創新環境要素,綜合分析國內各城市科技創新水平,中國城市科技創新能力表現出如下特征。
特征一:東部城市科創能力相對均衡,西部城市“頭羊”引領作用顯著。從國內的城市科技創新能力來看,憑借其豐沛的創新人才、優越的創新環境,東部的北京、上海成為國內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的兩大代表城市。與此同時,深圳、廣州、杭州、蘇州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人才集聚度不斷增加,科技創新水平也具有較強競爭力,因此東部城市的科技創新優勢較為明顯,科技創新能力相對均衡。而縱觀西部地區城市,科技創新資源有限,難以支撐科技創新多點共同發展,此時具有區域核心地位的城市對人才、資金等資源的聚合力優勢逐漸顯現,匯集區域內科創資源實現重點突破,成都、西安、重慶等城市就是比較典型的代表。
特征二:政策支持及科研投入力度不斷加碼,但科創潛力亟待釋放。近年來,我國城市科技創新政策密集出臺,政策規劃方面已經從頂層設計落地到了推動實施階段,政策也涵蓋了知識產權保護、科技創新宣傳、創新要素保障、細分領域專項舉措落實等維度。同時,城市科技創新投入不斷加大,根據賽迪顧問統計,2021年全國城市平均R&D經費支出比2021年高出20%以上。但是,受專業平臺缺乏、企業承接能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科技人才匱乏、金融支持不夠等影響,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僅在30%左右,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很多最新科技創新成果沒有及時落地,未能及時發揮推動產品更新和經濟發展的作用。截至2021年底,中國共有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439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僅122個,遠沒有完成《關于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保持在270個左右”的目標,多元科創載體協同創新體系尚不完善,在提升城市科技創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創新能力的作用亟待進一步釋放。
整體評估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現狀,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中國城市科技創新將呈現城市科技創新“特色化”將更加鮮明、城市科技創新“分布式集約”將更加凸顯以及數字化創新將成為城市科技創新產業化最迅速的方向。
趨勢一:城市科技創新“特色化”將更加鮮明。產業和城市的發展緊密相連,互相推動,是科技創新的原動力。伴隨著我國產業的不斷升級,以科技創新為原動力的新興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將不斷驅動城市的進一步發展。未來,除北京、上海等創新資源集聚度較高、綜合性較強的城市以外,其他城市必然將圍繞本地的主導新興產業的全產業鏈或細分領域展開,一般省會及以上城市將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展開,而非省會等城市將圍繞產業鏈的細分領域或細分環節開展,進而通過科技創新進一步提升產業的競爭力。因此,整體看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的第一個趨勢就是“特色化”的特點將更加鮮明。
趨勢二:城市科技創新“分布式集約”將更加凸顯。結合整體分析情況,目前中國城市科技創新水平相對集聚化特點比較明顯。但城市的科技創新能力是人才、資本、環境以及制度等多重因素綜合的體現,而“集聚化”本身也是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以及發揮作用的要求。無論是美國的“硅谷”還是我國的“中關村”都證實了這一特點。隨著中國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國內的科技創新資源會不斷向中心城市集聚。但由于近年來各城市和副省級城市的快速發展,其對人才、資本等科技創新資源的吸附能力也不斷增強。因此,中國城市科技創新將呈現圍繞區域性中心城市集聚的趨勢,其“分布式集聚”的特點將更加明顯。
趨勢三:數字化創新將成為城市科技創新產業化最迅速的方向。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城市的產業發展、城市治理和服務完善都離不開數字化的協同。特別是在過去三年抗疫工作中,中國各城市都打造了比較完善的數字化基礎,數字化治理在城市治理中表現也尤為突出。在全國專精特新企業中,與數字化相關的企業超過40%。而城市的數字化水平和能力本身也是衡量城市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可以預見的是,伴隨著各城市數字化建設的進一步加速,數字化技術與城市生活、生產和服務黏度將增強,而數字化相關的科技創新成果將更迅速地應用于城市的方方面面。因此,數字化創新將成為城市科技創新產業化最迅速的方向。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建議
結合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的整體情況和發展趨勢,本文提出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的三點建議。
第一,積極完善成果轉化機制體系,快速提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一是結合各城市科技創新產業特征和研發特點,合理制定城市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評價機制,聚焦科技創新成果質量、可落地性、市場需求等關鍵指標,構建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共同參與的評價體系,杜絕科研創新“重量輕質”的現象;二是科學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打造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工程化研究到轉化落地、產業化的全鏈條、貫通式的科技成果市場化轉化平臺,合理利用第三方機構力量,打通“技術-產品-市場”的轉化路徑;三是進一步完善成果轉移轉化激勵機制,推進科技創新成果所有權確權改革,關注產權保護、收益分配、稅收優惠等方面,構建利益均衡、科學合理的科技創新成果權益分配體系。
第二,鼓勵城市特色化創新,進一步加強區域協同創新。鼓勵科技創新發展相對滯后的中小型城市圍繞本城市、本地區的產業集聚開展創新工作,進而積極融入科技創新城市群,實現區域性的城市科技創新集群,助推區域科技創新聯動發展。建立科技創新城市群協調管理與決策機構,理順各級政府的協同創新聯動機制,合理規劃城市群內科技創新布局,完善區域內的資源調度制度,實現科技創新資源供給全覆蓋。搭建創新協同服務平臺,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城市群的創新資源融通質量與科技推廣效率,實現區域內科技創新協同發展。
第三,推動多元科創載體協同體系建立,鼓勵中心城市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科技創新是企業和科研院所雙重發力的結果,截至2021年末,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有9279家,國家、省、市專精特新企業在5萬家左右。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市場中企業對科技創新的牽引優勢,提升專精特新和大企業在各領域的創新作用。另一方面,要鼓勵科研院所集聚的中心及省會城市,充分發揮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重大科技創新作用,加快完善涵蓋部委、高校、企業等多元主體的科創載體協同創新體系,加強科創載體間協同聯動,引導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向原始創新科研載體傾斜,助力提升中心城市原始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