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極高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對我國文化事業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剪紙藝術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其知識產權的保護,影響著剪紙藝術的傳承發展?;诖?,首先介紹剪紙藝術的內涵特征,接著闡述了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非遺剪紙藝術的知識產權保護路徑,包括制定與市場相融合的非遺保護制度、通過龍頭企業有效利用現代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體系、推進非遺剪紙藝術知識產權保護方式的創新發展。
無形性作為非遺的一項顯著特征,屬于一種知識,同時伴有知識創新,所以表現出一定的知識產權屬性。盡管知識產權保護不論是在立法上,還是在設計理念上,與非遺屬性之間存在各種錯位,但對傳承人的保護終究離不開法律制度的支持。對于非遺保護,學界側重于將知識產權保護視為一項有效的手段。同時,非遺知識產權保護與近年來我國對于非遺保護的政策發展方向具有統一性。比如,近年來我國相關部門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均提出要基于多種不同知識產權推進對非遺的保護,并構建非遺獲取、惠益分享保護制度[1]。2006年,剪紙藝術遺產獲批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我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大載體,剪紙藝術是中華文化及數千年來歷史積淀的產物,其憑借自身的價值與形式,使人類藝術得到極大豐富。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發展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剪紙藝術產業化發展中知識產權保護問題越來越突出。基于此,對非遺剪紙藝術的知識產權保護進行研究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非遺剪紙藝術的相關概述
剪紙藝術
剪紙藝術是一種用剪刀或者刻刀在紙張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者輔助其他民俗活動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剪紙藝術實現了與各族人民社會生活的充分融合,是一系列民俗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一種鏤空藝術,剪紙藝術可基于視覺層面給人以透空的體驗及藝術感受。剪紙通過剪刀或者刻刀將紙張制作成各式各樣的圖案,諸如窗花、墻花、喜花、頂棚花、燈籠花等。每到一些重要的節慶時節,人們便會將各種樣式的剪紙張貼在門窗、墻壁、燈彩上,或是用以點綴禮品、供品等,不僅讓節日氣氛變得更濃,還可以讓人們獲得美的體驗。總的來說,剪紙藝術沿襲的視覺形象及造型樣式,蘊含著豐富多樣的文化歷史信息,是中華民族思想觀念、實踐經驗、審美趣味等的重要體現,有著高度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剪紙藝術的特征
剪紙藝術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表現出以下幾項特征:一是非物質性。該項特征體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根本差異,之所以稱其為“文化遺產”,是因為其以歷史的、民族的以及有價值的遺留同時存在。剪紙作為一種以民間美術形式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其實際制作中需要運用到剪刀、刻刀等工具,且制成的作品要通過紙張、輔助裝飾物等材料、介質進行呈現,然而相較于物質文化遺產,人們對剪紙藝術所形成的關注和認同以及開展的探索研究,歸根結底是偏向于其蘊含的深層次的人文風俗、禮儀信仰等文化內涵,基于此,剪紙藝術創作技藝、生長環境等均應當被納入進剪紙藝術的“非物質性”范疇開展探索研究。二是活態流變性。作為基于剪紙的“非物質性”形成的一項特征,活態流變性指的是剪紙藝術不同于一般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固化的呈現形式,前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會伴隨人類文化的發展演變而始終處在不斷轉變、納新的狀態中,所以對剪紙藝術的探究應關注活態流變性[2]。三是本土原生性。非物質性、活態流變性兩項特征是剪紙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性體現,而剪紙藝術最初表達呈現的內容大多是與某一地域的人們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所以不同地方的剪紙藝術不論是在風格還是在內容上都各不相同,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诖?,對于剪紙藝術的傳承發展,除去要對傳承人、傳統技藝進行傳承之外,還應關注其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及價值。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諸如剪紙藝術等非遺的傳承受到了極大的挑戰,但因為其具備的藝術、文化、社會等價值,所以在當今時代乃至未來仍有著強烈的發展訴求。
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可行性
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迫切性
隨著我國文化自信建設的不斷推進,非遺保護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對于一些已獲得經濟效益的非遺,對其非遺資質進行認定可謂是“如虎添翼”,而對于相關事業尚未實現產業化發展,同時傳承人匱乏的非遺,由于保護力度不足,加之侵權行為時有發生,而傳承人維權意識薄弱,進而使該部分非遺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對于該部分非遺的傳承保護,應當借助法律手段,對相關侵權行為予以懲戒處理。面對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迫切性,可依托現行知識產權制度,再依照《反不當競爭法》,進而實現對非遺中相關藝術作品、創造性產品及未公開傳統技藝等的傳承保護。
非遺與知識產權保護的統一性
首先,保護客體的統一性。非遺與知識產權保護的客體均屬于智力成果,具有非物質性特征。知識產權的客體始終在不斷轉變、納新,而具有非物質性特征的非遺亦可作為知識產權的客體。同屬于智力成果,非遺的客體很容易遭到臨摹復制,倘若缺乏法律的保護,將會讓創造者付出的勞動難以獲得對等的回報。而知識產權作為一項法定權利,創造者即可將自身創造的智力成果在相應時期獲得獨占權或者專有權,進而讓創造者可獲取相應的經濟收益。
其次,事前審查的統一性。非遺的認定要進行事前審查,達到相應條件后方可被認定為非遺,相同的,知識產權也要達到相應條件,方可讓保護的對象切實擁有被法律保護的價值,而非遺的客體若是與知識產權的客體要求相符,則亦可被納入其中。基于此,不論是非遺,還是知識產權,都要接受事前審查,依托這一工作流程,可確立相關非遺是否符合知識產權制度規定的標準,進一步將非遺納為知識產權的保護客體,開展分類保護[3]。
再次,權利內容的統一性。對于非遺的傳承保護,除去因為其可實現的高度經濟價值,更因為其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對其進行保護影響著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因此,非遺既有經濟價值,更具備文化傳承價值,非遺傳承保護的文化權利在于對其進行區分,同時注明其來源、傳承人,并對其享有的榮譽進行認定。因為非遺同時與傳承人的人格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對其進行認定,不僅能為非遺提供一個資格確認,還可防止歪曲、篡改等侵權行為的發生。
非遺剪紙藝術的知識產權保護路徑
制定與市場化相融合的非遺保護制度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應當通過制定與市場化相融合的非遺保護制度,以促進非遺剪紙藝術的商業開發,并為剪紙藝術的現代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持。
首先,依托非遺保護,推動剪紙藝術的商業宣傳。為了提升人們對非遺剪紙藝術的傳承保護意識,地方政府與媒體進行合作,推出了包含剪紙傳統工藝在內的一系列非遺剪紙藝術宣傳節目。但是該部分節目通常以紀錄片或專業知識講授的方式呈現,同時偏向于對剪紙藝術所具備的價值進行宣傳。這一宣傳方式盡管能夠一定程度上促進非遺剪紙藝術知識的推廣,但缺乏對市場推廣重要性的有效關注,使得剪紙藝術相關產品的商品化、市場化發展難以推進。鑒于此,對于剪紙藝術相關節目的制作宣傳,應注重將相關產品的商業推廣納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在提升人們剪紙藝術保護意識的同時,切實基于商業推廣視角對剪紙藝術相關產品的市場價值進行宣傳推廣,進一步推動剪紙藝術相關產品的市場化發展。
其次,提升非遺剪紙藝術的影響力及消費者可接觸性。除去推進非遺剪紙藝術相關產品的商業宣傳之外,還應推進地方政府行政資源的優化整合,盡量提升剪紙藝術的社會影響力及消費者可接觸性。比如,在相關政府部門的公共場所等人流量偏大的區域設立剪紙藝術及其相關產品的介紹,并將相關產品陳列在顯眼位置予以展示,或是在一些重要時節,組織人們開展相應的剪紙藝術文化活動,鼓勵人們積極參與其中,進而切實提升剪紙藝術的影響力及消費者的可接觸性[4]。
通過龍頭企業有效利用現代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體系
龍頭企業在產業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引領者角色。長期以來,剪紙藝術在現代知識產權保護中之所以處在被動的位置,很大一方面原因在于沒有相關企業秉持市場發展規律,開發同時與剪紙藝術、現代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產品。鑒于此,應當通過龍頭企業有效利用現代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體系,推進剪紙藝術相關產品的市場化發展,進一步有效借助現代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推動剪紙藝術的傳承發展。
首先,剪紙藝術的著作權保護體系構建。為切實依托現代著作權保護,推動非遺剪紙藝術相關產品的市場化發展,應當有效發揮相關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構建基于非遺剪紙藝術的著作權保護體系,通過開展各式各樣與傳統作品有著緊密聯系,且有著自身鮮明特色的現代剪紙藝術作品,進而切實滿足廣大消費者對非遺剪紙藝術產品提出的多樣化需求,推進剪紙藝術相關產品的市場化發展,
其次,剪紙藝術的外觀設計專利產品保護體系構建。相關龍頭企業在對剪紙藝術相關產品進行開發設計時,應當有意識地落實產品外觀設計專利的申請,讓每件剪紙藝術產品均可得到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切實提升剪紙藝術相關產品的藝術表現力,同時充分滿足廣大消費者對剪紙藝術所提出的審美需求[5]。比如,推進擁有剪紙藝術特色的美術設計與服裝設計的有機融合,進而對設計的服裝作品申請相關的服裝外觀設計專利,實現對剪紙藝術的知識產權保護。
再次,剪紙藝術的商標、地理標志保護體系構建。為進一步提升剪紙藝術相關產品的影響力,讓消費者對剪紙藝術相關產品形成相應的品牌認同度,相關龍頭企業應采取基于剪紙藝術特色的商標、地理標志保護策略。一方面,對于剪紙藝術產品可結合具體的藝術風格和蘊含的文化內涵,提交相契合的商標申請,并以該商標為重要載體,與其他知識產權保護形式、商業宣傳手段相結合,構思可靠的品牌推廣策略。另一方面,基于剪紙藝術的本土原生性,提交相應的地理標志申請,進一步推進地理標志保護與商標保護的有效結合,建立全面系統的剪紙藝術產品品牌推廣及保護戰略。
推進非遺剪紙藝術知識產權保護方式的創新發展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非遺剪紙藝術知識產權保護方式也應當緊隨時代發展腳步,追求創新發展。
首先,推進非遺剪紙藝術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比如,在相關地區打造非遺剪紙藝術知識產權運營保護中心、非遺剪紙藝術知識產權保護公共服務平臺等,以此為剪紙藝術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推進對數字化技術在非遺剪紙藝術知識產權保護中的有效應用。比如,學習吸納杭州在互聯網法院的發展經驗,推進信息化技術與司法實踐的有機融合,打造非遺剪紙藝術知識產權全面流程的在線訴訟平臺、大數據深度應用電子送達平臺等;又如,學習借鑒紹興市柯橋區在全國范圍內推出的首個“版權AI智審”系統,推進剪紙藝術知識產權保護的數據信息共享,提升維權效率,降低維權成本[6]。
再次,借助文創推進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推動地方相關組織、個體加強對剪紙藝術IP資源的開發利用,通過獨立開發或者授權,將非遺剪紙藝術IP資源轉化成非遺文化創意產品,進而利用商標注冊、專業申請等法律工具,對剪紙藝術品牌、產品予以知識產權保護。
綜上所述,非遺剪紙藝術知識產權保護,不僅能促進剪紙藝術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還能通過統籌推進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因此,為推動保護剪紙藝術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應有效認識非遺項目的內涵特征,明確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可行性,基于此開展科學可行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進一步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及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心林,楊曉茜.進退失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反思[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9(01):160-168.
[2]王健.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以民間剪紙藝術為例[J].鄂州大學學報,2015,22(04):11-13.
[3]解曉娜,龍文,呂焰.知識產權原創認證賦能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真保護與活態發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0(04):159-162.
[4]王燕倉,黃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智力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路徑——以蘇州現狀為藍本[J].知識產權,2021(04):58-66.
[5]丁孝國,潘光達,潘翠云.民間剪紙藝術的法律保護[J].經濟研究導刊,2017(03):190-191.
[6]溫蕾,吳瓊,付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中知識產權保護研究——基于民間剪紙藝術分析[J].經濟問題,2017(09):76-80.
[7]蔡躍蘭.剪紙藝術 非遺傳承——濉溪縣南坪中心學校舉辦“非遺”剪紙藝術師生作品展[J].初中生必讀,2022(12):4-5.
[8]高紅梅.非遺保護視域下的剪紙藝術分析[J].藝術大觀,2022(34):136-138.
[9]梁毅賢,楊靖嬋,張遠恒,等.新時代非遺文化佛山剪紙的傳承與發展策略初探[J].大眾文藝,2022(21):34-37.
【作者簡介】李美萱(1994—),女,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