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稀缺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所以資金約束永遠是我們最大的敵人之一。
但資金約束不是指“時刻被資金約束”,而是指在某些關鍵的節點可能會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比如,個人結婚、買房、生病、出國留學時,或者企業創業、研發投入、項目投產時……在這些節骨眼上,我們需要擁有迅速籌集大筆資金的能力。
毋庸置疑,資金集聚能力是個人和企業成長最重要的助力。那戰爭勝負等更宏大的事情,是否也需要資金集聚能力的支持呢?
在南北戰爭中,北方取得了壓倒性勝利,廢除了黑奴制度,徹底地改變了美國的命運。但你可能沒有想到的是,這場戰爭的背后其實是金融的較量。
戰爭初期,北方軍隊節節失利,戰爭資金告急。北方政府必須在短時間內籌集一大筆資金,否則軍隊開支無以為繼。財政部決定發行5億美元的國債。但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軍事上的節節失利讓北方政府的信用大打折扣,沒有銀行家愿意認購國債。幾個月過去了,5億美元的債券才認購了28%,軍隊連軍餉都發不出來,士氣更是十分低落。
這時,一位叫杰伊·庫克的銀行家挺身而出。他設計了一套融資方案,改變向富人籌資的傳統思路,轉而向普通的美國家庭兜售債券。這個方案包括以下內容:
降低投資門檻。為了適應普通家庭的購買力,債券發行面額降到50美元,保證普通人也能參與。
地毯式宣傳。庫克深諳營銷的重要性,他雇用了大量的金融中間商,深入美國中部、西部的各個農村,進行大力宣傳。
理念塑造。媒體和傳單都傳達了一個清晰的信息——買債券是一個“愛國+投資”的雙贏舉動。一方面,投資人可以享受國債6%的利息,而且利息是免稅的;另一方面,只要北方政府取得勝利,債券就會瘋狂漲價,投資人相當于以少量資金分享國家的勝利果實。
這個日后被奉為圭臬的融資方案大獲成功,庫克一年之內就為北方政府籌集了4億美元的資金,這些資金迅速被轉換成糧食、軍備和醫藥,源源不斷地送到了戰場上。
與此同時,曠日持久的戰爭導致南方的資金開始告急,軍隊的補給跟不上,戰斗力下降。《亂世佳人》里對此有一段特別傳神的描述:大批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南方士兵在戰場上受傷潰敗,流浪到斯嘉麗家的塔拉莊園討生活。
南方軍隊的慘狀是南方財政的一面鏡子,戰場上的失利又使政府的籌資能力變得更弱。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南方政府在一年內印刷發行了17億美元鈔票。這種飲鴆止渴的方案雖然短期內讓南方政府看上去有了錢,但是這些鈔票一下子涌入南方市場,導致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整個南方的經濟迅速崩潰。經濟的崩潰加重了軍事危機,南方軍隊節節敗退,一直退到弗吉尼亞的阿波馬托克斯。最后,同盟軍統帥羅伯特·李不得不決定投降。
回看歷史深處的細節,我們會發現,資金集聚的效率決定了軍事力量的對抗結果。戰爭勝負背后其實是金融的較量。難怪有位南方的將軍不無悲情地說:“我們不是輸給了北方的士兵,而是輸給了北方的金融。”
一言以蔽之,不管是銀行,還是債券、股票,金融工具的核心功能都是類似的:幫助人類將散落的、點狀的資金累積起來,突破時間、地域的限制,進行更快速有效和規模化的資金集聚,從而實現更宏偉的目標。
(摘自《香帥金融學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