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爽

摘 要:“三言二拍”是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如何對其做好更佳的英譯,對中國文化“走出去”具有重大的戰略和實踐意義。英譯由于涉及中國文化和白話小說的許多特有形態,必然會產生文化的損耗和滲透,造成誤讀和重構。韓南譯本與王惠民、陳陳譯本是學界兩個有代表性的英譯本,因其翻譯目的、翻譯原則和翻譯策略的不同,其譯本的面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關鍵詞:“三言二拍”;英譯;誤讀;對外交流
明代由馮夢龍編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撰寫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被總稱為“三言二拍”,被認為是我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18世紀以來,“三言二拍”自第一次進入英語世界起,經歷了從零星選篇的重述到譯文多元化時期,在不斷被翻譯和誤讀的過程中逐步被西方學界和讀者接受與肯定。
最早的“三言二拍”英譯文是約翰·瓦茨1736年轉譯法文版《中華帝國全志》里的三篇譯文。初期的譯介是零散而不成系統的,譯者的翻譯目的只是為了讓外國人學習中文、傳教以及文化交流。直到豪厄爾于1905年和1926年分別出版了兩本《今古奇觀》的譯作,才在英國文學界引起更多的關注和重視。而后西里爾·伯奇1958年編譯出版《明代小說選》,包括入話和詩詞的部分并帶有注釋,是當時最有價值也是評價最高的翻譯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06年著名漢學家韓南教授出版的經典譯本Falling in Love: stories from Ming China 以及華盛頓大學出版社發行的楊曙輝、楊韻琴“三言”全譯本,都代表著英語世界的“三言二拍”進入到全面豐收的時期。這對整個中國古典白話小說的譯介和研究,無疑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言二拍”包含了中國文化和白話小說的許多特有形態,在英譯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文化的損耗和滲透,造成誤讀和重構。在這方面,學術界的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譯本韓南教授的Falling in Love: stories from Ming China (以下簡稱韓譯本)以及民間翻譯家王惠民和陳陳的The Oil Vendor and the Courtesan Tales from the Ming Dynasty(以下簡稱王譯本)通過創造性誤讀對原文進行重構,呈現出各具風采的翻譯面貌與文本特色,從而為中國文學如何走入英語世界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在“學術”與“娛樂”間轉圜
韓南教授在中國明清小說研究領域有重要的影響力,先后發表了《〈古今小說〉中的作者身份》《〈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形成》和研究著作《中國白話小說史》。韓譯本選取《醒世恒言》中的五個故事:《鬧樊樓多情周勝仙》《賣油郎獨占花魁》《喬太守亂點鴛鴦譜》《陸五漢硬留合色鞋》《吳衙內鄰舟赴約》以及《石頭記》里的兩篇:《莽書生強圖鴛侶》《潘文子契合鴛鴦?!愤M行翻譯。韓譯本之所以被視為英語世界里“三言二拍”的學術經典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譯本強調保留原作的完整性,對于其中入話和詩詞的部分都予以翻譯,對典故、歷史等也都做有詳細的注釋,并在書后的附錄中譯出其中兩個故事的文言版本;二是譯者在序言部分對中國文化、原作者和話本小說與文言版本關系的介紹,特別是對中國古代包辦婚姻與愛情小說之間的沖突以及《石頭記》作者李漁的高度評價都引起了西方漢學界的廣泛關注。
王惠民和陳陳都是旅居美國的華人,雖然長期從事翻譯中國作品的工作,但并沒有相關學術經歷。2004年他們選取“二拍”中的十個故事翻譯出版The Abbot and the Widow: Tales From the Ming Dynasty,兩年后又把“三言”里的8個故事翻譯結集為小說The Oil Vendor and the Courtesan出版。王譯本采取與學術譯本切割的方式,在對“三言二拍”整體把握的基礎上,雖以原文為主,大致遵循故事的內容和敘事順序,但對其中的入話、韻文、典故、詩歌等內容進行了刪減和轉換,縮短譯文篇幅,強調翻譯的“娛樂功能”。例如《賣油郎獨占花魁》在正話開頭對歷史背景的介紹,原文:“話說大宋自太祖開基,太宗嗣位,歷傳真、仁、英、神、哲,共是七代帝王,都則偃武修文,民安國泰。到了徽宗道君皇帝,信任蔡京、高俅、楊戩、朱勔之徒,大興苑囿,專務游樂,不以朝政為事?!盵1]譯文為:“In the last years of the Song Dynasty, Emperor Huizong placed his trust in a covey of corrupt ministers. Neglecting affairs of state, he emptied the empires coffers to build parks and gardens for himself and frittered away his time in revelry.” [2]這段譯文省略了宋朝歷代皇帝的名號和功績,直接從宋徽宗說起,也完全忽略提及四位奸臣的名字,簡單的以 “a covey of corrupt ministers”(一群腐敗的朝臣)帶過。通過這樣的處理,既大致保留了主要的敘述,又簡化了需要特殊知識的部分,對于那些不太熟悉中國歷史的普通讀者不會造成閱讀上的困擾,充分體現了譯本的娛樂功能。
二、在“忠實”與“創造”間選擇
“三言二拍”作為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包含了中國文學的許多特有形態,比如其中的入話和詩詞的部分,在翻譯時很難再現原作的外在結構和形態。對于這部分文學作品而言,翻譯就意味著誤讀。韓譯本從學術的角度出發,以保留原作文體面貌的責任,強調在翻譯過程中譯作的完整性,以求在形式上與原作維持一致。例如The Oil Seller《賣油郎獨占花魁》便完整翻譯了入話中包括詩詞《西江月》以及鄭元和與李亞仙的愛情傳說。對于其中提到的人名:“潘安”“鄧通”都做有注釋:“Icons of male beauty and great wealth, respectively. Pan An(Pan Yue) lived in the fourth century. Deng Tong was the favorite of Emperor Wu of the Han.”[3]鄭元和與李亞仙的愛情故事,也說明是出自小說《李娃傳》:“Zheng Yuanhe and Li Yaxia(Li Wa) are the hero and heroine of the famous classical tale‘Li Wa zhuanby ai Xingjian(775-826). See Glen Dud-bridge, the Tale of Li Wa, Study and Critical Edition of a Chinese Story from the Nithth Century(London: Ithaca Press,1983). ”[4]入話中有一句:“然雖如此,還有個兩字經兒,叫做幫襯。幫者,如鞋之有幫;襯者,如衣之有襯?!盵5]韓南教授在翻譯時對于“幫襯”這個詞采用了直譯的方式:“However, in addition to these considerations of looks and money, there is also a two-syllable mantra, bangchen—bang as in the support of a shoe and chen as in the linging of a garment.”[6]譯文在注釋里同樣做了說明:“The term “bangchen” is commo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songs, many of which are in a courtesans voice.”[7]
王譯本則并非原文完整地“拷貝”,對入話和詩詞部分幾乎都做了省略。兩個譯本在有一處都有涉及,可進行比較分析。在《賣油郎獨占花魁》中,描述“花魁娘子”的詞《掛枝兒》:“小娘中,誰似得王美兒的標致,又會寫,又會畫,又會做詩,吹彈歌舞都余事。常把西湖比西子,就是西子比他也還不如。哪個有福的湯著他身兒,也情愿一個死?!?王譯本:“Quite rare is the girl who can stand with this flower; For none can match her skills with the brush or the lute,Her beauty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any other,So many are those who would die for her love.”[8] 韓譯本:“Where among the courtesans Would you find a girl so fair?With music, painting, poetryAnd other arts to spare.Even she whos likened to the lakeEven she could not compare.The lucky devil who gets to herWill risk his life without a care.”[9]
前者的翻譯,沒有仿照詞的形式斷句,對于詞中“常把西湖比西子”的傳說進行了省略,翻譯簡潔通俗。而后者,首先就對《掛枝兒》這首詞做了注解,在翻譯時采用詩歌的表現形式,突出原詞的韻味,注釋了“西施與西湖”的關系,翻譯詳細而全面。
除了有入話和詩詞的部分,白話小說還有一個傳統:穿插說書人與假象讀者之間的問答,例如,在《賣油郎獨占花魁》中有一處插入語:“你道天地間有這等癡人,一個做小經紀的,本錢只有三兩,卻要把十兩銀子去嫖那名妓,可不是個春夢!”[10]韓譯本:“Could you have ever imagined such an infatuated fool as this man? Here he was, a petty tradesman with a working capital of only three tales, ……” [11]王譯本:“Tell me, has such a simpleton ever existed in the world of men? A paltry peddler, whose entire capital amounts to no more than three tales of silver,……”[12]可以看出,兩個譯本對于說書人與讀者間的對話問句在用詞上沒有很大差異,也都完整保留了話本的敘事方式。
三、在“作者”與“讀者”間取舍
“三言二拍”屬于通俗文學范疇,語言俚俗有致,常見插科打諢,大量使用當時的民間語言。若譯文偏向通俗,勢必會大量涉及英語習慣;若希望更多保留中國元素,對于其中的典故、俗語,甚至一首打油詩則都需加注釋,從翻譯角度則很難拿捏。我們以兩個譯本都選取的《賣油郎獨占花魁》譯文進行對比,研究各自采用的不同翻譯策略,以考察兩位譯者在“作者”與“讀者”間的取舍。
對原文中的長度計量單位“里”,韓譯本采用英語國家的單位制譯為“mile”;而王譯本則使用拼音的方式保留了中國的度量單位“li”,正文中也沒有注釋,只在譯作后的“glossary”里與英制單位進行了對照:“li: A unit of distance equivalent to approximately one third of a mile.”[13]而計算銀兩用到的“分”“兩”“錢”等中國特有的單位制,兩個譯本都采用了音譯“fen”“qian”,韓譯本只在腳注中進行了單位換算:“fen:One hundredth of an ounce”[14];“qian: One tenth of an ounce.”[15]在對待中國古代時辰的表達“更”時,兩個譯本都譯為“hour”,而日期都選擇了異化的翻譯策略,用“陰歷”來表達。稱呼方面,韓譯本采用英語語法習慣,對于表現第一人稱的稱呼統一使用“I”;而王譯本為配合中文的說話習慣,對于原文中使用的“在下”“小的”等,譯為:“this humble person”,“this small person”;更把“寒舍”也譯為“my humble abode”,體現自謙的語氣。
對于原作中的隱喻、典故,諺語等,兩個譯本的翻譯策略也有區別。例如原文:“你是個孤身女兒,無腳蟹。”[16]韓譯本:“So you are an orphan–utterly helpless.”[17]王譯本:“You are a waif, a crab without legs!”[18]“無腳蟹”在中文里形容一個人束手無策。前者抓住了詞語所表達的意思,直接譯為“utterly helpless”,卻完全犧牲了“蟹”的形象,只取其意思,便于讀者閱讀;后者譯為“a crab without legs”,按照字面翻譯,顯示出譯者于此展現中國風情的努力。這樣的翻譯亦可為英文讀者所了解與接受。
在這里,韓譯本采取歸化為主、穿插異化的翻譯策略,以目的語讀者的用語習慣來表達原文內容;而王譯本則試圖把作者的語言特色原汁原味地表現出來,遂采用直譯的異化翻譯策略。
通過對英語世界里“三言二拍”兩個重要譯本的比較分析,我們發現它們在翻譯目的、翻譯原則和翻譯策略三個方面的差異:韓譯本從學術的角度出發,大體上以保留原作文體為譯本的責任,強調在翻譯過程中譯作的完整性,以求在形式上與原作保持一致;王譯本則強調翻譯的娛樂性,以自由的翻譯方式對原作中的入話、詩詞以及道德倫理的部分進行刪減,以求更好地服務于大眾讀者的閱讀。本文分析在不同文明間的交流、傳播的過程中,因為受到譯者的文化傳統、意識形態和目標讀者等原因而產生的誤讀和重構,旨在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翻譯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對中國文化走出去作出貢獻。
注釋:
[1][5][10][16]馮夢龍編,顧學頡校《醒世恒言》,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5頁,第41頁,第37頁,第46頁。
[2][8][12][13][18]Ted Wang & Chen Chen,The Oil Vendor and the Courtesan Tales from the Ming Dynasty,Welcome Rain Publishers,2007,P3.P7.P20.P9—12.P6.
[3][4][6][7][9][11][14][15][17]Patrick Hanan,Falling in Love:stories from Ming China,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6..P21.P21.P45.P45.P46.P28.
(項目基金:本文為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SC16WY008的最終終成果)
作者:成都中醫藥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