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衛梅


摘 要:秦人占領了蜀地后,對于新征服和新統一的新國土,又是新建立的大城市,還是在剛剛推行秦文化秦文字之時新建立的大城市,他們理所當然要用秦文字命名。之所以取名“成都”,就是因為“成”字的構形及其含義中有符合秦統一戰略的內容。簡而言之“成都”這個名稱的得來就是因為“成”字具有軍事內涵,它表示新建的這座城市是“在統一全國戰略中走向成功之都”。
關鍵詞:“成”字構造;軍事內涵;成都得名;成功之都
不可否認,“成都”兩字是地地道道的漢字。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里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音、形、義統一的特點。因為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從數千年前的文字中探討某個文字出現初期的含義。作為地名的“成都”兩字,在理解其含義時,也應該按照漢字的造字規律進行分析。
一、漢字起源與蜀地無關
文字是人類交流最重要的交流工具,現代考古學就將文字出現作為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由殷墟及其他地區發現的甲骨文或刻劃文字可知,中華漢字是在夏商乃至更早時期由居住在黃河流域的人們發明的,與蜀地確實沒有關系。
關于漢字的起源,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不同說法,其中倉頡造字說影響較大。此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呂氏春秋·君守》說:“奚仲作車,蒼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1]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更加盛行。漢許慎《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2]當然,黃帝與倉頡畢竟是古史傳說人物,倉頡如果確有其人,他應該是在各種文字源頭的基礎上,作為文字的整理者或頒布者而留名于世的。
考古學已經證明,中華民族的起源是“滿天星斗”,地處西南的巴蜀也是中華民族的一處發源地。在中原文化興盛之時,蜀地也產生了發達的文化,三星堆、金沙遺址的發掘成果可證蜀地的遠古文化并不遜于中原。但僅就文字的生成而言,現在還沒有證據說漢字的發明與蜀地有關。
在巴蜀考古中發現有許多被稱為“巴蜀圖語”的刻劃,或許與文字有關,但至今未能解讀,難以認為是成熟文字。另有證據證明,在秦統一巴蜀之后的戰國晚期,蜀地出現了包括“成都”在內的中原文字,這只能認為是秦統一巴蜀后強力推行中原文化的結果。“成都”兩字是中原文字,當然應該按漢字構造的表意方式去理解其內涵。
二、略說“都”字
“成都”的“都”字是形聲字。《說文解字》說:“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從邑,者聲。《周禮》‘距國五百里為都。”[3]
“都”字從春秋戰國文字到楷書皆承金文字形而來。(參見第70頁“‘都字字形構造演變流程圖”)
“都”字的本義為大城市,如“通都大邑”“都市”;又特指有先王宗廟的城邑,如《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按《周禮》的規定:王國百里為郊,二百里為州,三百里為野,四百里為縣,五百里為都。這里的“都”是指王子弟和公卿的采邑,并非“京師”之義。“都”還有“聚集”的意思,并由這一意義引申出總括的意思。
由此可知,“成都”的“都”字就是指“成都”是一座大城市。
三、“成”字釋義
由下圖可知,從商代的刻劃字到漢代的楷書,“成”字的字形構成沒有大的變化,唯一的變化是楷書時由七畫簡化為六畫。
對“成”字的釋義,現今通行的普及量很大的《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中的“成”字均是六畫,其釋義分別有九條、十條;而在古代,“成”字有更多的釋義。
在漢楷之前,“成”字不是六畫而是七畫,它的右部是一把寬口長柄大斧“戊”,左下是“戊”里藏“丁”。《說文解字》對它的釋義是:“就也,從戊丁聲。”[4]
對文字解釋比較全面的工具書是《辭源》。“辭源以舊有的字書、韻書、類書為基礎,吸收了現代詞書的特點;以語詞為主,兼收百科;以常見為主,強調實用;結合書證,重在溯源。”[5]且看它對“成”字的釋義:
成chéng,是征切,平,清韻,禪。1.成就,完成。《詩·大雅·靈臺》:“庶民攻之,不日成之。”2.變成,成為。《易·系辭》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與焉。”3.成熟,茂盛。《呂氏春秋·明理》:“五谷萎敗不成。”又《先己》:“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蔭矣。”注:“成,盛。”引申為肥碩。《孟子·滕文公》下:“犧牲不成,粢盛不絜。”注:“不成,不實肥腯也。”4.和解,講和。《詩·大雅·綿》:“虞芮質厥成。”《左傳·桓》六年:“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5.平服,平定。《春秋·桓》二年:“公會齊厚、陳侯、鄭伯于稷,以成宋亂。”注:“成,平也。”6.必,定。《國語·吳》:“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勝未可成也。”又:“吳楚爭長未成。”7.并。《儀禮·既夕禮》:“俎二以成,南上。”引申為整。見“成數”。……[6]
《辭源》對“成”字的釋義多達十四條,遠比《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豐富,尤其是其中和解,講和;平服,平定;必,定;并等釋義,展現了作為古漢語“成”字所包含的在“成,就也”之外的其他內容。
對作為“成都”這個地名的“成”字的進一步認識,還可以加深關于“成都”如何得名,何時有“成都”以及它的含義等諸多問題的理解。
四、“成都”名稱的由來
“成都”出現于公元前311年,《蜀王本紀》《華陽國志》對此都有所記載。更早的《戰國策》沒有“成都”這個地名,對此地只有“蜀”之稱謂。《華陽國志》如是說:
秦惠王方欲謀楚,群臣議曰:“夫蜀,西僻之國,戎狄為鄰,不如伐楚。”司馬錯、中尉田真黃曰:“蜀有桀、紂之亂,其國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給軍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惠王曰:“善”。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赧王四年,惠王二十七年,儀與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臨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7]
周慎王五年是公元前316年,周赧王四年、秦惠王二十七年是公元前311年。這兩個時間對蜀地及成都是非常重要的。公元前316年是存在了數千年的古蜀國滅亡了,公元前311年是統一了蜀地的秦人修建了成都城,并在此前后設立了蜀郡和成都、郫、臨邛三個縣。
秦人之所以在他們的統一戰略中首先征服古蜀,除了古蜀國內部產生矛盾,苴侯向其求救外,更重要的是,因為蜀地一是“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給軍用”;二是“水通于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所以,“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從蜀地開始踐行秦之統一天下的戰略布局,是最有可行性也是最有利的。
秦人在公元前316年占領了蜀地,經過幾年的政權鞏固,包括納入秦之管轄建立郡縣,統一思想、文化、文字,大量移秦人入蜀增強骨干居民等措施后,于公元前311年新建了與秦國國都咸陽同樣規制的成都城。
新建的這座城市為什么取名“成都”?
對于新征服和新統一的新國土,又是新建立的大城市,還是在剛剛推行秦文化秦文字之時新建立的大城市,作為新的蜀郡管理者也是這座城市的建立者,理所當然要用秦文字來為它命名。之所以取名“成都”,就是因為“成”字構形及其含義中有符合秦統一戰略的內容。
那時的“成”字,右部是長柄大斧“戊”,左下是“戊”里藏“丁”。“戊”“丁”都是會意字。“戊”從丿從戈,“丿”意為“不”,“戈”與“丿”聯合起來表示“不動之戈”,“戊”與“武”同音通義,有強烈的軍事意味。“丁”的本義是釘子,是“釘”的初文,后引申為壯健,又引申為人口和指某些專職服務的人等。與“戊”在一起的“丁”自然是強壯的軍人。因此,由“丁”和“戈”組成的“成”字表示軍事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表示武力征服,故有人認為,“成:一個‘會武功的詞”[8]。
“成”字作為動詞的本義,就是武力征服、稱霸一方,例如:《左傳·成公十一年》“會于稷,以成宋亂為,賂故,立華氏也”;《左傳·襄公十四年》“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周為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國語·晉語》“自子之行,晉無寧歲,民無成君”;《國語·吳語》“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勝未可成也”。
作為動詞的“成”字還包含有停戰和解、媾和,結束、實現的含義,例如:《周禮·地官·調人》:“凡有斗怒者成之。”《戰國策·趙策》:“皆欲割諸侯之地以與秦成。”《呂氏春秋·行論》:“所以為成而歸也。”……
這樣來看,“成都”這個名稱的得來,緣于“成”字所具有的軍事內涵。它不僅與秦國征服古蜀國的軍事戰略活動聯系在一起,而且表示新建的這座城市是“在統一全國戰略中走向成功之都”,故名“成都”。
注釋:
[1](先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審分覽·君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頁。
[2](漢)許慎:《說文解字·序》,中華書局1979年影印本,第1頁。
[3][4](漢)許慎:《說文解字》,第131頁,第309頁。
[5]《辭源·出版說明》,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6]《辭源》釋“成”,第1185頁。
[7]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頁、128頁。
[8]若其網:《成:一個‘會武功的詞》,http://www.ruons.com/?id=688777.
作者: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離退休管理中心政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