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利
考點闡述
詩歌是各種文學樣式之中最為凝練的一種,而古代詩歌則又因為時空的遠隔,客觀上增加了閱讀理解的難度。考生經過三年的學習,已經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無論是作家流派,還是思想內容、藝術形式,甚至于日常訓練中也學會了各種詩歌鑒賞題的作答方法。但是,我們發現,讀不懂古代詩歌的含意,依然是制約考生提高成績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考生在面對一首完全陌生的詩歌時,缺乏迅速而準確地辨識“詩家之語”真正內涵的能力。因此,讀懂“詩家語”正是考生復習備考的重點。
知識鏈接
1.識別倒裝(或詞語錯位),還原語序,避免機械理解。如:
(1)“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杜甫《月夜》)詩句中有倒裝現象,其詩意為:蒙蒙霧氣,沾濕了妻子的鬢發;冷冷月光,映寒了妻子的玉臂。所以,正常語序應為“香霧濕云鬟,清輝寒玉臂”。
(2)“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這兩句也是倒裝,正常語序應該為“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這樣詩意就明白顯豁了。
(3)“浦樓低晚照,鄉路隔風煙。”(王勃《白下驛餞唐少府》)這兩句也是倒裝,正常語序應該為“晚照低(于)浦樓,鄉路隔風煙”,詩意就明顯易懂了。
(4)“油燈野店怯黃昏。窮途不滅酒杯深。”(晁補之《虞美人》)這兩句是倒裝,同時也兼有省略,正常語序應該為“黃昏油燈野店(人)怯。窮途不滅酒杯深”。詩句的意思是:黃昏時分的油燈、野店讓人心怯,難以窮盡的路途還在前方,只能喝下一杯杯酒解憂愁。
2.識別“詞類活用”,還原詞性,準確理解句意。中國古代詩人為了煉字、煉意的需要,常常改變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一首詩詞往往因一兩處詞性的改變而韻味無窮。如:
(1)“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寒”和“老”都是形容詞,在此分別帶上賓語“橘柚”和“梧桐”,而且主語“人煙”“秋色”都含有使“橘柚”“梧桐”怎么樣的性質,因此“寒”和“老”便含有“使……顯得寒冷”“使……變老”的意思,構成了使動用法。
(2)“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這兩句詩是由六個名詞組成的六幅畫面,且分別能夠表達兩個完整意思的句子。根據語境,“樓船”“夜雪”和“鐵馬”“秋風”四個名詞,均已活用為動詞,這兩句應該理解為:(英勇的宋軍)乘著樓船,冒著夜雪,在瓜洲渡擊退金兵,(大將軍率南宋勇士)騎著配有鐵甲的戰馬,迎著強勁的秋風,一舉收復了大散關。
(3)“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從軍行》)句中的“暗”,作為形容詞是“黑暗、暗淡”的意思,但在此帶上了賓語“雪山”,主語“青海長云”有使賓語“雪山”怎么樣的意思,構成了使動用法,“暗”應理解為“使……暗淡無光”。
(4)“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句中“錦帽貂裘”,名詞活用為動詞,意思是“(隨從將士們)戴著用織錦做的帽子,穿著用貂皮做的衣服”。
3.識別“省略”,補足成分,全面理解詩意。如:
(1)“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詩句省略了謂語。上句應為“五陵年少爭(送)纏頭”。詩句的意思是:長安的富家豪族子弟爭先恐后地把錦帛等財物送給我,每當一曲彈罷,不知要給多少彩綢。
(2)“一枕故園風露冷,平蕪落葉悵歸期。”(張問陶《蟬》)這句詩,從字面上看,“一枕”“故園”根本不符合邏輯。其實這也是省略所致。上句應為“一枕(夢)故園風露冷”。詩句的意思是:一睡覺就夢見家鄉,風餐露宿,內心不禁感到凄涼;平坦的草地上滿是落葉,秋天來了,什么時候才能回到家鄉呢?滿心惆悵。
(3)“畫角吹殘,瑤臺夢斷,直下成休歇。綠陰青子,莫教容易披折。”(朱熹《念奴嬌》)前三句詩省略了主語,補上主語應為“畫角吹殘,瑤臺夢斷,(梅)直下成休歇”。后兩句中使用倒裝與省略,正常語序應該為“莫教綠陰(結)青子,容易披折”,寫梅花寧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結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斷梅枝。
(4)“朝來初日半銜山,樓閣淡疏煙。”(蘇軾《一叢菊·初春病起》)這句詩從字面上看,“樓閣”使“疏煙”變淡,不符合邏輯,其實是省略所致,句中省略了謂語“籠”。詩句應為“樓閣(籠)淡疏煙”。詩句的意思是:清晨初升的太陽爬上山坡,露出半個笑臉,疏淡的煙霧籠罩著遠方的樓閣。
(5)“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陳師道《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這兩句詩省略了主語,理解時應該補上主語(曾鞏與詩人)。詩句指的是曾鞏與詩人身在官場,終不如山中飛鳥那般自由自在,不如隱居山中的逍遙僧人令人羨慕。
拓展延伸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小題。
郭明甫①作西齋于潁尾,請予賦詩二首(其一)
◎〔宋〕黃庭堅
食貧自以官為業,聞說西齋意凜然。
萬卷藏書宜子弟,十年種木②長風煙。
未嘗終日不思潁,想見先生多好賢。
安得雍容一尊酒,女郎臺③下水如天!
〔注〕①郭明甫:汝陽(今河南汝南)人,曾任推官,性喜讀書為文,辭官后,在潁上筑西齋隱居。②十年種木:取《管子·權修》“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之意。③女郎臺:在潁州(今阜陽)西湖。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意凜然”三字,耐人尋味,既含對友人敬重之情,又寓反躬自問之意。
B.頸聯“未嘗”“終日”“多”等詞,信手拈來卻曲折有味,思念之情,蘊含其中。
C.尾聯寫詩人來到潁州同友人游覽女郎臺,盡情享受水天一碧的西湖美景。
D.這首詩脈絡清晰,首尾連貫,“聞說”“想見”“安得”等詞,構成其內在脈絡。
2.請簡要概括頷聯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答: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小題。
狂 夫①
◎〔唐〕杜 甫
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
風含翠筿②娟娟凈,雨裛③紅蕖冉冉香。
厚祿故人④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
欲填溝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②筿:小竹,細竹。③裛:通“浥”,沾濕。④故人:詩中“故人”指嚴武,杜甫初到成都時,曾靠故人嚴武接濟,分贈祿米。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即滄浪”三字,用《楚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典故,“即”字有知足意味,暗示詩人操守。
B.頷聯兩句意蘊豐富,分詠風雨。第三句風中有雨,可從“含”字體味;第四句雨中有風,可從“香”字會心。
C.頸聯中“厚祿”“恒饑”前置句首,從詩意看,強調“恒饑”的貧困處境,使尾聯“填溝壑”夸張卻不失實。
D.尾聯表達了詩人雖飽經患難,卻沒有被生活的磨難壓倒,始終用一種倔強的態度來對待生活打擊,怨而不怒。
2.這首詩將兩種看似無法調和的情景由“狂夫”這一形象調和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意境。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
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小題。
夏花明
◎〔唐〕韋應物
夏條綠已密,朱萼綴明鮮。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風適自亂,照水復成妍。
歸視窗間字,熒煌滿眼前。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開篇點題,“綠”“朱”二字分別描寫枝條和花朵,色彩鮮艷,畫面感強。
B.頸聯上句以“亂”狀風中葉,下句以“妍”寫水邊花;詩人好惡之情溢于言表。
C.尾聯由物及人,“熒煌”一詞生動地寫出詩人眼前光色閃爍、花影迷離的感受。
D.本詩體物精細,意境閑淡,顯示了詩人細致的觀察力以及高超的繪景造境功力。
2.詩中是怎樣表現夏花之“明”的?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