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蕓韜 潘婕 李艷紅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數字貿易應運而生,它與傳統的貨物、服務貿易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國際貿易區域化的形成,數字貿易也向著區域化的方向發展,進而產生了相關貿易規則的區域化。美國和歐盟率先構建了“美式模板”和“歐式模板”的數字貿易規則,意圖鎖定低技術國家的數字貿易發展空間。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東盟正經歷著深刻的制度變革、結構重組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促使符合東盟利益的數字貿易規則的產生。RCEP的成功簽署形成了數字貿易規則“東盟模板”的雛形。中國與東盟國家緊密相連,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五大經濟體,應具備大局觀念、尋求合作,探索符合東盟利益訴求和發展模式的數字貿易規則,從而順應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
一、數字貿易概念及規則演進
(一)數字貿易概念
數字貿易是隨著數字經濟而出現的新型貿易形式,賦予了傳統貿易一些新內容和新特征。最早在2013年由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提出。數字貿易是指通過網絡傳輸而實現的產品和服務的交換活動,具體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搜索引擎,二是社交媒體,三是數字交付內容,四是其他數字化產品和服務。2014年USITC對數字貿易的內涵進行了擴充和延伸。數字貿易既涉及貨物貿易也包含服務貿易,非常重視互聯網技術在金融和保險、制造業等其他行業中的支撐作用,因此互聯網技術在產品生產、銷售和交付使用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17年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出,數字貿易從廣義上說,它既包含了產品的線上服務和銷售,也包含能夠實現智能制造的服務和全球價值鏈的數據流等。
(二)數字貿易規則的演進
數字貿易的興起不僅方便和加速了跨境數據流動,推動了技術進步,提升了經濟效率,而且信息便捷的加速傳播給世界各國帶來了挑戰,特別是正在高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因此世界貿易組織(WTO)各成員國相繼提交了電子商務、知識產權、海上關稅、跨境傳輸信息等相關提案,卻一直無法形成符合多邊利益的、統一的并具有一定約束力的數字貿易規則。其中的原因在于WTO各成員存在著較大的立場差異,致使多邊貿易談判效率低下、進程緩慢;其次對數字貿易的范疇各成員未達成統一的共識,無法界定數字貿易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或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規制。
全球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導致了一些相鄰國家抱團取暖,從而形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在此發展趨勢下數字貿易也向區域集中,因此亟須建立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數字貿易規則。在多邊談判(如: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近乎停滯的情況下,數字貿易規則于是轉向區域化方向發展。東盟全稱東南亞國家聯盟,隨著2002年東盟自貿區的啟動,加速了東南亞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RCEP成功簽署后,東盟具備了構建區域內數字貿易規則的契機,RCEP協定里的數字貿易規則成為“東盟模板”的雛形。在沒有形成全球統一的數字貿易規則之前,區域性的數字貿易規則將會呈現。總而言之,不論是以美國主導的“美式模板”還是以歐盟主導的“歐式模板”,甚至是本文所討論的“東盟模板”,其基本目的都是為了適應不同區域的數字經濟發展狀況,通過制定符合本區域經濟利益的數字貿易規則促進區域經濟的繁榮發展。
數字貿易規則“美式模板”是以《美墨加三國協議》(USMCA)和《美日數字貿易協定》(UJDTA)等為主要載體,它的初衷是為了維護美國數字經濟行業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壟斷地位,通過建立全面且無障礙的數據自由流動規則來維護其數字經濟行業的領先地位,從而達到控制經濟落后國家數字貿易發展的目的。
數字貿易規則“歐式模板”是以韓歐《自由貿易協定》(FTA)、日歐《經濟伙伴關系協定》(EPA)和加歐《綜合性經濟貿易協議》(CETA)等為主要載體的,目的是限制跨境數據的自由流動以及數據存儲設施設在本地來保護歐洲區域內的信息安全,從而穩固歐盟國家數字經濟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數字貿易規則“東盟模板”的雛形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該協定目的是兼顧經濟發展不同水平國家的利益,提倡更為普惠包容的數字貿易規則,在縮小區域內各國之間的“數字鴻溝”的同時,推進區域內各國數字經濟及數字貿易高速發展。具體來說,東盟地區不僅需要比較嚴格的審核機制來幫助數字化程度較低國家的產業向數字化轉型發展,還要有比較寬松自由的數字貿易規則來促進越來越多的產業參與到數字貿易中。
二、東盟數字貿易規則的重要性
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缺失了數字貿易規則就會對本國的數字貿易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隨著數字經濟的興起,美歐在制定數字貿易規則方面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首先,各國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往往采取不同的數字貿易限制政策,導致各國對數字貿易監管的競爭性限制,嚴重提高了全球數字貿易門檻。其次,各國有著不同的數字貿易監管要求,這就導致了一些跨國企業同時需要遵守和履行不同國家的管控要求,所產生的不良后果就是增加了企業的數字貿易成本。再次,缺乏穩健的數字貿易規則可能導致全球數字貿易失衡和貿易爭端等隱患。就東盟而言,數字貿易規則的缺失將會阻礙區域內數字貿易的健康發展,進而影響東盟地區數字貿易增長和全球價值鏈合作,使整個地區的出口貿易受到重創。
“東盟模板”數字貿易規則的雛形即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該協定文本由序言、二十個主體章節以及四個市場準入承諾表附件組成,既涉及貨物、服務和投資三大領域的市場準入和便利化議題,也涉及知識產權、電子商務、政府采購、爭端解決等21世紀國際經濟與貿易規則談判的新議題,是一個互利互惠、高質量、全面順應時代經濟發展的區域自貿總協定。RCEP關于數字貿易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第十二章電子商務中,共十七條細則。這些細則提升了東盟地區貿易便利化的水平,為東盟數字貿易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空間,是東盟各國第一次在數字貿易規則上基本達成的共識。
RCEP中數字貿易規則具體表現在以下細則中:第五條“無紙化貿易”,第六條“電子認證和電子簽名”,第七條“線上消費者保護”,第八條“線上個人信息保護”,第十一條“海上關稅”,第十五條“通過電子方式跨境傳輸信息”和第十七條“爭端解決”等。這些細則對東盟數字貿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第五、六兩條簡化了東盟各國間的貿易流程,提高了貿易效率,減少了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增強了企業獲取信息的能力,深化了企業間自由競爭的機制;二、第七、八兩條在不同層面上保護了消費者的權益,明顯提升了東盟各國消費者的信心,有助于促使數字貿易需求的增長;三、第十一、十五條明確了東盟電子跨境傳輸零關稅的規則,降低了數字貿易的成本,消除了數字貿易的壁壘,合乎東盟數字貿易的便利化原則;四、第十七條建立了東盟各國數字貿易爭端的解決機制,它是數字貿易規則的創新,從而提高了數字貿易爭端的解決效率,降低了數字貿易爭端所產生的風險成本,有利于數字貿易供給的增長。
目前已有的數字貿易規則,大都是以美國和歐盟的意志為主,因此對發展中國家數字化程度的兼容性較低,其主要服務的對象是發達國家的數字經濟產業。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東盟區域內各國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顯著,故此,“東盟模板”為了縮小東南亞各國之間的“數字鴻溝”,倡導更為普惠包容的數字貿易規則,從而推進東盟地區數字貿易與數字經濟飛速發展。東盟地區不僅需要比較嚴格的審核機制來保護數字化程度較低的產業進行數字化轉型,還需要較為寬松自由的數字貿易規則,促進越來越多的數字經濟產業參與其中。
三、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數字貿易規則構建
東盟成立以來,東南亞各國的區域經濟合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區域內分工越來越合理,從而貿易規模逐漸擴大。中國緊鄰東南亞,以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在數字經濟領域已經嶄露頭角,為實現中國與東盟各國經濟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東盟有新加坡這樣的發達國家,也有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以及低收入國家緬甸、老撾、柬埔寨、文萊。各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發展不平衡,差距明顯,這增加了東盟地區各國在數字經濟、數字貿易上的合作難度,影響了區域經濟合作一體化的進程。
實際上,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數字貿易的概念及其自由化的理解是有差異的。從不同經濟體在國際分工中扮演的角色來分析,發達國家產業比較集中在服務業,服務出口比重相對較高;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則集中在制造業和農業,貨物出口比重相對較高。進一步聚焦到服務貿易分工,發達國家偏向于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高收益數字服務出口,發展中國家的服務出口仍依靠傳統的旅游、運輸、維修等服務出口。因此,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給出了東盟數字貿易規則的建議:
(一)跨境數據自由流動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需求導致了數據、信息的自由流動,同時經濟全球化和數字產業化也推動了數據和信息的自由流動。可是,數字經濟和貿易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大量信息有很大部分包含了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通信和公共服務部門的基礎性數據,如果不限制這些數據和信息的流動,將會對國家信息安全造成重大的隱患,不法分子進行網絡攻擊會使個人財產安全面臨巨大的威脅,甚至威脅到國家安全。因此,為了維護國家網絡空間、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的安全,防止個人數據泄露所造成的國民財產損失,國家應對相關網絡的外部訪問和數據流動實行必要的限制。
東盟數字貿易規則除了參考跨太平洋伙伴協議(TPP)規則中要求締約方在“個人信息等合法公共政策目標”得到保護的前提下,保證相關數據和全球信息能自由流動,以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但對國家、社會以及個人安全信息不能籠統地接受其自由流動,還需設置維護國家安全,防止國家和個人信息被他國非法盜用的條款。
(二)數據存儲設備和數據源代碼非強制當地化
美國作為經濟和科技強國,主張絕對的自由貿易即數字產品的完全自由移動,反對“數據存儲當地化”;而歐盟不允許對個人信息的跨國傳送,倡導區分個人信息和商業信息;中國則對危害國家安全的數字信息跨境傳輸予以禁止。
在東盟地區,新加坡較傾向于數字產品的自由貿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從保護本國市場經濟出發,對數據存儲規則持審慎態度。東盟數字貿易規則對數據存儲要求可參考中國《網絡安全法》要求“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運營中收集和產生的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應當在境內存儲。因業務需要,確需向境外提供的,應當按照國家網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辦法進行安全評估”。這就表示對于軟件源代碼業務的監管,僅局限于服務對象是金融機構或金融監管部門的電子商務企業。企業向銀行金融機構提供軟件,必須向銀保監會備案軟件源代碼;如果企業的經營范圍涉及個人數據業務,必須將數據存儲中心設置在當地。
(三)數據貿易規則引入創新元素
數字貿易既包含數字貨物貿易也包含數字服務貿易,其中數字服務貿易占比居多,歐美發達國家通常引入創新元素來促進數字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在其主導的區域貿易中安插“跨境服務貿易”條款,以此提升數字服務貿易規則的自由度。其中包含的創新元素如下:剔除繁瑣的“當地存在”要求、引入“否定列表”的承諾方式、貿易與投資規則的分立構架、減少或限制最惠國待遇豁免等。
與“美式模板”相比“東盟模板”在應對本地化措施、源代碼保護等方面應做一定的限制,增設更利于維護在線消費者信心和國家公共安全的排他性條款。因此積極構建“東盟模板”需要對“美式模板”和“歐式模板”采取去粗取精的態度。東盟模板的形成也阻力重重,一是,東盟區域各國在數字經濟貿易領域的認知差異和國家間存在的發展差距,阻礙東盟數字貿易規則盡早出臺。二是,美歐等發達國家有可能采取外部干預措施,阻撓東盟數字貿易規則的制定。同時,東盟國家中的新興經濟體出于發展本國的數字經濟,促進貿易增長、保證就業率等因素的考慮會對數字貿易自由化條款向發達經濟體做一些讓步,但是也需在“跨境數據自由流動”和“隱私保護”兩者博弈中找到平衡點。
近些年,由于東盟內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落后國家,它們的數字化基礎很是薄弱,發展進程緩慢,因此它們擔心自由化程度過高的數字貿易規則會使國家公共安全和本土企業受到損害,導致本國市場被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所控制。因此“東盟模板”數字貿易規則建立初期就是一個各方博弈的過程,不僅要考慮到當前的經濟發展,還要考慮到國家信息安全和今后本土企業的長久發展。總之東南亞數字貿易規則必然會經歷從低級到高級不斷升級的過程。
結語:
本文從數字貿易的概念出發,介紹了數字貿易規則的演進和東盟國家建立區域性數字貿易規則的重要性,并且對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數字貿易規則構建提出了自己的建議。2013年以來中國與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的經貿往來日益密切,中國成為這些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隨著數字經濟的到來,中國與東盟各國的經貿合作還將不斷加速深化,東盟對于世界經濟的影響力也在持續提升,因此基于東盟各國經濟利益和貿易安全的數字貿易規則亟須建立。“東盟模板”數字貿易規則在推進東盟地區數字經濟及數字貿易高速發展的同時,需要建立一個更為普惠包容的數字貿易規則來縮短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國家之間的差距。總而言之,東盟地區既需要比較嚴格的審核機制維護數字化程度較低的國家的經濟利益,同時也需要比較寬松自由的數字貿易規則來促使更多經濟產業參與全球數字貿易。
(作者單位:1.昆明城市學院;2.滇西應用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