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指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學校黨建工作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根本要求,是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內在需要,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的重要途徑。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學校發揮育人功能的兩大重要支點,彼此聯系、相互推動,都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力保證。
北京市密云區第六中學將黨建工作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創新教育形式,樹立“大思政課”觀念,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學校工作、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各個環節,努力探索黨建引領、各部合力、家校協作的工作格局。
黨建與隊伍建設融合發展
黨員隊伍建設
學校黨組織努力推動黨建工作高質量發展,重視黨員隊伍建設,開展豐富的主題教育和實地參觀學習活動,推動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常態化,切實提升黨員政治理論修養,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落實到具體工作中,通過規范黨員組織生活,加強支部規范化建設,持續提升黨建工作水平;持續開展“紅藍共進”黨建品牌建設,打造德藝雙馨的教師隊伍;提升干部教師綜合能力,組織實施黨員干部政治和業務“雙提升”活動,提高黨員干部領導教育教學工作的能力。
教師隊伍建設
學校以“成功教育”理念為引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按照“黨建統領,安全第一,德育為首,教學為主”的工作思路,引領教師開展政治理論學習。全體教職工與各黨支部黨員共同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堅定政治思想,提高職業修養,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業務水平、加強合作、提升創新能力;通過師德師風大討論活動,進一步規范教師言行,促進教師更快更好發展,努力使廣大教師真正成為學生正確思想的引導者、高尚情操的培育者、美好心靈的塑造者、優秀集體的建設者。
思政教師隊伍建設
講好中小學思政課,引導中小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這是思政教師的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學校黨建工作圍繞《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不斷加強思政教師隊伍的建設,增強思政教師的專業能力與理論素養,重點培養青年思政教師,堅持思政課程的引領作用,明確課程思政價值導向,加強教師培訓與指導,提高思政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政治理論素養。在思政課教學中,要求教師將理論問題與現實問題相結合,將價值導向與學生成長需求相結合,不斷豐富思政課教學形式,著力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同時,鼓勵教師探索更為有效的教學途徑與方法,激發學生潛能,充分發揮思政教育對培養和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要作用,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黨建與課程建設融合發展
課程思政育人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學校黨建工作始終將課程思政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并以此為抓手,積極推進黨建與課程建設融合發展。
具體而言,學校要求各學科教師積極挖掘本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素材,涵育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和價值倫理追求;將學科教學內容與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精神教育相結合,對政治認同、道德認知、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初中思想政治學科素養進行延展挖掘,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在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的特殊作用,推動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格局;梳理不同學科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把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有機結合,讓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同頻共振。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樹人是所有課程的共同任務。學校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使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
德育課程育人
黨建工作領導下的德育工作始終堅持學生本位思想,立足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豐富德育課程,建立思政課體系,推進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校黨委書記帶頭講思政課,推進“跨學科”融合滲透,學習黨史和密云發展史,培養愛國、愛家鄉情懷;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創設育人氛圍,以“三節”教育、垃圾分類、創建文明城市為主要內容,以“班級量化積分”為抓手,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加強對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實施勞動教育方案,提高學生勞動意識和技能;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科技、藝術教育,豐富學生生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在保持學校特色的同時確保德育工作有序推進、有效實施。
實踐活動育人
實踐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學校利用各種活動契機,將思政教育融入黨建活動,開展不同主題活動,如“社會大課堂”“綜合實踐活動” “憲法宣傳日”等,讓豐富的實踐活動在學生心中奏響主旋律。在活動過程中,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資源,打造“活動中的思政課堂”,讓學生在活動基礎上融入實踐、體驗和研究等多種學習方式,真正讓思政教育“活”起來。
學校不斷完善德育工作體系,根據《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和一體化德育校級實施方案,細化德育工作制度,同時優化以學生為中心的組織結構,形成“黨政領導—專業指導—學校主體”三級德育管理機制。一方面,以評價為導向,引導全體教師和班主任明晰育人職責,轉變育人觀念;另一方面,以實踐活動為載體,注重課程育人,增強文化建設,確保德育工作有序推進、有效實施。
通過“大思政課”觀下的課程建設,學校逐步構建起以思想政治課程為重要依托、以學科課程為基本途徑、以實踐活動課程為資源拓展的協同育人體系。
黨建與文化建設融合發展
校園顯性文化建設
校園顯性文化是學校的靈魂和生命力所在,于潛移默化中發揮育人作用。為此,學校定期在校園內外進行文化宣傳展示,同時注重樓道、教室內外等公共空間的文化建設,以積極向上的價值引領學生發展,讓學生無形中接受文化熏陶。學校將主樓命名為“正德樓”,時時指引學生要知禮明德、品德端正;教學樓的走廊上布置有豐富的內容,如班級榜樣明星、重要節日文化、法治宣傳等,讓環境充分發揮育人功能。
校園隱性文化建設
學校以“成功教育”理念為引領,積極推動構建“成功”理念下的校園文化建設,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如社團課、籃球賽、詩詞大會、百詞競賽、成語大會、合唱比賽等,豐富和拓寬學生視野,促進學生積極健康發展。學校始終關注學生的養成教育,要求學生正確使用文明用語,見到老師主動問好,遵守學生行為規范;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充分發展個性和特長;隊列、課間操、各種集會做到快、靜、齊;養成節約的好習慣,利用手抄報、班會活動等多種活動倡導學生厲行節約,幫助學生提高文明素質,塑造優良品格。
學校黨建是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及黨的路線方針的引領者、策劃者、實踐者,將黨建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發揮協同效應,提升黨建工作實效,避免了與教學脫節、形式單一等問題,使學校黨建工作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充分性、育人性進一步提升,實現“黨建發展”和“思政育人”雙促進。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科研課題“青年教師專業成長途徑的研究”(課題編號:MYYB2021-010)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曹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