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私家車免費搭載親戚時發生交通事故,導致對方受傷,能否少賠點?同事到家里要梨吃,被掉落的梨子砸傷眼睛,應不應該賠?退休老同事共赴40年之約,一次“牽手”導致骨折,雙方鬧上法庭,法院最終會如何判決?近日,湖南省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轄區兩級法院3起“保護身邊雷鋒 支持好意施惠”典型案例,通過發揮典型案例的教育引領示范作用,為善意“撐腰”,為義舉“打氣”,助推社會形成互幫互助良好氛圍。
“好意同乘”可減輕駕駛人賠償責任
2021年4月,老胡開車搭載親戚李某在高速公路行駛,與同車道的另一輛小車發生碰撞,造成李某受傷。當地交警部門作出兩車駕駛人負同等責任的事故認定,李某不負本次事故責任。
事故造成李某多處骨折,后被鑒定為十級傷殘,花費醫療費7萬余元。原本好心免費搭乘的老胡,被李某連同另一車主及雙方車險公司一起告上法庭。一審認定,除雙方車險在其保險責任限額內承擔賠償外,老胡還應對李某的非醫保用藥、鑒定費等按50%責任賠償。
好心辦了壞事,能否適當減輕賠償責任?老胡于次年向長沙中院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好意同乘”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和諧互助社會關系,應予肯定弘揚。老胡對涉案事故的發生并無故意或重大過失,依法可對其請求減輕賠償責任的主張予以支持。長沙中院最終作出判決,酌情減輕老胡20%的賠償責任,減輕部分的責任由李某自行承擔。
根據《民法典》第1217條之規定,非營運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無償搭乘人損害,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應當減輕其賠償責任,但是機動車使用人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
“本案判決有力支持好意同乘行為,有助于化解社會公眾‘幫不幫的法律和道德擔憂,助推社會形成互幫互助良好氛圍。”民建長沙市委副主委、長沙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黃周炳表示。
好意贈予若無過錯不擔責
長沙中院此次發布的另外兩起案例,也同屬“好心辦了壞事”。
聽說老黎家的梨樹結果了,曾經的工友劉某約上同伴,想上門討幾個梨吃,緩解一下咳嗽的老毛病。老黎的媳婦黃姐主動拿出竹篙幫二人打梨。打完梨,賓主樹下聊天時,一顆梨子突然從天而降,砸傷了劉某左眼。這顆梨造成劉某眼睛出現疼痛、視力下降等癥狀,后經治療,遺留中度視力損害,被鑒定為十級傷殘。事后,劉某向法院起訴老黎,要求老黎賠償包括醫藥費、住院護理費、殘疾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等在內的各項費用13萬余元。
審理該案的瀏陽法院認為,黃姐打落并贈予劉某自家梨子的行為,系無償的好意施惠行為。該案中,雙方并無法定或約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原告劉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理應對梨掉落引發的危險性有充分認知并加以防范。退一步講,即使黃姐打梨行為與劉某被梨砸傷有一定關聯,但并不存在侵權責任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劉某要求被告對其所受損害承擔賠償責任既無法律依據,又不利于傳承道德風尚,故不予支持。
一次再簡單不過的攙扶,也能讓兩個退休老同事鬧上法庭。
70歲出頭的老周與年近70歲的符某曾是同事。2019年,兩人與原單位的幾名老同事相約到海南三亞聚會。其間,符某在一塊礁石拍照留念后,請老周幫忙扶她下來。誰知在攙扶過程中,符某骨頭“啪”的一聲響,后被診斷為左手第5掌骨骨折。天心法院審理了這起健康權糾紛案。法院認為,老周受符某之請求幫助攙扶她,此行為屬于好意施惠,其對于符某受傷并不存在過失或故意,攙扶行為并無不當,不應對符某的受傷結果承擔侵權責任,最終駁回符某要求老周賠償的訴訟請求。
明確對“好意施惠者”的司法保障
“公開好意施惠典型案件裁判,有助于推動‘好意施惠類糾紛裁判理念和標準的統一,向社會宣示對‘好意施惠者的司法保障,體現了法院對社會關切問題的回應,有助于鼓勵大家‘放心施惠。”黃周炳表示。
據黃周炳介紹,“好意施惠”關系,指當事人之間無意設定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而由當事人一方基于良好的道德風尚實施的使另一方受恩惠的關系。這一概念來自國外判例,國內并無這個法律概念。“好意施惠”是社會公德提倡的行為,但法律并不完全免除其賠償義務。若因施惠人在行為中有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將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民法典》首次對“好意同乘”作出了明確規定。按照法律規定,在“好意同乘”發生交通事故的案件中,會酌定減輕駕駛人的賠償責任,而非免除責任。
“現行法律對好意施惠行為產生的侵權賠償缺乏統一的總則性規定,有可能導致法院在糾紛處理中產生不同的裁判標準。”黃周炳建議,對“好意施惠”行為性質在法律中予以確定,將“好意施惠”中引起的侵權糾紛單獨明確。他同時提醒,作為施惠者,應充分盡到審慎義務,好事做好才會皆大歡喜。
(摘自《工人日報》王鑫、方大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