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蓮
摘要:勞動是社會走向繁榮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勞動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其對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有關鍵性作用。弘揚勞動精神,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是堅定不移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文章論述立德樹人背景下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各級教育機構實施勞動教育的現狀,探索勞動教育助力立德樹人的實施策略,以提高勞動教育質量,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勞動教育;立德樹人;勞動技能;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2-0073-04
勞動教育是我國創新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核心內容。弘揚勞動人民的創造精神,積極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體系,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我國各級教育機構,下至幼兒園,上至各高校,都將勞動教育與素質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全力構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相輔相成的全新教育體系,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為此,各級教育機構要按照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準確把握勞動教育的育人導向,從勞動教育的基礎理論、文化傳統與實踐基礎、豐富意蘊以及時代價值等方面進行把握與思考。本文對各級教育機構勞動教育的實施現狀進行分析,探索勞動教育助力立德樹人的實施策略,旨在提高勞動教育質量,為各級教育機構開展勞動教育提供借鑒。
自古以來就有“勞動最光榮”的說法,這也反映出勞動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在物質資源并不富足的年代,人們為解決溫飽問題,積極參與社會勞動,通過自己的雙手獲得勞動報酬。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已不再滿足于解決日常的溫飽問題,而是在不斷追求精神的享受。
勞動教育作為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受到各級教育機構的高度重視。在中小學校貫徹落實勞動教育,是促進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原動力。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其教育職能在不斷被弱化,越來越多的學生并未對勞動教育予以高度重視,沒有將其視為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核心內容。因此,無論是中小學、幼教機構,還是高校,所開展的勞動教育,都因為缺乏系統性、前瞻性,教育成效不盡如人意。部分青少年學生嬌生慣養,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勞動觀念在逐漸弱化,無論是在家庭、社會,還是在學校,都很少參加勞動。部分家長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為孩子報各種類型的補習班、特長班,使得勞動教育遭到冷遇。
在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培養學生勞動觀念,深入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全面推進勞動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使其認識到勞動教育對培養自身吃苦耐勞精神、集體榮譽感的促進作用,并引導其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從而養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成果的優秀品質,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為未來的發展夯實基礎。
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在各級教育機構中均發揮了獨到的應用價值,無論是幼教機構,還是中小學和高校,都根據自身的特色相繼開發了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例如,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小學,在小學階段就開設了勞動教育課程,并把刺繡工藝、制作五色糯米飯等內容作為勞動教育的課程內容,其在為民族文化傳承起到有效助推作用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勞動技能。各級教育機構還定期舉辦相關的賽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參與熱情。這種富有特色的勞動教育形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還能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助力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熱愛勞動的民族,可以說,我國人民今天的美好生活,得益于一輩又一輩勞動者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的積累。勞動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環境下的重要產物,其在教育事業的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各級教育機構的勞動教育實施情況并不樂觀,勞動教育所蘊含的培養學生勞動價值觀的功能被逐漸弱化,這已成為各地區教育機構實施勞動教育的常態。
在重視文化教育的時代環境下,我國各級教育機構雖然將勞動教育納入自身的課程體系中,但仍然無法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一些家長還會錯誤地認為,勞動教育是針對那些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的,只有沒出息的人,才會從事體力勞動。
勞動教育課程實踐性較強,而一些教學機構在進行勞動教育時,仍然延續常規的“講授法”,使得勞動教育課程的實踐性被弱化,無法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提供助力。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各級教學機構的課堂設計相對緊湊,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不僅要保證課堂教學內容包含教材中所有的重難點知識,還要設計相應的實踐課程。在這種教學設計中,理論知識往往占據課堂,而學生能夠獲得的實踐機會少之又少,使得勞動教育課程形同“紙上談兵”,這種無異于學科教育的勞動教育形式,無法讓學生體會到勞動教育的樂趣。
課程目標是推動課程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也是發揮課程教育實效的重要保障。為此,各級教育機構在設置課程目標時,應確保其目的性、具體性,如果設置一些過于抽象的課程目標,勢必會影響教育效果。勞動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體系,其課程目標的設置相對固定,以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為主。而在勞動教育課程最初開設的幾年里,部分教育機構一直采用以完成教學任務、教學目標數量的多少來衡量教育效果的評價方法,這只會讓課程目標的設置過于泛化,脫離實際。教學評價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課堂教學的反饋和總結。在勞動教育課程評價中,評價的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教師對于課堂的總結要從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學生勞動技能的掌握情況入手,這是開設勞動教育課程的重要標準。學生對于課堂的總結要從課堂教學內容、掌握哪些勞動技能、能否應用于實踐出發,這是開設勞動教育課程的初衷。此外,教師要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加強自我反思,實現課程教學的逐步優化。
一些教育機構在實施勞動教育時,通過開發校本課程、增設綜合實踐內容的方式豐富勞動教育內容,以達到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的目標。但在實施過程中,一些教育工作者缺乏對勞動教育理念的深入認知,導致勞動教育課程系統化建設無法有效落實,缺乏目標導向。
1.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人們從出生開始便接受來自家庭的關愛,步入幼兒園便接受來自幼教機構的呵護,直至成為小學生、中學生,到步入社會崗位后,所生活的集體從家庭到學校、社會,生活環境一直在改變,但始終圍繞著集體來進行。從小教師就向學生講述集體的重要性,告訴學生懂得“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的道理。可以說,人們的成長離不開集體的支撐,讓學生逐步形成團隊意識、集體榮譽感,是我國教育工作始終遵循的教育理念。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形成,不僅事關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也是他們走向工作崗位后不可或缺的素養。人們為集體榮譽而戰、奧運健兒為國家榮譽而戰,彰顯的是集體榮譽感,“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就是對集體榮譽感的重要詮釋。學生一旦生活在凝聚力強、戰斗力強的集體,就會被集體力量所感染,從而激發出無窮的斗志。
2.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
艱苦奮斗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自新中國誕生以來,我國便進入長達幾十年的奮斗歷程,這彰顯的是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需要全國各族人民思想的統一。
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圣使命。父母從小便教育孩子要做不怕吃苦、甘于奉獻的人,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勞動教育作為實踐性強的課程體系,在落實這一目標、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上具有重要作用,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現在的學生是幸福的一代,很少懂得吃苦耐勞,只知道餓了叫外賣、累了就休息,很少能夠在餓的時候自己動手做飯,尤其是一些90后、00后。部分學生在這種衣食無憂的生活環境中逐漸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難以培養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一些學生甚至不知道馬鈴薯、紅薯究竟是結在樹上,還是長在地里。長此以往,只會讓學生變得更加無知,不利于吃苦耐勞精神的培養。因此,在勞動教育課程中,教師需要布置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進行勞動鍛煉。例如,在春耕時節,教師可鼓勵學生與父母一起回到鄉下參加春耕生產勞動,如種菜、澆水、施肥等,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我們日益富足的生活都是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讓學生在與父母一同勞作的過程中,多曬曬太陽,多出出汗,充分享受勞動過程。在參與勞動鍛煉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記錄下勞動后的感想,并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
3.深度挖掘勞動教育特色課程資源
勞動教育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尤其是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人們往往以種植業為主,只有在經歷春種、夏忙、秋收、冬藏后,才能利用賣糧食換來的錢作為一家人的開銷,從小生活在這里的學生對此并不陌生。一些家庭條件并不寬裕的學生,還要利用課余時間幫助父母勞動。這些學生除了在上學期間坐在教室里讀書、寫字外,更多的課余時間則是同父母一同出沒在田間地頭。這對于勞動教育課程的開展,具有“得天獨厚”的作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因為具有特色的勞動教育資源,在開展勞動教育時,學生不會“手足無措”。這些地區的勞動教育資源是獨一無二的,能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提高勞動教育質量。
為確保勞動教育理論與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各級教育機構須深度挖掘勞動教育特色課程資源,積極構建獨具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保證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可執行性,以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價值。各級教育機構管理者要潛心研發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并針對學生的特點,對勞動價值的認知,不斷加以完善和優化,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要注重學生勞動啟蒙教育,初中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要對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進一步深化,全方位塑造學生良好的勞動價值觀念,高中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要深化學生的職業體驗,可設計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內容,讓學生扮演各種角色,如餐廳服務員、超市售貨員、銀行職員等。這種勞動教育形式注重學生職業情感體驗,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增強學生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
4.全力打造精良的師資隊伍
教師是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也是勞動教育課程開展的關鍵。為全力保障勞動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各級教育機構需要聯合教育部門,全力打造精良的師資隊伍,為促進勞動教育課程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各級教育機構要加大人才的招聘力度,邀請社會各界的行業精英進入學校開展專業指導,邀請更多的人力資源培訓機構進入學校對現有的師資隊伍進行培訓,通過對勞動教育課程設計、教學體系建設等方面的知識進行系統性培訓,保證所有的勞動教育工作者持證上崗,同時定期開展優秀課程評比活動,推選出一批又一批的先進骨干教師,建設常態化的科研機制。
5.完善課程目標
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只有具備良好的勞動價值觀作為內在驅動,才能有效發揮勞動教育具有的立德樹人價值。部分學生之所以存在勞動認知與價值的思想矛盾,是因為對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的認識不足,無法深入貫徹和落實。為促使新時代的勞動教育發揮其實效,需要強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的深刻理解,使其同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一同深入到學生的思想觀念中。從最初的“八榮八恥”到如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彰顯了勞動教育對現代教育事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弘揚了熱愛勞動的優秀傳統,這能使其同促進社會發展進行有機結合。
自“二十大”勝利召開以來,各級教育機構在注重學科教育的同時,也對“二十大”精神進行深入學習和貫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積極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成果的優秀品質,以有效抵制“享樂主義”思潮的侵蝕,避免學生養成驕奢淫逸的不良風氣,引導學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古以來,吃苦耐勞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人們堅信美好的生活要靠勤勞的雙手來創造。因此,各級教育機構在進行勞動教育時,要進一步完善課程目標,讓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浸潤學生的心田,通過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正確價值觀,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
6.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
在升入高一級學校后,勞動教育立德樹人的價值更加凸顯。為此,學校要全面構建和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并將其作為學校的必修課程,同時要制訂相應的教育計劃,設置相應的課程內容,從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勞動課程育人實施方案。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要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形成“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師要深入挖掘零散分布在教材中的各種類型的勞動教育元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以及積極向上的勞動觀念。另外,勞動教育還要同專業課程進行有機結合,充分強調勞動課程的實踐性,提高學生勞動技能,強化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全面打造具有勞動精神的復合型人才,積極培育當代中學生的工匠精神。
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奮斗的民族,每個中華兒女身上都散發著無窮的智慧與艱苦奮斗、頑強不屈的精神。勞動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勞動技能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學生正確勞動觀的形成。學校要認識到立德樹人背景下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明確勞動教育對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作用,分析各級教育機構實施勞動教育的現狀,探索勞動教育助力立德樹人的實施策略。要注重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深度挖掘勞動教育特色課程資源,全力打造精良的師資隊伍,完善課程目標以及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上述各項策略的實施,能提高學生的勞動素質和能力,助力我國勞動教育立德樹人價值的實現,使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陳蓉.立德樹人視域下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踐路徑探究———以《會計信息化》課程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22).
[2]朱慶森.“以勞樹德增智益美”———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J].學苑教育,2022(32).
[3]劉淑華.崇尚立德樹人匯聚教育正能量———小學“新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J].天津教育,2022(29).
[4]劉強.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賾[J].成才之路,2022(23).
[5].創新開展勞動教育落實立德樹人任務[J].黑龍江教育,2022(07).
[6]李純斌,陳小塵.立德樹人視域下勞動教育的豐富意蘊與價值研究[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01).
[7]黃龍.立德樹人視域下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02).
[8]姜穎.用勞動教育筑牢立德樹人基石[J].上海教育,2021(03).
Explo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Helping to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Gao Yulian
( Wuwei No. 6 Middle School,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 China)
Abstract: Labor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society to prosper and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abor education has received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realiz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t is the common aspiration of educators to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labor and cultivate students excellent quality of respecting and loving labor, which is the need to unswerving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implementing labor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mplementing labor education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t all levels, and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labor education to help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bor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young students.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foster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laborskills;corecompe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