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最后一條中提到了兩個概念,對于“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學界產生了廣泛討論,其中認為馬克思以前的“哲學家們”是對世界做出解釋性的說明,馬克思哲學是對世界做出革命的改變,這樣的區(qū)分自然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個悖論,就是對世界的解釋也有對世界改變的目的和愿望,而對世界改變本身也包含著對世界的說明,而馬克思對舊哲學的批判和超越,就在于不僅在意識形態(tài)范圍內“改變世界”,馬克思區(qū)別于以前的哲學家,把實踐融入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來,這也是馬克思在哲學維度的重要超越。
【關鍵詞】 解釋世界;改變世界;實踐
【中圖分類號】B0-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11-008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1.026
馬克思在1845年寫下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被譽為包含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提綱》中的最后一條提到:“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在第十一條標記了一條線以此用來區(qū)分和其他內容的差異,是對前十條的總結,是全篇內容最少但也最重要的一條,而這也被學界理解為厘清“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關系的轉折點,指明舊哲學旨在解釋世界,而馬克思哲學旨在改變世界,但對于這樣的分割是存在局限性的,對此,我們通過一組悖論來理清“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的關系。
一、“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的悖論
(一)“解釋世界”也有“改變世界”的目的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解釋世界”的哲學家們的觀點,把世界的本質理解為“絕對精神”的黑格爾,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指出:“黑格爾認為,世界上過去發(fā)生的一切和現(xiàn)在還在發(fā)生的一切,就是他自己的思維中發(fā)生的一切。”[2]黑格爾顯然明了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性,黑格爾強調他的意識及其現(xiàn)實的合理性都是在絕對精神范圍內,雖過度發(fā)展了主觀能動性,夸大了精神因素的決定作用,但我們不能否認其改變世界的渴求以及論證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他的理論要想得到證實,就需要按照他的思想去改變世界,而他強調他理論的正確性,也就進一步明確了他認為對世界的改變在他的哲學中達到了,但因為缺乏了意識產生的根源,缺失了意識形態(tài)產生的社會基礎,仍然屬于“解釋世界”的范圍,只是在于未能引入實踐走進現(xiàn)實,還沒有真正達成“改變世界”。
其次是青年黑格爾派,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提到:“這些天真的幼稚的空想構成現(xiàn)代青年黑格爾派哲學的核心。”他們的哲學家在對他們的哲學進行探索的時候,也是有探索改變世界的目的。雖然黑格爾派他們的言語還是有故步自封的腳印,但他們仍然有對社會現(xiàn)實進行駁斥的渴望和決心,馬克思對此也沒有完全呈否定的態(tài)度,也贊同其變革現(xiàn)實的渴望和決心,但是馬克思也指出其局限性就在于他們用不斷更新的意識去替代已有的意識,在意識范疇內不斷完善自己的理論,他們對于改變世界同意識領域內的幻想作斗爭,是意識形態(tài)與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沒有超越理論范圍,沒有找到意識背后的社會根源和歷史基礎,沒有真正的觸碰德國現(xiàn)實問題,也只是一種外在的壯觀。
不僅如此,其他的哲學家也有對現(xiàn)實世界的變革渴望,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提到法國和英國的唯物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所做的批判就已經表明,他們的批判不是人類以外的抽象的活動,這些批判也是現(xiàn)實的人的活動。[3]這也體現(xiàn)了他們的思想絕不是停留在書房里的,不是一種純粹思想的活動,是有實際行動的。尤其是法國唯物主義,他們不僅是想破除政治制度的制約,還想破除宗教與神學的桎梏。[4]
馬克思也曾批判費爾巴哈,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表明若是僅僅把真正的人的活動限制在理論的范圍內,那么對于實踐也只是當作滿足猶太人的利己活動,他們也不懂得革命的意義。[5]費爾巴哈還沒有找到實踐的意義,而馬克思超越了費爾巴哈,把實踐理解為社會的實踐,實踐成為新唯物主義的題中之義,重塑了科學實踐觀的內涵和外延。
“馬克思意在以‘改變世界為哲學的感性宣言,強調其新哲學與一切舊哲學的異質性。”[6]指明以實踐為概念的新唯物主義,據(jù)此建立起科學的實踐觀。任何哲學都有改變世界的動機,都不是純粹的美好愿景,他們也踴躍地推動了社會變革,只是“解釋世界”達到“改變世界”的愿望,缺乏實現(xiàn)其愿景的物質基礎,對于世界的理解成為超脫于外部條件的主體性活動,意識形態(tài)作為理論沒有基于自身的客觀基礎而形成的抽象理論,不能恰當?shù)匕盐兆陨硗F(xiàn)實世界之間的關系,所以從本質而言,他們還是在“解釋世界”,而沒有“改變世界”。
(二)“改變世界”也包含著“解釋世界”的內容
對于馬克思改變世界的理論是存在誤解的,馬克思的哲學本身也是包含對世界的解釋,如果他不能對社會現(xiàn)實作出分析,也就沒有必要為書寫文章而勞。馬克思哲學作為引領時代指引未來的理論,是能夠把握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能夠對時代的變化發(fā)展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很顯然無論是舊哲學還是新哲學,無論是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還是在現(xiàn)實社會領域,都需要系統(tǒng)的理論進行指導,當我們提及“改變世界”的時候本身已經包含了“解釋世界”的內容。
要想推動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改變世界,以前的哲學家把真理掌握在書本里,被動地接受而不是主動探索,得來的只能是不經推敲的藝術品。只從認識論的角度去分析,沒有從認識論轉到存在論,沒有真正地將哲學當作改變世界的方式是沒有實質意義的,馬克思批判舊哲學構造出來的以理論為指導的虛幻假象,馬克思不在于否認“解釋世界”,而在于如何解釋以及用什么來解釋,不是寄托于世界之外的一種哲學范式,而是關注現(xiàn)下的生活和人的發(fā)展,現(xiàn)下的生活是具象的而不是理論的,現(xiàn)下的人是現(xiàn)實的而不是抽象的,只有這樣才能對世界做出現(xiàn)實性的改變,用物質力量改變世界的前提是對世界作出正確的解釋,所以提到馬克思“改變世界”本身就隱含著“解釋世界”的基礎。
馬克思為了形成科學的理論,多次從革命中又返回對理論的探索,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本就是一個具有復雜性的過程,不能因為馬克思哲學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就忽視其理論價值,社會的變革需要用理論的武器去改變世界,否則革命斗爭也變成了空中樓閣似的產物,要想對世界達到現(xiàn)實性的改變,應該通過實踐達到“改變世界”的目的,“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實現(xiàn)什么東西。思想要得到實現(xiàn),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7]。馬克思超越解釋世界,通過理論的構建推進實踐的發(fā)展,從意識形態(tài)批判世界轉化為以意識形態(tài)為基礎的實踐的變革,為了打破以前的哲學家們在“解釋世界”里繞圈,馬克思獨樹一幟,不是用意識來解釋意識,不是通過“解釋世界”來達到“改變世界”的目的,真正地踐行實踐是以“解釋世界”為基礎和指導,用實踐力量來“改變世界”,實踐是能夠直接對社會產生作用的,這是真切的,是對社會現(xiàn)實性的改變,馬克思并不是將“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進行拆分,而是將“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統(tǒng)一起來。
二、“改變世界”對于“解釋世界”的超越性
及其現(xiàn)實意義
(一)“改變世界”對于“解釋世界”的超越性
如果說“解釋世界”是認識論層面的、靜態(tài)的角度,闡述的是何以可能的問題,那么“改變世界”則是存在論層面的、動態(tài)的角度,闡釋的是何以實現(xiàn)的問題。如何超越“解釋世界”,為理論世界的建構找到支撐,這也是馬克思哲學所面臨的任務。從以理論為基礎的“解釋世界”到以實踐為基礎的“改變世界”的轉變,如果僅僅在思想的范圍內兜圈子,那么所謂的變革和批判就是一種意識對另一種意識的覆蓋,馬克思在《提綱》第一條就提到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他們的主要缺點就在于對對象現(xiàn)實和感性,只是從直觀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是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沒有從主體的角度出發(fā),用實踐去理解。[8]這其中既包含了黑格爾在內的唯心主義在精神領域里兜圈子的批判,同時也包含了對直觀的主觀的舊唯物主義的沉重打擊,還是屬于用舊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世界,他們還是在意識范疇內尋求去現(xiàn)實世界的改變,他們的變革始終沒有超出“解釋世界”的范疇,是在為世界做出一種統(tǒng)一性的解釋,通過這樣的解釋衍生出世間的萬事萬物,而這種理論卻不需要其他的事物來產生它,但是溯其本源這種理論終歸是人們塑造的一種假象,而馬克思戳破了舊哲學“哲學家們”用理論來武裝現(xiàn)實的虛幻泡沫,馬克思超脫于舊哲學將理論引向科學的維度,掀起了在哲學、政治、思想等意識領域的變革,更重要的是一種具有革命性現(xiàn)實社會變革,而開啟這場革命性社會變革的鑰匙就是——實踐,用實踐去批判然后構建一個新的哲學世界,在《提綱》中也鮮明地體現(xiàn)了馬克思的實踐觀點的引入,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礎和核心,這也是馬克思超越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重要一步,這也是馬克思社會變革的根本。相對于“解釋世界”,“改變世界”才是馬克思特有的革命本色,區(qū)別于“解釋世界”的范疇就在于實踐,“改變世界”就是超越精神領域,馬克思對世界進行批判,而這種批判不僅是理論范疇,更重要的是現(xiàn)實的、物質的批判,推翻一切的被壓迫的關系。
馬克思的實踐不僅僅是對思維的檢驗,更重要的是實踐是作為認識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實踐,馬克思闡述了現(xiàn)實世界產生革命性轉變的現(xiàn)實路徑。
通過“改變世界”即實踐的批判祛除意識形態(tài)遮蔽,乃是實踐唯物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馬克思的“改變世界”同“解釋世界”的對立,是一種實踐觀點同直觀觀點的對立,馬克思“改變世界”的對立面,沒有否定“解釋世界”哲學家們“改變世界”的愿望和行動,超越性在于不能在意識形態(tài)范圍內進行改革,而應該通過實踐來對社會現(xiàn)實進行變革。如果說“解釋世界”是人們對現(xiàn)存世界對象性的反映,那馬克思批判的就是這種居于時代之外的闡釋,從認識世界到改變世界的過渡,在這個過程中,固有的世界轉變?yōu)榭勺兊氖澜纾渲醒苌鰜淼膬热萆A正是馬克思哲學的獨特標志。馬克思并不是批判他們沒有“改變世界”,只是他們在解決社會問題的時候,始終圍繞著意識形態(tài)在打轉,因此還是在“解釋世界”,因此只有理解馬克思的理論本性,將理論構筑在實踐這個框架中,才能夠實現(xiàn)社會發(fā)展的推演。
(二)“改變世界”超越性的現(xiàn)實意義
《提綱》中的實踐開啟了一場革命性的哲學變革,馬克思超越了以前的哲學家們在意識形態(tài)范圍內的神秘主義,通過貫穿整個文本的基本觀點——實踐,從思辨走向實證,站在馬克思的立場上,為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現(xiàn)實路徑,因此實踐就像鑲嵌在新唯物主義歷史上的一顆新星。
首先實踐在認識論范圍具有重大突破,成為人們認識世界的基礎,馬克思以前的哲學家也不斷推進認識的衡量標準問題,也論證了在意識范圍內如何共洽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性問題,但由于缺少科學的實踐標準,所以對于認識真理性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地解決,而馬克思引入的科學的實踐觀,恰恰協(xié)調了在存在論維度思維和存在的統(tǒng)一,通過實踐可以驗證人們假設的認識的合理性,反過來,正是通過實踐證明認識的真理性,也能夠證明正確的認識也具有真理性,并不是沒有現(xiàn)實依托的空想,實踐在思維領域的主體是具有主體性能動的人,在存在領域的客體實踐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活動,也正是如此,實踐成為理論和現(xiàn)實之間的鏈接,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明確認識世界在改變世界的領域內是否達到真理性的認識,至此實踐才成為衡量認識正確與否的標尺,實踐的檢驗標準是哲學史上的重大突破和變革。
其次馬克思從實踐的角度看世界,推動唯物史觀的發(fā)展,表明了人類的社會生活終其根源是實踐的產物,馬克思超出了認識論的范疇,把認識同社會的問題進行完美契合,以物質為基礎對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進程進行研究,將認識引到實踐維度中去,社會的發(fā)展是靠實踐創(chuàng)造出來的,實踐活動的歷史就是人類發(fā)展的歷史,人類發(fā)展的歷史也是實踐演進的歷史,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揭示社會存在的本質,而意識只是人們在觀念中的存在,真正的發(fā)展和進步只能是在現(xiàn)實中進行,這也指明了意識具有不能獨立存在的依賴性,對于意識背后的根源,如果社會的物質性的活動不是實踐的,用理論來構建社會最終會走向不可知的黑洞,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形成與現(xiàn)實生活的完美契合,這也為我們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遇到的迷惑,提供了現(xiàn)實的解決路徑。
最后基于實踐的基礎發(fā)展了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進行分析,在費爾巴哈這里,人不是一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而是一個被動反映的客體,認為人生存的世界是不變的,從單個人的角度出發(fā),因此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沒有連接的,但是他已經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把握人的本質,是具有明顯的進步性的,這對馬克思理論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宗教理論進行了分析,人的本質本身不是客觀實體可觸及的,無論宗教走向何處,最終的歸宿也一定是社會現(xiàn)實,這蘊含了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科學的論述,指明人不是對象性的產物,人是能夠從事活動的現(xiàn)實意義上的人,這樣人從事的活動就從一種被動的對象性活動轉向主動創(chuàng)造性活動,也就進一步說明了人的本質不是天然的,而是處在社會中的不斷變化和豐富發(fā)展的,表明人是處在社會關系中,而且這社會關系不是其中的單方面,而是全部社會關系的加和共同體,隨著人的本質的變化,人所存在的環(huán)境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也都不是一種固定性的產物,人在環(huán)境中不斷地發(fā)展它,改造它,人不是孤立地存在這個世界上,而是在世界中不斷地與環(huán)境進行交互,馬克思對于人的本質的科學探索,為推動人類解放以及人全面自由的發(fā)展提供了積極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5.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7.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
[6]劉建江,賀新元.馬克思感性概念的哲學革命意蘊——以《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為中心的考察[J].河南社會科學,2022,30(03):96-102.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7.
作者簡介:
周淑研,女,漢族,內蒙古呼倫貝爾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