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文旅類節目的不斷發展,“文化+旅游+綜藝”的深度融合不斷塑造著電視節目的新樣態、新形式、新高度與新邊界。央視綜合頻道推出文旅探訪節目《山水間的家》,前后播出12期,主持人和嘉賓實地探訪了中國24個美麗鄉村,通過從小細節切入展現大時代的表達方式,用扎根鄉土的創作手法,全景式展現新時期中國鄉村振興的壯美蝶變。文章以《山水間的家》為例,分析文旅探訪節目的創新表達,發現節目從“非遺”、鄉村振興、家鄉情結等多元角度切入,重賦精工不朽,助力鄉村推介;從流程編排、特效元素、“流動”體驗場景等優化形式編排,助力深化節目層次與在場傳播,盡顯文化美的鄉土詩意;從豐富類型人設、參與式體驗的嘉賓陣營展開,開拓節目深度與廣度,賦能觀眾沉浸式觀感。同時《山水間的家》將單一的電視表達轉向視覺、聽覺、想象等多維呈現,并發揮了跨屏傳播的優勢,將傳統媒體的單一功能向多媒體延伸,增強了文旅節目的影響力,意在書寫鄉村振興的鮮活故事,展現新時期中國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山鄉巨變,為國內正在發展的新時代鄉村提供學習路徑與模范,向海外展示中國鄉村的新風貌。
關鍵詞:文旅探訪節目;《山水間的家》;創新表達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0-0-03
0 引言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旅探訪節目《山水間的家》,入選國家廣電總局2021年網絡視聽節目精品創作傳播工程。節目中由“主持人+公眾人物+文化學者”組成的“山水小分隊”實地探訪了浙江省魯家村、江蘇省禮詩圩村等全國24個美麗鄉村,通過多角度體驗當地生活、風俗等,帶領觀眾一同感受“村美、人美、情美”,全景式描繪新時期中國鄉村振興10年發展的壯美畫卷,其賦能觀眾沉浸式的觀感,將用戶視線從“小屏”吸引到“大屏”,增強了傳統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和引導力。《山水間的家》打造的多元文旅主題、創新節目編排、嘉賓破圈等值得深究。
1 文旅主題多元創新
主題是一檔電視節目要傳達的核心信息,指導或引領整檔節目的編排。耳目一新的主題是一檔文旅探訪節目的核心,圍繞節目主題,相關活動和故事展開、排布、延展,從而形成一檔優秀的節目[1]。在以往的文旅類節目中,文化主題主要是鄉村日常文化,層次相對單一。《山水間的家》中的“非遺”主題、鄉村振興主題和家鄉情結等多元主題,結合嘉賓的探訪,不僅為整檔電視節目提供核心價值與指導思想,還為觀眾的進一步思考提供深層次因素。
1.1 “非遺”主題,重賦精工不朽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的精工需要媒體的深耕與傳承。《山水間的家》創新性地將“非遺”主題作為節目主題元素的重要部分,內容增強沉浸觀感與文化認同。《山水間的家》選擇全國最具代表性的24個新時期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分布于湖南、湖北、廣西、江蘇、浙江等多個省份,因地方不同,歷史文化也不同,為觀眾帶來多樣未曾接觸過的文化體驗,其中“非遺”主題體驗最為突出。
不同地方的“非遺”對于觀眾而言比較陌生,從觀眾角度考慮,可將其視為一種心流式體驗,觀眾對“非遺”產生的好奇感加速“挑戰”的產生。《山水間的家》讓人們看到散落于各地鄉村中的諸多“非遺”項目,如浙江衢州妙源村的“九華立春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及四川省蘭溝村的竹編等,這增強了觀眾的觀看欲望。
此外,節目中不斷出現因嘉賓探訪而科普“非遺”歷史的設置,似活水掃去歷史塵埃,傳統文化煥發生命力與感召力,帶有某種特定的情感。這樣的設置給予觀眾強烈的共鳴感,其蘊含的文化隱喻能使觀眾達成一定程度的文化認同[2]。
在這個文旅探訪節目中,其文化主題的傳播所形成的效果較以往傳統文旅節目而言是創新的。在傳播領域中,傳播信息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知識,它的功能性意義體現為推動“公眾對接觸不到的事件進行想象式參與”。這說明不僅要讓公眾高頻度地接觸到傳播主題,還要吸引公眾的注意力,使其愿意調動情緒、積極代替式地參與到主題理念的發掘、生產與傳播過程中。
在現今數字空間中,人們感興趣的文化因素能通過意見領袖的二次傳播與發酵成為網絡話題并引起關注、分享與熱議,在傳授雙方的互動中,這些主題因素得以繼續豐富、再造與延續傳播。《山水間的家》的“非遺”主題就是一個典型,多元主題創新或許可以成為吸引觀眾從小屏轉向大屏的路徑之一。
1.2 鄉村振興主題,助力鄉村推介
“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要把這盤棋走好。”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聚焦鄉村振興,描繪鄉村新發展。鄉村振興一直是文旅類節目中重要的議題。文旅探訪節目《山水間的家》的鄉村振興主題之所以令觀眾印象深刻,取得比較好的傳播效果,是因為其創新性地借助大眾傳播媒介,多方位地展現我國鄉村新風貌,形成助力鄉村推介的實在考證。
首先,展現中國美麗鄉村的新發展、新面貌,向城鎮居民和外界展示鄉村振興的階段性成果,掃除以往大眾對鄉村的刻板印象,為觀眾展現全新的鄉村,在助力鄉村文化遺產和地方特色經濟宣傳的同時,帶動地方旅游產業的發展。
其次,該節目也為廣袤中國大地上其他正處于振興階段,或發展遇瓶頸期的同類型鄉村樹立了一個學習典范。節目選擇的24個典型鄉村皆具代表意義,相同中也存在差異:相同之處在于都是發揚地方特色與發展經濟;差異在于著眼點與發展策略,每個地方的文化不同,自然風景不同,風土人情也不同。山水間家的“變”與“不變”,以一個個田間天野的“小故事”,記錄鄉村振興的“大文章”。
相較于其他同類文旅節目《我的美麗鄉村》《好物好風光》等,《山水間的家》中鄉村振興主題的選取更加全面,更具創新性,也為觀眾預設了一個觀影目標,打破了傳統文旅節目的固有思路,在一眾文旅紀實節目中脫穎而出。
1.3 家鄉情結主題,喚醒鄉村認同
在現代化社會中,工業化、城市化促使大城市迅速崛起,滿足受眾基本物質需求。與此同時,社會轉型時期,脫離傳統宗族概念的個體存在異質性、復雜化、機械團結等特征,導致城市中的受眾個體存在一定的情感問題,如缺乏信任感、群體交流恐懼、群體性孤獨等。人們源于本性的感情最易在傳播中達到共鳴,彼時來自家鄉的這類信息能更為深切地觸動觀眾,并喚醒其對鄉村的認同[3]。
《山水間的家》作為一檔電視節目很好地捕捉到了這一點,其家鄉情結主題觸動了人們的家鄉情懷。如第四期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寨村,嘉賓們跟隨村民一起用泥土填補梯田被雨水沖刷的缺口,夯實松動的土壤,村民辛苦而又踏實的勞作令嘉賓們感觸頗深,主客間的相處之道、和諧的氛圍有種近乎鄉土烏托邦的視覺、心理幻想,喚醒觀眾對鄉村簡單質樸生活的渴望。
在第五期,嘉賓與村民圍坐廚房一起做菜,其中一個嘉賓在燒柴火的過程中流淚感嘆,鏡頭很敏感地捕捉到了這一細節,并在后期嘉賓解說時回放了這樣的畫面,通過“特效文字+背景音解說+細節放大的鏡頭語言呈現”喚醒觀眾的鄉愁,在展現傳統鄉村生活的同時,喚醒游子的思鄉之情,增強觀眾的鄉村認同,同時盡顯節目的人性化張力。
2 節目編排形式創新
2.1 流程編排優化,盡顯鄉土詩意
傳統電視節目多是線性傳播,與傳統節目不同,主持人節目大多是在隨機狀態下展開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會影響預先安排的節目計劃,這要求主持人必須調控好節目時間[4]。文旅探訪節目《山水間的家》舍棄以往文旅節目中主持人按部就班介紹的流程,盡情地讓嘉賓以探訪的形式融入鄉村的日常生活中,還原鄉村居民的真實面貌,體驗來自鄉村振興的壯美蝶變[5]。節目遵循“了解村子基本概況—親身體驗當地特色—融入鄉村生活”的流程,通過嘉賓探訪鄉村,切身體驗鄉村的變化和風土人情。
整檔節目的敘事采用二元故事主線,在一集節目中同時呈現兩個美麗鄉村的探訪實錄。相對于傳統文旅節目的單一地點、單一故事主線,二元故事主線的優勢在于兩方面:第一,通過兩個村莊的介紹形成對比,對于節目傳播而言更具說服性;第二,為觀眾創造更好的體驗,防止單一故事主線帶來的審美疲勞,二元故事主線使節目整體構造更為立體。同時節目展現了鄉村發展的前后對比,巨大的反差能刺激觀眾大腦基模,促進觀眾心流體驗賦能沉浸式觀影,以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2.2 特效元素豐富,增強傳播趣味
受眾的認知是多維且具有流動性的,因此立體、全面的內容在用戶的認知理解中能產生更好的填充效果。《山水間的家》除了場景的展現采用先進攝影設備所呈現的高清晰度優質畫面外,后期配樂靈動,字幕呈現效果多元,還多配以CG特效。
節目中,嘉賓們與村民勞作后,用采集的食材一起烹飪晚餐,此時的畫面采用相對柔和的暖色調,加上風趣幽默的標語渲染氛圍,大家一起共進晚餐,時不時談到白天的農活與勾起的回憶,這一切都在調色與特效元素的烘托下極具感染力。還配有背景音與花字,通過聽覺、視覺這兩種感官體驗,以圖景、文字這兩種形式呈現出內容。
2.3 “流動”體驗場景,深化在場傳播
“現場”是嘉賓與觀眾、話題與意義關系碰撞的媒介,探訪節目的“探”字即為“體驗”,現場的多維呈現構建了不同的體驗場景[6]。《山水間的家》作為一檔戶外節目,在場景的呈現上有較多地方不同于《鄉村合伙人》《生財有道》等同類節目。首先是流動的拍攝場景,節目選擇全國最具代表性的24個新時代美麗鄉村,分布于湖南、湖北、廣西、江蘇、浙江等多個省份,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場景體驗,深化“探訪”的意義,觀眾作為觀察者所產生的好奇感促進心流“挑戰”的產生[7]。
《山水間的家》中的拍攝場景主要框定在民居廚房、客廳等,這些場景大多貼合觀眾實際生活,是觀眾日常能夠接觸的真實環境,使觀眾能夠獲得更高質量的心流體驗,在“心流式”沉浸體驗中,實現節目內容輸出對觀眾產生的“挑戰”與觀眾生活閱歷、認知心理“技能”之間的平衡,深化嘉賓“體驗場”,觸達觀眾“心理場”。
3 嘉賓陣營破圈
3.1 嘉賓類型多元,深挖節目深度與廣度
《山水間的家》的陣營采用“知名主持人+教授學者+娛樂明星”組成“山水小分隊”的形式,這是節目的一次創新。相比其他節目單一的娛樂明星或主持人作為嘉賓,“山水小分隊”借助專家學者、知名主持人和娛樂明星,通過文化延伸與呈現實現深度參與[8]。
首先,撒貝寧、尼格買提等人是國民度高且綜藝節目經驗豐富的央視知名主持人,他們優異的語言表達能力、節目控場能力與節奏把握能力能較好地滿足節目的需求,對節目各方面的控制、把握極其到位。
其次,邀請教授學者作為嘉賓,符合文旅類節目的定位,為觀眾科普探訪過程中隨處涌現的歷史文化,不僅有助于增強節目的學術性,還滿足了觀眾增強文化自信的需求。
最后,盡管央視擁有高質量制作班底與口碑支持,但“娛樂性”是綜藝節目始終不能避開的話題,且娛樂明星的加持不僅能為節目帶來娛樂輕松的氛圍,還能吸引一定的粉絲。
3.2 嘉賓參與式體驗,賦能觀眾沉浸式觀感
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電視節目的創作要充分考慮相對廣泛的受眾及其喜好。文旅探訪節目的受眾定位廣泛,須具有一定影響力與知名度的人物參與,因為具有知名度與影響力的人物本身能輻射一定范圍內的粉絲群落。明星人物在節目中以探訪的形式參與式體驗鄉村的生活與巨變,觀眾對明星的喜愛與被代入感使其產生強烈的自我效能意識,這是一個讓個體感受到自身能控制全局的過程,從而得以沉浸式收看節目[9]。
《山水間的家》邀請知名的主持人或嘉賓作為節目的一個符號,以探訪者的身份進入節目,嘉賓本身成為節目體驗式傳播的核心,其所體驗到的點滴都透過熒幕傳達給電視機前的觀眾。這些觀眾不僅是與知名嘉賓息息相關的粉絲,還是電視節目的體驗者,他們共同建構一座穿越時空的“體驗式橋梁”。
“山水小分隊”作為形象符號進行的一系列體驗式傳播,也是節目的宣傳符號,嘉賓在節目中的活動與感觸能在很大程度上引發觀眾的共鳴與反思。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書本教科書式的描繪與朗讀式的口頭宣講,節目中嘉賓們與鄉民們一起勞作的畫面能給觀眾帶來最直觀的視覺沖擊。
4 結語
在文旅類節目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山水間的家》的創新表達是文旅節目發展的新實踐。整檔節目的創新表達主要體現在文旅主題、節目編排、嘉賓破圈這三個方面,同時從單一的電視表達轉向視覺、聽覺、想象等多維呈現,發揮了新媒體二次傳播的優勢,將傳統媒體的單一功能向多媒體延伸,跨屏傳播增強了文旅節目的影響力,意在書寫鄉村振興的鮮活故事,將小家與國家、個體與時代相融合,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了黨的富民政策,增強了中國的話語表達。
參考文獻:
[1] 王平,苗伊凡.“互聯網+”背景下電視文旅類節目的創意傳播策略:以央視大型文旅競演節目《魅力中國城》為例[J].新聞潮,2022(7):57.
[2] 方楠. VR視頻“沉浸式傳播”的視覺體驗與文化隱喻[J].傳媒,2016(10):76.
[3] 王燦,馮廣圣.情感喚醒與鄉村認同:從《向往的生活》看“慢綜藝”熱[J].新聞知識,2020(7):64.
[4] 郭鎮之,蘇俊斌.當代廣播電視學[M].復旦: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143.
[5] 張麗平,冷凇.融合文化創意與山水詩意的文旅綜藝節目:以《山水間的家》為例[J].電視研究,2022(12):76.
[6] 彭蘭.場景: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J].新聞記者,2015(3):25.
[7] 杭云,蘇寶華.虛擬現實與沉浸式傳播的形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6):22.
[8] 沈虹.創意傳播的溝通元與廣告創意傳播[J].廣告大觀(理論版),2012(8):49.
[9] 馮廣圣,王燦.鄉村社會中新媒體使用與人際關系的變遷:基于豫東南一個村莊的田野考察[J].中國網絡傳播研究,2022(1):102.
作者簡介:石琳潔(1997—),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融合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