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弘康 周超
摘要:隨著國家三孩政策的放開,新生兒的數量逐步增加,兒童空間的需求也在逐步上升,兒童空間問題逐漸顯現。我國的兒童空間存在大量問題,對兒童陳設設計的研究比較少,甚至出現了一些問題產品,影響了兒童的成長。很多人以成人標準設計兒童空間,對兒童居住空間的陳設設計趨于成人化,兒童空間的最初設計大都是由孩子家長選擇的,缺少對兒童特點和需求的關注。兒童群體具有脆弱性,因此兒童空間的設計極為重要。在所有兒童空間中,兒童居住空間是兒童接觸時間最長的空間,因此對兒童居住空間的研究變得極為重要。兒童居住空間對兒童的各方面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而空間中的陳設是整個空間中最為常見的,大多數陳設都與兒童直接接觸,陳設設計中的材料、形狀、顏色等方面都影響到兒童的身心健康,因此陳設的設計尤為關鍵。文章針對兒童居住空間中的陳設進行設計研究,從兒童居住空間中的硬性要求與動態需求中提出了“靜”與“動”這兩個觀點,從生理與心理這兩方面闡述“靜”與“動”,然后對這兩點進行一系列解讀,根據兒童居住空間的特點,從“靜”與“動”兩個方面分析兒童居住空間中的陳設設計,再探析兒童居住空間陳設設計的適應性和可持續性。
關鍵詞:兒童居住空間;陳設設計;適應性;可持續性
中圖分類號:TU241;J5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0-0-03
1 兒童居住空間的“靜”與“動”特點分析
兒童居住空間是兒童成長時期極其重要的環境之一,在普通居住空間的基礎上,還具有滿足兒童群體特別需求的功能,甚至存在基于兒童個體差異打造的特殊功能。
黃星華在2008年發表的《論兒童年齡對兒童房設計的影響》一文中提出,兒童房的使用期限與更新頻率通常與家裝中的其他部分同步[1]。兒童房的使用主體是身心不斷成長、發展的兒童,因此其設計應根據兒童的發展階段適當變化和調整[2]。兒童居住空間的特點是“靜”與“動”,可以從生理與心理這兩個方面來看。
1.1 兒童生理的“靜”與“動”
兒童居住空間要幫助兒童成長,首先要滿足其生理上的需求。兒童的生理需求主要包括身高尺寸和對睡眠、空氣、采光、溫度、濕度等的需求,這些可看為兒童空間的客觀“靜”需求,也是其最基本的空間功能要求,但生理需求是動靜并行的。
一是生理需求的“靜態化”與“動態化”,狀態上的“靜態”與“動態”。兒童居住空間要滿足兒童靜止狀態活動需要,也要滿足兒童動態的活動需要,要為兒童留有足夠的活動空間。
二是時間上由“靜態”轉向“動態”。兒童的身高尺寸隨年齡變化而改變,其居住空間設計上要有預設性,將空間設計的眼光放長遠,在滿足當時需求的同時滿足后期變化需求,這樣可以大幅節省成本。
三是尺寸上的“靜態”與“動態”并存。兒童空間的尺寸標準為固定標準,但兒童個體存在差異,要做到具體案例具體設計。
1.2 兒童心理的“靜”與“動”
心理上的“靜”與“動”更加明顯,兩者是結合的,心理需求的“靜”可以看作一種固定化的要求。在兒童居住空間中,無論兒童心理如何變化,其空間舒適性、安全性是靜止的,反過來說,其心理需求的“動”也需在這種“靜”的基礎上進行。
同時,兒童居住空間在滿足兒童當時心理需求時是“靜止”的,在兒童心理隨年齡增長發生變化后,其空間也要呈現一種“動態”,空間要根據需求改變;兒童在同一年齡亦可以看作一種“靜”,但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兒童又是“動”的,兒童居住空間也要“動起來”。無論是從橫向比較還是從縱向比較,其心理上的需求都是“靜”與“動”的結合。
“靜”是一種適宜性的,而“動”是一種個性,是一種可持續性的“動”,這是兒童空間陳設設計的原則。
2 兒童居住空間陳設“靜”的適宜性
兒童通常具有天真、活潑、好奇等性格特點,正是因為這些天性,兒童群體是脆弱的,新聞中常常可以看到發生在兒童身上的各種慘劇:誤食家中物品,不幸墜樓,手指被夾或者被卡。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發生,在兒童空間陳設設計上要做到適宜,這是“靜止”的規定,也是“靜”的硬性要求。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兒童居住空間的適宜性要求。
2.1 材料的環保性與耐用性
居住空間陳設材料的環保性不僅是指材料的可回收再利用,更重要的是指材料的無毒無公害。兒童通常好奇心較重,喜歡接觸物體,甚至品嘗,因此要嚴格把控兒童居住空間使用的材料,絕對不能使用劣質材料。
選擇環保材料可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保護兒童的健康。環保材料包括可再生資源、回收材料、低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涂料等。選擇材料時,應該仔細查看其成分和生產過程,選擇符合環保標準的材料。
選擇耐用的材料可延長陳設的使用壽命,減少材料的浪費和對環境的影響。耐用材料包括高質量的實木,不易磨損的地面材料,防水、防污、易清潔的表面涂料等。選擇材料時,應該考慮其適用性和使用壽命,并注意其維護保養方法。
2.2 家具的安全性與合理性
家具的安全性是兒童居住空間的關鍵,家具邊角的處理要做到去尖角、做圓角,同時鋒利的界面要打磨處理,在邊角或邊緣加上軟包或者橡膠套,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兒童磕碰造成的傷害。低齡兒童的床要在兩邊加上有效的護欄,防止兒童掉落。在空間中要避免放置大面積的玻璃與鏡子,各類木制家具也要做好打磨處理,避免出現木刺。兒童會攀爬家具,這就要求家具必須結構穩固,防止出現倒塌的現象。
對家具的選擇要具有合理性,首先是家具尺寸的合理。兒童的尺寸與成人不同,應從兒童出發進行合理的設計。例如座椅設計不合理,兒童長期使用,可能出現近視、駝背等現象。1974年,德國MOLL發明了青少年書桌,其桌面的傾斜設計可以糾正兒童的坐姿,輔助兒童脊椎正常發育和生長,合理的家具選擇對兒童來說至關重要。
其次是家具功能的合理。兒童家具設計應該考慮到兒童的使用需求。例如,床鋪應該能夠提供足夠的安全和舒適空間,儲物家具應該容易使用,方便整理兒童的玩具、書籍等。設計兒童家具時,要考慮兒童的實際使用情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設計元素,保持家具的簡單、實用性。
2.3 色彩的舒適性與教育性
色彩是一個空間中最直觀的表達,色彩的搭配會對兒童產生一定的影響。大多數兒童喜歡鮮艷、明快、純度高的顏色,但這樣的顏色大多不具舒適性。在空間陳設上大面積運用高純度的顏色,會降低兒童對色彩的敏感度甚至對其心智發展產生影響。
設計上可以選擇清新、淡雅的色彩搭配,保證整體空間的舒適性。色彩的選用應以保持兒童的良好心理和情感狀態為原則。使用柔和、溫暖的色彩,如淡藍色、淡綠色、淡黃色等,可以創造出輕松、舒適的環境,有助于兒童的休息和放松。此外,還要考慮到色彩的亮度和對比度,以避免過于刺眼或者對兒童視覺造成負擔。
色彩在兒童的認知和教育方面也有重要作用。2001年盧曉歐發表的《兒童家庭活動功能區中家具的色彩設計》一文中,對兒童家具色彩的研究認為,以兒童的心理成長發展特點為基本依據,能對兒童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產生潛在的影響[3]。在淺色中可以局部增加跳色或者有色的趣味裝飾,吸引視覺中心,裝飾可以融入教育意義,在豐富兒童居住空間色彩的同時增加趣味性。董雪的《兒童房室內色彩設計與兒童心理》一文也證明了色彩對兒童成長發育的重要性[4]。對年齡較小的兒童,應該選擇鮮艷、明亮的色彩,這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對年齡較大的兒童,可以選擇更加復雜的色彩組合,以幫助他們理解不同的顏色、形狀和圖案。
3 兒童居住空間陳設“動”的可持續性
當前在室內裝飾行業輕裝修、重裝飾的潮流下,陳設市場份額持續擴大,陳設藝術品不斷推陳出新,日益豐富的產品為環境裝飾提供了很多選擇;然而泛濫成災的生產、毫無克制的消費以及大量陳設藝術品的生命周期短暫,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負擔[5]。兒童家具的更新迭代非常快速,因此兒童陳設設計更要做到可持續。
兒童可分為多個發展階段,不同階段的需求有所不同,這就要求空間中的陳設具有“動”的可持續性。陳設應可以長期適應兒童不同階段的需求,針對這一需求,本文提出以下三個設計原則。
3.1 對生態環境的可控性
對生態環境的可控性是兒童空間可持續的第一層,實現生態可持續是當今世界的共同目標。在陳設品材料的選擇上做到可控,首先陳設要滿足3R原則——減少(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例如在窗簾上采用有機棉材料,其擁有良好的耐磨性、抗菌性、防臭性,有利于呵護兒童的皮膚。陳設品的工藝與生產流程要做到低碳,尤其是陳設藝術品的選擇,不能只追求吸引兒童的效果而不注重環保。比如一些電鍍工藝的陳設品,外表閃亮,能吸引兒童注意,但其生產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污染。
3.2 對兒童生理變化的成長性
兒童最直觀的變化就是生理上的變化,陳設的尺寸也須進行相應的改變。向東的《兒童家具》中提出了兒童家具尺寸的可成長性、功能的可成長性[6];李慷在《淺談兒童家具的實用性與成長性》中提出了“會長大的家具”的概念,同時指出每個時期為孩子更換一套家具,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是不現實的[7]。“會長大的家具”是指一套家具在兒童生理發生變化后,可以通過調節高度與寬度靈活轉換,滿足不同年齡孩子的需求[8]。
例如可調節高度的桌椅,可以根據兒童身高變化進行有效的調節;又如可以調節或者拼接的床,在嬰兒時兩邊可以放置護欄,到幼兒期可以增加其長度并將護欄拆除。丹麥FLEEXA是歐洲的兒童家具品牌,它提供后期再配置的服務,可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根據新的變化提供新的“零件”,這樣的可持續性能降低兒童成長成本,同時能很好地適應兒童成長。
3.3 對兒童心理變化的持續性
隨著兒童心理變化,兒童居住空間由對鮮明色彩多元形式的追求轉變為對個性主體的追求,由親子交流需求轉變為個人私密追求,由玩樂空間轉變為興趣空間。陳設的設計需要極大的預設空間,在幼兒期應采用針對大群體的分類設計,例如男生偏愛運動類,女生偏愛公主類,但不排除兒童的個別差異性。在根據大的群體類別分類的同時,在空間中留有裝飾空間,并采用可拆卸的陳設裝飾設計。隨著兒童的年齡成長,個性化追求增加,可在預留區域進行自主的個性化設計,將陳設從形式追求轉變為兒童的個性化追求,使陳設面對兒童心理變化保持可持續性。
兒童陳設設計具有以下幾個持續性作用。
第一,鼓勵自我探索。兒童居住空間的陳設設計應該鼓勵兒童進行自我探索和發現。比如,提供足夠的空間供他們玩耍、學習和創造,提供各種各樣的玩具、教具等。
第二,提供情感支持。兒童居住空間的陳設設計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幫助兒童建立積極的情感體驗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比如,在設計中注重親子關系,提供能與父母互動的空間以及能與其他兒童交流的社交空間。
第三,促進身心健康。兒童居住空間的陳設設計應能夠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比如,提供足夠的運動空間和活動機會、設計健康和安全的廚房和飲食區域、提供舒適的床上用品等。
綜上所述,兒童居住空間的陳設設計對兒童的心理變化具有重要的可持續性影響。一個良好的設計可以促進兒童的健康、幸福和發展,也可以為未來創造一個更加可持續的環境。
4 結語
目前對兒童居住空間的研究還有很多空白,首先要對兒童進行細致的分類,對不同年齡兒童的生理與心理進行系統的調研與分析,然后建立起完善的體系,根據空間中陳設“靜”與“動”的特點設計。
設計師要全面考慮兒童的需求和特點,如人體工程學、色彩、材料、安全性等方面,并注重可持續性和環境友好性。讓兒童在適宜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有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成長。希望本文能為相關行業工作者設計兒童居住空間陳設提供參考和啟示。
參考文獻:
[1] 黃星華.論兒童年齡對兒童房設計的影響[J].室內設計,2008(3):7-10.
[2] 李慷.淺談兒童家具的實用性與成長性[J].家具與室內裝飾,2004(12):24-25.
[3] 盧曉歐.兒童家庭活動功能區中家具的色彩設計[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1(1):91-93.
[4] 董雪.兒童房室內色彩設計與兒童心理[J].科技致富向導,2010(24):34,40.
[5] 向東,張魯平.兒童家具[J].家具與室內裝飾,2003(5):34-39.
[6] 孫磊,張乘風.基于色彩心理學的兒童娛樂空間的情感表達[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6):114-115.
[7] 孫含之,苗艷鳳.國內兒童家具及其室內空間的色彩分析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5):118-120.
[8] 喬國玲.陳設藝術的可持續性發展研究[J].藝海,2016(5):103-105.
作者簡介:萬弘康(1999—),男,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室內設計。
周超(1982—),男,安徽馬鞍山人,碩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設計理論及設計教學、建筑及環境設計、陳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