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彤 郭瑞
摘要:在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城鄉統籌快速推進、農村土地制度變革下,我國鄉村旅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國家和地方政府對鄉村旅游引起重視,我國的鄉村旅游已經步入主客共享的鄉村旅居時代。鄉村旅居場所的設計水準,直接影響城鄉統籌作用的發揮,因此要強化此類空間設計能力。敘事學是文學理論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敘述文本,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敘事作品”,空間敘事則將敘事文本的空間形式納入敘事維度。空間實體承載記憶,而巧用空間的時間性可以構建沉浸式體驗。文章認為,若把鄉村旅居場所視為一種敘事文本,類比文學文本所要經歷的選材、構思、框架搭建等行文流程和篇章、段落、句子、詞語等各個層次,其空間創造的策略可分為三個部分,即敘事主題的創造、敘事結構的構建、敘事場景的營造,從而實現敘事的空間化。棲居園空間設計探究的是人與空間的和諧統一,文章基于空間敘事理論對場地進行設計,以時間發展脈絡為主線,喚起場所記憶,通過“起承轉合”空間序列來呈現鄉村歷史、文化以及景觀等方面的精華,從而增強旅居者對當地環境的認知和體驗,營造具有集體記憶的場景,讓鄉村更具魅力,同時為鄉村旅居空間設計人員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旅居空間;鄉村旅游;空間敘事;空間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0-0-03
1 概念界定與聯系
1.1 棲居園鄉村旅居空間
棲居園鄉村旅居空間指在農村地區為滿足旅游及休閑需求而進行的空間規劃和設計,實際上是一種以旅為魂、以居為心的生活方式。傳統旅游是單一的“自然、景觀、度假住宅”模式,鄉村旅居則更注重有機融合自然環境、文化遺產、社會發展等元素,為游客提供一種自然而舒適的生活方式。在過去幾十年間,我國鄉村旅游經歷了從旅行到旅游、度假再到旅居階段,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的社會現象和時代進步的必然趨勢,表明鄉村旅游當前已進入以滿足城鄉居民不斷提升的旅游需求為目標的品質發展期[1]。因此,鄉村旅居場所的規劃設計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應從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文化背景等方面深入探究當代旅居者的需求,認識旅居場所產生的根源和動機,為未來鄉村旅居場所的構建提供經驗支持。
1.2 空間敘事理論
空間敘事理論是敘事學的一個分支,以故事或者情節為核心,用敘事學理論、敘事學內部結構和建造邏輯取代過去的建筑理論,通過認識、分析、創作空間等特定的表現手法來展示和詮釋空間內容。空間敘事性重點關注用戶的真實感受,以人為中心,從時間維度出發,提倡為空間體驗者提供一種具有故事性和互動性的場所環境。同時,敘事性空間具有凸顯空間體驗動態性、連續性等特征,不同情景間有暗含的關聯。從這個意義上講,敘事性空間設計就是一種動態設計。用戶的空間體驗可以由任何物件或場景的“點”構成,通過敘事主題與語言所形成的“線”串聯起來。經過空間的游覽和時間的流逝,獲得對“面”更為充分的體驗和認知[2]。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如何有序地整合空間中所要講述的單個故事并將其串連成一個共同體顯得尤為重要。
1.3 空間敘事與鄉村旅居場所的關聯性
在設計上敘事性空間注重營造敘事語境,通過營造一個豐富多彩、趣味盎然的情境來引起空間參與者的共鳴。在建構敘述語境的過程中,空間起著主導作用,運用載體思維以快速有效地提取故事中的空間要素。鄉村旅居空間設計中的敘事就是將特定的元素、符號和形式融入空間中,使旅居者在感知空間的同時,能感受到空間中蘊含的故事和歷史。在鄉村旅居場所設計中,空間的敘事性不只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對地方的人文與歷史的表達與詮釋。借助敘事性,旅居空間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提供住宿、追求放松的場所,而是一個可以讓人沉浸其中的故事空間。在空間設計中重視敘事,不僅可以增強旅居的體驗感,契合當代旅居者的認知特征,而且可以提高旅游空間的整體價值。
2 棲居園空間敘事路徑
2.1 擬敘事主題
通常而言,任何一個敘事性設計,都要先確定一個敘事主題,也就是創作一個故事的劇本。鄉村旅居地的空間敘事主題編寫主要應滿足三個方面:遵循場所的生態性、地域性和人本化。不管是題材還是劇本,都要緊扣設計場地的本土資源,結合當地的自然景觀、周邊環境、歷史人文等,實現與自然環境的對話與共生;提煉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文化,以其為敘事要素貫穿鄉村旅居場所,推動產業物質空間的融合和再生,建設和諧、宜業、宜居的鄉村;重視以人為中心的價值引導,要更多地考慮主體的多樣性,以人為本,為各種群體提供一個平臺和活動空間,創造出一個有集體記憶的場景。總而言之,有效利用當地資源,借助空間中的物質載體來實現故事表達,從而形成具有個性化和差異化的設計成果,這就是鄉村旅居空間設計的最大目標。
2.2 排敘事結構
空間敘事結構指的是將空間內部要素組合成為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線性序列,用以表現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的方式。它的表達方式可以參照電影、音樂等藝術形式中的“開始、承接、轉折、高潮、收尾”等段落,可以是線性敘事,也可以是多線性敘事[3]。事實上,故事就是一系列事件的組合,在這個過程中,人物活動與環境交互作用,造成人物性格和命運的改變。敘事則是把故事呈現給觀眾的一種方式。就像文學作品中一波三折的情節安排,在空間中的故事情節也可以起伏有序,從而增強敘事文本的戲劇性與可讀性。因此一個完整的空間結構,一定會有不同層次的轉折,人在空間中的體驗會伴隨情節線索的“起、承、轉、合”而持續發生改變。良好的空間結構有利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使建筑與環境相融,并且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心中的情緒共鳴也會慢慢被喚醒,而敘述的意義的指向也會發人深省。
2.3 造敘事場景
場景敘事化就是把情景敘述的對象置于情景中,將敘事主題從抽象的概念轉換為具象的物體,進而在具象的物體中升華敘事性空間的意義,使人與情景產生共鳴。場所情景的敘事化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定位,包括時代背景、場景記憶和受眾群體等,這些都可以影響場所情景的敘事化效果[4]。此外,設計師還可以通過色彩、材料、家具等來展示故事情節,讓場景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將關注點從原來的空間的結構呈現方式轉移到營造鄉村旅居場所的各個場景氛圍,深入探究空間深層意蘊與社會文化之間的聯系,從而增強旅居者的旅居體驗,提升原住民的生活舒適度,將設計敘事化的魅力發揮到極致。
3 敘棲居園空間時間脈絡
本方案研究地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藏龍島,面積約500平方米,共3層,以空間敘事學作為理論指導創造出一個柔和、充滿驚喜的空間。設計靈感來源于蘇州留園空間序列,在設計中化小空間為大內容,再利用界面阻擋流線劃分,突破原始空間的束縛,將室內空間與室外自然景觀融為一體,使空間更加溫馨、自然。
3.1 起——敘空間界面之韻
“起”是整個空間序列的開始階段。目的是讓游客入棲居園后,可以更好地體驗到空間中獨特的環境和人文文化。“起”的設計要營造出一種輕松、舒適的空間氛圍。棲居園的入口設計用狹長的長條曲廊與露天庭院承接,光線隨著建筑韻律變化引入室內,這種曲徑通幽的結構運用空間尺度、行進方向等塑造空間表象,進而更加明確地劃分空間場景,表示旅居空間的開始。同時,利用景觀、光線等自然要素來烘托空間的神秘感,可為旅居空間高潮部分的展示埋下伏筆。在空間內,不同程度的遮蓋圍擋往往會帶來獨特的空間節奏韻律,通過環境賦予人不同的精神感受,激發旅居者的探究欲望。
3.2 承——敘空間意境之深
在“起始空間”之后,空間序列需要一個平滑的過渡空間,被稱為“承接空間”,它在空間整體上起關鍵性鋪墊作用。承接空間在人對空間的體驗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因此在空間營造上必須能夠承前啟后,不僅要承托起始空間,還要為隨后的“收合空間”做好準備,只有這樣才能讓空間布局前后銜接,形成一個有頭有尾的有機整體。通過場地與運動路徑的交叉和重疊以及路徑節奏的變化來模糊棲居園的空間邊界,以延長空間內體驗者的“心理時間”。對運動路徑變形,可以通過改變方向,使路徑曲折盤旋,或者在剖面上體現高差錯落,控制變形的節奏,旅居者可以利用場景的多元選擇性,自行規劃行走路徑,體驗方向多變、視點可選擇性強、場景相對碎片化的模糊性空間。
古人云:“急行無好步。”只有通過延長心理體驗時間,才能達到“承”之過渡,從而帶來豐富而不局促的多元體驗[5]。隨著時間的延長,旅居者的認知環境會更加深入,“心理時間”也會增長。而這種增長正是由于旅行帶來的大量信息輸入,它們可以幫助旅居者更好地理解環境,以及鍛煉旅居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與人溝通的能力,使“心理時間”長于“運動時間”。
3.3 轉——敘空間節點之新
“轉”的特征就是突然性,意味著高潮空間的迫近。隨著空間節奏斗轉及時間的推移,體驗者心中積累的情緒在各個空間節點層層迸發,眼前的景色連線成片。這種斗轉不僅僅是空間本身的轉換,也是人在其中感受到的一種情緒上的共鳴,從而引起強烈的情感反應,更加深入地感受空間的魅力。棲居園的“轉折空間”即利用空間中的各個節點,采用虛實空間相結合的方式來阻斷人對外部環境的視線劃分,同時暗示出入空間的位置與方向,有明顯的空間導視作用。例如,院落空間是旅居者休息和交流的地方,可以創造出一種自然的滯留感,在滯留的過程中,人們會主動觀察位于院落兩側的出入口,從而產生一種自覺的轉折。“轉”在空間序列中不可忽視,“轉而不滯,轉而不竭,猶如游覽名山,行至絕境,突見峰回路轉,豁然開朗,另有新天地,令人眼花繚亂,耳目一新”,于是,達到“合”的最高境界。
3.4 合——敘空間收束之味
“合”是空間序列的高潮,也是空間整體排列順序的終章。雖然是結束,但空間余韻猶存。環境和建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從環境到建筑,從空間到自然,最后匯成永恒的情感共鳴。就如托伯特·漢姆林所說:“建筑序列自然而然地導向某個規定的結束。這一結束應該是序列藝術的高潮,也應該是這一序列在功能上的高潮。成功的建筑布局有一個極大的竅門,那就是每一個自然序列的結尾都有一個充分的高潮。”[6]“合”在意蘊上又呼應“起”“承”“轉”,如此,首尾相輔相成,從而構成一套完整的空間次序,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棲居園的“收合空間”實際上是整個建筑本身。場所整體圖底關系干凈整潔,以簡潔的構圖、清晰的幾何關系、豐富的層次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建筑實墻用以界定空間分割,并以水為中心形成了一系列環狀水上垂釣活動,在庭院中挑選一個便于觀賞的角度,便可看到花草樹木、流水、湖泊、山巒等自然美景,感受到自然和人文交融的藝術魅力,體驗到建筑美學、景觀藝術、雕塑藝術和景觀設計的融合,獲得自然、舒適、自由的體驗。此時,移動是相對靜止的,但感知是持續的,形成了一種近似于停頓的景象,這種停頓只是旅居者在移動時的停頓,他們對空間環境的欣賞和感悟并沒有因此而停止。“合”即“升”,建筑空間以其雄偉的體量和精湛的藝術功力成了整體空間的節點,將建筑與周邊環境相結合,并在多個維度激活空間屬性,讓空間回歸自然。
4 結語
鄉村旅游是一種綜合性的旅游活動,不僅涉及經濟、社會和文化,而且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近年來,鄉旅場所設計出現鄉土符號的濫用、“網紅”場景等注重外在而缺失內涵等問題,對游客缺乏吸引力,失去了鄉土文化內涵的傳承與發展。
本文以空間敘事理論為依據,深入分析建筑關聯性場景空間的敘事邏輯,將文本情境與敘述情節深度、全方位融合,從整體上推進敘事情節。運用“起承轉合”序列完善空間敘事結構;將鄉土性和現代性有機融合,達到旅居者與旅居空間的和諧共生。鄉村旅居場所設計不僅要體現當代人、建筑與環境的關系,還要考慮其本身的美學價值,以及如何通過設計創造出意味獨特、精神內涵豐富、環境優美、宜人樂居、健康養生的多元空間,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鄉村旅居空間的創新設計,以促進鄉村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勇.高質量發展視角下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路徑思考[J].農村經濟,2020(8):75-82.
[2] 李毅.民宿空間中的敘事性設計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20.
[3] 楊榮清,謝玉航.基于視覺感受的湯山礦坑公園景觀序列研究[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5(3):70-74.
[4] 杜文超.空間設計中的敘事性理論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1(1):20-23.
[5] 徐應錦,王冬.起·承·轉·合:解讀巍寶山長春洞空間布局的結構章法[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9,34(2):95-100.
[6] 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則[M].鄒德儂,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2:12.
作者簡介:李映彤(1969—),男,上海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郭瑞(1998—),女,河南駐馬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