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艷
摘 要 大單元教學要求教師立足單元整體內容,統整單元教學結構,關聯零散化知識點,構建嚴密有序、邏輯清晰的教學脈絡。從主題、目標、任務、評價等教學步驟出發,探究初中語文應用大單元教學模式的完整過程,旨在啟發一線教育者。
關鍵詞 大單元 教學策略 統整關聯 主題 目標 任務 評價
大單元教學包含大主題、大目標、大任務、大評價等教育要素。將諸多要素串聯起來,構成有結構的教學整體。統整單元結構、關聯零散知識點,是大單元教學的基本設計思路。
一、深挖教材編撰意圖,明確大單元主題
初中語文教材是由多個教學板塊組成的單元整體,包含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板塊等。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不可人為地割裂教學模塊,而應將之視為一個整體,探究單元板塊之間的內在關聯,立足整體統領多元模塊,分析教材編撰意圖,從中提煉大單元主題,再結合大單元主題設置大情境,鋪設大任務,啟迪學生階段性學習思考,使學生帶著情境思考步入課堂,正式拉開大單元學習的序幕。
例如,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以下簡稱為“本單元”)教學活動中,教師分析教材內容可知:本單元包含5篇散文閱讀、一個寫作教學板塊和一個綜合性學習板塊。其中,閱讀內容以不同角度分別闡釋作者對人生的體悟,重在生活體驗的傾吐。而寫作內容的“語言要連貫”目標也與生活性內容存在緊密關聯。綜合學習板塊的“我們的互聯網時代”主題在生活性特征的基礎上兼具時代性特征。教師因此提煉本單元教學主題為“互聯網+生活”,并結合此主題進一步創設大情境問題:“《朗讀者》綜藝在社會上引起較好反響,其細致入微的生活共鳴、蘊意雋永的清新哲理給予人振聾發聵的感悟。本單元學習中,讓我們仿照《朗讀者》承辦一期班會節目,請大家在單元學習中深度體味五篇散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以此為命題抒發個人感悟,將朗讀與感悟以視頻形式記錄下來上傳至班級群組,活動采取班級選拔的方式擇優錄取6條視頻,創編一期《朗讀者》班級活動。”該情境與學生最近發展區、興趣喜好點相結合,在學生中收獲較好反響。學生能投入情境思考中,帶著問題展開大單元學習篇章,為后續教學活動做好情境鋪墊。
二、細化分類知識結構,統領大單元目標
從單元編排結構來說,教材包括知識結構、選文結構、助讀結構和聯系結構四個基本維度。包含多樣化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教師應細化整體本單元知識結構,構建教學清單,在結合清單和課程標準提煉大單元教學目標,為后續教學設計提供依據和參照。大單元目標的確立需有細化分類,包括核心素養發展目標、獨立課時目標等。目標的層層細化能初步建立單元教學框架,搭建完善、系統的單元知識體系。
仍以本單元教學為例,教師結合大單元教材內容和知識結構,提煉大單元總目標如下所示。
(1)主題目標:通過閱讀、實踐活動與思考,豐富學生對文本情感的體會,延展學生對生命、生活、親密關系等人生命題的看法,培養學生思辨性與人文精神。
(2)閱讀目標:提煉每篇散文的優美詞句、寫作手法、語言風格、結構特征、情感思想等要素,深化學生散文解讀能力,強化學生閱讀素養。
(3)寫作目標:結合單元思考,以《生活》為命題展開自由寫作,要求語意連貫,邏輯流暢合理,真情流露,喚醒讀者閱讀共鳴。
(4)綜合學習目標:結合單元主題和活動需求自主查閱線上資料,打通線上學習通道,培養線上自主學習能力,形成個性化查閱、分析、整理資料,制作學習課件、視頻、獲取優質學習資源的一般方法,強化學生信息助學素養。
系統化大單元目標的設計能建立大單元教學框架雛形,實現大單元知識統領與關聯的和諧統一。
三、編排獨立課時內容,布置大單元任務
教師結合目標與現行教學材料,以重整教學結構的方式編排獨立課時教學內容、統領單元教學脈絡,再結合獨立課時內容目標設計指向性強的大單元任務群,使大單元教學計劃呈環環相扣、觀念緊密的教學態勢。單元課時任務的統領需注意改善傳統教學一課一令、課課獨立的教學格局,將聽、說、讀、寫融于一體,突破能力訓練相對分散的教育格局,為學生學科學習提供創新思路。
仍以本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將四維教學目標分化入獨立課時中,設計《背影》《白楊禮贊》《永久的生命》《我為什么而活著》《昆明的雨》《寫作教學》《綜合性學習》《朗讀者》共八個課時。其中前六課時為新知探索類課時,后兩課時為總結、復習類課時。教師立足新知角度,設計《永久的生命》課時的教學任務如下所示:
(1)素材采集任務:請學生在課外利用互聯網+資源廣泛地搜集相關材料,以感悟“生命”為目的,整理有益材料并分類、提煉重點內容,帶入課堂與小組同學分享。
(2)思路整理任務:運用批注法展開閱讀探究,記錄即興閱讀靈感,在課尾10分鐘撰寫100—200字閱讀體悟,內容不限,立意自擬。
(3)閱讀梳理任務:小組合作繪制《永久的生命》思維導圖,將本課涉及的教學重點融入思維導圖中,參與班級評比。要求內容詳實豐富,知識關聯表達正確,圖文排版清晰易懂。
(4)手抄報任務:小組合作繪制精美手抄報,以色調、排版、圖文結構展示對本課內容的理解。要求手抄報包含1—3句本課重點語句。
豐富的課堂任務進口大單元教學目標,貫穿于學生學前、學中、學后過程,能有效激活學生主體意識,落實大單元教學目標,推進教學進程。
四、精設成果匯報標準,構建大評價體系
評價貫穿全程是大單元教學的又一顯著特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將評價教學及其指導建議列為單獨的教學指導模塊,其重要價值不言而喻。在單元教學尾聲,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總結性課程,請學生將單元學習成果以特殊活動形式進行統領匯報,使學生自主摸索單元知識重點之間的關聯性。教師采用多元評價方式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啟迪學生反思總結思維,促使學生加強自我學習認知,收獲寶貴學習體悟,助力核心素養教育的落實和發展。
例如,在大單元尾聲。教師將承辦電視節目的活動委派給班委會,由班委會帶領學習小組長商議分工,協調任務。教師則在此過程中整合前期學生在大單元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制成單元評價表格。在成果匯報課堂上,學生小組各司其職,仿照朗讀者節目流程設計“卷首語”“開場白”“經典語錄公示”“朗誦+感悟節目”“結束語”等活動環節,并組織采編播小組、小組代表、主持團隊等人員結構。教師隨機記錄學生表現,為整體匯報成果提出建設性、診斷性意見。在節目尾聲,由教師綜合評價,發放評價表,請學生以自評、組內互評的方式回顧大單元學習歷程。學生能在多元評價過程中收獲寶貴學習經驗,豐富語文學習體悟。
綜上所述,教師可以在教材中提煉大主題,創設大情境,以喚醒學生探究興趣,為大單元教學建立良好開端;教師可以立足知識內容設計大目標,分化大目標至獨立課時,再為目標匹配細化課時任務,使大單元教學結構初具雛形;教師可以創設成果匯報活動,在總結類課時踐行評價教學,以大評價體系作為單元學習的圓滿結尾,幫助學生梳理階段收獲,更正自我學習認知,總結學習經驗教訓。如此,構成完整的大單元教學體系,達到“升華單元育人效果”的教育目的。
[作者通聯:福建廈門市湖里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