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夫
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齊國權臣田常攝政專權,攛掇已成傀儡的齊簡公伐魯。其真正目的是想借此消耗高、國、鮑、晏四大家族的實力,為自己最終獨霸齊國做準備。孔子其時流亡在衛國,聽說父母之邦遭受大國入侵,十分焦急,派遣子貢前去化解魯國危機。子貢搖唇鼓舌,居然說動齊、吳、越、晉四國國君,使其互相攻伐,而魯國的危機因此得以解除。子貢是怎樣操作的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完整、詳盡地記述了子貢“說四君動五國”的過程,頗具戲劇性和傳奇色彩。
子貢首先趕到齊國,面見田常,進言道:“聽說您要討伐魯國,我認為您這么做很不明智!因為魯國是個弱國,而吳國兵精將勇,所以您應該對吳國開戰。”
田常聽了一頭霧水,以為眼前來了個神經病,不禁勃然大怒:“你在胡說什么呢?”
子貢卻不慌不忙道:“您的對手是齊國國內其他家族。您戰勝了魯國,他們就會跳出來瓜分戰利品,這樣對您恐怕不利吧。相反,您要是與吳國開戰,您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鏟除他們。”
田常一聽恍然大悟:“先生所言甚是有理啊。只是現在大軍已經開赴魯國了。我要是改變作戰計劃伐吳,恐怕會被別人看穿我的意圖。”
子貢說:“這事簡單。我去面見吳王,讓他攻打齊國,您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與吳國開戰了。”
田常大喜,拜請子貢辛勞前往說服吳王。
這里,子貢采用了“佯謬”的勸說技巧。佯謬,即有意出錯。子貢見到田常既無客套,也無寒暄,劈頭就說對方攻伐魯國是錯的,讓田常不爽。但接下來的佯謬卻一定逗樂了田常:魯國因為弱小而難以討伐,吳國因為強大容易討伐。“難伐”和“易伐”的理據十分荒謬,有意逗引對方的反駁。當對方開始反駁時,正好中了子貢的欲擒故縱之計。
子貢來到吳國,向吳王夫差進言:“齊國現在準備攻打魯國。要是齊國贏了,那么他們就會挑戰到吳國的地位。大王不打算伐齊救魯嗎?”吳王說:“先生說得很對。但是寡人聽說,越王勾踐近期正在重組部隊,招兵買馬。寡人擔心越國會來伐吳報仇,因此寡人想先討伐越國,再去伐齊救魯。”
子貢一聽連連搖頭說:“君王這就錯了。齊強越弱,您不攻齊而伐越,那么天下人就會覺得您不勇敢;齊強魯弱,如果您伐齊救魯,天下人就會覺得您是在匡扶正義,扶助弱小。您寬恕越國,天下人就會覺得您寬宏大量。”
子貢繼續說:“臣愿意為大王游說,消除您的憂慮。”
吳王大喜,于是子貢即刻前往越國。
在此,子貢采用了“示警”的說服技巧。示警,就是讓對方在習焉不察中感受到確定無疑的危險。子貢的示警談話效用表現在:齊國本來強大,一旦吞并魯國,會進一步做大,到那時,吳國和齊國爭霸,就會處在下風。
吳王在習焉不察中猛然意識到危險處境,內心平衡被打破,就不能不尊重對方的存在并重視對方的意見。
越王勾踐聽說大名鼎鼎的子貢來了,于是親自出城迎接子貢。越王恭敬地說:“先生來到鄙國,真是鄙國的榮幸。請問先生有什么教誨嗎?”
子貢向越王坦白道:“臣勸吳王伐齊救魯,但是吳王擔心大王伐吳報仇,想要先伐越再攻齊。”
越王大驚失色:“請先生救我一救。”
子貢說:“夫差為人殘暴,又窮兵黷武,搞得國內民怨沸騰。現在君王您只能順從他的心意,出人、出力、出錢幫他攻打齊國,讓他放松警惕安心北上。
如果齊國勝利,吳之兵力必定大損;如果吳國勝利,那么夫差在志得意滿之下,一定會接著攻打晉國。不才愿意為您去晉國走一遭,說服晉君與我們合作,共同對付吳國。到那時,吳國的精銳部隊全部消耗在齊國,重兵又被晉國牽制住,后方空虛,您就可以報仇了!”
越王大喜,再三感謝子貢。
這里,子貢采用了“推演”的說理技巧。推演就是設定一個前提,依據具體情形加以推演,從而得出讓對方信服的結論。子貢為說服越王,就采用了推演說理的方法:夫差為人殘暴又窮兵黷武,您只能順從他的心意,出人、出力、出錢幫他攻打齊國。在這個前提下,推出“吳國敗則精銳部隊全部消耗在齊國,勝則又被晉國牽制住,后方空虛”的結論。這種推演反映了游說之人的思維水準和駕馭語言的能力,但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極具欺騙性和誘惑力。當對方倉促之間難以證偽只能認同之時,便已落入彀中。
離開吳國,子貢來到了他游說列國的最后一站——晉國。? ? 見到晉定公,子貢說:“不才此來是為了提醒君王,吳國的大軍將席卷齊魯大地,挾威而直逼貴國,威脅您的霸主之位。所以請君王您一定要早做準備。”
晉定公大驚,忙問:“那夫差竟如此囂張!依先生看,寡人該怎么辦呢?”
子貢說:“與吳國的死敵越國結盟,然后厲兵秣馬,準備迎接吳軍!”
晉定公點頭道:“嗯,好主意,當年我們可以扶持吳國搞定楚國,現在我們也能扶持越國搞定吳國。多謝先生不遠千里前來提醒!”
在此,子貢運用了“順情”的勸說技巧。所謂順情,就是審時度勢、順承情理。吳國大舉伐齊,意在吞并中原后劍指北方,這個道理,晉定公一定心知肚明。在這樣的情勢下,只要有人推波助瀾,順情點撥,便會正合對方心意。
就這樣,子貢完美地達成了自己的使命,不費一兵一卒,只靠著一副燦如蓮花的唇舌,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十年之中,將五國局勢大洗牌。其計謀之高明,技巧之嫻熟,說理之恰切,成效之顯著,在歷史上留下光彩奪目的一筆。
(摘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