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巴吉
文化館是政府設立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在堅持文化自信、大力發展繁榮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過程中,文化館承擔著向人民群眾宣傳先進文化,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職能。長期以來,各級文化館承擔和承辦各級政府舉辦的各類規模不同的群眾文化活動,并從音樂、舞蹈、戲劇、曲藝、書畫和攝影等藝術門類 ,對人民群眾開展文化展演、藝術培訓、隊伍培養等群眾文化工作,在實現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
進入21世紀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成為世界性文化發展的課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0月召開的第32屆大會上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作出了明確的界定:“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借助聯合國的倡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世界范圍開始興起。中國作為世界歷史四大文明古國唯一沒有斷裂文明傳承的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自然責無旁貸,任重道遠。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約》頒布,我國迅速自上而下地開展了此項工作。國家在各級政府文化主管部門都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職能大都落實到了各級文化館。各級文化館也相應設立了專門部室,配備了專業骨干隊伍和相應的技術設備,使文化館工作又增添了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神圣職責。
文化館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生力軍,這與文化館的工作屬性是密切相關的。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就十分重視保護優秀的傳統民族民間文化,曾多次組織開展對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在20世紀80年代,國家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十大文藝集成(志)書的編纂工作,對我國各民族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搜集整理和編纂工作,并匯集成冊,在國家統一規劃指導下,各省(區)都編纂出版了十大文藝集成 (志)書。這期間,各級文化館都積極參與到此項工作中,做了大量細致扎實、富有成效的田野工作,搜集、整理、記錄、存檔了數量頗豐的第一手資料,這項工作就是我國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序曲,文化館也在長期的民族民間文化搜集、整理、研究中鍛煉了隊伍,培養出了一批熱愛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行家里手。實踐證明群眾文化工作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
截至目前,我國已公布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青海省已公布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搜集、整理和逐級申報的過程中,各級文化館都承擔了大量具體、細致的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雖然與過去黨和國家保護優秀民族民間文化一脈相承,但它又不是簡單的等同,它必須遵循嚴格、規范、科學的保護原則,特別是2011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各省(區)又都相繼出臺了保護《條例》,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升到了有法可依的重要層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生命記憶,是人類創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類永恒的精神家園。
文化館在具體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如何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實際,理清思路,作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這是需要文化館認真應對、必須解決好的課題。筆者認為,文化館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當作文化館的一項重要職責和艱巨任務常抓不懈。做到機構、人員和經費的落實。要選用懂專業、熱愛民族民間文化的人員長期、持續地開展此項工作,要保證國家和各級政府的保護專項經費做到專款專用,確保保護工作能穩定、持續、有效、深入開展。二是要做到保護的長遠規劃和階段性目標任務相結合。在保護過程中,文化館要組織專家學者對相關保護項目進行論證、整理,并應用現代高科技和數字化的手段對一些傳統瀕危的技藝、民間藝術遺產進行原始刻錄、編輯,建立起檔案數據庫,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清晰的源流演變史料,并對其藝術價值進行細致的研究和論證,確定不同的遺產申報級別,在被列入不同層級的保護名錄后,制定出對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長遠規劃和階段性任務,腳踏實地地把保護工作落到實處。三是要根據不同層級的項目,有的放矢做好保護工作。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除了向聯合國申遺成功的項目,目前在全國分設了國家級、省(區)級、 地(市)級 和縣級不同級別的保護名錄,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最前沿, 應該按照輕重緩急做好具體的保護工作。同時,要在開展保護的過程中,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大力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研究工作, 從基礎理論研究到社會運用 ,結合文化市場資源和旅游資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自身存活傳承開辟出多樣化的渠道和空間。
三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終極目的是原生地、原真性和原生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活態傳承。這種特征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難度。活態傳承強調的是以人為載體的生生不息的世代傳承。這就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存在不確定性、復雜性和艱難性。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公約》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1)口頭傳統,包括作為無形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禮儀、節日慶典;(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技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在我國的活態存活區域大都在農(牧)業區域的特定族群中,當今世界城市化、現代化的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人員跨區域的大量流動,人們對物質財富的追求,讓諸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所以,在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它的傳承就顯得特別重要。就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而言,除表演藝術類在滿足人們娛樂心理的同時,容易獲得經濟效益外,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投入和產出可能都不能成正比,這就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尷尬境地。
文化館要直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存在的困難,要迎難而上,做好政府主管部門的幫手,做到因勢利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決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首先,要加大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從堅持文化自信著手,挖掘出不同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價值,提升非遺傳承人的認同感和榮譽感,提高他們對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重大意義的認知度。在條件允許情況下,還可以讓一些適應青少年兒童學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進入校園。其次,做好政府職能部門的助手,利用政府部門的扶持、引導和政策支持,開辦各種培訓、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輔導培訓班,采用面對面、點對點、手把手“言傳身教模式”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對個別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采用特殊、具體的規則來延續它的活動傳承。最后,文化館要調動各種社會潛在的力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注入生機和活力,引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自身的造血功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產品成為文化旅游市場中的重要消費品,在“詩和遠方”中尋找到活態傳承的先機,最終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保護。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一項長期、系統、艱難的工程。文化館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總結積累成功的經驗,發揮出重要的職能作用,肩負起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的神圣使命。
(作者單位:海西州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