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大力
根據青海民族大學政治學院心理教研室2021年的一份讀書問卷調查的數據顯示,二三年級中就有近48%的學生對讀書提不起興趣,甚至厭倦讀書,全國的非重點學校也大致存在這樣的問題。
曾聽過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一位海歸留學的教授回來,在參加朋友的聚會時,朋友問他讀那么多書有何用,賺得工資還沒有他給員工發得多。教授一笑說:“的確沒什么用,不如老板您成功。”說著自飲三杯。發問的這名老板似乎想向在場的人宣告自己的成功人生以及資本的勝利。但他似乎并不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不讀書的成功只能是一時,而熱愛讀書且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一旦取得成功,那是一世的。那么,讀書到底能帶給我們什么呢?
所謂讀書習慣的養成與工作、薪金、地位沒有關系,而是要把它當作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影響一生,受益一生。自古便有“書中自有黃金屋”“學而優則仕”等名言佳句,人們需要真正懂得讀書背后的真正涵義。于丹把讀書分為兩種,即“有用閱讀”和“無用閱讀”。所謂“有用閱讀”便是為獲取知識而進行的閱讀,為了在社會職業中提升自己而閱讀。在當今這個快餐化的社會中,閱讀顯然是重要的。但是比這個更加美好的境界便是“無用閱讀”,那是一種為生命,為成長的閱讀,它不見得能使人直接獲取學歷,不一定能提升專業技能,但它能凈化人的心靈,給予精神的慰藉,內心的飽滿。帶給人豐富的精神世界、幸福感和安全感。
糧食養人,讀書養心。讀書的意義就在于使一個人心靈遼闊、自由,讀書改變的是我們面對滄桑沉浮的坦然態度,改變的是我們和世界相遇的方式。那么當今社會為什么還有很多人不愿意讀書呢?本人總結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社會迎來微時代。微時代受當代人的歡迎,人們工作忙碌,平時很少能聚在一起,想知道朋友們生活近況,只要打開手機,就可以走進千里之外朋友的工作生活,微博、微信、朋友圈、短視頻等展現著朋友們的生活種種。微時代可以拉近我們與遠方朋友的聯系,也讓我們變成每時每刻都在刷著手機的“低頭族”,無形中占據和花費了人們大量的時間,心態也會隨之浮躁,潛心讀書幾乎變成了一種空談。
二是生活方式快餐化。現在生活節奏被拉得很快,動車不斷提速,網絡4G變5G,信息現代化已經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這把雙刃劍在第一時間給予了我們各種資源,使我們不斷追求速度、效率,卻忽略了效果、吸收。
三是把讀書當成就業的工具,僅僅當作是敲門磚,門敲開了,磚頭就無用了。很多人不明白讀書大多與利益無關,更重修身養性,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是一本萬利的,是受益終身之事。以清代名臣曾國藩為例,他說自己天資愚鈍,但他10歲時就已飽讀詩書,后來不僅前途無量,還專門撰寫《曾國藩家訓》一書,使其家人受益,而且他們都成了同時代道德品行的楷模。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對于如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讀書要端正態度,擺正心態
“退筆如山未知貴,讀書萬卷始通神。”兩個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同去做兼職,一人抱著“體驗生活,鍛煉自己”的心態;一人只為賺取零星報酬。忙碌一整天,前者不覺勞累,感覺充實滿滿,后者甚覺疲乏。同樣的工作量為什么會造成這么巨大的不同?原因就在于心態、目的不同,所得的結果也大不相同。如果一個人始終篤信“娶妻是為了生子,養兒是為了防老,讀書是為了升官發財”,那么這個人行事做人必然會顯得淺薄庸俗。讀書的意義在于融入生活,領略生機。道不擺不明,理不辯不透,在發達的物化世界,以正確良好的讀書態度才能在巨大的物質誘惑面前保持理性,懂得感悟人生。
二、讀書需要嚴謹執著,專心致志
“積學以存寶,酌理以富才。”讀書求知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做學問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循序漸進,慢慢積累。這就要求我們需要有嚴謹執著的精神。“躲進書中成一統,哪管外面亂哄哄。”不受外界打擾,不能急功近利。學貴有恒,只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的決絕,才能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讀書要專心致志,中國古代大哲學家朱熹曾說:“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讀書的門徑在于專心致志且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三、讀書要有所選擇,既要博覽,又要專精
讀書是讀者和著者心靈的溝通,靈魂的交流。兩個思想碰撞疊加,思想的厚度也因此融合生成。圖書館的書浩如煙海,一個人窮其一生也不可能全部讀完,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愛好選擇適宜自己的書,選擇能夠給人思考和力量的書。切不可毫無選擇,拿來主義,亂讀一氣;亦不可還沒有相應基礎知識做鋪墊,便攀登生澀難懂之文,這樣便會打擊自己閱讀的積極性。書籍是青年人的思想營養,不僅要愛讀書,更要會讀書,學會涉獵與精讀。當代青年人要多讀經典著作,提升境界,凈化心靈,視野會更加開闊和久遠,思想也會更加健康和充實。大學生更要多讀與本專業相關的學科著作去擴大知識范圍,博采眾家,取其之長。對于經典著作要精讀和熟讀,對于一時讀不懂的,要反復精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博覽和專精是不可分割的兩種方式,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四、讀書要多思善疑,知行合一
書籍是后于人類文化而存在,卻是整個人類文明的鏡子,書籍便是歷史傳承下來的重要載體。那些存在于我們腦海中的已經熟記的知識,既是我們接受新知識的基礎,也是產生新才智的源頭。讀書的關鍵就是要抓住書的重點和難點,深入思考,通過溫故而知新,使知識不斷深入。對于疑難之處,反復琢磨推敲,必會進步。正如朱熹所說:“始讀,未知有疑;其次餓,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漸疑漸釋,以至于融會貫通,都無所疑。”而且,讀書的根本目的還是要知行合一,用所學知識來指導實踐,只有將讀書與實踐結合起來,才算做到了“讀書活,活讀書”。聚點滴之水,方可成飛瀑。此刻打盹,你將做夢,此刻讀書,你將圓夢。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根據多年的讀書經驗,要想養成一個良好的讀書習慣,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多與比自己知識、學問多的人溝通交流。久而久之,突然一天就會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愛讀書的人。
綜上所述,從某種意義上講,讀書的兩個目的:一是掌握賴以生存發展的知識,第二是改變人生的價值觀,這一點尤為重要,更是讀書的真正意義所在。程頤說:“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高爾基曾說:“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爛泥塘里站了起來。”就此而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因為讀書的啟迪是一種歷久彌新的蛻變,是對污濁的洗滌,是心靈的放飛,是作者與身處時代的對話,是滾滾紅塵中的共鳴,是想方設法凝視卻留不住的背影,是履行前世今生美麗守候,是城市轟鳴工地里的一方凈土,是培育藏在心靈深處的高貴氣質。在人生這條道路上,因有讀書為伴,而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參考文獻:
[1](蘇)格魯茲杰夫(И.Груздев).高爾基傳[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18-19.
[2]孟子·盡心下[M].商務印書館:1978.12.
[3]王安石詩集[M].中華詩詞出版社:2000.57.
[4]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紀念白求恩[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0.
[5]蘇軾.柳氏二外甥求筆跡二首[M].黃河文藝出版社:1999.12.
[6]王國維.人間詞話[M].延邊人民出版社:2001.13.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