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瑋琪 楊倩雯 何西兵



為闡析江西紅色文化領域的研究演進狀況及趨勢,以CNKI為數據庫獲取了2012.1.1~2021.12.31的江西紅色文化研究成果,運用CiteSpace可視化技術繪制出當前江西紅色文化研究的知識圖譜,全面分析江西紅色文化的發文數量、熱點分布、作者和機構間的合作數據。結果表明江西紅色文化研究有著很強的地域性;研究方向愈加偏向實際化和實踐化;交叉學科的研究領域已開始呈現,其研究內容也逐漸有了分化的趨勢;研究力量偏于單線發展,作者間與機構間缺乏聯系與合作。
在紅色資源受到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的背景下[1],紅色文化備受關注。同時,江西紅色文化的研究成果數量也在逐年增長,國內眾多學者從江西紅色文化的內涵、發展策略和思政課等方面開展了多元視角研究[2],例如王帆將江西紅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分五部分逐步探索發展路徑[3]。
基于此,為清晰了解江西紅色文化研究現狀,幫助研究者厘清該領域的發展趨勢,現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為數據來源,利用CiteSpace-6.1.2軟件將江西紅色文化所納文章進行可視化分析,以期進一步推動江西紅色文化的研究。
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數據來源
研究文獻資料來源于中國知網的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為了解江西紅色文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采用高級檢索類型,檢索項主題為“江西紅色文化”,時間段設置為2012.1.1—2021.12.31,共檢索出246篇論文,隨后對文獻數據進行主題篩選,剔除與紅色文化研究不相關的論文44篇,例如高校課程、調查分析等方面的論文,同時也刪除劇本研究、期刊推介等非學術性文獻,最終得到有效文獻202條,保存為download_Refworks.txt文件。
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綜合法、內容分析法和統計分析法進行可視化的知識圖譜分析。
江西紅色文化研究概況
發文數量
年發文量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該領域的發展走勢,可較為清楚地探析紅色文化研究的動態演進過程[4]。現依據Excel繪制年發文量曲線圖,如圖1所示。可以觀察出其研究數量持續增長,2012至2015年發文量趨勢較平緩,表明江西紅色文化還未引起較大關注;從2016年起,發文量不斷增加;2020年紅色文化迎來一次浪潮式發展,江西紅色文化的研究量在十年內達到頂峰;2021年研究呈回落趨勢,發文量開始下降。
研究熱點分析
1.關鍵詞的熱點分析
將數據導入CiteSpace軟件,以關鍵詞為檢索條件,運行得到圖譜(如圖2),共包含98個關鍵詞,密度為0.0307。關鍵詞共現圖譜中,節點字體的大小和關鍵詞出現的頻次成正比[5],出現頻率最高的三個關鍵詞分別是“紅色文化”“江西”“高校”,其余還有“思政課”“鄉村旅游”“新媒體”等重要研究內容,說明學者對各方面的話題都有所關注,而“高校”和“紅色基因”這兩個關鍵詞頻率僅次于所研究的主題熱點后,顯示出它們所代表的研究內容將是未來江西紅色文化研究的重點。
2.關鍵詞的聚類分析
為提高研究領域的精確度,運用CiteSpace的關鍵詞聚類功能,將98個關鍵詞聚合得到11個聚類群。每個聚類是由多個密切相關的詞組成,聚類群名稱前的數字越小,表示聚類中包含的關鍵詞越多。其中聚類模塊值Q=0.6925>0.3,意味著聚類結構的劃分顯著,聚類平均輪廓值S=0.960>0.7,說明該研究的聚類分析可信度較高,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通過CiteSpace的Cluster Explorer數據可知,聚類0-8的S值介于0.891-1,同質性較好。“代表性關鍵詞”有助于定位各研究圈對江西紅色文化的研究方向,通過對關鍵詞信息的整合分析,將江西紅色文化領域內的研究分為以下三個領域。
以江西紅色文化的取向為視角,包括文化傳承、產業發展、旅游宣傳;
以江西紅色文化的地區為視角,包括贛南地區、井岡山、瑞金;
以江西紅色文化的教育為視角,包括文化育人、高校黨建、課程資源。
3.聚類熱點的時間突現圖
時間突現圖主要用于勾畫各聚類之間的關系和聚類的時間跨度[6]。將聚類熱點以時間線的形式顯示,便于清晰地看出不同時間段的研究熱點及演變過程,如圖3所示。
根據聚類熱點時間突現圖、關鍵詞共線圖譜以及文獻發文量的綜合參考,結合對相關文獻和時事新聞的查閱,將江西紅色文化研究的發展趨勢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江西紅色文化發展時期(2012—2015)。這四年關于“江西紅色文化”研究的聚類有七個,關鍵詞數量逐年增多,說明人們對江西紅色文化的了解在逐步發展。從圖中可看出聚類#0在該時期主要圍繞紅色文化的結構及可行性展開,其余聚類分別集中在“文化旅游與資源”“內涵與思考”“運作及作用”上,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江西紅色文化的內涵、價值、開發實踐等基礎理論方面,打牢了江西紅色文化研究的理論基礎。
江西紅色文化高熱時期(2016—2019)。該時期紅色文化產業建設蓬勃發展,相關產品成果頗豐。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江西視察發展情況,反復強調紅色精神于新時代的重要性。在此期間,有關江西紅色文化的研究數量飛速增長,主題涉及多個領域。聚類#0是指紅色文化,主要包括“新媒體”“思政教育”和“贛文化”。鄒波研究新媒體時代江西紅色文化創新與傳播路徑,以擴大傳播效益、提升地方軟實力[7]。聚類#1關注鄉村旅游,謝珈從鄉村旅游業方面入手發展江西紅色文化[8]。聚類#3是紅色基因,圍繞“贛南”“文化遺存”等方面展開,致力弘揚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紅色精神。
江西紅色文化理性時期(2020年至今)。該時期各聚點研究“文化傳承”“實踐路徑”“大學生”等內容,在“文化熱”趨勢下深入思考江西紅色文化發展路徑,重視大學生培養,增加高校思政課,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推動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文化認同感,擴大江西紅色文化影響力。
作者和機構分析
在CiteSpace軟件中分別選擇作者和機構節點類型,得到了作者合作網絡圖譜(如圖4)和機構合作網絡圖譜。由運行結果可知,作者和機構間的合作較分散。
研究中的作者共有200人,其中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為4篇,有1人,發表3篇論文的作者有5人,發表2篇論文的作者有16人,發表1篇論文的作者共有178人。根據普萊斯定律,撰寫全部論文一半數量的高產作者的數量等于全部科學作者總數的平方根[9],即核心作者的最低發表論文數M=0.749*(表示其作者發表的最高論文數量)。研究的=4,M=1.498,因此,江西紅色文化研究的核心作者有22人,但江西紅色文化研究的核心作者發文量為51篇,約占論文總量(229篇)的22.27%,小于一半,可見其并不符合普萊斯指數,說明關于江西紅色文化的研究暫未形成穩定的核心作者群,僅學者朱國銘形成了小規模合作團隊,其余作者大多數是獨立研究,說明了在課題研究上具有分散性,知識的流動性不強。
研究共檢索出141個研究機構,發表論文數量在2篇以上的機構有39個,發表論文數量為1篇的機構有102個。為了方便分析,將學校的二級學院一律歸類于同一學校的研究機構,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南昌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時間較長,成果豐富。由此可見,研究江西紅色文化的機構主要集中在江西省南昌市的普通高等院校。
研究結論
基于CiteSpace軟件,對近十年有關江西紅色文化的論文進行梳理,以圖譜形式揭示了江西紅色文化的科研整體狀況,期待能為江西紅色文化研究和宣傳貢獻力量。
江西紅色文化研究地域性較強。根據前文分析,研究人員和機構基本出自江西省,省內高校是該領域研究的主力。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和研究機構開展江西紅色文化研究,將會是未來發展和弘揚江西紅色文化需要思考的重中之重。
江西紅色文化研究方向愈加偏向實際化和實踐化。現階段江西紅色文化研究內容越來越廣泛、數量逐年上升,江西紅色文化研究按時間線可分為發展時期、高熱時期和理性時期。現下理性時期還在繼續,江西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方向偏向實際化和實踐化,逐漸將研究主軸細化成具體豐富的內容,又將多范疇融合,學科之間相互啟迪和借鑒,形成“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分合協同”的演進模式[10]。日后,伴隨著學科種類的豐富和研究內容的增長,學者們必將需要對研究內容的分化與融合做一步拓展。
江西紅色文化研究領域已開始呈現交叉學科,其研究內容逐漸有了分化的趨勢。以江西紅色文化為中心延伸出多個研究分支:①“紅色文化資源—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黨建—文化育人”;②“紅色文化資源—革命老區—紅色精神—文化遺存”;③“紅色文化資源—旅游產業—宣傳開發—鄉村振興”;④“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分析—模型計算—項目技術”。基于以上四條分支,學者們在今后仍需要秉持探究意識,不斷擴大和細化研究領域,例如對思想政治教育深層分析出思想政治課程,對尚未形成熱點的自然科學等研究內容展開探索,開拓研究領域。
江西紅色文化研究力量偏于單線發展,作者與機構間缺乏聯系與合作。發文量較高的幾位核心作者和機構幾乎沒有合作,且核心作者的發文量也不高,明顯活躍的機構基本上是江西省的普通高校。因此,建議學者們積極開展江西紅色文化學術研討活動,加大影響力度,可以通過學術交流和研討來促進相關選題的創新以及研究,從而形成穩定并持續發展的作者核心群。同時建議高校之間可以通過聯合研究或集體申報課題的形式來積極開展學術研討活動,加大各類機構的建設,定期開展文化培訓活動,建立穩定長期的紅色文化學術合作環境,以便于建立穩定有效、可持續的合作制度。
總而言之,今后可以運用多個數據庫、多個數據軟件對江西紅色文化的研究進行多方位、多角度探討,并結合江西紅色文化本身的文化特色和價值,加大對江西紅色文化在各個領域的傳播和研究力度,為紅色文化的傳承獻上一份力。
參考文獻
[1]李霞.論紅色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D].長沙:中南大學,2013.
[2]易璐,劉志剛,曾智斌.基于CiteSpace的我國紅色文化研究進展及趨勢分析[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22,43(03):79-86.
[3]王帆.江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7.
[4]張泰城,陳剛,張旭坤.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的動態演進——基于CiteSpace的文獻計量分析[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22(02):26-38.
[5]侯杰,孫鳳娟.基于CiteSpace的泰山文化30年研究追蹤[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01):90-94.
[6]梁玉丹,王小寅,羅海麗,等.CiteSpace應用對Web of Science近5年針灸相關文獻的計量學及可視化分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05):2161-2168.
[7]鄒波.新媒體時代下江西紅色文化傳播實踐探索[J].傳媒,2018(06):79-81.
[8]謝珈,劉蓉玲.打造江西鄉村旅游文化特色品牌[J].老區建設,2019(22):42-47.
[9]陳清.紅色文化遺存與黨的初心和使命探析——以江西贛南為例[J].南方文物,2019(05):22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