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瑾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展開了大量的文物保護工程,有效地保護了文物本體及相關的歷史、人文和自然環境,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依然突出,亟待解決。從我國文物保護工程的發展和現狀出發,通過總結積累的經驗,思考工作中的不足,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希望為文物保護工程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建議。
文物保護工程是文物保護中最重要的環節,有效地保護了文物本體及相關的歷史、人文和自然環境,具有技術要求高、實施難度大的特點。《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中明確了文物保護工程是對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和其它具有文物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畫等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保護的工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開展了大量文物保護工程,有效地保護了文物本體及與之相關的歷史、人文和自然環境。但是,隨著時代和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國現有的文物保護管理體系已不能滿足新時期文物保護工程的需要,相關問題依然突出。
文物保護工程的發展和現狀
20世紀30年代,中國近代文物保護觀念和方法開始萌芽。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整舊如舊”等文物保護理念,對中國文物保護產生了長遠的影響。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對文物保護的力度逐年加大;20世紀70年代,國家開始設立重點文物保護專項經費,成功實施了河北趙州橋維修、敦煌莫高窟加固等一大批文物保護工程;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的經濟、社會、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實施了西藏布達拉宮、浙江天一閣等一批重要文物保護工程。這一時期,我國文物保護的理論研究和國際交流得到極大的提升,文物保護管理體系也逐漸建立和成熟,先后引入了《威尼斯憲章》,加入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等法規。明確了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對中國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新時期的文物保護工作,需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并建立更為理性的文物保護理論研究[1]。
文物保護工程存在的問題
文物保護工程管理體系不夠成熟
1.施工管理不規范
文物保護工程涉及多個學科領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作,主要流程包括設計、施工、監理等。施工環節是文物保護規劃實現的重要手段,施工質量也決定著文物保護的效果。我國現有的文物保護工程施工單位雖然都具備文物保護工程資質,但對從事的文物保護工作不夠重視,配備的管理人員和施工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文物保護工程施工能力不強,對使用的新材料、新技術,沒有進行深入細致的勘察、研究、評估和試驗,常常按普通建筑工程的標準實施,以達到減少成本、降低難度、縮短工期的目的,使文物保護設計方案不能很好地在文物保護工程中實踐,無法全面地保存、延續文物的真實歷史信息和價值。
2.監理工作流于形式
我國的文物保護工程監理還屬于初級階段,監理單位和監理人員嚴重不足,無法滿足大量文物保護工程的需要。現有的監理人員在文物保護工程實踐中,沒有成熟的經驗、標準可循,存在著施工前沒有規范編制監理規劃及實施細則,施工期間沒有全程到位,對重點部位、關鍵工序和隱蔽工程也沒有旁站監理,階段性驗收、分部分項目質量簽認沒有參與等問題。監理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很多時候就是走個過場,到工地拍個照,無法對文物保護工程全過程進行獨立、公正的監督,使工程的質量、進度和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證[2]。
3.檔案管理意識不強
文物保護工程檔案管理是一項基礎性工作,是文物保護工程實施及管理中的重要內容,為文物的保護、利用和管理服務,對文物保護工程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物保護工程檔案主要包括:與工程相關的勘察設計(如技術方案、 施工圖、概預算)、施工(如施工組織、簽證、材料)、監理、審批等方面的資料。現有的文物保護工程施工單位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形式主義嚴重,認為工程檔案不重要,只為了應付檢查和驗收,對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常常按照普通建設工程檔案進行管理,再加上檔案管理人員專業素質、理論水平和文化程度等方面參差不齊,造成了工程檔案管理手段落后,資料的收集與整理不及時、不完整,部分重要信息缺失,使檔案管理陷入混亂的狀態,利用率不高。同時現有的檔案管理信息化不夠,很多工程檔案管理只有紙質材料,并沒有建立完善的電子檔案同步制度,一旦紙質材料損壞或者丟失,會對工程的開展和后續保護帶來很大的困難。
文物保護資金管理難度大
1.資金管理限制多、時效差
文物保護專項資金是為支持文物保護工作而設立的具有專門用途的補助資金。文物保護資金的申報、下達和使用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對審批和分配都有明確的規定。但在文物保護資金實際的項目申報和使用過程中,由于資金申報流程比較繁瑣復雜,資金分配要按項目情況統籌安排,以及文物保護工程實施周期較長、資金量較大等特點,造成了文物保護工程項目入庫慢、資金落實晚、使用效益低,閑置資金多的問題,文物保護工作整體推進緩慢。
2.預算編制標準和審核尺度把握難
我國現有的文物保護工程相關造價缺乏定額標準指導依據。雖然財政部、國家文物局于2018年下發了《關于加強文物保護項目預算審核工作的通知》(財辦文〔2018〕8號),對全國的文物保護項目預算審核工作進行指導,明確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資金主要以國家核定的項目預算控制數作為分配依據,但資金下達到地方以后,在文物保護工程預算的認定方面依然存在推諉扯皮、重復評審和按照普通建筑工程定額來審核的情況,導致預算評審時間過長、預算評審減幅過大,嚴重影響了項目實施進度及文物保護工程建設質量,也導致經費支付進度滯后,資金管理績效較差。
3.招投標方式有待優化
《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文物保護工程必須進行公開招標。但隨著文物保護事業發展的不斷深入,現行的招投標模式已無法適應,需要改進優化。比如:其一,很多文物保護工程片面強調經濟指標,選擇最低價中標的方法進行公開招投標,往往造成工程分包、轉包、掛靠資質和偷工減料等問題;其二,傳統的設計、施工招標管理模式容易造成設計方和施工方在技術交底、工程驗收等問題上消極怠工、相互扯皮,使工程無法選擇最適宜和安全的技術方案進行施工。
文物保護人才缺乏和理論研究滯后
1.文物保護人才缺乏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文物保護的理念也在由搶救性保護向科技保護轉變,而現有的文物保護工程單位和人員無論數量上還是素質上都遠無法滿足文物保護事業發展的需要。全國人大代表蘇伯民在全國兩會上就帶來了關于“文物保護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建議。作為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十幾年來一直戰斗在文物保護的最前線,他表示,我國文物保護的學科建設和研究方向仍處于摸索階段,還未建立健全的與文物保護相關的專門學科和人才培養模式。文物行業的專業人才少了,尤其是文物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需要一大批有專業背景的研究人員來做這項工作。
2.理論研究相對滯后
由于保護工程的綜合性,復雜性以及從事保護工程的技術人員在專業上的局限性,造成了我國文物保護工程理念和技術理論研究相對滯后。目前我們對文物保護理論的研究,還局限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物保護單位,大量的文物保護設計人員、施工人員、監理人員缺乏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造成了文物保護研究滯后,成果轉化率偏低,一些先進的材料、工藝和技術不能很好地應用到文物保護工程當中。如果沒有對文物的歷史格局、價值、材料、工藝、地方特點的史料和現狀的分析研究,那么在保護工程前期就已失去了真實性這個文物保護的基本要求。有時為了單純地追求牢固而舍棄更多的原有材料和傳統做法,在規劃和設計方案階段就使工程目的偏離了真實性基本原則[3]。
對文物保護工程的建議
完善文物保護管理體系建設
1.加強制度建設和監督檢查
我國文物保護工程法規體系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先后頒布實施了《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文物保護工程檢查管理辦法》等法規,規范和指導了文物保護工程的管理工作,也保障了文物事業的健康發展。后續還需要對文物保護工程全流程管理的相關法規制度進行完善,開展相關法規修訂和突出問題研究,優化工程項目程序管理,探索建立文物保護工程設計施工一體化模式。文物部門要加強對文物保護工程的檢查,存在問題的及時處理,對有重大隱患的可建立“黑名單”信息庫制度。還要加大對監理單位的培訓和監管,提高監理人員的素質能力,更好地發揮監督作用[4]。
2.促進行業合作交流和推行綜合建設監理
我國展開了大量的文物保護工程,全國現有的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的甲、一級資質單位已達數百家。為了加強行業內良性競爭與合作,達到相互促進、共同提高,行業鼓勵從業單位成立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通過行業協會的建立和作用發揮,促進行業標準化建設,帶動文物保護理念、技術、手段、材料、工藝等方面的研究和創新。同時推行文物保護綜合建設監理制度,讓監理方參與文物保護項目的進度、質量和投資控制。監理方通過前期會審督促設計方完成技術交底,完善方案的實施。施工前編制監理大綱、監理規劃,形成實施中的標準和依據。施工中建立完整的自檢、互檢、記錄,隱蔽工程和交接驗收情況等。真實、詳細和完整地記錄施工日記,準確地控制工程質量和投入是否達到設計要求,使文物保護工程效果得到有效地保證,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物保護工程體系。
3.規范文物保護工程檔案管理
依據文物保護有關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編制建立《文物保護工程資料管理規程》,對文物保護工程檔案管理工作進行指導,完善資料管理的基本規定、分類與編號、工程資料、編制組卷、移交與歸檔等內容。真實全面地記錄工程實施前、實施中及竣工后的全部信息。工程結束后,工程資料應歸入文物保護檔案予以保存,完成業主、施工、監理、設計等單位的工程檔案交接。同時創新檔案管理方式,促進檔案管理專業化、信息化,將檔案管理與文物保護深度融合,科學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文物保護工程檔案。
優化文物保護資金管理模式
1.創新資金分配方式
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將文物保護工程按其重要性和資金量進行相應的等級管理,優先保障重要項目的資金分配,其余一般項目按照項目計劃由國家統籌按比例下達資金,差額部分由地方配套支持,地方性項目由地方自主實施,資金可由地方財政負擔或采取社會募集等方式,鼓勵社會大眾參與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對文物保護工程結余資金,可以按項目需求和財政相關資金管理規定申請用于文物保護工程后續的維修保護。
2.完善項目預算評審制度
2017年7月國家文物局印發的《文物建筑保護工程預算定額(南方地區)》(WW/T0084—2017)對文物保護工程的造價編制和評審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定額標準的適用范圍偏窄,需要出臺更多文物保護工程分類的細化定額標準,對文物保護工程的造價編制和評審起到指導作用。同時在進行工程預算定額標準編制和預算評審時,可以考慮邀請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保護勘察設計甲級資質單位、施工一級資質單位和文物保護與考古資質單位參與,從而確保文物保護工程造價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使文物保護與經濟效益達到平衡。
3.改革招投標方式,建設采購平臺
進一步完善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招投標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增加和修改針對文物保護工程的細化、可操作內容。文物保護工程不同于普通建筑工程,建議嘗試建立全國文物保護工程采購平臺和符合文物保護工程特點的評標模式和評標辦法,讓文物保護工程從普通的建筑工程中獨立出來,實現文物保護工程招投標工作的專業化。推進文物保護工程實行全過程的總承包管理模式(包括勘察、設計、采購、施工和相關設備調試等),使文物保護工程設計、施工能更加統一,保護理念更好地在施工中得以體現,保證文物保護的效果。推行采購新模式不但能提高行政效率,還降低了工程成本,明確了各方權責,有利于文物保護工程健康、有序的進行。
加強學科建設和科技創新研究
扎實文物保護相關學科建設基礎,明確文物保護學科人才培養目標,開展文物保護理論和教育研究[5]。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依據文物保護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及專業發展需要,增設文物保護專業學科和擴大文物保護專業招生規模。對文物保護專業的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培養特色及知識體系進行系統的探索,建立文物保護與技術能力融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文物部門和高新企業強強聯手,促進文物保護和高新技術進行深度融合,深化文物保護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成果轉化。支持地方建設文物保護工程研究中心,為基層文物保護單位實施文物保護工程發揮技術指導的作用。
總之,隨著《“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的發布,我國的文物保護事業迎來了重要的機遇期。文物保護工程通過幾十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未來我們將總結經驗,思考工作中的不足,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全面推進文物保護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從文物資源大國邁向文物保護利用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參考文獻
[1]呂舟.中國文物保護原則的發展與演變[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6,1(03):1-8.
[2]郭紹卿.文物保護工程監理人員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山西建筑,2007(01):209-210.
[3]付清遠.當前文物建筑保護維修工程真實性問題的思考[J].中國文化遺產,2015(03):29-31.
[4]宋文佳.文物建筑保護維修工程相關問題芻議[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7,2(03):71-74.
[5]國務院辦公廳.“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N].中國文物報,2021-11-09(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