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香 余麗娜 張明勝 許正奎 劉梅 謝新國



摘 要: 2017年新洲區進行松材線蟲病秋季普查,發現入侵,經過2018~2021年4年的綜合治理,雖有一定成效,但尚未有效遏制其擴散蔓延勢頭,疫情逐步向新洲區縱深擴散,平均死樹密度有所增大。結合防治評估效果,分析4年的防控情況,從加強疫情監測、徹底清理疫木、有效撲殺天牛、嚴格檢疫監管、加強聯防聯治五個層面入手,采取專業化防治施工、并實施年度績效考核評價防治效果,以期實現逐年有效壓縮疫點數量、控制疫情發生面積、顯著減少感病死樹的目標。
關鍵詞: 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武漢市
中圖分類號:S763.1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4-3020(2023)01-0066-05
松材線蟲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外來入侵的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是世界上最具危險性和毀滅性的森林病害,松樹一旦感病受害,最快40 d就會死亡,被稱為松樹的“癌癥”,相繼被各國列為檢疫對象[1-2]。松材線蟲通過媒介昆蟲侵入松樹體內后大量繁殖并快速遍及全株,破壞輸導組織,造成樹脂分泌急劇減少,直至停止水分和營養物質的運輸導致樹木枯死[3]。松樹感染松材線蟲病后葉部表現出的癥狀,初期為針葉褪綠、萎蔫,中期變黃褐色至紅褐色,后期則呈現樹冠枯萎。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是松材線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從疫木及其木制品中羽化的松褐天牛成蟲攜帶有大量松材線蟲擴散型幼蟲,天牛成蟲在啃食松枝皮層補充營養時能把攜帶的松材線蟲傳染到健康樹上。在松材線蟲自然擴散、侵染的環節上,媒介昆蟲起到關鍵性作用。新洲區林業部門認真總結幾年來防控松材線蟲病的經驗教訓,按照上級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主管單位對全省松材線蟲病防控的分析、指導意見[3],擬從加強疫情監測、徹底清理疫木、有效降低天牛密度、嚴格檢疫監管、加強聯防聯治五個層面著力,以年度績效考核為抓手,通過專業化防治施工,力爭在5年內實現松材線蟲病疫情可防可控可治[4-5]。
1 新洲區松材線蟲病發生現狀
1.1 森林及松樹資源概況
新洲區森林面積18 962 hm2(2020年湖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審定出數,下同),占武漢市森林面積122 732 hm2的15.45%,在16個區排名第三。其中,松林面積7 078 hm2,主要分布在道觀河管委會、徐古街、舊街街、鳳凰鎮、李集街、陽邏街、邾城街、倉埠街和國營將軍山林場、余集林場等99個行政村(場),以20世紀60年代后人工造林為主,多為近熟林。這些寶貴的林地資源,既能提供豐富的林產品,起著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維護本地生物資源多樣性等作用,又為武漢市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開發休閑旅游業發揮重要作用。
1.2 松材線蟲病發生及危害程度
2017年9月松材線蟲病秋季普查,新洲區首次在徐古街大屋沖村與麻城市夫子河鎮交界線、道觀河風景區管委會水庫一帶發現疑似松材線蟲病感染致死的馬尾松,經湖北省林業局林業有害生物檢驗鑒定中心鑒定確認有松材線蟲,武漢市林業部門即組織對疫點封鎖清理除治。隨后又在新洲區發現其它新的疫點,2019年1月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告[6],新洲區確定為松材線蟲病疫區。截至2021年,徐古街的大屋沖村、柳河村、周鐵河村等8個村,舊街的楊家山村、祠堂灣村、獅子巖村等21個村,道觀管委會的漢子山村、王家河村、桐子崗村等6個村都有松材線蟲病發生,占有松林地面積的35%。具體發生時序和分布見圖1。
武漢新洲區地形特征為東高西低,東部為丘陵崗地,西部平原湖區。從圖1可以看出,松材線蟲病疫情主要分布在東部區域,有逐漸向東擴散的趨勢,且首次發現的區域與鄰近的麻城市夫子河鎮接壤,且附近木材加工經營廠較多,分析應該是由外地傳入而導致。松材線蟲病發生疫情小班數量從2018年的84個上升到2021年的323個,感病林地面積由342 hm2擴散蔓延到840 hm2,年死亡松樹數量由594株增加到21 433株,見表1。
1.3 防治效果評估
按照相關行業標準[7]和湖北省、武漢市松材線蟲病防治要點,新洲區結合本地資源分布特點制定松材線蟲病除治技術方案,開展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工作。主要技術手段包含采用檢疫封鎖、人工清除、銷毀疫木、人工地面或飛機噴施農藥防治滅殺松褐天牛等(表2)。
從表2可以看出,近幾年在松材線蟲病防控工作中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清理枯死松樹數、防治資金等基本上一直在增大,這跟擴散速度、人為因素和防治方法、時機等多因子有關,與預期相差甚遠。在湖北省林業主管部門對全省松材線蟲病疫區2018~2021年度綜合治理績效評估中,排名在9~30位間徘徊。由于涉及施工隊伍多、有關人員技術專業程度不一等影響,實際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有許多不符合技術方案,操作不規范的問題,如疫木除治不徹底、疫木除治質量不高、疫木監管有漏洞、法律宣傳力度不夠等等問題。從表3可以看出,幾年來新洲區在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中疫木除治質量、疫木監管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
2 主要問題及原因
2.1 疫情監測滯后
外來生物從入侵到擴散蔓延有著進入—定居—增殖—擴散的過程。新洲區2017年確認松材線蟲病入侵后,通過詳查共記錄到徐古街大屋沖村、道觀河管委會王家河村、漢子山村有84個小班、發病面積342 hm2,說明在更早之前松材線蟲病已進入。未能及時發現封鎖、扼殺疫情,錯失最佳時機后,增大了后續除治成本和難度,這也是2018年后發生面積和死亡株數突增的原因。造成這種被動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林業部門對周邊松材線蟲病疫情擴散蔓延態勢估計不足,防疫、檢疫宣傳滯后,和基層林管人員對區分松材線蟲病表現癥狀與松樹真菌性、生理性病害癥狀缺乏經驗,面對異常死亡的松樹采樣送檢時機不當、樣樹選擇不準有關。例如,基層人員多在冬季采樣,選擇在全株枯死、甚至已經出現針葉脫落的樹上取樣,這樣的樣品,因腐生線蟲多,容易出現漏檢,貽誤對疫情入侵的判斷,導致發現疫情時已由點到面成災,造成后續防控工作十分被動。
2.2 疫木清理不徹底
清理、銷毀疫木,是杜絕松材線蟲病擴散蔓延的重要舉措,然而對疫木的清理不徹底或是達不到相關技術要求,極易造成二次擴散,增加危害。新洲區死樹密度從疫情發生初期的1.7株/hm2快速上升到25.5株/hm2,4年間暴增15倍。在幾年的防治施工中,除了2017年是將疫木統一運送到定點加工企業外,其余年度都是采取疫木和枝椏就地焚燒銷毀的方式。各街道辦事處和管委會,不同程度存在疫木清理和銷毀的質量不高的問題,造成了被動擴散的問題,形成了疫情發生面積上升不大、林間死樹急劇增多的致命性的問題。分析原因,主要是監管人手不足,施工中未嚴格監督執行疫木、枝椏徹底清理、集中并銷毀處理流程。從客觀環境上看,疫木、枝椏銷毀環節如遇連續晴天、大風等高火險等級天氣,就不能保障隨清隨燒,有的因林地立木密度大不能設置焚燒點,又沒有搬出林外焚燒,堆積或銷毀不徹底的疫木,被當地居民揀拾或偷運下山,形成疫木流失,引起人為擴散現象。
2.3 媒介昆蟲防治效果不佳
松褐天牛是松材線蟲病傳播的媒介昆蟲,林間松褐天牛數量直接關系到松材線蟲病自然傳播和發生程度。2019~2021年,新洲區在道觀、徐古、舊街三個街道各懸掛20臺松褐天牛誘捕器,連年監測松褐天牛羽化情況,指導化學防治施工。監測結果表明,新洲區松褐天牛羽化始見期在4月末至5月初,不同年份相差一周左右(表4)。
根據監測情況分析,松褐天牛總量有上升趨勢,新洲區的成蟲活動期超過4個月,在這么長的時間內,由于防治成本和農藥的環境污染等問題,無法多次運用化防措施,這也是導致化學防治不夠徹底及時,疫情病死數上升的原因之一。
2.4 檢疫監管和宣教有待強化
區內木材企業登記在冊56個,季節性開工的涉林、涉木產品加工小作坊超過19家,沿旅游線路開設的餐飲店、農戶很多,造成大量收購松原木材料,餐館以及農戶房前屋后堆放大量松柴,因而生產生活中引起疫木大量流失,加劇了疫情擴散。其次林業植物檢疫是法律賦予林業相關部門的一項重要行政執法職能,但涉林企業近些年效益低下、農民收入放緩,林業部門的檢疫監管又直接觸及企業和林農利益,一方面管理對象抵觸、規避管理的花樣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地方組織配合執法消極應付了事,因此在檢疫監管中產生了多種矛盾,說明林業部門在相關法律法規宣傳、松材線蟲病科學防控治理工作有待加強。
3 對策及建議
3.1 防控責任到位
松材線蟲病侵入我國四十余年對森林生態安全構成巨大威脅,成為對生物多樣性破壞最大、治理技術最難、治理花費最多的生物性災害。國家部署啟動松材線蟲病防控五年攻堅,是將防控松材線蟲病上升到維護國土安全的高度。新洲區林業部門作為政府職能工作機構,利用2021年啟動推進的林長制平臺,主動爭取政策支持,把綜合治理松材線蟲病納入到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范圍,推動“屬地管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治理模式落地。將清理疫木、防治松褐天牛、疫情監測預報、檢疫檢驗和宣傳等工作經費一并納入財政預算。在保障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位、科學編制的防控措施執行到位、年度考核責任落實到位的基礎上,通過冬春季集中清理,并在非窗口期采用發現一株清理一株的技術方案,銷毀疫木、封鎖傳染源、除治松褐天牛,以期實現逐年有效控制疫情發生面積、降低松褐天牛密度、減少感病死樹的目標。
3.2 監測預報到位
隨著松材線蟲病除治攻堅的深入,為準確掌握疫情發生動態,疫情監測預報工作必須在原來春秋兩次普查的基礎上升級為每月重點巡查。森防責任單位在繼續采用林間布設誘捕器監測羽化情況、定期解剖感病松樹掌握松褐天牛幼蟲發育進度、使用無人機實時差分定位(RTK)技術開展感病樹遙感監測的基礎上,還要通過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提升林管員、護林員掌握辨識松材線蟲病感染的能力和方法,使基層人員能依據感病初期針葉出現的褪綠、萎蔫、變黃等典型特征,及時發現異常樹并采樣送檢。森防責任單位可應用生物檢測手段、大尺度遙感監測技術[8-10]等及時準確判定疫情發生情況,并依據監測結果,迅速組織落實封鎖、清除、銷毀措施。
3.3 績效考核到位
2022年啟動年度績效考核后,防治施工效果較以前顯著提升。本區運用競爭機制引入專業防治公司施工后,市級中期評估數據表明,整體排名由過去最后升至前幾位。在今后的防治施工管理中,林業部門將進一步運用好松材線蟲病精細化管理平臺功能,督導防治公司將GIS技術應用于施工各個環節,嚴格按照防治方案的施工流程和步驟、時間節點行動,在施工過程中強制使用APP精準管控,建立疫木采伐、焚燒施工定位、化防作業有軌跡等矢量數據和高清影像等電子文檔。不斷總結第三方監理監管方式方法,全程掌握防治施工細節,客觀評判施工質量,分環節、分步驟逐小班檢查驗收。確保病枯死樹清理干凈、采伐物銷毀徹底。充分利用多年誘捕監測松褐天牛羽化活動積累的數據,分析物候差異,使化學防治松褐天牛的節點有效覆蓋在羽化期峰值時段,最大限度地撲殺帶疫源的松褐天牛。在疫點周邊的高危區、旅游風景重點地段,合理運用打孔注藥和釋放天敵等手段,做好重點生態區的預防工作。
3.4 檢疫執法到位
林業部門首先要以多種形式進一步加強林業植物檢疫相關法規、條例宣傳,使涉林企業、小加工廠、作坊、林農、林區周邊居民知曉有關松樹疫情對當地林業生產的破壞,了解運輸和使用疫木及其制品、存放疫木、枝椏,是導致松材線蟲病人為傳播擴散的重要原因。企業必須調整生產經營上對松木原材料的依賴,避免疫木在非安全加工利用過程中,造成人為傳播擴散疫情。小業主做到不運輸、不加工、不經營使用疫木及其制品。制茶、做飯改變燃燒松柴、枝椏的習慣,不上山砍松樹、撿松枝椏、堆放松柴。其次,森林植物檢疫機構要匯同林政執法大隊、森林公安大隊嚴格履行檢疫執法管理,強化區域協同、部門聯動。要在加強除治施工現場管理的同時,嚴格檢疫監管,杜絕疫木流失,適時開展各種形式的檢疫執法聯合行動,清理、打擊違規調運、儲存疫木行為。最大限度減少各種人為傳播行為。
3.5 聯防聯治到位
新洲區與本市的2個疫區、黃岡市的3個疫區毗鄰,有些疫情接壤的鄉鎮疫點與周邊健康松林雖有間隔,但均在松褐天牛自然傳播遷飛距離之內。為共同防范松材線蟲病交叉感染、擴散蔓延,探索疫區間統防統治的區域、時間、施工方法,在徹底清理、銷毀疫木的基礎,最大限度地阻斷松褐天牛自然傳播通道,需要相鄰的市、區兩級林業主管部門取得共識。通過約定聯防聯治工作的組織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召開聯防區防控工作會,交流工作開展情況;協調鄉鎮,充分認識啟動松材線蟲病聯防聯治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JP2]接壤的疫點鄉鎮在一定區域內需要同步推進檢疫監管和防治施工,做好封鎖本地、四周聯動的工作;在聯合檢疫執法行動環節,共同打擊跨區域的違法調運、偷運行為,切斷人為傳播渠道。在地方財政投入渠道不同的情況下,請求上級適度傾斜、調劑聯防聯治區間的防治投入。[JP]
參 考 文 獻
[1]楊寶君,賀長洋,王成發.國外松材線蟲病發生概況[J].森林病蟲通訊,1999(5):40-42.
[2]張星耀,呂全,馮益明,等.中國松材線蟲病危險性評估及對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188-198.
[3]理永霞,張星耀.松材線蟲病致病機理研究進展[J].環境昆蟲學報,2018,40(2):231-241.
[4]徐小文,許秀環,羅治建,等.湖北松材線蟲病發生概況和防治對策[J].湖北林業科技,2021.4(2):54-59.
[5]梁軍,張星耀.森林有害生物的生態控制技術與措施[J].中國森林病蟲,2004,23(6):1-8.
[6]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告2019年第4號[EB/OL].(2019-01-23)[2019-02-01].中國林業網.http://www.forestry.gov.cn/sites/main/main/gov/content.jsp?TID=20190424162755926572813
[7]國家林業局.(LY/T 1865—2009)松材線蟲病疫木清理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8]程維金,羅治建,陳亮,等.松材線蟲病雙基因檢測方法的建立[J].湖北林業科技,2021,4(2):60-62,65.
[9]洪承昊,陳京元,趙勇,等.三峽庫區松材線蟲病擴張速度對人為活動的響應[J].生態學報,2017,37(20):6800-6808.
[10]洪承昊,查玉平,張子一,等.夷陵地區異質景觀對松材線蟲病的抵抗力及生態風險分析[J].生態科學,2021,40(2):48-55.
(編校:鄭京津)
收稿日期:2022-08-29
基金項目: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馬尾松主要病蟲害的天敵昆蟲防治技術應用與示范推廣” (鄂[2022]TG08);湖北省林業科技支撐項目“花絨寄甲防治松褐天牛關鍵技術研究”([2021]LYKJ01)。
作者簡介:王菊香(1969~),女,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病蟲害防治方面的研究。
謝新國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