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叮 谷家東
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金融系統的有力支持。2022年前三季度,安徽金融業對GDP增長的貢獻達14.1%,是2021年同期的4.3倍;對三產增長的貢獻達35.3%,較2021年同期大幅提升28.8個百分點。為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安徽要持續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加強和完善現代地方金融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更好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用、助力高質量發展。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是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先導和推動作用。同時,金融也是經營管理風險的特殊行業,具有高風險的天然屬性。現代市場經濟中,基于國家信用背書的金融體系,特別是金融的高杠桿性,導致金融風險極具傳染性和放大性。
金融的極端重要性、高杠桿高風險性以及極強的外溢性,決定了需通過加強外部監管,約束管理金融行為,保障金融體系安全運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從金融特性看,金融的本質是服務實體經濟,但金融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資金會流向利潤率高的部門。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既相互關聯,又可能發生背離,若不加以引導和監管,資金循環不暢和供求脫節等現象會相互影響,導致“脫實向虛”。
從金融本質看,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金融業的穩定和效率不僅直接影響國民經濟運轉,甚至影響社會安全穩定,必須不斷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更好把準地方金融改革發展正確方向,保障地方金融體系的安全和有效運轉,為實體經濟“輸血”“造血”,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共生共榮的良性循環。
從地方金融看,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了地方政府要在堅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權前提下,按照中央統一規則,強化屬地風險處置責任。《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提出,依法依規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權責分工,強化地方政府屬地監管責任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近年來,安徽部分地方金融機構內控機制不健全,發展定位產生偏差,存在一定風險隱患,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完善地方金融監管。

十年來,安徽社會融資規模連續6年破萬億,貸款連跨5個萬億臺階,企業上市數量中部領跑,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但是對標對表發達地區還存在一些客觀差距。
首先是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定位不一致。金融主要是中央事權,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往往重監管,“踩油門的少、踩剎車的多”。而地方政府注重金融發展,地方金融監管部門既要履行金融發展職責,又要履行監管職責,特別是地方金融監管獨立性不夠,有“重發展、輕監管”傾向。
其次是地方金融監管權責不對等、邊界不清。一方面中央金融監管部門負責持牌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業務監管,但地方政府卻承擔中央監管對象的屬地風險處置責任。如對農商行、村鎮銀行等地方小型存款類金融機構,地方政府在市場準入、業務經營等前端、中端沒有監管權,而監管末端的風險處置工作則由地方政府承擔,甚至地方政府還要為其經營失敗買單。另一方面,中央雖明確所有金融活動均納入監管范疇,但并未制定全覆蓋的監管規則,地方監管往往需要承擔兜底性監管責任。
第三是監管協調機制不健全。安徽省個別農商行、村鎮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發生后,往往強調屬地風險處置責任,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又缺乏全過程整體監管,沒有掌握日常監管檢查、處罰、風險提示等信息,直到“爆雷”后才得以掌握,不符合風險防范前置的要求,也不利于風險處置工作的開展。
第四是金融風險防控處置常態化機制不完善。一方面,金融風險處置制度安排不完善。信用違約事件偶有發生,對企業主體、股東和實際控制人、金融機構及地方政府的風險處置責任界定不明,風險處置摩擦系數較高;損失分擔制度不健全,缺乏清晰的損失分擔規定,在防早、防小、提前介入風險處置等方面作用發揮不足。另一方面,金融風險常態化防控承壓。全省非法金融活動點多面廣、多發頻發,涉眾型、跨行業金融犯罪花樣層出;金融監管與公安、司法、稅務、市場監管等部門間風險聯防聯控機制不健全,溝通協作不暢,金融風險防控壓力較大。
第五是地方金融監管體系建設存在短板。一是金融監管能力水平低。科技賦能地方金融監管程度低,監管工具和手段難以滿足實際需要,對地方金融組織事中事后全鏈條監管有效性不足。二是地方金融監管缺乏法律保障。雖然出臺了《安徽省地方金融條例》,但央地金融監管權屬于法律和行政法規調整事項,地方性立法是不能作為央地監管權配置依據的,并且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等監管均無相關法律依據和規則。三是地方金融監管隊伍力量薄弱。市級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平均不足12人;全省105個縣級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僅8個單列局、86個未專設編制,實際工作人員平均2人左右,且多為兼職,難以滿足監管需求。
經濟與金融是水和魚的關系,誰也離不開誰。助力安徽全力拼經濟,金融系統重任在肩,要加壓奮進、補缺補差,積極作為。
一是要理順中央與地方權力責任邊界。不斷健全以中央監管為主導、地方監管為補充的金融監管體制。完善央地金融監管合作分工的規則設計,賦予地方必要的金融監管權及監管手段與措施,讓地方金融監管“長牙齒”,加快形成權責一致的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按照“誰審批、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探索制定金融監管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程序清單等各項制度,進一步強化地方金融監管的法治化、透明化,提升地方金融監管效能。
二是要建立高效的央地監管協調溝通機制。充分發揮安徽省金融工作領導小組和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作用,加強中央與地方的工作協同,避免“各自為政”,注重工作過程的整體性,形成工作合力承擔、政策共同研究、文件聯合印發、任務分工落實的工作格局;理順中央與地方金融風險處置責任,強化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與中央金融監管部門跨領域、跨部門、跨地區間溝通協作,提升區域性金融風險事件處置效率;完善央地金融數據共享機制,推進金融機構信息、行業基礎數據、市場運行情況、風險狀況等信息數據的及時、充分共享。
三是要提升地方金融監管效能。加快地方金融組織監管系統信息化建設,強化對地方金融組織業務全流程數據的掌握和監測,不斷提升事中、事后的全鏈條全領域監管能力;等高對接長三角金融風險監測預警體系,推動創建安徽省地方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平臺,提高安徽省金融風險早識別、早處置能力;貫徹落實《安徽省地方金融條例》,出臺地方金融組織監管細則,強化地方金融監管法治保障;加強地方金融監管隊伍建設,充實基層監管力量、提升干部專業化水平,打造一支專業的金融干部人才隊伍;規范資本健康發展,設置資本準入“紅綠燈”,防范上市公司招引輸入性風險,建立私募基金管理機構登記注冊綜合研判機制。
四是要健全金融風險防控處置長效機制。實施地方金融風險處置攻堅行動,強化“源頭治理+綜合整治”,嚴厲打擊非法集資等各類非法金融活動。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處置化解風險,完善風險處置方式,落實金融機構及其股東主體責任、金融監管部門監管責任以及地方政府屬地風險處置責任,健全地方黨政主要領導負責的重大風險處置機制,完善重大風險事件“專班+調度”機制,盡量采取市場主體“自救”,能自行化解風險或市場出清的,政府不介入;探索設立省級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綜合運用行政、監管、司法、紀檢監察等手段處置風險。
(作者單位:安徽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