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大學的中古文學史教學引入文學文獻能夠在文本解讀、歸屬和文學思想演進以及文獻視域等多方面給學生以啟發。文學文獻視野的引入不僅能夠使得文學史的講解更加深入,更加貼近文本的面貌和歷史發展,同時還能夠站在文獻的基礎上對文學史的問題有更深入的學術思考,是十分有益的學術引導。
關鍵詞:大學 中國古文學史 文獻 學術
大學的中古文學史主要包括從漢末建安時期一直到唐末五代這樣的一個較長的歷史階段。在這一階段的古代文學史教學中,較為基礎的內容是文學史的發展線索,以作家作品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思考和經驗總結,我們發現在大學中古文學史的教學中,文學文獻的視野也是十分值得關注的。文學文獻是與文學、文學史相關的文獻材料,能夠在文學史教學中起到重要的啟發作用,同時對于引導學生進行學術思考深有裨益。本文將從文學文獻在中古文學史教學中的具體作用出發論述其重要的價值。
一.文學文獻對于認識作品文本的學術意義
在大學中古文學的教學中,通常學生手里的基礎材料是教材和作品選。教材的文學史敘述配合作品選的相關作品,能夠幫助學生對于文學史有基本的了解。不過大學的文學教學還需要有學術思考的啟發。作品選中的作品往往依據某一具體的版本,而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提示學生熟悉文本本身,同時還需要知道作品從何而來,在文獻中的面貌是怎樣的。這樣就有一個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過程,也是一個學術思維的引導。
一些作品的文本雖然廣為人知,在文學史上有很重要的影響,但是其中卻包含著一些容易忽視的文獻學的問題。
例如陶淵明的名作《飲酒》其五,這首詩中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尤為后人所激賞,是我們談到陶淵明之平淡自然的文學風格以及陶氏隱逸思想時所關涉的重要內容。但實際上從文獻學的角度來講,這一文本是有異文存在的。《文選》《藝文類聚》以及陶集早期版本作“悠然望南山”。白居易有《效陶潛體詩十六首》,其九有“時傾一尊酒,坐望東南山”這樣的句子。沈括《夢溪筆談·續筆談》中說:“陶淵明《雜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往時校定《文選》,改作“悠然望南山",似未允當。若作者“望南山”,則上下句意全不相屬,遂非佳作。”i蘇東坡更有一個著名的評論:
近世人輕以意改書,鄙淺之人好惡多同,從而和之,遂使古書日就舛訛。……陶潛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之次偶見南山,境與意會,今皆作“望南山”。……覺一篇神氣索然。ii
從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大致在北宋時期,關于《飲酒》其五中第六句作“悠然見南山”還是“悠然望南山”以有不同的看法。
大學的中古文學史課堂在講授這一篇名作的過程中,就需要引入這樣一種文獻的視野。在引入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講授相關的文獻學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與陶淵明的作品相關的文獻有哪些,如何去查找這些文獻。尤其是提示學生注意利用《文選》這樣保存早期文本較多的總集以及作為別集的《陶淵明集》的早期版本。通常早期的本子(尤其是善本)有重要的校勘價值,故而此處還涉及到一定的校勘學的常識。另一方面,還需要跟學生一起來思考這些文本異同所反映的問題。對于這一點,實際其中又可以引申出兩個問題。一個是文獻本身。我們在讀這樣一篇作品的過程中,需要了解其在歷史文獻中的異文。而早期的陶集以及收錄此詩的總集中所看到的多為“望南山”,故而對于通行本的“見南山”需要有一個重新的思考。第二個是藝術評論的問題。蘇東坡之所以認為作“見南山”更妙,在于其藝術表達效果。在談這個問題時,就還可以延伸出關于文學評論的問題,以及蘇軾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極其影響的問題。有了以上這樣基于文獻中出現的異文的系列思考、分析,對于《飲酒》其五這篇作品的講解能夠更深透,尤其是學生能夠從中有更多的關于文獻和文學價值的認識。故而這樣的引入文獻視野的講解,也是能夠充分與文學作品融合在一起的,效果較為理想。
與之相類似的情況例如李白的《靜夜思》,這是膾炙人口的名篇,而此作的“床前明月光”“舉頭望明月”兩句,有早期的版本作“床前看月光”“舉頭望山月”,與通行本有明顯不同。在談到這首作品的時候,也可以效仿以上的思考、探索方法,從《李太白集》的文獻流傳、版本比勘的角度去探索這一問題,同時融入藝術的思考,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收獲。
除了文本內部的文獻問題,有的作品文本本身的歸屬也需要辨證。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多題杜牧所作的《清明》絕句。這首作品人們多耳熟能詳,通行的很多本子多以杜牧為詩的作者。而從學界的研究、考辨中我們會發現,這篇作品的作者歸屬是頗為可疑的——杜牧文集、一些重要的早期總集以及《全唐詩》中均未收此詩。由于杜牧的文集最早是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內容較為可靠,未收《清明》;其他時間較近的宋代文獻也難覓《清明》作為杜牧詩作的證據。關于這一問題,學界有較多的討論,學者謝海林歸納道:
裴氏窮搜冥討二十年,“比校焚外,十多七八”(《樊川詩集注》卷首裴延翰《樊川文集序》),也未收錄此詩。北宋初的田槩亦未得見。從南宋初期洪邁的《萬首唐人絕句》到之后林清之的《唐絕句選》、柯夢得的《唐賢絕句》,均無《清明》的身影。一次次落單,是無法都用偶然性來解釋《清明》突然來路光明正大的。若《清明》是杜牧所作,則無法解釋《錦繡萬花谷》7次未署“出杜牧”卻標此詩“出唐詩”,更無法解釋署“杜牧”多達140多處的《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偏署此詩出于“古選詩”。《錦繡萬花谷》《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確有粗劣之處,而《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更是一部書坊造假偽托之作。三書在文獻來源上錯亂較多,在《清明》的出處標注上卻呈現三種不同指向。偏信最晚出“甚至連詩作者的姓名也常常張冠李戴”(見劉永翔一文)的《千家詩選》,這在邏輯上也講不通。iii
可見這一作品在文獻流傳中其作者的可疑之處。
在講解杜牧詩歌時,對于這一重要的文獻問題我們需要從文學文獻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思考。這一分析本身還帶有學術引導的作用,學生能夠從學界的研究中受到啟發,歸納總結做考辨文章的經驗。考辨文章的問題發現首先在于作品本身的閱讀。關于這一問題就聯系到杜牧集的編纂以及流傳、學術整理的情況,在此基礎上再講解相關的總集、別集的情況,學生能夠從中摸索出如何找到相關的材料,并對資料本身進行分析,從而從一篇作品出發做出一篇有意義的學術文章。這一過程對于大學的文學史教學而言有很重要的學術意義。
二.文學文獻對于理解文學思想的學術意義
除了對作品文本本身,文學文獻的視野在大學的中古文學史教學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是幫助認識文學思想、文學觀念的發展演變。文學史教材對于觀念、思想演變的問題雖然有一定的論述,但是相對是一種結論性的內容。而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去探索文學思想的變化的原始文獻,從中歸納、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結論,就能夠起到更好的教學作用以及啟發學術思考、研究的作用。
圍繞文獻編纂相關的問題往往很能反映文學思想。對于六朝的文學而言,《文選》的編纂是極其重要的。以往講六朝文學的部分,對于《文選》通常是偶爾提及,但是缺乏系統性的講解。而這部文獻在保存作品、反映文學思想方面以及對后世文學的影響方面,都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在文學史課程的講解中應當占有一席之地。談到《文選》,需要從其編纂開始講起。這里就涉及到“總集”編纂的問題。在這里就需要引申開去,講集部文獻的來源,需要從“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開始講起,再講到《文選》作為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的重要意義。《文選》由梁代的太子蕭統及其身邊的文人所編,其成書與文學的自覺、南朝齊梁時人對文體的關注有重要聯系。《文選》三十卷,收錄先秦至梁代作家作品,不收在世作家的作品,《文選序》還談到此集不收經書、子書、史書(論贊酌情收入)。在體例上,先分體再分類,包括賦、詩、各類駢文、散文名篇。《文選》的編纂體現、影響了文學觀念的發展,影響一代文風;影響作品流傳及作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編纂體例為后世提供借鑒;對唐及唐以后文學產生重要影響;所收詩文保存了古本面貌,成為后人校勘的重要依據。同時保存了很多重要的作品。以上這些內容能夠幫助學生系統了解這部書,并且從編選的角度去了解蕭統為首的文學集團的主張。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對《文選》的注本和流傳有所了解。這一部分內容從文學、文獻的角度都十分有意義。唐代李善有《文選注》六十卷,唐人又有五臣注文選(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后人合為《六臣注文選》,這三種本子各有流傳的系統。后人對于文選還有很多的研究和整理工作,近年又有像《文選舊注輯存》等整理的成果出版。
在講解《文選》這部文獻從開始編纂到成書再到體例再到版本流傳和學術整理等等,能夠勾勒這部文獻的“前世今生”,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文獻學知識和對《文選》的文學價值、學術價值的認識。這樣的講解不僅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全面地認識一部文獻,同時能夠直面文獻的文本,對于《文選》的文體觀、文學史觀等有更為深入的認識。這是一種基于原始文獻的更為“立體”的教學方法。與之相配合的,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帶領學生學習、觀摩一下《文選》早期的版本的原貌,還能夠借此機會普及一些版本知識。
與此相關,文學文獻的視野還能夠幫助學生歷時地認識文學觀念的演進過程。
在講到唐人的詩歌時,以往文學史極少談到《唐人選唐詩》的價值。《唐人選唐詩》雖然存詩數量有限,但卻是我們了解唐人文學思想、詩學觀念的重要文獻。故而我們在大學的中古文學史中很有必要對《唐人選唐詩》作介紹,并選講其中重要的幾部,以此為基礎再延伸到后人編選唐詩的情況,作一種歷時的對比。
當代學者傅璇琮、陳尚君、徐俊整理有《唐人選唐詩新編》,對十六種唐人詩歌選本進行了詳細的整理、校勘。我們從《唐人選唐詩》中能夠發現當時人的一些詩學觀念。例如較為注明的是殷璠的《河岳英靈集》。《河岳英靈集》二卷,唐殷璠編選。所選皆開元、天寶時詩人。自敘計詩人二十四,詩二百三十四首,分上下卷。人數以今存各本統計合于二十四之數,篇數今本僅二百三十首。這一選本中提出兩個很重要的看法,見于殷璠《河岳英靈集·序》:
敘曰:夫文有神來、氣來、情來,有雅體、野體、鄙體、俗體。編紀者能審鑒諸體,委詳所來,方可定其優劣,論其取舍。至如曹劉詩多直語,少切對,或五字并側,或十字俱平,而逸駕終存。然挈瓶庸受之流,責古人不辨宮商征羽,詞句質素,恥相師范。于是攻異端,妄穿鑿,理則不足,言常有余,都無興象,但貴輕艷。雖滿篋笥,將何用之?自蕭氏以還,尤增矯飾。武德初,微波尚在。貞觀末,標格漸高。景云中,頗通遠調。開元十五年后,聲律風骨始備矣。實由主上惡華好樸,去偽從真,使海內詞場,翕然尊古。南風周雅,稱闡今日。iv
在課堂講解的時候,需要跟學生重點談到這一段內容,對其中的“興象”說和“開元十五年”的問題進行討論。“興象”的問題與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有關,也與殷璠對盛唐詩歌的藝術期待有關。而“開元十五年”則是一個文學史的判斷。這些文字是我們討論文學史的問題很重要的部分,還包括殷璠在具體詩人的作品中談的“興象”的問題。學生只有親自去閱讀并體會,才能夠對之有所體悟。
又如元結的《篋中集》,這也是重要的唐人選唐詩的本子。而元結在《篋中集》中所表達的詩學觀念又更側重于儒家的思想。書中選沈千運、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張彪、趙微明、元季川七人詩,凡二十四首,皆五言古詩。前有元結于乾元三年(760)所寫序言。序中談到“風雅不興,幾及千歲。……近世作者,……拘限聲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為詞,不知喪于雅正”“吳興沈千運,獨挺于流俗之中,強攘于已溺之后”“自沈公及二三子,皆以正直而無祿位,皆以忠信而久貧賤,皆以仁讓而至喪亡”v。故此書所選,以質樸高古為主。這里反映的是元結的詩學觀念中“近古”的特征,與復古的詩學觀念有重要的關系,尤其是基于儒家雅正詩學觀的復古思想。通過對這些作品的閱讀,學生能夠對于當時的作品的面貌有更多的了解。
在此基礎上,在輔以萬曼《唐集敘錄》、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以及陳伯海等編《唐詩書目總錄》等目錄類成果,講解后世對唐詩的編選情況,并提示學生查找索引相關文獻,了解宋、元、明、清包括現當代人對唐詩的編選。在了解這一系列的內容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從中發現很多值得探討的學術問題。這就是一個基于唐詩學的系列的問題了。在大學的課堂上從早期的唐詩學文獻出發,學生能夠一路發現不同時期的人編選唐詩的標準的區別,從中探討背后的詩學觀念。這個探索過程的基礎是對唐詩學文獻的熟悉。因此,這樣的教學能夠實現從單純文本走向詩學觀念以及基于文學文獻的深入研究,十分有裨益。
三.文學文獻對于開拓學術視野的意義
文學文獻的視野不僅包括了與文學史直接相關的總集、別集,還包含更廣大的范圍,在教學中能夠開拓學生的眼界,幫助學生更多角度地思考、研究文學的問題,并且能夠從文獻中有新的有意義的發現。
文獻對于文學史視野的開拓可以在講解具體作家作品時延伸開去。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白居易的創作。白居易的詩不僅在中土有很大的影響,還流傳到日本,對日本的文學創作、文學思想都有重要影響。故而在講白居易的詩歌的影響的部分,可以補充講解一些與之相關的海外文獻。例如可以介紹日本早期(尤其是平安時期)編選白居易作品的一些情況。像《千載佳句》《和漢朗詠集》等可給予關注。日本平安中期大江維時編纂的《千載佳句》是影響較大的一部摘句詩選。《千載佳句》按類編排,總共十五大類、二百五十八小類,其中一百八十一小類收有白居易詩,且很多小類下白詩占絕大多數。試舉一例,《千載佳句》“人事部”類目如下vi:
丞相,將相,尚書,近臣,將軍,從軍,刺史,縣令,才士,幼智,才藝,文藻,褒美,草書,圖畫,及第,慶賀,感恩,謝恩,兄弟,憶兄弟,外孫,朋友,文友,憶友,書信,遇友,不遇友,憶遇友,訪問,經過,招客,留客,留宿,美女,艷情,王昭君,閨怨,閑居,閑意,閑放,閑適,閑興,閑游,閑官,閑散,自詠,詠興,寓興,感興,感嘆,懷舊,老,老人,老病
其中收錄的作品與白氏閑適、感傷等風格的作品頗有關聯。成書稍晚于《千載佳句》的《和漢朗詠集》也是按類編排,也收錄有很多白居易的詩句。例如上卷按“春夏秋冬”四時,其“春”的類目有vii:
春,立春,早春,春興,春夜,子日付若菜,三月三日,暮春,三月盡,閏三月,鶯,霞,雨,梅付紅梅,柳花,付落花,躑躅,藤,款冬
其中收的白居易的作品往往與節候以及詩人的感受有關。例如“三月盡”收白詩如下viii:
竹院君閑銷永日,花亭我醉送殘春。《酬皇甫賓客》
惆悵春歸留不得,紫藤花下漸黃昏。《三月三十日題慈恩寺》
從這樣一些文獻的編選收錄中能夠看到白居易對日本文學的影響,以及從中發現平安時期編選的作品中較為關注白詩的哪些主題、風格。這樣一來,學生的視野能夠有所開闊,了解到與白居易研究相關的更多的文獻,并且可以站在比較的視野中去思考白居易作品的影響。
與之相關的是,文獻視野的開拓本身也是能夠促進新的學術思考的。近年來,學界對于域外文獻的研究成果頗豐。在文學史的課程中融入學界相關的研究成果,能夠幫助學生思考文獻與文學結合的問題,拓寬研究的視野,從更廣闊的的范圍中發現問題,從而思考、撰寫學術文章。這是十分有益的一個過程,也是大學的文學史需要帶給學生的啟發。
綜上所述,文學文獻的視野對于大學的中古文學史的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從對文本的理解、認識和思考,到文本的歸屬等問題,再到文學思想的反映、歷時演變,以及文獻視域的拓展,這些方面都是能夠幫助學生在具備更深厚的文獻基礎的同時能夠對文學的問題有更多的學術的思考。文學文獻的引入能夠加深學生自我探索、研究的意識,并且指引研究的門徑,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和思考,對于文學史的理解能夠更深,同時進行更進一步的學術研究。
參考文獻
1.[宋]沈括撰,劉尚榮校點:《夢溪筆談》,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2.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注釋:《仇池筆記》,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
3.[日]藤原公任撰,[日]川口久雄校注:《和漢朗詠集》卷上,東京:巖波書店,1965年1月第1版。
4.[日]大江維時編纂,宋紅校訂:《千載佳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5.傅璇琮、陳尚君、徐俊編:《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11月第1版
6.謝海林:《〈清明〉的作者是杜牧嗎》,《光明日報》2022年5月30日13版。
注 釋
i[宋]沈括撰,劉尚榮校點:《夢溪筆談·續筆談》,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196頁。
ii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注釋:《仇池筆記》卷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第213-214頁。
iii謝海林:《〈清明〉的作者是杜牧嗎》,《光明日報》2022年5月30日13版。
iv[唐]殷璠編,傅璇琮校點:《河岳英靈集》,《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11月第1版,第156頁。
v[唐]元結編,傅璇琮校點:《篋中集》,《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11月第1版,第362頁。
vi其中,將相、尚書、將軍、縣令、幼智、才藝、褒美、草書、圖畫、兄弟、不遇友、王昭君、閑興等未收白居易作品。[日]大江維時編纂,宋紅校訂:《千載佳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2頁。
vii詳見[日]藤原公任撰,[日]川口久雄校注:《和漢朗詠集》卷上,東京:巖波書店,1965年1月第1版。
viii《和漢朗詠集》卷上,第60頁。
基金資助: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博士項目“詩人的生命經驗與中古五言詩體式嬗變研究”(項目號:2021BS025);重慶師范大學人才引進基金項目“南北朝隋唐五言詩的表意功能與辨體問題研究”(項目號:21XWB047)。
(作者介紹:楊照,文學博士,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