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一鳴 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國有資本投資發展促進中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稱供給側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所以出現,一方面,因為國內部分產能出現過剩;另一方面,老百姓日益增長的高層次需求得不到滿足,而這不是簡單的需求不足,而是深層次的結構性供給不足。只有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
企業產品國際競爭力降低。在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過程中,受勞動力、土地、物流、能源等成本優勢逐漸下滑的影響,產品出口受到一定沖擊。盡管我們的勞動成本比較低廉,但與周邊國家相比,不管從數量還是成本而言,整體不具備競爭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通過重組產業鏈和價值鏈,使企業從低端生產轉向中高端產品的研發和管理,從而提高產品的供給、產出、質量,以實現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的目的。
庫存積壓、杠桿率偏高。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之前,我國許多產業存貨現象明顯,由于存貨堆積,導致資源浪費,部分產業出現了供過于求的情況。此外,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也在不斷提升,導致企業償債成本出現不斷被擠壓再發展的狀況,制約了潛在經濟增長效率,增加了違約風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改善庫存積壓嚴重、杠桿率偏高的問題。
供給結構調整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供給能力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我國中長期經濟發展的影響。與需求側改革“立竿見影”的效果不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通過間接性的傳導才能有所收獲,其包含生產要素的重構、制度紅利的推動、簡政放權等手段。需求側調控屬于一種短期的調節模式,只能在短期內對市場造成一定影響。而供給側的調節是一種長期的調節方式,它會對中長期的市場產生一定影響。
推進國有企業轉型升級,有必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的供給端結構問題比較突出,因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國有企業的工作很繁重。可以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加速兼并速度;通過降低成本的方法,提高企業競爭優勢;通過減少存量,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化解金融市場風險,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推動企業通過創新方式方法、智能化改造等手段完成國企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落地表現,主要是對經濟發展難題加以破解,在此背景下,激勵國有企業的創業創新潛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標志著從發展模式向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轉型。全要素生產率是衡量經濟增長效率的指標,反映了資源配置狀況、生產手段的技術水平、生產對象的變化、生產的組織管理水平、勞動者對生產經營活動的積極性,以及經濟制度與各種社會因素對生產活動的影響程度。全要素生產率包含有形要素和無形要素,而無形要素則是指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指在不改變實物要素投入的情況下,提高無形要素的生產力,提高要素的分配效率。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它的轉型發展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國有企業的特殊體制和歷史原因,使其成為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國有企業轉型升級路徑涉及以下幾點:
以“去產能”為切入點,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為重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國企改革,是指那些高耗能、污染嚴重、持續虧損、與戰略規劃不符的企業,通過兼并、關停、整合等方式,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推動過剩產能和生產環節向外轉移。對八大產能過剩行業,如鋼鐵、石化、水泥等,實行分類處理。對積極解決的,以財政補助為基礎,妥善解決有關人員的安置問題,同時有效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比重。
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與中高端高效供給。國有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關閉產能過剩的企業,還要從宏觀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控和結構調整,推動整個經濟市場產業結構的轉變和提升,同時強化中高端產品供給。國有企業要想彌補短板,要做到聚焦權責清晰,完善公司治理;聚焦普遍激活,健全三項制度;聚焦核心競爭力,推進專業化整合;聚焦示范引領,推進上市公司相關改革任務;聚焦提升監管效能,優化國資監管。
推進制度性供給,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除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市場中的落實,同時也要推動相關配套制度建設,從政策上降低制度性交易、稅收、融資與社會保障等相關的市場成本,運用市場化的方法,使各種生產要素從供應老工業轉向供應新產業,從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通過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打破要素配置瓶頸,提升協同配置效率,改善企業績效和居民就業,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是推動經濟持續復蘇的關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于需求側應對危機的手段,也不同于西方供給學派的傳統觀點,而是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提出的經濟理論革命,其目的在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更好地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對國企轉型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這是國企在新時期發揮自身價值的重要機遇,更是國企改革的必經之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