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曦 曹思捷 鄧華
第一作者簡介:歐陽曦,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與會計、內部審計。
摘要:本文基于G省林業系統會計人員現狀調查結果,揭示了G省林業系統基層會計隊伍建設存在的短板。針對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圍繞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隊伍建設,提出壓實部門、單位和個人的主體責任以提高基層會計人員業務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林業系統 會計隊伍 能力框架 勝任能力
中圖分類號:F810.6
通過提升會計人員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素養,進而優化會計人才隊伍結構,是《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重要發展目標。技術革新推動了會計工作與經濟業務的深度融合,新時代背景下會計人員既要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要求,又要應對科技創新帶來的新挑戰。推動會計工作適應數字化轉型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加快培養一批既精通專業又熟悉信息技術,既具備戰略思維又富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會計人才隊伍。長期以來,行政事業單位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公益屬性降低了財會部門的決策支持地位。加強會計隊伍建設、提高會計人員素質是行政事業單位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有效舉措。
一、G省林業系統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隊伍現狀調查與問題分析
2021年G省林業系統通過發放調查表格、實地調查與座談等形式,開展了基層會計隊伍現狀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基層單位普遍存在會計系統控制建設薄弱、會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與綜合素質不強等問題。
(一)基層單位會計系統控制建設薄弱
經過財政部多年不懈地推動,內部控制建設已經是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一項規范化、常態化和長效化的管理工作[1]。會計系統控制建設屬于單位層面的內部控制。不同于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目標具有公共屬性,其內部控制完善健全的內生動力天然不足。一些行政事業單位領導重視單位的事業發展,卻對單位會計系統控制建設投入嚴重不足,單位財會部門人員穩定性不強。“重業務、輕財務”現象普遍存在,反映了單位領導治理理念沒有隨時代發展而轉變。
調查結果表明,G省林業系統418個單位中,單獨設立財務部門的只有230個,占比55.02%。受限于單位規模、人員編制等,很多基層單位的財務職能被并入其他部門而沒有設立獨立財務部門。
從會計人員數量來看,G省林業系統基層單位共有會計人員1209人,其中在編人數997人,占比82.46%;臨聘或借用人員212人,占比17.54%。會計人員存在臨聘或借用情況的主要集中在地級市林業主管部門,其臨聘或借用人數占全省的90.57%。臨聘或借用人員占比過大可能會加劇基層單位會計隊伍的不穩定性,成為基層單位會計系統控制建設的一個風險點。
從會計人員輪崗情況來看,近5年G省林業系統基層會計人員輪崗人數為261人,占總人數的21.59%;近10年的輪崗人數為355人,占總人數的29.36%。基層單位人手普遍不足,而財會工作專業性較強,導致了基層會計人員輪崗難。另外,輪崗缺失將使基層會計人員不具備全局觀和深度思考的能力,難以應對日趨復雜的工作任務,難以從“記賬員”的角色轉變為“分析師”的角色,難以在單位發展中實現自我價值并獲得職業滿足感。
(二)基層會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不強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財政體制變革的關鍵時期,新方法、新業務、新問題層出不窮,會計工作面臨各種錯綜復雜的情況。充分發揮財會監督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治理能力,是新時期基層會計人員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調查表明,新時期基層會計人員隊伍素質總體有所提升,但各層次人員結構分布不均,基層會計人員隊伍“大而不專、大而不強”,基層單位亟需引入高學歷人才促進行業發展。
從會計人員全日制學歷結構來看,G省林業系統會計人員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不足三成,碩士研究生學歷僅有12人、占比不足1%。從全日制專業結構來看,會計類專業占比不足一半,這表明G省林業系統會計人員專業化能力有待提高。
從會計人員參加專業培訓情況來看,G省林業系統基層單位會計人員近5年沒有參加過培訓的人數為746人,占總人數的61.7%。這表明基層單位會計人員很少有機會通過參加會計專業培訓來“學懂、弄通、做實”新準則、新制度。匱乏的培訓機會、薄弱的師資力量以及統一化、同質化的培訓方式限制了基層會計人員的職業提升。
(三)基層會計人員綜合素質不強
我國自2017年11月起取消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基層會計人員從業資格口徑放寬。從業人員專業呈現多元化特征,但職業綜合素養有待提升。加強新時代會計人才隊伍建設不僅關系到會計信息質量和市場經濟秩序,更與單位的管理質量和公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
從會計人員職稱結構分布情況來看,G省林業系統基層單位1209名會計人員中無職稱的有734人,占比60.71%。具有會計類職稱的475人中具有高級職稱14人、中級職稱132人、初級職稱329人,占比分別為1.16%、10.92%和27.21%,反映出基層會計人員整體素質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從會計人員從事專業年限來看,G省林業系統基層單位會計人員從事專業年限10年以下的人數占總人數的52.69%。財會工作是一項經驗積累型的工作,工作時間越長,處理復雜經濟業務的熟悉程度相對越高,更有利于做出正確的職業判斷。
(四)基層會計人員職稱聘任與職務晉升渠道有限
從會計人員職稱聘任情況來看,G省林業系統基層單位具有會計類職稱并且聘任為該職稱的僅有241人,占比50.74%。職稱聘任率低,一方面是因為部分基層單位屬于行政單位,實行職務與職級并行規定,不能對職稱進行聘任;另一方面,基層單位屬事業單位的,單位技術崗位數量設置有較為嚴格的限制,激烈的崗位競聘無法讓已經取得職稱的會計人員聘任至相關崗位。不管是哪方面的原因,具有職稱而無法聘任,都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基層會計人員考評職稱的積極性,不利于基層會計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
從會計人員職務晉升情況來看,G省林業系統近5年和近10年基層會計人員晉升為領導職務的人數為12人和24人,僅占總人數的0.99%和1.99%。這表明,G省林業系統基層會計人員晉升通道相對狹窄,會計人員的職業獲得感并不高。渴望獲得職業晉升是人的一種本能,暢通的晉升通道是一項有效的激勵機制。晉升體系設計的兩個核心問題是分出專業序列與設置梯度層級。 晉升體系的有效運轉則取決于晉升標準的制定是否恰當以及組織對于晉升失敗者的安排是否恰當。 如果晉升失敗者沒有得到恰當的安排,這些人難以看到未來職業發展方向,這個晉升體系的運作會失靈,人員素質難以提高,人才的流失率會加大。
二、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隊伍建設的對策
新時代加強基層會計隊伍建設,鍛造一支高素質、復合型、專業化的會計隊伍,可以充分發揮財會監督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隊伍建設,可以從壓實部門、單位和個人的主體責任三個方面入手。
(一)部門層面:優化職業發展環境
1.主管部門主動提升對下屬單位內部財會監督的重視程度
從目前來看,很多基層單位主要領導還沒有完全樹立“單位負責人對單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負責”、“內部控制是‘一把手工程”的主體意識,導致基層單位會計系統控制的財會監督職能難以充分發揮。主管部門應主動提升對下屬單位內部財會監督的重視程度,指導并推動基層單位加強會計系統控制建設,確保基層單位嚴格遵循財經紀律,形成真實、可靠、可比的會計信息。
一方面,主管部門可以通過細化部門規章壓實單位負責人的財經責任,也可以通過開展內部審計、內部控制檢查發現問題,將單位主要領導人作為整改第一責任人;另一方面,主管部門可以考慮將單位是否配備專職會計人員、會計人員是否具備專業任職資格、單位是否聘任相應職稱會計人員到相關崗位等情況納入單位年度績效考核項目或加分項目中,通過單位整體績效考核工作促進基層單位會計系統控制建設。
2.主管部門出臺會計隊伍高質量發展意見
會計人才是推動我國會計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隨著《會計行業人才發展規劃(2021—2025)》的發布,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本行業特征及基層單位工作實際,制定本系統會計隊伍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明確基層會計人員能力框架,設定基層會計人員隊伍建設績效目標,促進基層會計人員財務職能從“核算型”與“弱管理型”向“強服務型”與“強管理型”轉型。
3.主管部門優化創建特色化、個性化、精準化培養機制
不同于以往“輸入式”的培養模式,G省省級林業主管部門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已經開展的林業管理會計人才培養項目中,G省省級林業主管部門會同國家會計學院對培訓學員進行多維度的聯合培養。不僅采用專家講授、實戰演練、案例分析、學員討論、情景模擬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還采用集中培訓、自我學習、課題研究、推薦使用等多維度的培養方式,讓學員“在學中悟,在學中用,學以致用”。未來的培訓工作更應注重培訓考核機制與激勵評價機制的設計,有效激發出培訓人員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出符合實際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具體可以采用“跟班學習”、“以審代培”等方式創新人才培養工作機制。一方面,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各項改革的需要,積極主動作為,抽調人才庫中的人員組成聯動小組,通過完善相關制度,編制相關規劃,推動部門管理建設;另一方面,主管部門還可以主動適應審計新形勢發展需要,從省直、市直相關單位抽調內審人員參與基層單位預算執行審計、專項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等,通過“以審代培”的方式不斷提升內審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水平,不斷壯大部門內部審計力量。
4.主管部門積極搭建基層會計人員交流的平臺
搭建交流平臺并發揮基層會計人才小高地作用的具體措施包括:建設“財務智庫”共享系統,集聚人才進行實務指導;參與會計、審計課題研究活動,為管理活動提質增效等。主管部門可以嘗試搭建“財務智庫共享系統”,根據具體業務(預算業務、收支業務、政府采購業務等)分門別類地共享各地的好經驗和好做法,為相關工作的流程規范、提質增效打牢基礎。理論素養決定會計工作的深度與廣度。不斷提升理論素養,有助于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有利于理論更好地服務與引導會計實踐。主管部門還可以積極組織基層會計人員參與財政部門、審計部門等發布的科研課題申報,這將有助于其深入研究會計改革實踐中的現實問題,有助于其提升政策把握能力,充分發揮會計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作用。
(二)單位層面:拓寬職業發展途徑
1.基層單位加強會計系統控制建設
首先,根據基層單位的業務特點,按照“因需設崗”原則設置會計機構及相應人員。按照“按崗設人”原則分層選拔基層會計人員[2]。根據單位規模、業務量、資金績效管理要求等的不同,建立不同的組織架構進行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工作;其次,確定關鍵崗位,明確關鍵崗位職責,編制關鍵崗位責任書,確保不相容崗位嚴格分離,落實定期輪崗制度;再次,統籌人員安排,合理配置外聘人員從事簡單重復的會計核算工作,讓有一定會計基礎人員從事單位財務管理工作,不斷提高基層單位的財務管理水平和績效管理水平;最后,建立健全基層單位會計人才培養工作的長效機制,加強會計人才隊伍建設的過程跟蹤、信息反饋和定期評估,把推進單位會計人才發展納入重要議題。
2.基層單位推動會計信息化建設
基層單位受限于資金、技術等原因,其會計信息化建設基本處于會計核算信息化階段。首先,現階段基層單位會計信息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業財系統銜接不緊密,業務信息與財務信息存在信息孤島。在實際工作中,財務系統無法自動收集和統計業務數據,多數情況只能從業務系統中導出信息后手工統計和錄入財務系統,信息轉錄過程中極易因為人工操作失誤出現賬實不符的現象;其次,目前基層單位信息化建設中不相容崗位職責未能有效分離,加大了基層單位舞弊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以會計核算系統為例,有些基層單位會計人員配備較少,審核員角色將其權限授權于記賬員角色,記賬員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影響了單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基層單位應投入人力物力提升本單位信息化工作,促進基層會計人員職能轉型升級,借助于財政廳等外部力量,逐步實現資金管理、資產管理、預算控制等財務管理信息化。下一階段,基層單位應借助預算一體化改革,加大對會計信息化的整體設計和布局,逐步實現財務分析、全面預算管理、風險控制、績效考核等決策支持信息化。
3.基層單位重塑會計人員職業角色
長期以來,基層行政事業單位管理層對財務部門職能定位模糊、單一。單位管理層和業務部門利用財務工作進行有效決策的程度低,單位管理呈現出業務部門強勢、財務部門弱勢,業務部門不理解財務部門工作的狀態。一方面,就財務工作自身而言,傳統財務工作以核算、管控和監督為職能重點,基層會計人員溝通能力差、服務意識薄弱;另一方面,“業財融合”“財務智能化”背景下,基層會計人員數字化程度低,大多數人不具備采集、挖掘數據信息并提供數據服務的能力。已經在企業中應用的流程自動化機器人技術(RPA)具有精度高、效率高的特點,能有效改進企業財務的組織方式、資源配置、工作流程及價值產出,顯著促進財務管理能力的提升。隨著財務機器人的推廣應用,基層單位會計人員有望從重復性和程序化較高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財務人員角色定位轉變迫在眉睫。基層單位重塑會計人員職業角色,必須加強其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等能力培養,推動其從數據生產者轉變為數據使用者,讓其在充分挖掘數據內在價值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到單位戰略發展規劃、流程設計和風險防范、績效考核和激勵等全方位管理活動中。
(三)個人層面:提升職業發展能力
1.注重黨史學習,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約束自身行為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領導我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偉大奮斗,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通過“學深悟透用好”黨史、國史,基層會計人員能充分認識和把握革命、建設、改革、發展各個歷史時期的豐富經驗,獲得思想啟迪、知識武裝、本領提升,站在歷史的基礎上堅定地走向光明的未來。黨史學習教育是會計人才職業道德品質培養的精神源泉,是培養會計人才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是提升會計人才世界格局的方法指導[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關鍵,頂尖人才儲備是核心。黨史學習能提高基層會計人員的政治站位,增強其機遇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提升其宏觀思考能力與思辨能力,胸懷“兩個大局”,牢記“國之大者”。
2.注重數字化能力提升,主動成為有綜合素養的人才
擁抱數字化,首先,需要轉變傳統的思維觀念,“拆掉思維的墻”。數字時代下,財務人員從“核算反映型”為主向“智能決策型”為主的轉型已成必然,財務人員需要樹立“用戶思維”、“社會化思維”、“平臺思維”及“跨界思維”[4]。提升數字化能力要求財務人員心態上應積極擁抱數字化,通過主動挖掘利用數據來改變傳統的工作習慣,形成有效的數字化思維與工作模式,習慣于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和用數據創新。財務工作從事后反映轉向事前計劃與事中監督轉變,財會管理工作由靜態向動態轉變。挖掘數據注重多期數據分析,注重同類主體相關業務數據橫向對比分析,注重單位內外部數據分析;工作流程再造與優化則更加注重業財融合,注重充分利用數據進行預測決策、經營分析與風險管控;其次,是提升專業技能和數字技能,主動成為有綜合素養的人才。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是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的一項重要生產要素。這一生產要素將會計確認與計量的資產和資本范圍進一步擴大,對財務人員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會計人員的數字素養,需要加強其管理會計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及數據管理能力,具體可以加強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等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同時加強算法技能、機器語言的學習。
參考文獻:
[1]白華.論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中的十大關系[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8,32(6):3-18.
[2]毛亞丹,包關云.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會計隊伍建設的幾點建議[J].財務與會計,2020(8):83.
[3]仲懷公,薛玲艷.黨史學習教育對會計人才培養的啟示[J].會計之友,2021(17):159-160.
[4]段洪波,王映竹,趙宏月.數字時代財務人才培養的探索[J].財會通訊,2022(7):171-176.
責任編輯:姜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