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春蘭 龐明偉 謝應龍



碑、匾、楹聯是古代文人表情達意的方式之一。它不僅可以點綴堂榭、裝飾門墻,更是傳遞人文內蘊、豐富升華景觀意境、表達文人品格的點睛之筆。我國古代碑、匾、楹聯既有建筑、雕刻之美,又有書法藝術之趣,更有文人情感之魂,是集思想、藝術、情感于一身的綜合藝術作品。
碑、匾、楹聯歷史悠久,我國很多歷史遺址、著名宅邸、自然景觀,都有著各式各樣的碑、匾、楹聯。碑、匾、楹聯上的題字大多是名人所寫,書法功底深厚,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其內容引經據典,意蘊深遠,充分表現出名人雅士抒發際遇、寄情山水的曠達胸襟和人生感悟,與景觀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實現了情由境生、情景共融的效果,令游客產生了無限遐思和心靈共鳴。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在諸多碑、匾、楹聯中,題字的人或為表達特殊情感,或為避諱,或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在題字時,會出現筆畫多一橫、少一點的現象,有時還對字體進行部位交換,或者使用異體字、合體字。這些題字往往讓游客費解,被認為是“錯別字”。其實,這些題字都是作者為表達獨特的情感傾向和內涵意蘊,借助漢字形體的變化故意為之,我們稱之為“故錯字”。這種表現手法,正是古人智慧的顯現、情感的噴發、人生的積淀,既彰顯了中國漢字直觀達意的特點,又展示了中國書法藝術的魅力,更體現了文人墨客的悠悠情思,對景觀起著錦上添花、畫龍點睛的作用,甚至有的景點因為這些題字而名揚天下。
筆者就一些景區碑、匾、楹聯上的故錯字進行歸類并探究其意蘊,與大家共同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筆畫增加的故錯字
1.河北承德避暑山莊—“避”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避”字多一橫(圖1),查閱《說文解字》《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避”都沒有異體字,文獻典籍里也沒有其他寫法。
對這個多寫一橫的“避”字,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承襲傳統。把避字多寫一橫,在古代碑帖里較為常見,如顏真卿的《李玄靖碑》、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趙孟頫的《續千字文》、豳州昭仁寺碑等都有類似寫法。康熙雖為滿族旗人,但孺慕漢文化,尤愛翰墨。他曾說“朕自幼習書,毫素在側,寒暑靡間。”其書法上承趙孟頫,酷愛董其昌,造詣頗深,由此推斷,對學貫古今、擅長書法的康熙來說,這個避字,不是寫錯,極有可能是沿用書寫習慣,承襲書家傳統。
為了避諱。古人特別重視避諱,凡是不吉、不雅、不便之事都要避諱。《說文解字》注:“避,回也。”“避”有“回避、逃避”之意,讓人心生嫌隙。康熙皇帝特意在這個“避”字上多加了一筆,應該是他認為“此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難之避”。所以,這個避也有可能因避諱而故意寫錯。
2.南京明孝陵——“明”
南京的明孝陵碑,康熙題字時,將“明”寫成了“眀”;后人在陵墓寶頂的墻體上書寫“此山眀太祖之墓”時,也將“明”寫成了“眀”。
對此寫法,有以下幾種說法:
故意為之。有人說這是康熙在諷刺大明朝“日月無光”。對此說法我不敢茍同。朱元璋從一介布衣到皇帝,其功績有目共睹。康熙1699年南巡時對明孝陵進行祭奠,并題字“治隆唐宋”,意思是朱元璋統治期間對國家的治理和建設勝過了唐代和宋代。既然對其做了如此高的評價又怎么會再來諷刺呢?所以個人認為此種說法不成立。
凸顯氛圍。“明”字本是光亮、明亮的意思,而陵墓的氛圍是陰森肅穆的。為了凸顯墓地的陰沉氛圍,書法家在書寫碑文時,往往在日上多加一筆,以示與常用“明”字有區別。如魏碑《司馬顯姿墓志》、歐陽詢的《皇甫君碑》都是如此寫法,此說較為可信。
通假互用。“眀”是“明”的異體字。《康熙字典》的《正字通》云:“《莊子·外物篇》目徹為明。不借用眀,從日月,會明意。田蓺衡曰:古皆從日月作明。漢乃從目作眀。”柳公權的《玄秘塔碑》、李邕的《出師表》、祝允明《行草歸田賦》等都把“明”寫成“眀”,由此可見,這并非康熙獨創,亦可能如前文所述,乃康熙沿襲前人書寫習慣。
避諱明朝。清朝前期,滿清政府對漢人實施高壓政策,尤以文字獄為甚。清朝文人在不能不寫“明”的時候,因避禍畏事,凡涉及明朝,就改“日”為“目”,彼此心照不宣,后人在陵墓寶頂的墻體上書寫“此山眀太祖之墓”,極有可能為此原因。現在研究清朝人題寫的“明”字碑、匾、楹聯,寫成“眀”的情況很多,如成都武侯祠的“眀良千古”匾、濟南市“大眀湖”門匾,大概都是為了避諱才這樣寫的。
不論是哪一種原因,故意寫成“眀”是肯定的。
筆畫減少的故錯字
1.濟南趵突泉—“突”
濟南的趵突泉景區有一座觀瀾亭,亭邊有一座水池,池中有一塊石碑,碑上寫有“趵突泉”三字(圖2)。
我們發現“突”字少了兩點,穴寶蓋成了禿寶蓋,犬上的一點也去掉了。這是明朝著名的才子胡纘宗所寫,不可能寫錯字,原因何在?
其一,字形協調需要。書法作用于視覺,要給人美的感受,書法家除了要在字體上下功夫外,還要在造型上構思,使筆畫協調。所以,胡纘宗在書寫此碑時,考慮“突”字點太多,又集中在字的上部,與“趵”字形沖突,如全寫出來,顯得字體破碎,字形繁雜。為了整體章法布局的需要,故意對“突”字的筆畫進行減少,的確達到了美觀協調、簡潔大氣的效果。
其二,字體變異結果。官方統一的漢字寫法叫“正體”。除了“正體”,一些漢字還有其他的寫法,比如有字形結構部位變化的寫法,如“群”“壁”等字,既可作左右結構,也可作上下結構。還有減少筆畫的寫法,如“泯”可寫作“冺”“胚”可寫作“肧”等。這種音義不變而寫法改變的異寫字,在書法中比較常見,如胡纘宗題寫的“突”字少一點,山西五臺山的“靈峰勝境”匾的“峰”字用上下結構并少寫一橫等即屬此種情況。
2.天津報恩院—“院”
咸豐帝題寫的天津薊州區獨樂寺的“報恩院”匾,“院”少了一橫,是咸豐帝寫錯,還是另一種寫法?
《說文解字》注:“院,從阜,完聲。”遍查歷史上書法名家關于“院”的一些寫法以及漢字字典、詞典,均無少寫一橫的寫法或異體字。所以,咸豐皇帝題寫此字時,明顯是故意為之,咸豐帝解釋:人有佛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等需要報,恩是報不完的,所以“完”的筆畫不能寫全。我覺得這個解釋最合情合理,“院”并非生僻字,咸豐帝不可能寫錯,少寫一橫的特殊寓意非常明顯。
筆畫錯位的故錯字
1.揚州平山堂—“風流宛在”
揚州大明寺平山堂的“風流宛在”匾(圖3),是晚清兩江總督劉坤一所書。“流”少了一點,“在”多了一點,這也是錯字?
這兩個字為什么這樣寫,也有幾種不同觀點:
其一,勸諫官員。有人說,劉坤一寫這個匾,是為了追念歐陽修。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但在歐陽修擔任揚州太守時,風流韻事不斷,人稱“風流太守”。歐陽修因私德不修等傳聞,屢次受到同仁攻訐、后人非議。同為官場中人的劉坤一,故意用此題字來勸諫官員少一點“風流”、多一點“實在”。劉坤一是清朝晚期洋務運動的主導者,是一位實干家,這一說法令人信服。
其二,追慕先賢。在古代,“風流”多指“士大夫風雅瀟灑”,所謂“真名士自風流”,如《后漢書·方術傳論》:“漢世之所謂名士者,其風流可知矣。”又或是“形容文學作品超逸佳妙”,如唐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含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作為一代文宗,歐陽修的才學令人仰慕,作品讓人贊嘆,劉坤一故意將“流”少寫一點,“在”多寫一點,寓意歐陽修的風流才華不因時光流逝而消失,千年宛在,以此表達對歐陽修的追慕和致敬。
其三,字體變異。中國漢字文化源遠流長,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異體字,少一點的“流”和多一點的“在”都是異體字。《干祿字書》注明:“加點的流為正體,不加點的流為俗體。”文人在寫作時,更喜歡寫不加點的“流”。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以及唐伯虎的《落花詩冊》中的“流”字,都不加點。
至于加點的“在”字,在古代碑帖中也很常見。如北魏的《高慶碑》、南朝宋的《爨龍顏碑》、李世民的《晉祠銘》、趙孟頫的《漢汲黯傳》等,加點的“在”沒有其他意思。根據書法家的書寫習慣,推斷“風流宛在”的“在”字加點,還可能是為了起到駐筆收鋒并與右邊三字相呼應的作用。
2.山東曲阜孔府對聯—“富”“章”
山東曲阜孔府大門有一對楹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富”少了上面的“點”,“章”的一豎出頭了。這副對聯是清朝乾隆時期的才子紀曉嵐所寫,紀大才子也犯錯?
其實,古代文人在寫字方面是很有講究的,往往喜歡通過字體、字形的變化表達某種情感。孔氏家族傳承兩千多年,文人輩出,富貴綿延,紀曉嵐是故意借此錯字,贊揚孔氏家族“文章通天”“富貴無邊”。
多字組合的合體字
古人造字時最開始就是畫圖,簡單明了,表意準確。后來,圖畫文字向線條文字轉變,漢字又有表音之功能。一個漢字能表達多種含義,多字組合之后所傳達的文化內涵更是豐富。
《現代漢語大詞典》解釋:“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組合成的漢字稱為合體字。”合體字來源于古時的軍符,把幾個字從中間分開,各拿一半,合在一起就可以判斷真假。后來這種形式被道教所利用。道教符箓上常有合體字,人們認為符箓有召喚鬼神、鎮壓邪祟的作用,后來民間也開始用合體字來趨吉避兇。常見的合體字人們一般能知曉其意義,不常見的合體字有時則被認為是錯別字。
下面主要就閬中漢桓侯祠景區的合體字進行賞析。
1.漢桓侯祠大殿后墻—“義”
閬中漢桓侯祠大殿后的墻壁上有一個繁體字“義”(圖4)。仔細看,這個“義”字與我們平時所見義的繁體字又不同。繁體的義是“義”,而且僅此一種寫法,那這個“義”是不是寫錯了呢?
這個“義”由“關”“飛”“死”三個字組成。什么意思?張飛和關羽是結義兄弟,因關羽為吳國所殺,張飛急于為關羽報仇才鞭撻部下,后被部下殺死,所以,張飛又是因關羽而死。這三個字所組成的“義”字,表達了張飛的死既和義氣有關,又和關羽有關。所以,這個義是故意寫錯,為了吸引游客注意力,激發起人們了解蕩氣回腸的三國故事的欲望。
2.漢桓侯祠石碑—“壽”
漢桓侯祠里的“壽”字碑(圖5)是馬德昭所寫。馬德昭是閬中市江南鎮魁星村人,曾任陜甘提督,頗有政績。他不僅武功蓋世,也是著名的書法家。
這個“壽”字,也與繁體的“壽”不同。為什么這樣寫?
閬中漢桓侯祠的這個壽字由“九十九”與“廿一”五個數字組成,一筆寫成,叫“一筆壽字碑”。“九十九”加“廿一”是一百二十。過去稱六十歲為“花甲”,一百二十就是兩個甲子年,此“壽”字取花甲重周之意,寓意長壽。西安碑林里還有一塊馬德昭的“一筆壽字碑”,字跡略有不同,寓意相同。所以這個壽字是故意寫錯,表達的是人們的美好愿望。
碑、匾、楹聯故錯字從造型具象上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感,從意蘊內涵上能引發欣賞者的情感共鳴。究其原因,抑或因避諱所需,抑或合環境而變,抑或書法習慣承襲,抑或特殊寓意指向,抑或字形演變衍生,凡此等等,不一而足。筆者認為,這僅是表象的原因,碑、匾、楹聯故錯字作為我國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和表達符號,通過漢字變化和書法藝術的組合,揭示和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獨有的倫理思想、哲學思維、情感表達和審美特質,這才是故錯字的意蘊所在、魅力所在!
折射中華民族敬天法祖的倫理思想
碑、匾、楹聯故錯字有相當部分源于避諱。避諱文化作為我國一種特殊的傳統文化現象,在語言文字使用上折射了中華民族敬天法祖的倫理觀念。《公羊傳·閔公元年》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中國是禮儀之國,有嚴格的禮儀制度,尊者、親者、賢者如果隨便提及,就是不敬畏上天,不遵從先賢,不講求禮儀。如果要寫相應的字,就用“改字、改音、缺筆、空格”等方法來避諱。如前文提及避諱明朝,清朝文人大多改“明”為“眀”;康熙為避諱不吉,書寫“避”字故意多加一橫;唐朝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里的“治”字,為避唐高宗李治諱,省略“口”下面一橫;林黛玉在讀到“敏”字時,為避母親賈敏的諱,都念成“密”,寫“敏”字時會缺一筆……在今天,避諱文化不再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言行的枷鎖,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已演變為某些民俗和習慣,仍在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其蘊含的敬天法祖、重德厚倫的人倫教化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準則,對于促進人們相互尊重、構建和睦的人際關系、倡導文明禮貌的言談舉止、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依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透視中華民族含蓄內斂的情感表達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積淀,使中國人在情感表達方式上,往往含蓄內斂。尤其在抒發人生際遇和內心情感時,大多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激發受眾的心靈共鳴。漢字音、形、義結合的特點與書法“委婉含蓄、意境深遠”的審美特質,使碑、匾、楹聯故錯字成為中國人表達情感的載體之一。中國人喜歡把自己對人生的觀察、思考和感悟,或喜或悲的情感,或贊揚或貶斥的態度,用筆畫的增減、錯位、違和等,在作品中自然地流露出來。如前文的“義烈足式”匾表達對張飛的景仰之情;孔府楹聯中的“富”和“章”字表達對孔府的贊揚之意;西安碑林的“碑”少上面一撇,有人推斷這是林則徐借此“碑”來暗喻自己丟了頂戴。林則徐一生為國為民,卻得如此遭遇,他的委屈、辛酸無處訴說,盡在這少寫一撇的“碑”上。這類錯字把中國人的含蓄內斂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蘊含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就會發現,中國人的衣食住行與大自然存在著緊密聯系。品茶賞菊、造房種田、尋醫問藥、立碑寫匾,處處散發著天、地、人和諧相處的神韻,呈現出“天人合一”的哲學韻味。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文字和書法也不是孤立的、單一的抽象表達,自創造、使用開始,便是古人仰觀天象、俯察萬類的產物。特別是書家通過文字表現情感的時候,更是自然的回響、宇宙的共鳴、內心的宣泄。碑、匾、楹聯題字本是景點的一部分,如何使題字與景點完美融合,那就需要題字者多思考。于是,有些書法家就利用字形變化或者筆畫增減來實現“天人合一”。如為了凸顯陵墓的陰森氣氛,就把“明”寫成“眀”;為了表明西湖的水適合魚兒暢游,所以“花港觀魚”的“魚”少寫一點……諸如此類,這時,天、人、字融為一體,中國書法藝術也完美地呈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
體現傳統文化意與境渾的審美特征
“意境,是指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卻又難以明確言傳、具體把握的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既生于意外,又蘊于象內。意境的構成是以空間境象為基礎的,是通過對境象的把握與經營達到“情與景匯、意與象通”。
碑、匾、楹聯的故錯字,就是立足于環境,通過對漢字的把握來營造意境。根據陳莉《意美以感心—漢字意蘊美的內涵研究》一文,“漢字意境的營造,就是用藝術手法對漢字的字形、結構、筆畫進行分解或組合,并加入其他視覺元素,從而產生一種由漢字產生卻超出漢字內涵意義之外的意境和情調。用有限的字形再造無限的心象,通過相關的輔助視覺語言更好地營造漢字所表達的‘境生于象外的藝術境界”。
碑、匾、楹聯的故錯字,營造了“微塵中有大千,剎那間見終古”的意境,看似錯字,實則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審美。如前文中合體字“義”“壽”字,重新組合產生新的意義;西湖和泰山的“蟲二”碑,只取繁體的“風月”二字一部分,寓意“風月無邊”……書寫者由觀景者變為造景者,從以我觀物的“有我之境”,升華為以我造物的“無我之境”,實現了物我兩忘、意與境渾的審美體驗,達到了創作主體與書法作品的融合統一。
景區著名的碑、匾、楹聯錯字,錯得有理,錯得有據,錯得妙趣橫生,乃故意為之。這些故錯字展現的是中國漢字之美,中國書法之美,更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意蘊之美。
有人說:“漢字之美,美在形體。漢字之美,美在風骨。漢字之美,美在精髓。漢字之美,美在真情。”漢字可以通過字形的演變傳達情感,也可通過書法來供人欣賞。碑、匾、楹聯的故錯字把書法藝術、傳統文化和自然景觀完美融合,使旅游文化的審美價值和功能得以具體展現,為景區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故錯字還激發了游客的興趣,去思考故錯原因,去探究故錯意蘊,去了解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基金項目:南充文化旅游職業學院2022年度校級科研課題一般項目;項目編號:NCWL2022Y012。
作者簡介:莫春蘭,女,漢族,四川南充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