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是一個復雜概念,包括學習行為、學習能力、自主意識等多方面的內涵。行為是表象或表現;能力是由相關知識、技能綜合而來的認知資源;意識則是對特定事物、情境的敏感度以及個體的動機和協調系統。從這個角度來看,促進中小學生英語課程內外的自主學習,提升他們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需要協同行為、能力、意識三個方面,來系統性地加以指導。
外語學習中的自主行為比較容易識別。例如,學生是否能獨立或相對獨立地復習和鞏固新學的單詞?從這節課下課布置作業到下節課上課檢查復習效果期間,學生具體做了什么?有哪些行為?有沒有家長或其他資源的協助?這些都是考察和研究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的過程中需要關注的問題。換言之,理解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需要洞察學生究竟真正自主地做了什么,其中哪些行為又真的有效,而不能僅僅交給學生一個任務,并把任務的完成等同于自主行為的發生。
同理,自主學習能力也不應是一個空泛、隨意的概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需要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相關知識,尤其是要增進學生對學習規律和自我評價的認識。如果學生不知道閱讀理解能力是如何提升的,或者說,不知道讀一篇小文章應該讀什么、學什么,那就談不上具備這方面的自主學習能力。如果學生在寫了一篇作文之后,不知道如何自我修改,不知道標準是什么,那也就談不上具備這種自主學習能力了。當然,單純具有這些陳述性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能將它們程序化,形成技能。
基于自主學習能力促發有效的自主學習行為,需要學習動機與自我調節的參與。而學生是否有意識、能動地促成這樣的過程發生并監控其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而提升意識的重要途徑就是增加具身體驗。只有通過體驗,學生才能感受、形成、發展這樣的意識。這和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道理。課堂教學需要通過符合英語學習活動觀的任務設計將學生置于這樣的體驗情境中,引導學生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反思,最終全面、完整地提升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