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 ? ?要:邏輯重音具有突出語句目的、體現(xiàn)邏輯關系、點染感情色彩的作用,學生掌握邏輯重音的程度影響學生聽和說的水平,進而影響交際的有效性。指向邏輯重音習得的初中英語聽說教學可以在聽前引導學生閱讀主情景圖以感知與理解邏輯重音、在聽中巧設問題鏈以使學生應用與內化邏輯重音、在聽后創(chuàng)設真實語境以使學生遷移與運用邏輯重音,培養(yǎng)學生的語音意識,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交際能力。
關鍵詞:邏輯重音;聽說教學;初中英語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標》”)指出,“語音是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自然、規(guī)范的語音和語調將為有效的口語交際奠定良好的基礎”[1]。英語的語音包括元音、輔音、重音、意群、語調與節(jié)奏等[2]。其中,重音是英語每一句話語(utterance)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說話人用于強調表達意圖的重要手段。
一般情況下,句子中的實詞(如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等)往往采取重讀形式,虛詞(如冠詞、連詞、介詞、人稱代詞等)則采取弱讀形式。但在實際交際中,句子中的任何詞都可以采取重讀形式,以表達意圖,這一語音現(xiàn)象稱為邏輯重音[3],它具有突出語句目的、體現(xiàn)邏輯關系、點染感情色彩的作用。也就是說,學生掌握邏輯重音的程度影響他們聽和說的水平,進而影響交際的有效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聽說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感知、運用和內化邏輯重音,從而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邏輯重音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但目前的聽說教學大都仍停留在基礎知識的講解與內容的分析上,忽視了邏輯重音在不同語境中的表意功能,導致學生的語言輸出出現(xiàn)缺乏重點或字字重點等狀況,進而造成理解交流障礙。
下面以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中的Section B 1a-1e為例,具體闡述指向邏輯重音習得的初中英語聽說教學。Section B 1a-1e聽力文本講述了Tom打電話請求媽媽把他的英語書、尺子、筆記本等送到學校的事件。教學目標設置如下:
在完成本節(jié)課學習后,學生應能夠:
①通過辨別句子中重讀的單詞或短語判斷Tom所需的物品及其所在的位置;
②分析與判斷Tom重讀物品名稱與介詞短語的意圖,進而深刻理解邏輯重音在言語交際中的作用;
③在真實語境中運用邏輯重音談論物品的位置,并反思物品擺放凌亂帶來的困擾。
一、聽前:閱讀主情景圖,感知與理解邏輯重音
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根據語境來選擇說話的方式和具體內容,聽話人則借助語境來全面、準確地理解話語含義[4]。單元的主情景圖與單元話題緊密相關,能夠激活學生頭腦中的已有圖式,引導學生思考對話發(fā)生的背景信息。因而,在聽前,教師可以借助主情景圖創(chuàng)設聽力語境,引導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感知與理解邏輯重音在言語交際中的作用。
首先,教師提出問題Q1和Q2,并呈現(xiàn)如圖 1 所示的主情景圖,在導入本節(jié)課話題的同時,促使學生初步感悟keep tidy的主題意義。
Q1: What can you see in Toms room?
Q2: Is the room tidy? Why do you think so?
Q1旨在激活學生頭腦中的radio、tape player、clock、model plane等詞匯,并通過重讀這些單詞來開展對話。Q2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重讀in、on、under等介詞短語來呈現(xiàn)物品的位置,突顯Toms room的凌亂。問題的設置可以幫助學生在回答中關注關鍵詞,進而加深對邏輯重音的感知與理解。這一活動可以為接下來通過邏輯重音有效獲取“聽”的信息作鋪墊。
【教學片段1】
T: Is the room tidy? Why do you think so?
S1: I think the room is really untidy. Many books are not in the bookcase. They are on the chair.
S2: Toms ruler is not in the pencil box. Its on the table.
S3: Tom doesnt make his bed. And his notebook is on it.
S4: Tom needs to clean his room.
然后,教師呈現(xiàn)如圖2所示的教材插圖,并提出問題“What are Tom and his Mom talking about on the phone?”,引導學生聯(lián)系圖1進行聽前預測,提升學生對聽力活動的期待。學生在回答時可以進一步認識到不整潔給自己與家人帶來的麻煩。
二、聽中:巧設問題鏈,應用與內化邏輯重音
在聽對話時,創(chuàng)設循序漸進的問題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通過邏輯重音深入理解聽力文本的內容及其內在邏輯關系、作者的觀點及態(tài)度,也可以為聽后“說”的輸出活動搭建語言與思維的“梯子”。
首先,教師讓學生第一次聽對話,并回答問題“Why does Tom call his mom?”,引導學生在驗證聽前預測的同時整體理解聽力語境,即Tom從學校打電話請求媽媽把他的一些物品送到學校。這一活動可以促使學生產生對所需的物品與物品位置的聽力期待。
然后,教師讓學生第二次聽對話,并回答問題“What does Tom want?”,引導學生通過邏輯重音獲取Tom所需的物品(如English books、ruler、notebook、Franks tape等),感悟邏輯重音在傳達意圖中的作用。
接著,教師讓學生第三次聽對話,并回答問題“Where are the things?”,引導學生通過聽介詞短語來獲取物品所在的位置,進而關注到介詞短語重讀的現(xiàn)象并分析原因。在學生回答時,教師以言語反饋的形式引導學生關注其重音是否落在介詞短語上。
最后,教師讓學生第四次聽對話,圈畫出對話中的重讀詞匯與短語,并回答問題“Is Tom sure about where the books and notebook are?”,旨在使學生在判斷說話人語氣與意圖的基礎上進行鑒賞式模仿,加深學生對邏輯重音表意功能的理解。
【教學片段2】
T: Is Tom sure about where the books and notebook are?
S1: No, because he says, “Hmm, theyre on the chair ... Oh, no, theyre under the radio.” He is not sure about where the English books are.
S2: He says, “ Uh, I dont know. Oh ... Its under the model plane in the bookcase.” He is not sure about where his notebook is.
語音教學主要通過模仿進行。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大量聽音、模仿和實踐的機會,幫助學生養(yǎng)成語音意識[5]。其中,聽后的鑒賞式模仿是一種可行的培養(yǎng)學生語音意識的策略,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分析感悟,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重音以及語氣等語音特征,進而選擇相應的情感進行模仿式朗讀實踐,感悟其中語言的音韻美,達到更好理解文本的目的[6]。上述四次聽對話活動在問題鏈的引領下逐步引導學生實現(xiàn)從應用邏輯重音到內化邏輯重音,再到自然習得邏輯重音的進階,達成聽說教學目標。
三、聽后:創(chuàng)設真實語境,遷移與運用邏輯重音
學生只有融入基于生活體驗的真實語境,才能充分激發(fā)語言表達欲望,將所學與現(xiàn)實生活相關聯(lián),進而積極主動地將在聽的環(huán)節(jié)習得的語言知識遷移與運用到新語境中解決新問題,實現(xiàn)能力向素養(yǎng)的轉化。
在充分考慮七年級學生學情與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教師設計了兩個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可選擇性任務,引導學生在真實語境中基于所學內容,根據自身生活經驗使用邏輯重音與他人進行有效交談,反思物品擺放凌亂帶來的困擾,實現(xiàn)能力向素養(yǎng)的轉化。兩個可選擇性任務如下:
【任務一】You call your mom or dad and ask her or him to bring some things to school for you.
【任務二】You cant find things at home and ask your mom or dad for help.
一個小組創(chuàng)編的對話如下:
Jack calls from school to ask his dad for help. He needs some things for his school trip.
Dad: Hello.
Jack: Hi, Dad. 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bring some things to school?
Dad: OK.
Jack: I need my cup and hat ... and an umbrella.
Dad: OK. An umbrella ... and where is your cup?
Jack: Uh, I dont know. Oh ... its on the table in the living room.
Dad: Wheres your hat?
Jack: Hmm, is it on the chair?
Dad: No.
Jack: Err ... Its on the sofa ... Oh, no, its on the bookcase.
Dad: OK. Do you need the camera?
Jack: No, thank you. Linda has one.
Dad: OK. Meet you at 8 : 00 at your school gate.
Jack: Thank you, Dad!
在上述對話中,學生用著急、不確定的語氣及邏輯重音傳達所需物品的位置,準確表達了自己的意圖,并在對話的過程中反思物品凌亂給自己與他人帶來的麻煩。在小組展示后,教師呈現(xiàn)表1,讓學生根據表1進行評價,引領學生進行反思與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