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運玲
主持人語:
上期我們談了正面管教的態度問題,這期我們來聊聊正面管教的規則。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正面管教也有一套獨特的規則來支撐。那么,正面管教的規則是什么樣的?又該如何制訂并落實呢?
正面管教的規則有何特點?
正面管教所遵循的規則,與其他常見管教方式的規則相比,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1.?長期有效,不可隨意更改
衡量一條規則好不好,簡·尼爾森提出的標準是,看這條規則“是否長期有效”。只有長期有效的規則,才能持續引領孩子規范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習慣。
很多家長給孩子制訂規則很隨意,想起一出是一出,過后又不能堅持,對孩子有違規則的要求輕易答應。這就讓規則缺乏長期效力,變得可有可無。
正面管教的規則大都長期有效,長期執行,不可隨意更改。
2.?以平等、尊重、合作為基礎,以鼓勵、激勵為手段,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為目的
不少家長給孩子制訂規則,會附帶各種懲罰措施。簡·尼爾森認為,以懲罰來迫使孩子遵守規則,會造成4種危害,即憤恨、報復、反叛、退縮,不利于親子關系和諧,更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而且懲罰僅能讓規則短暫有效,長遠看弊大于利。
正面管教則不同,其規則的制訂是在平等、尊重、合作的基礎上,由家長與孩子共同完成;實施過程中,以鼓勵、激勵為手段,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讓孩子心甘情愿地遵守,目的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一步步實現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
3.?幫助家長贏得孩子,而不是戰勝孩子
普通的家教規則是幫助家長“贏”孩子,正面管教的規則是幫助家長“贏得”孩子。一字之差,效果截然不同。
所謂“贏”孩子,就是戰勝孩子—規則是家長的武器,幫助家長對付孩子,孩子成了敵人,最終被家長借助規則打敗。而“贏得”孩子則不同—家長和孩子不是敵我關系,而是共同體;家長借助規則幫助孩子做得更好,規則不是用來對付孩子的武器,而是幫助孩子成長的跳板。
4.?善意地對孩子表示理解、同情與安撫,而不是羞辱、挖苦孩子
孩子違反了規則,家長比較常見的做法是未卜先知或幸災樂禍:“我早就跟你說過這樣不行!”“誰讓你不聽我的?”“活該!”
而在正面管教中,當孩子違反了規則,家長尊重孩子,不說挖苦的話,以和善而堅定的態度與孩子正面溝通,表達對孩子的理解與同情,安撫孩子的情緒并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正面管教的規則應如何制訂?
我們大致清楚了正面管教規則的特點。那么,又該如何制訂正面管教的規則呢?以下意見謹供參考。
1.讓孩子參與
簡·尼爾森認為,孩子更愿意遵守他們自己參與制訂的規則。因此,正面管教的規則一定要家長與孩子一起制訂。
簡·尼爾森建議,以家庭會議的形式,邀請孩子參與規則的制訂。可以安排一個固定的時間來召開家庭會議,比如每周六的晚上,以最近遇到的問題為會議主題,讓大家發表看法,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形成規則。
孩子參與制訂了規則,在執行中若遇到問題,會更愿意承擔責任,而不是將責任推給家長。
簡·尼爾森還建議,規則要在全體一致同意的基礎上產生。如果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可以放到下次家庭會議上再議。這樣就多出一個冷靜期和想出新主意的時間。最好不要采取投票表決的方式,讓少數服從多數,以避免少數派對規則不服。全票通過的規則才是最好的。
2.規則+特權
家長在制訂規則時,可以在規則的基礎上為孩子附加一項特權,以激勵孩子自我約束。
舉個例子,家長規定了不許說臟話,但孩子有時覺得好玩,在幼兒園聽到別的小朋友說臟話,回到家也說。家長屢次糾正孩子,但效果不佳。這種情況下,不妨給規則附加一項特權,讓孩子監督一家人,大家都不準說臟話—有時家長也無法保證自己不說臟話,比如特別生氣的時候可能不由自主地爆粗口。如此一來,孩子既是這個規則的遵守人,又是執行規則的監督人。孩子在監督全家人的基礎上,肯定會自我約束不說臟話。
這就是簡·尼爾森提到的“特權=責任”:額外賦予孩子特權,就等于讓孩子站在了規則一邊,成了規則的捍衛者,孩子自然就對自己要求更高了。
3.關注問題的解決,而不只是限制
簡·尼爾森的另一個理念就是家長要多關注問題的解決,而不只是通過規則來限制孩子。
很多家長制訂規則時,習慣于不準孩子怎樣怎樣。正面管教的理念卻是“讓孩子知道他可以怎么做”。前者只是限制,后者卻是具體的行為指導,直接解決了問題。
比如有的家長恨不能通過規則把孩子的手、腳、嘴都控制起來,這不讓干,那不允許。正面管教的規則,則是以“可以做……”的形式呈現,把孩子需要怎么做都列出來,讓孩子有章可循。
4.耐心陪孩子“養成”行為規則
規則不是只能通過語言、文字的形式來制訂,也可以通過陪伴,跟孩子一起通過行為來“養成”。因為有些行為規則,不是一句話說說孩子就能做到,需要在家長較長時間的陪伴、指導下,一步步養成習慣,進而形成規則。
簡·尼爾森以一位非常有耐心的媽媽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這位媽媽花了數年時間教孩子養成了自己收拾床鋪的習慣,最終形成了規則。剛開始,孩子3歲,什么都不會,她就耐心指導孩子如何把褶子弄平展。她特意買了帶格子或條紋的床單,以便孩子能夠順著床沿把床單鋪得橫平豎直。3年后,孩子整理床鋪的水平與成年人無異,也習慣了每天收拾床鋪,符合了媽媽規定的每個人都要保持床鋪整潔的家庭規則。
對于這樣需要一定技能才能遵守的規則,家長必須耐心陪伴孩子,用持續的行動來“養成”。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規則?
1.和善而堅定地遵守規則
孩子都很聰明,有時會有意無意地試探規則,一旦得逞就會突破規則,讓規則成為擺設。比如常見的亂扔玩具,相信很多家長都要求孩子玩完玩具要收拾。但孩子經常不按要求做,家長只好一邊重申規則一邊替孩子收拾,這樣就守不住規則。
對此,簡·尼爾森說:“只要大人通過反復提醒或者通過替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將本應由孩子承擔的責任攬過去,孩子就永遠學不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正確的做法是,家長和善而堅定地遵守規則。比如有位媽媽,是這樣做的:她和善地告訴孩子,如果他們不收拾玩具,她見一個就沒收一個保管起來。如果孩子想要回玩具,就得連續一周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她才會歸還。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后,孩子們都能收拾好自己的玩具了。
在實施規則的過程中,這位媽媽沒有氣急敗壞地對孩子吼叫,也沒有妥協,只是鐵了心,和善地堅守規則,跟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使規則得以有效而長久地執行。
對于堅守規則,家長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奢望規則一實施就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要給孩子一段適應期,給規則一個顯效的過程。
2.約定一些無言的信號
在正面管教規則的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障礙,比如孩子表現出了將要違反規則的苗頭。這時候,不妨用無言的信號來提醒孩子。
比如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用手捂住耳朵,表示等孩子不發脾氣了才會聽他好好說話;想對孩子表示安撫或鼓勵時,把手放在胸口,表示“我愛你”;食指放在嘴邊噓一聲,表示“不要大聲”。這些無言的信號,提前跟孩子約定好,關鍵時刻用來提醒孩子,可以避免與孩子發生爭吵,激化矛盾。特別是在公共場合,這個方法尤其管用。
3.當孩子做了出格的事,運用推理后果來引導孩子承擔責任
當孩子違反規則,甚至出現不當行為時,如何運用正面管教督促孩子遵守規則,修正錯誤呢?下面這個生活中常見的事例能作出回答。
一對調皮的小兄弟用橙子砸了鄰居家的汽車,媽媽是這樣處理的:
先以友善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理解:“我知道你們這樣做是因為覺得這是一個開心的冒險。”
然后她問了一個啟發式的問題:“鄰居看到他的車被砸了,會是什么感受?”兩個孩子聽了面露愧色。
接著,她讓孩子用同理心想一想:“如果別人往你的汽車上扔橙子,你倆會是什么感覺?”孩子們老實回答:“會很不樂意。”
媽媽繼續啟發:“那你們想一想,現在能做些什么來彌補過失?”孩子們說不知道。
媽媽鼓勵道:“我相信你們都是解決問題的能手。如果別人用橙子砸了你們的車,他們怎么做你們才會感覺好一些?”孩子們說,希望對方道歉并把車擦干凈。
最終,兩個孩子決定去向鄰居道歉并將車擦干凈。
這位媽媽運用推理后果的方式,讓孩子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想出彌補過失的方法并承擔了責任。
總之,想對孩子實施正面管教,一定要以和善而堅定的態度,運用正面管教的規則。套用簡·尼爾森的一句話:“讓孩子參與制訂規則,然后讓規則說了算。”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