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匈奴、鮮卑、羯、氐、羌為主的北方少數民族向中原遷徙,掀起了中國歷史上一場空前的民族遷徙浪潮。從東漢時期起,各少數民族便已開始向內地遷徙。到了魏晉之際,由于自然災害多發、戰亂頻繁、少數民族統治者建立政權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各少數民族人民大量涌入中原,在中原北部發展農耕經濟,各民族共同生存,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交融局面,促進各民族經濟、文化不斷交流,為后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魏晉之際;北方民族內遷;民族交融
【中圖分類號】K23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15-007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5.025
中原北部邊境地區主要生存著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東漢初年,便已開始向內地遷徙,東漢末年,魏、蜀、吳的統治者們為了滿足其對士兵、生產力的需要,強制各少數民族內遷,征少數民族為其兵或使其服徭役,內遷各族遷至中原后,與漢族雜居,由從事漁獵逐漸轉向從事農業生產。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少數民族進一步南遷,西晉末期,由于政治黑暗、腐敗,同時統治者對各民族的剝削與壓迫加重,導致了西晉統治階級內部的“八王之亂”,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削弱了統治階級力量。北方少數民族大量涌入中原北部,各少數民族在北方紛紛建立政權。各少數民族的內遷促進了民族的相互交融,使中原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結加深。
一、北方各族情況概述
北部各族主要居住在蒙古高原及西北的內陸干旱、半干旱地區,各族仍以氏族部落為主,過著較為原始的部落聚居生活。干旱、半干旱地區土地貧瘠不利耕種,少數民族以游牧生產為主,受環境的影響較大,東漢至魏晉時期,氣候出現了明顯的變化,溫度降低,北方少數民族“從東漢以來,紛紛從寒冷的塞外舉旗南下,一瀉千里,勢如破竹”[1]。北方少數民族向中原北部遷徙,接觸到了中原先進的農耕文明,感受到了中原文明強大的影響力,并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封建文化的影響。北方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后,由于生產環境發生了變化,于是生產方式也相應發生了變化,由傳統的游牧經濟向農耕經濟轉變,打破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隔閡,為民族交融提供了外部條件。
東漢初,蒙古高原遭遇了嚴重的旱災,居住在此的匈奴人“人畜饑疫,死耗大半”[2],于是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歸附東漢,北匈奴繼續向西遷移。南、北匈奴的分裂,削弱了匈奴的勢力,此后,南、北匈奴之間紛爭不斷,北匈奴最終被鮮卑擊敗,“北庭大亂”[3]。北匈奴被打敗后,鮮卑大規模遷至匈奴故地。魏晉時,鮮卑族大規模向中原遷徙,居于今山西和河北的太行山一帶。氐族原分布在秦隴、巴蜀之間,后被強制遷徙被安置在關中。羌族先居于今青海、甘肅一帶,東漢末年不斷內遷,遷至以關中最為集中。魏晉時期仍有很多羌人內遷,遷居地主要以關中為主。羯族原屬匈奴的一部分。原“分布在并州上黨郡的武鄉羯室及新鄉郡一帶”[4],內遷后主要聚居于山西、河南、河北、陜西、甘肅以及內蒙古河套一帶。
二、魏晉之際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原因
(一)經濟因素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影響北方少數民族遷徙的條件之一。一方面,中原王朝的強盛吸引著各少數民族的歸附。北方少數民族形成以草原為基礎的游牧經濟,漢族形成以土地為基礎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中原地區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有著利于農業發展的自然環境與先進的農耕文明,對于北方少數民族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生產要素的剩余是影響北方少數民族遷徙的條件之一。魏晉時期,各少數民族仍以氏族部落聚居為主,隨著北方草原游牧經濟的發展,草原人口不斷增多,但生產資料十分短缺,于是各部落對生產資料進行爭奪,勝利的部落獲得領地和人口,失敗的部族就要徙至別地,這促使其向南遷徙尋找出路。
(二)社會政治因素
中原統治者民族政策是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原因之一。一方面,統治者實行招降的政策。東漢末年,較為穩定的局面結束,各地軍閥混戰,頻繁的戰亂使中原人口銳減,統治者采取吸納少數民族流民并實行招撫的政策,吸收了一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繼續從事生產。為了拉攏他們,對肯歸附的少數民族領導者封官賜爵,讓他們繼續維持其統治地區穩定。例如,咸寧五年三月,“匈奴都督拔弈虛帥部落歸化”[5],曹操在長安置護西戎校尉,管理中原氐、羌等事務,并派漢人加以監督。另一方面,對于一些不肯歸降的少數民族,統治者實行強制遷移的政策。各統治者為了政治、經濟、軍事的需要通過強制遷移的方式將少數民族遷至都城、無主荒地以及軍事重鎮。曹魏時期,“單于恭順,名王稽顙,部曲服事供職,同于編戶”[6],梁習將匈奴王稽顙及其部族編入中原戶籍,從事農業生產。
少數民族建立政權推動了北方少數民族內遷。西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皇室為了爭奪政權引發了“八王之亂”,西晉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各少數民族趁亂在北方建立政權,各統治者率領部眾向中原遷徙,此時,北方少數民族內遷達到高潮。
人口掠賣是北方少數民族遷居中原的原因。魏晉時期,戰亂頻繁,戰爭中存在對少數民族的擄掠,促使了大量人口買賣現象的出現。另外,這一時期土地兼并嚴重,全國大量的土地都集中在世家豪族的手中,他們為了彌補不足的勞動力,購買少數民族為奴婢,“京邑貴人,多寄寶貨,因泰市奴婢”[7]。十六國的劉宣說:“晉為無道,奴隸御我。”[8]展示其對這一現象的憤怒。
(三)自然環境因素
自然環境因素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從東漢開始至魏晉時期,是中國史上第二個寒冷期,氣候開始變冷并加劇。”[9]游牧民族對草原自然環境有著較強的依賴性,氣溫的波動以及降水量的變化對游牧業的影響較大,以草原為基礎的生存空間范圍縮小,生產、生活環境受到了影響,導致了大規模的饑荒。此外,魏晉時期自然災害頻繁,于是,各少數民族為了生存選擇向南遷徙。
(四)軍事因素
戰亂是北方民族內遷的原因之一。一方面,外族入侵使北方少數民族不斷遷徙,各民族為爭奪土地、人口而發動戰爭,戰勝的部族獲得土地、人口,而戰敗的一方就要遠徙,尋找生存的地方。東漢末年,北匈奴被鮮卑擊敗,“東漢章和元年,鮮卑入左地擊北匈奴,大破之”[10]。鮮卑遷至匈奴故地,北匈奴便向西遷移。另一方面,各民族間的頻繁的戰亂也會使少數民族不斷遷徙,西晉永嘉之亂后,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南遷。各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紛爭不斷,部分少數民族人民為躲避戰亂,選擇向南方遷徙。
三、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帶來的影響
(一)政治方面
北方各族內遷一定程度上維持了穩定的統治。十六國時期,各少數民族統治者受到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的影響。例如,前秦的苻堅滅前燕統一北方后,在少數民族中推行漢官制,“大宛諸國雖通貢獻,然城節未純,請乞依漢置都護故事,若王師出關,請為鄉導”[11]。這種“羈縻”的政策對于緩和各民族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北魏時期,統一北方,社會相對安定,內遷民族接觸到了漢族的文化,統治者通過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來維護統治,穩定政權,實現政治基礎的統一。另一方面,各民族政權間的紛爭使社會動蕩,戰亂頻繁。八王之亂后,西晉統治階級力量削弱,永嘉之亂后,各少數民族在中原北部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的國家政權,各少數民族政權交替頻繁,北方陷入了長期的戰亂,農民起義和流民起義頻繁,加深了社會的動蕩。
(二)經濟方面
各少數民族主要生產方式向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轉變。早期各民族多過著“逐水草而居,無城郭常居耕田之業”[12]的生活,鮮卑、匈奴、烏桓、氐、羌等族內遷后,與漢族雜居,各族統治者采取了大力發展農業的措施,如羌族首領“招掠流人,眾至七萬,分置守宰,勸課農桑”[13],氐族苻堅“親耕籍田,其妻茍氏親蠶于近郊”[14]使他們由原來的以畜牧業為主的經濟,向發展農業經濟上轉變,改變了原來較為落后的社會生產狀況,生產發展水平進一步的提高。
北方各族政權頻繁的混戰破壞了土地耕作,給各族人民帶來了災難。十六國時期,后趙石勒初期大量屠殺漢族人民,橫征暴斂,大興土木,破壞了生產,“百姓窮窘,鬻子以充軍制,猶不能赴,自經于道路死者相望,而求發無已”[15]。社會的動蕩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北方少數民族內遷推動了北民南移,促進了南方的開發。西晉末年,匈奴劉淵起兵,洛陽、長安相繼失守,晉室南移,司馬睿建康稱帝,大批世家大族跟隨晉室移居江南。大量漢人隨東晉王朝南遷,進一步促進了漢族與南方少數民族的交流與溝通,加強漢族對南方諸族的了解,拓展了漢人的視野。北方漢族向南遷徙使南方地廣人稀的問題有所改善。江南地區社會較為穩定,精耕細作與鐵犁牛耕在南方的推廣,使南方的大量土地得以開發。江南的經濟發展較快,尤其是南朝都城建康及東南沿海地區。以三吳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是富庶的魚米之鄉,這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開墾的農田產量高。南方與北方的差距縮小。
(三)文化方面
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豐富了漢族的文化,少數民族尚武勇健、粗獷豪放的氣質傳入中原地區,改變了魏晉時期中原地區清談的社會風氣,呈現了慷慨、激越、豪放的氣質。同時,語言、文學、音樂、飲食以及服裝等方面也深受少數民族的影響并為之后隋唐盛世的出現以及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各少數民族也吸收了漢文化,主要體現在外在和內在層面,外在層面主要表現為語言、服飾、飲食、風俗等方面。語言方面,中原地區諸族語言差異的逐漸消失。北魏統一后,孝文帝易漢服、講漢語、改漢姓等行為,使其進一步漢化,中原地區通用的便只有漢語和鮮卑語。“不得以北俗之語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16]服飾方面,早期北方各族的服飾大體都是“衣其皮革,被旃裘”[17],各族進入中原后,逐步效仿漢族服飾,“整法服,冠通天,佩玉璽,玄衣纁裳”[18]。在風俗方面,婚俗是其主要的表現,早期流行收繼婚,“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19]。內遷至中原后,受到了中原倫理觀的影響。內在表現在思想觀念、文化價值觀等方面,隨著與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日趨一致,民族觀念也隨之淡薄。諸少數民族政權建立以儒學為內容的教育系統,發揚漢人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重禮法,重教化。“宜于此時導以德義。可下諸州,黨里之內,推賢而長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地順、夫和、妻柔。”[20]經過北魏時期孝文帝的改革,進一步促進了民族文化意識層面的融合。
當然,這個時期,除了民族交融,各民族間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魏晉時期,各少數民族徙至中原,諸民族各種習俗與思想上的差異,必然會帶來摩擦與沖突。西晉時,各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存在矛盾,江統提出的《徙戎論》,就強調漢族與少數民族不同的“夷狄”觀念,并要將少數民族遷回塞外,西晉并沒有處理好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意識到了與漢族的矛盾,主動采取措施緩解與漢族的矛盾,如當時的后趙政權“續訂九品,典定氏族”[21],尊重并借鑒漢族傳統。所以,在此時,突出的矛盾是各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之間的矛盾,各民族為了爭奪利益而進行戰爭。
(四)軍事方面
少數民族的內遷使得各族軍隊中民族成分多樣,缺乏凝聚力。東漢末年,各軍閥軍隊中就存在著少數民族士兵, 如董卓軍中有“并、涼之人,乃匈奴、屠各、湟中義從、西羌八種”[22]。十六國時期,各少數民族在北方建立政權,各政權之間的關系復雜,各政權內的民族成分也復雜,前秦的苻堅重用鮮卑及羌的降將,淝水之戰中,苻堅所任用“前秦諸將中,慕容垂是鮮卑族,姚萇是羌族”[23]。苻堅是氐族人,而作為其他族的前秦諸將在戰爭中各懷異心,“群臣皆反對,獨有慕容垂、姚萇及良家子同意”[24]。盡管他們支持苻堅南伐戰爭,但他們并不希望苻堅獲勝,內部缺乏向心力,很難取得戰爭的勝利,最終苻堅戰敗,前秦滅國,鮮卑族的慕容垂復國后燕,羌族的姚萇建立了后秦。其他政權內部也會存在這種現象,由于各民族間矛盾的尖銳,各政權內部民族成分復雜,一旦發生戰爭,內部便離心離德。
四、結語
魏晉時期,匈奴、鮮卑、氐、羌、羯等少數民族加速內遷。西晉末,矛盾激化,各少數民族奮起反抗,在中原北部建立政權,民族內遷給中原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帶來了積極影響。盡管內遷過程中各民族間存在一些隔閡,但隨著各少數民族統治者的促進、各族人民聚居生活,各民族間的隔閡逐漸消弭,民族交融仍舊是時代主流,總體上的趨勢仍然是統一的。總的來說,魏晉時期民族遷徙的原因多樣,調整民族分布格局,促進民族交融,為民族共同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利.氣候變遷與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J].許昌師專學報,1997,(04):84.
[2]范曄.后漢書·南匈奴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0:2942.
[3]范曄.后漢書·南匈奴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0:2951.
[4]何璞.五胡羯族考[J].黑龍江史志,2015,(03):23.
[5]房玄齡.晉書·四夷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6:745.
[6]陳壽.三國志·梁可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773.
[7]陳壽.三國志·陳泰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638.
[8]房玄齡.晉書·劉源海載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6:2673.
[9]張利.氣候變遷與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J].許昌師專學報,1997,(04):85.
[10]熊武一.周家法·軍事大辭海[M].北京:長城出版社,2000:3176.
[11]房玄齡.晉書·苻堅下[M].北京:中華書局,1996:2911.
[12]班固.漢書·匈奴傳上[M].北京:中華書局,2001:2231.
[13]房玄齡.晉書·載紀[M].北京:中華書局,1996:2732.
[14]房玄齡.晉書·匈奴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6:2254.
[15]房玄齡.晉書·載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6:2773.
[16]魏收.魏書·高祖紀下[M].北京:中華書局,1997:652.
[17]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6:2883.
[18]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2000:354.
[19]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6:2856.
[20]魏收.魏書·高祖紀下[M].北京:中華書局,1997:647.
[21]房玄齡.晉書·載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6:2737.
[22]范曄.后漢書·鄭太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0:2258.
[23]吳敏文.現代軍事視野下的淝水之戰[J].文史天地,2020,(09):75.
[24]周瑩.前秦族際政治與淝水之戰[J].歷史教學問題,2020,(03):23.
作者簡介:
李奕璇,女,漢族,牡丹江師范學院,歷史學專業(指導教師:關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