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神圣家族》是一本論戰性的著作,以鮑威爾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學派以《文學總匯報》為基地宣傳“自我意識”思想,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布魯諾鮑威爾的思辨唯心主義。馬克思從實踐的角度肯定了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并以人民群眾作為革命的領導者。馬克思從唯物主義的角度揭示了歷史發展進步的規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主要探討的是鮑威爾思辨唯心主義思想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及馬克思、恩格斯對這種錯誤思想的克服。第一部分通過論述鮑威爾思辨哲學思想的起源,分析鮑威爾哲學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第二部分以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視角揭示了鮑威爾思辨哲學思想的具體缺陷。第三部分分析在本書中馬克思與恩格斯對思辨唯心主義錯誤思想的克服及意義。
【關鍵詞】思辨唯心主義;自我意識哲學;《神圣家族》
【中圖分類號】A81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13-006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3.021
一、鮑威爾思辨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
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并不是在一開始就形成了的,這種新哲學是在與其他思想不斷的交織、碰撞的過程中逐漸走向完善。早期的馬克思受黑格爾哲學思想影響巨大,布魯諾鮑威爾對于卡爾馬克思來說是重要的教育者、論戰對手和傳遞橋梁。
(一)鮑威爾思辨哲學的理論溯源
首先,鮑威爾的思辨唯心主義思想直接源于費希特的“自我”的概念。費希特的“自我”是可以設定出與之相對的“非我”的,他的“自我”意識具有較強的思辨邏輯。鮑威爾深受費希特的影響,認為自我意識是宇宙的真正來源,是世界和差別的設定者,認為它在所創作的東西中創作了自身。鮑威爾和費希特兩人思想的不同就在于,自我沒有被思考為絕對的東西,而是被思考為有限的東西。其次,鮑威爾繼承了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思想并對其進行發展。“實體就是主體”在黑格爾哲學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有過這樣的表述,他認為實體就有普遍性和對其對象的直接性,只有現存的存在才能成為真正的主體,而且這種看法的正確性只能用它本身來證明。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對鮑威爾的影響至關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說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是鮑威爾提出“自我意識”概念的基礎,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與黑格爾的哲學思想產生差異,形成鮑威爾“自我意識”哲學。
(二)鮑威爾思辨哲學的主要內容
“自我意識”是鮑威爾思辨唯心主義發展過程的核心,就像鮑威爾所描述的那樣,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源自“自我意識”。從這種思想的發展過程中來看,黑格爾的思想對此有極大地影響,事實上鮑威爾也是青年黑格爾派的杰出人物。黑格爾在思想發展的過程中是一位優秀的哲學家,他第一次全面闡述了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形式,但他的思想也并不是絕對完美的,他把世界及宇宙的一切變化看作是“絕對精神”的外化,最終導致了思想體系的僵化和瓦解。所以,在黑格爾去世以后,青年黑格爾學派在鮑威爾的帶領下,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墮落,最終走向崩潰的邊緣,蛻化為以“自我意識”為中心的思辨唯心主義。雖然他們已經遠遠偏離了黑格爾思想的哲學體系,卻仍以黑格爾哲學思想的繼承者的身份自吹自擂,他們認為是歷史是由英雄創造的,將英雄的地位放在群眾之上,大肆宣揚英雄史觀和抽象的唯心史觀。認為只有像他們這樣的以“自我意識”為核心、“純粹的批判家”才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是時代中的杰出人物。而人民群眾被冠以這樣的稱號:是群氓,是歷史發展的障礙。鮑威爾等人實際上已經遠遠背離了黑格爾主義的正統觀點,卻聲稱自己是對黑格爾思想體系中的不徹底和局限性的克服,這實際上是一種偷梁換柱的方式,他們用“自我意識”的概念偷換了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概念,所以鮑威爾走向了最公開、最徹底、最極端的唯心主義。他們將自我意識看作人的唯一本質,更甚至在他們看來自我意識能夠去創造世界歷史的原則和工具。鮑威爾主觀的認為,世界的一切都來源于主觀的想象,自我意識擁有無限的權利,是整個世界所有物質的創造者。
(三)鮑威爾思辨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
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的早期,馬克思接觸到黑格爾派的思想被其深深吸引,并且成功加入青年黑格爾派。在此期間,馬克思與鮑威爾有密切的文字往來和合作,可以看出在發展初期馬克思對鮑威爾的思想是比較認同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對其思想的全盤接受。所以,對鮑威爾思辨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關系的分析應從肯定與決裂兩個方面進行。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程中可以看出鮑威爾思想的痕跡。早期的馬克思與鮑威爾有著密切的書信往來,所以馬克思的思想受其思想的影響比較大。作為青年黑格爾學派的一員,馬克思對鮑威爾的思想大致上是支持的。《博士論文》中馬克思也強調了人的意識的重要性。鮑威爾與馬克思合著的《末日的宣言》也可以作為馬克思對鮑威爾思想肯定的依據。但是馬克思并不是全部接受了鮑威爾的思想,在早期思想中也有對鮑威爾思想的間接反對,例如對伊壁鳩魯自我意識的批判。所以馬克思沒有完全延續鮑威爾的思想路徑,后期的馬克思投入到現實的政治斗爭中,與鮑威爾思想的差異逐漸拉大,最終走向對立。“萊茵報”時期之后,馬克思逐漸重視“現實的人”的地位,把重心放在人民群眾上,而鮑威爾卻變成了統治階級的立場上,把自己框在了唯心主義的籠子里。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作為《萊茵報》主編的馬克思與鮑威爾等人分歧越來越大,最終在政治層面上的對立使兩人徹底對立,《神圣家族》應運而生。
二、馬克思、恩格斯對鮑威爾思辨唯心主義的批判式揭露
(一)鮑威爾對黑格爾哲學的依附
在著作的序言中就闡明了以鮑威爾為首的青年黑格爾學派是主要論戰的對象。他們以自我意識為基礎,大肆宣揚主觀唯心主義,他們遠離現實世界中的政治運動和社會活動,宣稱他們所倡導的“批判哲學”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唯一積極因素。鮑威爾等人在表面上似乎在反對老黑格爾的思想,標榜這種新思想的出現是對黑格爾哲學的不徹底性的克服,但是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這其實是對黑格爾哲學的一種依附,鮑威爾等人不僅沒有跳出唯心主義的框子而且還將他推向更加極端的邊緣。這樣看來,鮑威爾僅僅是一個技藝不高的抄襲者,它不是“自我意識”這個核心概念的原創者,只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修改。用“自我意識”代替了“絕對精神”,從黑格爾哲學體系中的一個部分出發,是一種對黑格爾哲學思想的歪曲性發展。
(二)鮑威爾對人民群眾歷史作用的弱化
堅持思辨唯心主義的青年黑格爾學派必然導致宣揚英雄史觀,也必然會否定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中的創造作用,更看不到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作用。鮑威爾等人堅持認為以“自我意識”為核心的批判精神在社會歷史中具有決定作用,極力抬高批判哲學家自身歷史地位,并且完全抹殺群眾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他們認為社會歷史是由英雄人物創造的,以此來貶低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地位。青年黑格爾學派將自己標榜為“批判家”的身份,宣稱自己是歷史的創造者,把不具有批判精神的群眾看作是烏合之眾,認為他們不僅沒有為社會歷史的進步做出貢獻,反而變成了社會歷史前進的障礙。他們繼成了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理念,認為絕對精神是宇宙萬物的源泉,宣稱絕對精神就是他本人。所以,按照鮑威爾的邏輯,社會歷史是由以他自己為代表的“批判家”所創造的,人民群眾在歷史的發展中基本沒有任何意義,是歷史中的無知群氓。其次,鮑威爾等人極力強調“精神”的重要作用,以此來達到打壓群眾的目的。只有主動的“精神”才是社會歷史中的“英雄”,而消極的“物質”則意味著“群眾”。如此一來,英雄與群眾的對立就通過精神無物質的對立便顯出來,社會歷史就變成了精神與物質相對立、英雄與人民相對立的歷史。
(三)鮑威爾“自我意識”哲學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純粹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能使人科學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其目標是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鮑威爾等人的思辨哲學從主觀意識出發,忽略人的存在,只能淪落為沒有任何實際價值的“純粹哲學”。恩格斯在《神圣家族》第二章說道:“自滿自足、自圓其說和自成一家的批判當然不會承認歷史的真實發展,因為這無異于承認卑賤的群眾的全部群眾的群眾性,而事實上這里所涉及的正是要使群眾擺脫這種群眾性。”鮑威爾等人從自身的“自我意識”中出發來論述以“自我意識”為核心的思辨哲學,他們自己自圓其說、自成一家,不依賴于任何前提,在自身之中完善和發展,又被限制于自身之中。鮑威爾認為人民群眾是愚昧的、是無知的群氓,企圖用批判的理論去改造他們的思想,推動自我意識逐步從不完善的狀態達到完善的狀態,成為“普遍的自我意識”,這必然是不會產生任何成果,因為思辨哲學的純粹性特征就使它從一開始就被設定在思維領域的內部,沒有現實意義,也無法改變思想。這種純粹哲學也僅僅是一種思想上的革命,不能拯救人類,更不能拯救世界。
三、馬克思、恩格斯對鮑威爾思辨唯心主義的克服及其意義
(一)馬克思、恩格斯對鮑威爾思辨唯心主義的克服
在《神圣家族》的第五章中,馬克思運用“果實”的例子,生動形象地揭示了思辨唯心主義的真正奧秘。馬克思清楚的表示,鮑威爾等人把一切外部的感性斗爭都變成了純粹觀念的斗爭的做法是極其荒謬。所以對以鮑威爾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學派的批判也包括對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清算,唯物主義的思想從此開始萌芽,向世界說明了客觀存在的物質不以自我意識的變化而變化。觀念中的東西只是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從客觀世界中抽象出來的產物,只有外部的客觀現實世界才是實實在在的存在。這表明,馬克思和恩格斯已經克服了以“自我意識”為核心的思辨唯心主義,解決了思維與存在關系這個哲學的基本問題,以實踐為基礎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開始形成。
鮑威爾及其同伙堅持認為社會歷史是由“自我意識”創造的,標榜自己“批判家”的身份,宣揚英雄史觀,抹殺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極力反對主觀的、意識的和精神的東西在歷史中的決定作用,提出實踐推動力是進步的觀念,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一切物質生活的實施者,所以社會歷史的締造者永遠是人民群眾。馬克思批判了鮑威爾把批判哲學家作為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的錯誤思想,指出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真正的主體,實踐的活動和思想的活動從根源上來說都是源自人,歷史活動的失敗的原因不可能使因為群眾的熱情被喚起,而是因為沒有極大程度上喚起群眾的熱情,人民群眾的參與程度還不夠高。在馬克思看來,歷史活動就是人類對自然和社會改造的活動,隨著歷史的深入發展,人民群眾的隊伍必將不斷擴大。所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已經克服了鮑威爾等人的英雄史觀的錯誤思想,肯定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和主體地位。
(二)批判和克服鮑威爾思辨唯心主義的意義
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費爾巴哈的思想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繼承和克服,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認同并沿用了費爾巴哈“現實的人”的思想,但是這并不是對費爾巴哈思想的返祖和完全接納。在這里,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的是可以在現實世界中進行實踐活動的人,他們克服了“意識”在社會歷史中的決定作用,指出歷史的創造只能通過現實中的社會實踐。在這本著作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超越了費爾巴哈思想中的局限性,關注點從抽象的人轉移到了現實的人,重視人的實踐作用,是對唯心史觀的極大超越,初步論述了涉及國家與市民社會問題、真理問題、道德問題、社會生產問題和群眾地位問題等唯物史觀的一系列基本原則。從思想發展的角度來看,馬克思對思辨唯心主義的克服是在數年中完成的,大學時期的思想就與青年黑格爾學派的思想具有了潛在的差異,《博士論文》時期,在馬克思的思想中就包含了對鮑威爾思想的間接反對,沒有完全延續鮑威爾的思想路徑,《萊茵報》時期,馬克思開始加入到現實的政治斗爭中,與鮑威爾思想的差異逐漸拉大,在《神圣家族》中對其進行全面批判和解構,克服唯心主義傾向,以現實的人和現實的實踐活動來看待世界,標志著馬克思對鮑威爾哲學的徹底清算。
四、結語
馬克思與恩格斯曾經都是黑格爾哲學的信徒,是費爾巴哈哲學的堅定信仰者,早期的馬克思還是青年黑格爾學派的重要成員,其思想也有明顯的思辨哲學的痕跡。馬克思在其思想的發展過程中,發現了政治運動和現實生活的重要性,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碰撞,最終馬克思與鮑威爾走向了決裂。這表明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強烈的與時俱進的意義,與社會的發展過程息息相關,馬克思與恩格斯兩位偉大的思想家敢于隨著社會的發展及時且不留情面地對過去的理論和自己之前的思想進行批判和發展,危險的理論和世界觀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這種做法不僅沒有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走向沒落,而是以更加充滿升級和活力的狀態走向了今天。這啟示我們要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品質,以問題為導向,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注入生機和活力,在新時代和新形勢下不斷自我審視,通過對自己的批判來對所信奉的理論進行修訂和補充。我們站在時代的岔路口,聽取時代的聲音,結合時代的變化,發現和分析新問題,拋棄陳舊的觀點和學說,總結新理論,以問題為導向,敢破敢立,才能真正應對時代的挑戰,在新的時代和背景下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豐富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黃漫,劉同舫.馬克思對鮑威爾的批判角度及其哲學定位[J].學術研究,2016,(06):17-23+177.
[3]李彬彬.恩格斯在唯物史觀創立中的思想貢獻——以《神圣家族》為中心[J].山東社會科學,2021,(07):44-49.
[4]李彬彬.從宗教批判到社會批判——鮑威爾對“猶太人問題”的解答及其對馬克思的影響[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7,21(01):37-43.
[5]曹鵬.論馬克思《神圣家族》對鮑威爾思辨唯心主義的批判[D].遼寧大學,2020.
[6]孫琳. “自我意識”理解之差異:鮑威爾與馬克思[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4(04):1-6+107.
[7]曹亞蒙.馬克思對布魯諾·鮑威爾自我意識哲學的批判研究[D].河北大學,2020.
[8]吳煒生.馬克思、恩格斯與鮑威爾等人的思想分歧——基于《神圣家族》的文本考察[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4):108-109.
[9]李彬彬.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對思辨唯心主義的批判[J].理論視野,2021,(08):31-36.
[10]任帥軍.直面現實生活:《神圣家族》對思辨唯心主義的批判[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2):24-29.
作者簡介
張思佳,女,漢族,河北唐山人,河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