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菲
摘要:民族院校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培訓是構建團結文明和諧校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舉措。當前,民族院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培訓質量和培訓模式需要進一步優化。基于此,文章從青海民族大學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現狀入手,對民族院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培訓模式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民族院校;教育培訓
民族院校的語言文字教育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與時俱進,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方式,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服務國家大政方針作出重要貢獻。在新時代背景下,民族院校語言文字教育面臨新困難、新挑戰和新機遇,需要進一步加強通用語言的教育功能,改善教育培訓模式,不斷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全面優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
一、民族院校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培訓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院校學生的民族成分多樣,形成了多民族、多語言的校園語言文字環境。為營造團結和諧的校園氛圍,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在民族院校長足發展,各民族學生要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創建溫馨和諧的校園文化。
2021年4月,《深化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指導綱要》提出,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全面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完善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長效機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不竭精神動力。自建校以來,青海民族大學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助力西部民族地區社會發展與經濟繁榮,維護校園安全穩定,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培訓能夠有效促進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引導全校各族學生熟練掌握普通話,促進各族學生之間的交流,增強民族院校凝聚力。
(二)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賦予民族院校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是民族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我國,語言和文化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多種不同民族的語言和一種共同的語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長期共存。文化承載著民族的記憶,是民族薪火相傳的歷史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各個民族文化的匯集,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再到明清小說,還包括《格薩爾王》《江格爾》等流傳千古的偉大史詩,中華文化的深邃與厚重、多元與豐富,是各個民族共有的文化智慧與文化基因,充分體現中華各民族生生不息、相濡以沫、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還對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具有重要價值。民族院校要把傳統優秀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展示出來。
(三)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培訓,是民族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途徑。中華民族與各民族之間是一體多元的關系,民族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增強各族學生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通用語言的整體認同,牢固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各專業教學全過程,讓熱愛祖國文化、維護民族團結的堅定意識在各族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各族學生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也體現出各族兒女共同的語言需求,通過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培訓,能為各族學生創造語言交流與提升能力的學習環境,有效提高各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和語言素養,對鑄牢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民族院校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民族地區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參差不齊
語言的習得需要客觀的語言環境和條件保障,在民族院校中民族地區學生占比較高,如青海民族大學90%以上的學生為民族地區學生,其中以藏族、撒拉族、土族、蒙古族學生為主。從生源地來看,民族地區學生大多來自青海省農牧區和邊遠地區,從小生活在本民族語言環境中,受家庭環境和地域的影響,他們在進入高校之前,學習和生活中應用最多的是本民族語言。
學生日常語言使用習慣以及由此形成的比較穩固的語言面貌,直接關系到語言的應用能力和水平。對世代久居于民族地區的學生來說,使用本民族語言具有與生俱來的優勢,而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則多是應學校教學要求后天逐漸習得的。以青海民族大學藏族學生為例,在日常用語習慣中,80%以上的學生仍以藏語為主,只是在課堂上或與不懂藏語的師生交流等必須使用通用語言表達的場合,才以普通話作為交際和表達的工具。
同時,民族地區學生因居住區域、家庭語言環境不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和水平也參差不齊。比如,青海省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籍貫的藏族學生,普通話水平比玉樹州、果洛州、黃南州籍貫的藏族學生高,西寧市及海東地區藏族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最好,60%以上可以達到二級甲等以上水平;海西州藏族學生的普通話語音音準和語言面貌較好,大部分普通話水平可以達到二級乙等以上。
(二)培訓范圍需要進一步擴大
長期以來,青海民族大學在師范類專業開設普通話等專業基礎課程,完全符合國家對高校師范類專業學生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師范類專業畢業生的國家通用語言能力和教師職業用語能力不斷增強,有效提高了就業創業的競爭力。
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與中華文化的興盛繁榮,語言文化建設已經成為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語言能力,特別是職業用語能力,不僅關系著學生專業素養的積淀,還是高校加強思政教育,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外在體現。當前,青海民族大學在其他學科,特別是理工類學科專業培養方案中,對學生國家通用語言能力的要求不高。如計算機應用、土木工程、數學與統計等專業,還沒有安排足夠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專業基礎課程。為了全面提高各專業,特別是理工類學生的綜合能力,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覆蓋面還需要擴大。
(三)培訓內容需要進一步完善
長期以來,青海民族大學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始終貫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民族團結、社會和諧與校園安全穩定。但在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有的課程比較重視語言文字的工具性,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對語言文字知識蘊含的社會性、思想性、人文性、應用性知識內容涉及不足。
比如,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培訓的教學內容大多停留在語音技能層面,培訓內容偏重基礎,主要聚焦于普通話語音音準、發音方法等理論知識,將提高學生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內容與民族文化、語言文化及日常學習生活的言語實踐結合不夠緊密,學生可以系統掌握有關普通話的發音方法和理論知識,但語言的實踐應用能力和人文素養需要得到提高。
(四)培訓模式需要進一步豐富
民族院校不同民族的學生較多,語言類別豐富。比如,青海民族大學除了招收本省民族地區學生之外,還面向全國招生,學生的民族類別包括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畬族、壯族等。青海民族大學對民族地區學生的國家通用語言教育培訓以課堂教學為主,在每年9月第三周開展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活動,全力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典范單位。但是綜觀學校文化建設,在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應用能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青海民族大學教育模式還比較單一,沒有形成針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學生的特色化教育培訓模式,還不能完全滿足各族學生個體語言發展的學習需求。因此,除了課程設置和課堂教學之外,教師還需要探索更具針對性、實用性、趣味性的校園文化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豐富培訓模式,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實效性。
三、民族院校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培訓的有效途徑
(一)編寫出版針對性較強的校本教材
目前,高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方面的教材比較多,內容大同小異,主要從普通話的概念、普通話語音知識、朗讀、說話、普通話水平測試等方面,闡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基礎理論知識。這類教材具有普適性,適用于各專業、各年級、各民族學生。而在民族院校,由于民族地區學生人數占比高,民族語言是他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最常用的語言。因此,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工作中,民族院校應鼓勵教師根據各民族地區學生語言基礎和語音面貌,編寫適合民族地區學生學習和使用的校本教材。
在教學章節安排方面,除了必要的語音理論之外,教師應加大口語表達技巧等實踐練習環節,如自我介紹、交流討論、研討發言、朗誦演講、講故事、辯論、訪談、面試等。在語音理論章節練習中,教師應結合不同民族語言或方言與普通話語音的區別,針對性地設計發音對比和糾錯練習,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發音規律,突破音準難點,及時強化并不斷鞏固語音學習效果。
(二)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
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是民族院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能夠有效鍛煉少數民族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提高他們走入社會、參與實踐、推動發展的意識。民族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依照“返鄉開展、就近施教”的實踐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專業特長,組織開展與生產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形式內容豐富的“推普助力鄉村振興”社會實踐活動。廣大民族地區學生在家鄉開展普通話口語培訓、普通話推廣宣傳、傳統文化宣講、閱讀寫作指導等實踐活動,不僅能有效幫助當地群眾提高普通話水平與文化素養,還能為地方鄉村振興提供培訓資源和有力支撐。
(三)進一步提高教學的信息化水平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通過現代信息教學平臺搜索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語言文字方面的優質教學資源,利用圖、文、聲、像等形式全方位調動學生對語言文字與傳統文化的視聽感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外,教師可以借助語音合成、語音識別、語音評測等人工智能技術,輔助學生的語言學習,創造人人樂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國家通用語言學習條件,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姜昕玫.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協同推廣的機理與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2(2).
[2]陳立鵬,李海峰.民漢雙語教育:從頂層設計至基層管理[J].民族教育研究,2016(4).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