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思苒
摘? 要:我國已經進入鄉村振興的后脫貧時代,這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質量和效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采用資料整理、數理統計和邏輯分析等方式,從提質增效角度創新性提出“經濟資助—思政育人—成長回饋”的“思政+資助”育人模式,以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為推動后脫貧時代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后脫貧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資助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3)06-0-03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大會上向全世界正式宣告中國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全面勝利,這意味著我國即將進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后脫貧時代[1]。在此背景下,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旗手,戰略地位更加顯著,而學生資助作為阻止貧困代際傳遞、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事關教育公平的落實和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直接影響教育現代化的推進效果。高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應緊緊圍繞、深入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傳統高校資助工作偏重于經濟資助,欠缺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為推進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扶困”必須“扶智”“扶志”要求,高校應將資助工作由“經濟資助”轉換為“以育人為主、經濟支柱為輔”的高校資助育人體系[2],這無疑對后脫貧時代高校如何做好學生資助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現狀與問題挑戰
自2007年起,國家逐步穩定構建起全方位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建立了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學校和社會資金為補充的經費籌措機制,形成了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功能多樣、覆蓋廣泛的資助政策體系[3],構建了政府、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資助格局[4]。經過多年的摸索與實踐,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不斷完善,資助項目由少到多,資助范圍由窄到寬,資助政策體系已經實現“三覆蓋”,并確保每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三不愁”,基本做到了“應助盡助”,從制度上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失學”。隨著高校資助體系不斷完善,政府主導作用充分發揮,資金投入不斷增加,學生資助工作進一步提質增效,取得了矚目的成績。資助人次、資助資金規模整體呈現持續增長態勢,有效緩解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壓力,杜絕因學致貧、因學返貧現象的發生,高校資助在促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扶貧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1]。
進入后脫貧時代,解決貧困問題,不僅要解決“貧”的經濟問題,更要關注“困”的社會發展問題,高校則需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個體發展問題[5]?!陡咝K枷胝喂ぷ髻|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要求,資助育人應把“扶困”與“扶智”“扶志”結合起來,而如何全面落實國家資助政策以促進教育公平,如何在滿足大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前提下構建資助育人長效機制,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如何用好資助手段達成育人目的,如何進一步提高資助育人成效,將是后脫貧時代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二、構建普通高校學生“思政+資助”育人創新模式
(一)經濟資助,滿足學生基本需要,促進教育過程公平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應先立足現實,通過經濟資助的方式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基本需求,借助這種顯性的、靜態的、階段性的幫助為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打下基礎,解決“扶困”第一步。高校可通過分類精準資助的形式更好促進經濟資助效率。
第一,新生精準認定機制。新生入校前,學??赏ㄟ^線上、查閱檔案等方式初步摸排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并采用電話訪談、家訪等形式對新生家庭成員情況、社區街道部門了解學生情況,完成新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基本篩查;入學后,在做好新生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后,開展認定學生集中資助政策培訓,介紹國家、學校及學院各項資助政策,為學生答疑解惑,做好精準資助第一步。
第二,困難生精準關愛服務。在國家資助政策基礎上,學校、學院可建立一系列相應資助政策,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創業就業補貼、校友院友基金捐助等,通過評判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在校物質水平、學業成績、道德品質和創新發展等方面選優擇優,以此鼓勵學生逐漸消除自卑心理、自強上進、奮發有為。另外,學校、學院可增設院級臨時困難補助管理辦法,暢通信息渠道,不只限于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學生群體,保證每位因臨時變故、生病等原因造成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能夠正常學習生活,建立資助檔案,科學認定重點關注對象,為困難生提供精準關愛服務。
第三,特殊學生精準跟蹤服務。針對當兵入伍、生病休學、退役復學等類型學生,可為其建立資助跟蹤檔案,以確保學費補償、臨時困難補助等落實到位,使學生感到資助的溫暖。
(二)思政育人,滿足學生心理需要,推進育心育德相統一
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培養新時代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的重要前提條件,而高校資助體系有助于強化思政工作效果,將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資助育人體系相結合對于培養大學生思想、滿足社會發展建設需求具有積極意義[6]。
第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大學生的精神寄托和實踐指南,是大學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為什么學”的人生航向“校準儀”,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礎和前提。然而部分受助學生存在精神貧瘠、注重眼前利益、缺乏感恩意識、缺乏遠大志向等問題,這類學生專注于用資助款項解決生活問題,沒有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拼搏精神。因此,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資助”育人體系的重要環節,高校應利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沙龍與講座、慕課分享等新型教學方式,使學生認真學習和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教育,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志存高遠,以青春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7]。
第二,發揮朋輩引領作用。朋輩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途徑,對于大學生成長和人格培養都有積極推動作用,朋輩教育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協調形成良性互助關系,并凝聚形成相互激勵作用[8]。高??蛇M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榜樣宣傳、勵志先鋒人物事跡展覽等活動,通過困難生自強不息的事跡展示激勵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習慣,培育自立自強精神,降低自卑心理的消極作用。此外,高校還可以通過成立困難生社團組織、困難生心理加油站等活動形式,通過高年級學生帶領低年級學生、研究生指導本科生、學生黨員引領普通學生,積極發揮朋輩作用,通過這種無代溝、無隔閡的溝通方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打開心扉,對困難生心理困惑做到有效干預,保證困難生健康成長。
第三,實施全面“成長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家庭經濟條件影響,多受到自卑心理影響,在學習能力、社交能力、生活習慣、知識視野等方面與其他學生存在差異,因此高校應積極關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業難題、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創業方面的困難,給予學生全方位的“成長教育”。高校校園資助育人活動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最具有潛移默化作用的載體,高??赏ㄟ^形式多樣的資助育人活動,如“克服自卑心理”心理健康課程講座、學習互助角、職業生涯規劃主題講座、就業信息定期收集發布等,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使其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三)成長回饋,滿足學生成長需要,構筑學生回饋通道
國家注重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全方位培養,特別應該樹立良好的思想品質與道德規范。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學期間受到國家、校級、院級各項資助后,通過經濟資助、思政育人環節培養,能夠積極回報社會,這標志著高校學生資助資金逐漸傾向于社會主導,由此可促進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可持續發展,提升高校受助學生個人發展能力。而成長回饋環節要求受助學生具有回饋的思想和能力,因此對學生資助工作提出更高標準。
第一,重視感恩教育。高校資助工作應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加入感恩教育內容,結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和個性特點,進一步提高困難生感恩意識和責任感,促使他們形成堅定的政治信仰和道德信念。除理論教育外,高??煞e極開展感恩教育實踐活動,如感恩主題演講、感恩主題征文及感恩反面案例,將感恩教育應用到實踐生活中,讓困難生在實踐中體會感恩的震撼感和意義。高校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感恩回饋意識,并通過教師發揮表率作用,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個性化發展,提升貧困生道德修養,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全面發展[9]。
第二,構筑就業創業幫扶機制。高校校友捐贈能力受畢業生就業創業能力影響,大部分捐贈過億的校友為985、211等名校畢業。由此可見,困難生就業創業能力與反饋能力呈正相關關系,即就業創業能力越高的學生,其反饋能力越強。因此,高校應構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創業幫扶機制,通過設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創業專項基金,發放實習與創業補貼,建立困難生就業實習資助體系,提升困難生就業能力;高校通過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創業專業技能提升培訓,推進符合困難生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幫助困難生建立職業目標和理想,提升困難生個人發展能力;充分發揮學校、學院平臺作用,設立創業資助項目,選拔優秀項目進行創業幫扶和資助,提升學生創業實踐能力;選聘優秀校友、院友作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創業導師,全面提升困難生綜合素質與市場競爭力,增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回饋能力[10]。
第三,建設成長回饋文化氛圍。積極建設成長回饋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打造高校資助工作以“資助—感恩—成長—回饋”為核心的文化價值體系,形成以奉獻為核心的文化精神體系,有助于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形成成長回饋的意識。在資助過程中,高校可通過設立勤工助學崗位、公益服務崗位等服務形式,號召受助學生參與學校學生資助資金募集管理服務等工作活動,使受助學生感受回饋文化熏陶,增強其回饋意愿。高??煞e極發揮受助校友榜樣作用,定期邀請回饋校友線上線下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思想交流活動,用真人真事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努力拼搏,全方位促進困難生成長成才。在各項活動支持下,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間形成成長回饋的文化氛圍,從而以文化氛圍推動成長回饋各項環節實施。
三、建立“思政+資助”育人創新模式的意義
(一)加深道德浸潤
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有助于將解決學生思想問題與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相結合,能夠培養學生知恩感恩、誠實守信、自立自強的優良品質?!八颊?資助”育人創新模式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再教育并獲得歸屬感,提升困難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培養家國情懷,強化道德認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困難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知”和“信”,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付諸實踐。
(二)拓展綜合能力
“思政+資助”育人創新模式能夠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個體差異性、個人需求,以生為本,瞄準真困難真問題,從各方面給予支持,以“資助”引導“自助”,實現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與拓展?!八颊?資助”育人創新模式通過由“經濟資助”轉換為“以育人為主、經濟支柱為輔”的高校資助育人體系,通過形式多樣的資助育人平臺和活動,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勞動解決生活困難,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助意識和自我管理與服務,實現“自我解困—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的方式,鍛造才干,拓展綜合能力,提升綜合素質。
(三)激勵精神世界
資助不是一種施舍,而應該是一種充滿溫情的正能量傳遞[11]?!八颊?資助”育人創新模式通過隱形資助方式引導學生自尊自愛,寓“育”于“助”,將“扶困”與“扶志”相結合,發揮榜樣育人等精神激勵作用,克服單純物質、經濟幫扶可能引發的“等、靠、要”等消極思想,激勵學生奮發圖強,激發培養學生高層次心理需求動機[1]。激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神世界,可促進困難生將“小我”融入“大我”中,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前途、人民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
四、結語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后脫貧時代,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任重而道遠。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是一項具有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的工作,筆者通過回顧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成績和后脫貧時代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面臨的問題,從提質增效角度創新性提出“經濟資助—思政育人—成長回饋”的“思政+資助”育人模式,以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匱乏需要和成長需求,構筑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以期為推動后脫貧時代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提供有益參考,為推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價值依據。
參考文獻:
[1]方萍.從需要角度淺析后脫貧時代普通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資”與“助”[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22(1):1-9.
[2]張舒一,孫蕾.高校資助育人創新模式探究——以“思政+資助”育人體系為例[J].人才資源開發,2022(19):21-23.
[3]劉博超.我們的資助體系是世界上覆蓋范圍最廣的[N].光明日報,2017-09-07(8).
[4]袁振國.教育公平的中國模式[J].中國教育學刊,2019(9):1-5.
[5]黃林靜,張佳琪,熊密密.“三全育人”格局背景下高校發展性資助育人模式探究——以湖南師范大學“愛爾蘭華僑基金”為例[J].黑龍江科學,2022,13(1):7-12+15.
[6]孫夢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研究[J].才智,2022(32):76-79.
[7]宋淵淵,楊樹梅.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長治學院為例[J].教育觀察,2019,8(28):43-44+59.
[8]李權,葉萍.朋輩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進作用研究[J].黑河學刊,2021(5):47-54.
[9]楊萍萍.“雙創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受資助貧困生感恩回饋長效機制研究[J].現代交際,2019(9):154-155.
[10]劉士偉,李丹.地方高校循環型資助模式回饋環節實施路徑和策略——基于對遼寧省10所地方高校調查[J].社科縱橫,2020,35(2):123-128.
[11]唐志文.論新發展階段推進高校資助育人的高質量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2021(11):105-111.
(責任編輯:董維)